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锦瑟》课堂
- 格式:docx
- 大小:24.39 KB
- 文档页数:6
人教版必修三锦瑟课堂实录《锦瑟》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写意的几种常用方法;2、理解内部结构;3、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的形象。
[教学难点]对本诗内部结构和思路的理解。
[教学方法]译写法,点读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师:上课!生(全体):老师好。
师:谢谢,请坐。
咱们今天上的课,我们可能都已经读过了,我们就先读读看,老师要从你们的声音中开始研究。
好,锦瑟,开始。
(教师使用幻灯片显示全诗)(学生齐读全诗)那既然不是完全写锦瑟的,那么你看看这首诗主要是写什么,能不能从这首诗里面找出一个字来告诉我它是写什么的。
(指定一位同学回答)你来说。
生C:应该是“情”。
师:辞以情发,诗歌和情感紧密相关。
这首诗中“情”字吗?好,我们一起再把整首诗读一下,逐字轻轻地读。
(学生齐读全诗,教师巡视)师:诗歌离不开情感,诗要表达情感,并不是写乐器,那么这首诗的情感借助哪个字表达出来的?情感的蔓延是靠作者的什么?(指定一位同学回答)生D:我觉得作者情感的蔓延是靠一些典故的引用和一些用词,比如说“生烟”、“珠有泪”,用这些词营造一种意境来表达他的情感。
师:回答得很专业。
作者想说的这些东西其实都包含了他看到锦瑟时的心理活动。
因此我们说这首诗里作者是在——生:回忆。
(教师板书:忆)师:或者说是开头“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思”。
那么这样我们就得出这是一首作者在追忆往事,然后迸发情感的一首诗。
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看这首诗。
(教师指定一位同学朗读)(生E朗读全诗)师:非常好!大家觉得我说的非常好最主要是好在什么地方?(指定一位同学回答)生F:我觉得她把诗中伤感的氛围读了出来。
师:对。
但是更主要的是,既然是一首回忆往事的诗,那么回忆在电影里应该是快镜头还是慢镜头?生(全体):慢镜头师:回忆时人的情绪是缓慢的,所以读这首诗时首先在速度上应该慢一点。
这位同学读得非常到位,这不是一首快快乐乐的诗,建议同学们再齐读一遍。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锦瑟》课堂实录
师: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些诗句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句,难怪同学们都耳熟能详,这些诗句均出于朦胧诗人李商隐之手。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朦胧诗代表作《锦瑟》。
有哪位同学站起来给大家读一下?(课代表主动站起来朗诵,声情并茂,同学鼓掌)
【投影】
义山的《锦瑟》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
——梁启超
师:《锦瑟》难解,但不是无解。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它。
一、研究标题
请看教材注释,编者说:“题目是截取篇首二字而成,实际上是无题诗。
”你同意这一说法吗?“锦瑟”真的等于“无题”吗?同学们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翻阅课文,研究注释)
生:我认为可以认为等于“无题”。
因为我看过一本书上说,在李商隐诗集中这首诗的标题就是“无题”。
师:是吗?怎么我手头的《李商隐诗集》中标的题目是“锦瑟”呢?
生:大概版本不一样吧!(生笑)
生:《诗经》中许多诗歌都是用篇首二字为题的,比如说我们这学期学过的《氓》《静女》就是如此。
师:学以致用,好。
生:我不同意。
因为《诗经》是民歌,许多民歌原来就是在民间传唱而没有题目,收集者采风得来后,就取篇首两个字为题。
但就是这样,也要考虑和诗歌内容相吻合。
比如说刚才同学说的“静女”就是这样,因为这两字本身确实能够包含诗中许多内容,做标题很合适。
如果不合适,编者就会舍弃或者改造。
比如说《诗经·无衣》篇首第一句是“岂曰无衣”,为什么不用“岂曰”做标题呢?不就因为它不能包含诗歌内容嘛!连没有标题的民歌在选题目时都会考虑内容,那么,大诗人李商隐的诗歌难道会不考虑吗?即使他不考虑或不愿用标题,他完全可以和他其他的《无题》诗一样直接用个“无题”做标题好了!
(该生颇为雄辩,赢得大家的热烈掌声)
师:我并不太提倡上课经常鼓掌,但这位同学的发言让我也情不自禁地想鼓掌!很有
1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说服力。
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意见?
生:我补充一点。
诗歌一开头就是“锦瑟”,放在开头的景物,一般会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而且,整首诗只有八句,“锦瑟”就占了两句,不正说明“锦瑟”的重要性吗?
师:你从诗歌内容本身来考虑。
那么,你认为这首诗中有哪些内容会和锦瑟有关系呢?生:大概是看到家中的“锦瑟”,睹物思人。
生:或者是听到有人弹奏锦瑟曲触景生情,于是不由自主内心感动,写下了这首诗。
师:我等会儿还要补充介绍一下,其实诗人一生的许多经历都和“锦瑟”有关。
这首《锦瑟》诗中所有的感情和议论都与一张“锦瑟”有关,这张琴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和回忆。
所以,我也认为:用“锦瑟”为题不是偶然的。
确实,有的古诗题目就取自诗歌首句前二字。
但《锦瑟》一诗,首联集中写锦瑟,后面的内容也都由“锦瑟”引发,因此,“锦瑟”就是诗歌的核心内容,是理解诗歌的路标,绝非简单的“无题”可比。
二、压缩诗歌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先来体会诗歌内容。
为便于理解,大家试着把这首诗改为七绝、五绝。
看看改后的诗大致表达了什么内容。
(学生饶有兴致地分组活动起来,5分钟后学生开始发言)
生:我们改编的七绝是: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师:还可以再压缩吗?
生:锦瑟弦,思华年。
可追忆,已惘然。
(众笑)
师:这样一压缩,这首诗大概讲什么应该明确了吧?请一位同学说一说。
生:看到锦瑟,听到锦瑟幽幽的旋律,我不由想起了自己的青年时代。
那是一段多么美好而又感伤的回忆啊!可是往事如一片云烟,令我难以真切把握。
三、体味情感
师:压缩了诗歌,结构固然清晰了,但内涵却大打了折扣。
“此情可待成追忆”句中的“此情”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我们还得从中间两联入手。
请大家一起朗读中间四句诗。
请大家结合注释,选你体会最深的一句说说。
(学生一时沉默,片刻后教师加以提示)
师:注意“晓梦”——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觉得非常愉快。
这句诗让我们感觉到什么?“望帝春心托杜鹃”:杜鹃啼血给人什么感觉?这些内容可能让诗人想起什么?随便说说你感受最深、最喜欢的一句。
生:具体所指我们不清楚,但情感基调是可以把握的,是悲苦的。
生:晓梦,我想大概是指诗人早年恍惚迷离的梦想,那么飘忽,那么美好,那么动人,说不清,道不明。
是政治理想?生活理想?爱情理想?也许都有。
2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师:对“沧海月明”一联大家感觉如何?
生:“沧海”有一种沧桑阔大辽远之感,“月明”有一种凄美之感,就像泪珠在大海明月背景之下滚滚而落。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就是“玉生烟”这句话我觉得奇怪,玉为什么会生烟?师:谁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等待片刻)大概还是我来吧!请看前面的四个字“蓝田日暖”——古人认为,美玉蕴藏山中,得山川之灵气,在太阳的照耀下,会蒸腾出隐隐的烟气,这就是玉气。
现在我想问大家,这种玉烟和诗人的情感以及人生经历有何关系呢?
生:我读了这句诗,首先感到玉烟是神奇美妙却又飘忽不定的。
它就像人的幽微的感情,你不去想它时,它就在你心头萦绕,好像就在眼前,似乎触手可及,可是你一旦凝神细思,它又立刻变得迷茫缥缈,令人无法把握了。
师:这样的体会大家赞同吗?(学生点头同意)那么,让我们一起再读全诗。
(学生再次朗读,越来越能够进入诗歌了)
四、了解生平
李商隐究竟在诗中写了什么事,我们已经无法了解了。
诗人究竟表达了哪一种具体的感情?也许,只有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才能把握住。
让我们一起了解李商隐的人生经历。
(投影)
李商隐才华横溢,少有文名,抱负远大,受到当时权贵令狐楚的赏识。
二十六岁时,他与一位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相爱成婚,从此开始了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情。
但娶王氏使他不幸被卷入党争的漩涡,从此仕途坎坷,壮志成灰。
李商隐为爱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社会声望完全失去,被世人视为“忘恩负义”的无耻文人。
这对一个渴望成功的男子具有极大的杀伤力!
李商隐不甘心就此罢休,于是告别妻子,长年在外奔波,但毫无结果。
妻子也忧郁而死。
他感伤不已,写下了一首长诗《房中曲》寄托哀思。
其中有这样四句:
忆得前年春,
未语含悲辛。
归来已不见,
锦瑟长于人。
(教师插话——请注意“锦瑟长于人”!)
妻子死后三年,他又写了一首著名的思念爱妻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从此,李商隐每逢七夕必有一诗,怀念当时的欢爱,直到四十七岁逝世。
爱情啊,这世上最美丽的情感之花,刺伤了他,也滋养了他;败坏了他,又成全了他!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代诗人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他的耳旁想起了幽幽的锦瑟之曲,往3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事如云烟一样在心底弥漫开来,他提笔写下了《锦瑟》,并把它置于自己的诗集——《义山诗集》的第一篇。
据说,天鹅将死,必有哀歌。
这首诗是李商隐一生的感叹吗?这是他政治、情感、艺术、人生的绝唱吗?
师:王蒙先生曾说:“情种从《锦瑟》中痛感情爱,诗家从《锦瑟》中深得诗心,不平者从《锦瑟》中共鸣牢骚,久旅不归者吟《锦瑟》而思乡垂泪,这都是赏家与作者的合作成果。
”你能感悟出作者的哪种情思,大家齐读《锦瑟》。
(通过读总体体会作者的情感,结束这节课)
师:好了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