电视受众质化研究的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160.28 KB
- 文档页数:2
电视媒体受众调研报告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方式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
然而,电视作为传统媒体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为了更好地了解电视媒体的受众,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以下是调研结果的详细报告。
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了1000份问卷,回收了900份有效问卷。
我们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均有调查,并对受众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和收入水平等进行了统计。
年龄分布:调研结果显示,受众的年龄分布较为均匀。
在调查对象中,18-24岁的年轻人占比为25%,25-34岁的人占比为30%,35-44岁的人占比为20%,45-54岁的人占比为15%,55岁以上的人占比为10%。
性别分布:从性别分布来看,男性和女性的比例几乎相等,男性占49%而女性占51%。
教育背景:在受众的教育背景方面,我们将其分为三个层次:高中及以下、大学本科和大学以上。
结果显示,大学本科学历的受众占比最高,达到了55%;其次是大学以上学历的受众,占比为30%;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受众占比为15%。
收入水平:我们将受众的收入水平分为三个层次: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
经调查发现,低收入人群占比为30%,中等收入人群占比为50%,高收入人群占比为20%。
喜好节目类型:关于受众对于节目类型的喜好,我们提供了以下几个选项:新闻报道、体育赛事、综艺节目、电视剧和纪录片。
结果显示,新闻报道是最受欢迎的节目类型,占比为30%;其次是电视剧,占比为25%;综艺节目和体育赛事的受众占比相对较低,分别为20%和15%;纪录片的受众占比为10%。
电视节目获取方式: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网络获取电视节目。
调研结果显示,有70%的受众通过有线电视或卫星电视收看节目;有20%的受众通过网络平台(如Netflix、Hulu等)获取电视节目;还有10%的受众通过移动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观看节目。
观看时间段:对于电视观看的时间段,我们提供了清晨、上午、下午、傍晚和晚上等选项。
学年论文对电视综艺节目跟风同质化的思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年级:2010级专业:新闻学姓名:杨君丽学号:指导教师:目录摘要、关键词 (I)一、同质化形成大浪潮 (1)(一)媒介商业环境冲击 (1)(二)各种同质化风潮不断助长 (2)二、节目多山寨,缺乏原创力 (3)(一)大量引进,从欧美到日韩 (3)三、同质化的弊端 (5)(一)同质化的原因,收视率和竞争 (5)四、如何将创新应对同质化 (6)结论 (6)参考文献 (7)摘要:电视从发明到现在广泛应用经历了一个比较短的阶段,也可以说是飞速的发展,随着电视的发展,节目的样式也逐渐的多了起来,然而给大众最大娱乐的就是综艺娱乐节目。
近几年来,国内电视荧屏因为各类综艺节目的“如火如荼”,显得格外的“生机勃勃”。
然而,但是即使就在多种多样的综艺娱乐节目中又有许多的综艺节目存在同质化的现象,同类型节目多,大量引进,透露出国内电视综艺节目“拷贝”国外同类节目现象严重、同质化竞争激烈等隐忧。
深究起来,国内原创电视综艺节目缺乏、创作力量薄弱等根本性问题亟须引起重视。
我国的综艺娱乐节目创新不足,这就是要在本论文中提到并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同质化引进原因弊端创新一、同质化形成大浪潮(一)媒介商业环境冲击由于商业文化大潮的巨大冲击,中国电视产业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观众对电视节目的需求日益增大,收视需求也向多元化发展,一家电视台往往开设多个频道以播出更多的电视节目,各大卫视进入竞争时代。
但同时伴随着铺天盖地的各式节目而来的——电视节目同质化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
所谓电视文化的同质化,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范围的电视节目出现的某种程度的“互文本”现象。
形象地说,就是所谓“克隆”;通俗地说,就是“扒过来”。
所谓电视节目的同质化,是指同一类型中不同品牌的商品在性能、外观甚至是营销手段等不同方面相互模仿,以至日渐趋同的现象。
电视媒介同样是一个生产商品的单位,它生产的电视节目是一种精神产品。
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受众分析及发展策略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班级: 071学号:学生姓名:黄彦平指导教师:徐鑫鑫2011 年 5 月中文摘要电视受众的大量分化,收视取向的明显差异,为当前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出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电视业的发展和受众市场的变化使得电视频道专业化成为必然,从90年代开始,电视专业化频道的步伐在我国不断加快,众多的专业频道层出不穷。
在电视频道专业化变革的进程中,专业频道的发展要急需了解电视的消费主体。
我们对电视受众的研究不应停留在浅表层面,局限于外在状况的了解,而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受众拥有并接触电视的情况,收看电视的习惯和行为方式,掌握他们的心理需求、态度、兴趣、审美体验以及要求、认识和评价,分析造成受众收视状态的原因,探求专业频道的发展趋势和走向。
本文将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对财经类节目观众的收视调查入手,分析电视受众收视需求分化的特征及原因,同时,针对当前专业频道的发展现状,结合部分文献资料研究产生问题的根源,为专业频道的发展提供若干探讨性、对策性的意见。
关键词:频道专业化;节目定位;目标受众;制播分离;公共频道目录引言·························一、电视频道专业化概述··················(一)电视频道专业化的理论依据和社会性基础·······(二)频道专业化的基本特征···············(三)我国专业频道的发展现状··············二、专业频道目标受众分析·················(一)我国财经类电视节目受众分析············(二)我国专业频道的受众分析··············三、频道专业化的发展策略·················(一)营销策略·····················(二)运营管理·····················结语·························参考文献·························后记·························引言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文化和受众的日趋多元化、媒介竞争的日益激烈化,电视业又处在了一个面临革新的关头。
电视受众行为分析研究作者:李文清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28期摘要:电视受众行为分析是研究电视媒介市场和电视观众群体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电视观众收视群体、收视内容、收视时间、收视地点、收视形势、收视方式六个方面来具体分析观众的收视行为,并根据此分析总结出观众收视行为的总体特征和电视媒介与电视观众实现共赢的途径。
关键词:电视受众行为分析总体特征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0(a)-0226-03如今电视已成为人们娱乐生活的重要部分。
随着电视产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和欣赏水准的提高,而今电视节目市场和受众的收视行为已经发生了变化。
笔者以电视受众行为为研究和分析对象,以期一方面详细的分析目前电视产业市场综合现状以及其发展的趋势和潜力,另一方面通过分析深入探讨电视产品供应商与电视受众之间最佳合作模式的建立,同时通过双方信息的交流来加深两者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进而实现两者的共赢。
在具体的研究思路上,笔者首先对电视观众收视行为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具体内容可总结为“5W1H”模式,即:电视观众群体研究(who)、收视内容分析(what)、收视动机统计(why)、收视时间分析(when)、收视地点分析(where)、收视方式分析(how)。
其后,根据前两个版块的分析结果有针对性的提出使电视产业和收视观众实现共赢的建议。
1电视观众收视行为分析进行电视观众受众行为分析是电视媒体品牌经营的起点,它的目的是调查和分析观众的总体收视行为,从而根据具体分析结果采取针对性的品牌营销战略。
1.1收视群体研究(who)收视群体分析是电视观众收视行为分析的第一步。
电视产业是围绕着观众及其需求为核心进行实际运作的,因此,对收视群体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就尤为重要。
对收视群体的分析可以从多方面来进行,据近年来权威数据(央视索福瑞)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今年电视受众群体的基本状况,主要呈现几个方面的特点。
从电视节目娱乐化探析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摘要】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在当今娱乐市场已经变得十分普遍,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电视节目的创新与多样性,还导致了节目内容的雷同和缺乏独特性。
本文将通过分析同质化现象的表现形式、原因、发展趋势以及应对策略,探讨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对娱乐产业的影响。
同质化现象背后的原因往往是市场竞争激烈和观众口味的相似性,而其发展趋势则可能导致市场饱和和收视率下降。
在面对同质化现象挑战的电视节目制作者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打破常规,以应对观众需求的多样性,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可能性。
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既是娱乐产业面临的挑战,也是创新与发展的机遇。
【关键词】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娱乐化、表现形式、原因分析、发展趋势、策略、挑战、机遇1. 引言1.1 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的背景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的背景可以追溯到电视行业的发展历程。
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电视节目呈现出同质化的趋势。
同质化现象指的是各大电视台在节目内容和形式上趋同,导致观众在选择节目时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
同质化现象的出现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例如商业化运作模式的影响、收视率压力的挤压、观众口味的趋同等。
同质化现象不仅影响了电视节目的多样性和质量,也限制了节目创意的发展空间,导致节目内容缺乏新意和突破,让观众感到审美疲劳和选择困难。
了解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的背景,有助于深入探讨其成因和影响,为制定有效的策略和措施应对同质化现象提供基础和支撑。
1.2 同质化现象对电视节目的影响同质化现象对电视节目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同质化现象导致了电视节目的内容缺乏新颖性和创意性,使得观众在选择节目时感到缺乏选择,影响了他们的观看体验。
同质化现象也使得电视节目之间的竞争加剧,导致了更多节目以迎合市场需求为目的,而忽视了节目本身的质量和内容。
这种现象不仅使得电视节目变得越来越无聊,也对电视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同质化现象还导致了一些低俗、劣质的节目在电视上占据较大比例,影响着观众的审美和价值取向,甚至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电视受众研究报告电视受众研究报告一、引言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行业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电视受众研究越来越重要,帮助广播电视节目提供更加精准的内容,满足观众的需求。
本报告将对电视受众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以期为广播电视行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1000名观众作为研究样本。
问卷涵盖了观众的基本信息、电视节目偏好、观看习惯等方面的内容。
调查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后,得出了以下结论。
三、受众特征分析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受众特征分析:1. 性别分布:男性观众占比为52%,女性观众占比为48%。
2. 年龄分布:观众年龄主要分布在18-35岁之间,占总受众的60%;36-55岁的受众占比为30%,55岁以上的受众占比为10%。
3. 学历分布:受访观众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受众占总数的50%以上,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受众占比为25%。
四、电视节目偏好分析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电视节目偏好分析:1. 频道偏好:综合频道是观众最喜欢的节目频道,占比为40%;新闻频道和电影频道的观众占比分别为30%和20%;其他频道的观众占比为10%。
2. 节目类型偏好:观众最喜欢的节目类型是综艺节目,占比为35%;新闻节目和电影节目的观众占比分别为30%和20%;其他节目类型的观众占比为15%。
3. 时间偏好:观众最喜欢的观看时间段是晚上20:00-22:00,占比为40%;其次是晚上18:00-20:00和晚上22:00-24:00,观众占比分别为30%和20%;其他时间段的观众占比为10%。
五、观看习惯分析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观看习惯分析:1. 观看时间:观众每天观看电视的平均时间为3小时,其中平日观看时间为2小时,周末观看时间为4小时。
2. 观看地点:观众主要在家中观看电视节目,占比为80%;15%的观众在公司或学校观看电视节目;5%的观众在其他场所观看电视节目。
关于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的探讨作者:肖敏来源:《记者观察·中旬刊》2021年第10期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近几十年来,广电行业的电视屏幕和市场趋势也很快,但通过对电视节目类型和数量的观察,这意味着电视节目的同质化非常严重。
电视频道播放的节目类型大致相同,题材熟悉,娱乐趋势趋同。
高度同质化的节目已经很难满足多元化观众的需求,阻碍了我国电视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因此,这一问题已成为各大电视台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国内电视节目现状分析外来文化的同质化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电视传媒产业的快速发展,外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比如模仿外国电视节目就是其表现之一。
近年来,韩流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一些影响。
无论是关于食物还是服装,国内很多设计理念都已经渗透了韩流的味道,模仿电视节目的现象也存在。
国内电视行业一度时期纷纷效仿,投资制作大量偶像剧,以满足国内粉丝的审美需求。
但是偶像剧的泛滥使得剧本本身逐渐变得相对肤浅。
每部戏的结构模式都很熟悉,只是演员不同而已。
这种平淡、没有新意的肥皂剧情节难以有效吸引受众,也难以给受众带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电视节目的同质化国内文化的内部同质化是当前国内电视节目的另一个特点。
对国产电视节目的相互模仿,使得目前的国产电视节目呈现出频道多、内容少、类型多、内涵少的现象。
这些剧本在剧情、故事发展乃至结局上都大同小异,缺乏原创性。
节目制作人的相互模仿和克隆,使得电视节目同质化,既没有质量,也没有趣味性。
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描述娱乐性是电视节目的主要特点之一,人们在观看节目时放松自己的身体和思想,这也是人们最普遍的生活方式。
因为电视可以给人们带来很多乐趣,这也决定了电视节目在制作时必须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兼顾优雅和包容性。
我国的所有主要电视台都推出了各种娱乐节目,显著满足人们的放松需求。
然而,对这些娱乐表演的仔细审查发现,这些娱乐表演非常相似。
同质化的影响对于电视行业,实际评估和社会关注是重要的标准。
中国电视50年的历史,无论是传输手段、内容形态、平台布局等都深刻打上媒介技术革新的烙印。
从内容生产上看,学者周建新将其发展历程总结为:节目创新经历了从“宣传品”为主导到以“作品”为主导。
再到以“作品”为主导的三个发展阶段。
作为内容生产的重要因素,电视受众在电视内容形态演变的过程中,它的身份角色也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
技术的变迁革新了电视的存在形式和文化内涵。
在过去,媒介接触的机会少,传播范围有限,而且电视节目内容单一,以教化功能为主导。
随着平台三网或者四网的发展和融合,整合行业优势,多种渠道和终端出现,使得电视所生产的内容“无处不在” “无孔不入”。
一、从围观到体验电视受众身份的演变在上述提到的电视内容作为宣传品——作品——产品发展阶段来看,可将电视观众分为对应的受教育者——观赏者——消费者三个层次。
这也是受众角色变迁的路径,从早期的围观电视,到Web1.0时代的受众参与电视,Web2.0的受众选择电视,再到现在媒介融合,电视成为文化产品,受众可以自主的体验电视。
电视出现的初期,电视节目制作、播出的技术和人力都有限,所以电视更多的是一种宣传工具,用于告知,最常见收视行为是“围观”。
“你播我看”的收视格局,受众完全处于被动,这时的电视所带来的新鲜感和神秘感,使电视带有极强烈权威感,甚至形成受众的崇拜。
也正是因为电视观众的好奇感,它拥有极强的说服力。
随着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地融入,无论是电视的数量还是电视内容的种类都丰富起来,受众手里多了一个“遥控器”,虽然依然是有限的传播内容。
但此时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选择所要观看的节目内容。
进入新媒体时期,互联网交互功能增强,媒介融合框架逐渐明晰,加之移动终端普及,电视观众可以参与到电视节目中去,这种融合语境下的电视传播活动中媒介和受众愈发显示出一种内在的默契,一种参与性文化内涵的表现。
受众互动是技术上实现的可能,而受众参与是文化和社会规范的塑造,技术和文化的默契就是这一时期受众角色身份的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