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西师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轻声的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轻声字的特点举例轻声字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发音方式,它的发音轻柔、薄弱,不发生声带的震动,有时甚至不可闻。
轻声字是汉语中较为常见的现象之一,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声韵分离轻声字的发音和韵母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通常可以将轻声字视为一个独立的元音音素,不与前音或后音相连。
例如:“鸟”字的读音为“niǎo”,轻声字的读音为“ní”。
在口语中,轻声字的发音经常被省略或模糊,表达语意时只有声调的区分。
二、结尾音变轻声字在某些情况下会引起结尾音的变化,特别是影响前一个字的韵母、声调和声调变调规则。
例如:“的”字在和其他字连用时读作“de”,但和轻声字连用时却读作“dì”。
这是因为轻声字的发音造成了前一个字的韵母的改变。
三、语音变调轻声字会对前一个字的声调产生影响,引起语音的变调。
例如,在汉语中,“的”字如果和第二声、第三声的音节连用,前一个字的声调就要变成第一声。
这种变调现象是由于轻声字的特殊发音引起的。
四、重复在口语交际中,为了更清楚地表达语义,人们通常会重复轻声字。
例如,如果你想问一个人的姓名,你可以说“请问您叫什么名字?”,重复“什么”一词就能强调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五、语气助词的运用汉语中使用一些语气助词来表达强调、感叹、疑问等语气。
这些语气助词通常放在轻声字的后面。
例如:“哪儿”、“谁啊”、“多少钱啊”等等。
综上所述,轻声字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发音现象,发音柔和而薄弱,不发生声带震动,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声韵分离、结尾音变等方面,也包括语音变调、重复以及语气助词的运用。
了解轻声字的发音规律对于学习和使用汉语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轻声发音怎么区分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SANYHUASANYUA8Q8-轻声是指在普通话的词和句子中,有些音节因受前后音节的影响而失去了原有的声调,从而变成了一种软而轻的调子。
例如:爸爸(bà·ba)、点心(diǎn·xin)等,这类词中第二个音节的声调在实际读音中变得轻软模糊,便属于轻声。
轻声在普通话中具有区分词性和区别词义的作用,如:兄弟(xiōng·di),指弟弟;兄弟(xiōng dì),指“指哥俩”。
利害(lì·hai),指“厉害”、“程度很深”,是形容词或副词,如“疼得很厉害”;利害(lìhài),指益处或害处,是名词,如“你应该明白这件事的利害所在”。
轻声是由于音节读音弱化,在音高、音长等方面产生的一种音变现象,可视为特殊的变调,不是一个独立的调类。
但是,轻声音节除了调值明显改变、音长变短而外,音强亦有所减弱,往往还引起了音色的某些改变,如韵母的发音变得比较含混,主要元音的舌位向舌面、央、中方向移动,不送气的清塞音、清塞擦音声母浊化等。
如“哥哥”(gē·ge)一词中,第二个音节念作轻声,其声母由清塞音变成了相对应的浊塞音,韵母由舌面、后、半高、不圆唇元音变成了舌面、央、中、中圆唇元音。
轻声的读法,一般来说是在阴平、阳平、去声后面读的调子比前一个音节要低,其调值可大致描述为短促的低降调;上声后面的轻声比前面的音节要高一些,其调值大致可描述为短促的半高平调。
需注意的问题是,不能为了发轻声而发生“吃字”、“吞字”现象。
如:非上声+轻声胳膊残疾葫芦八哥相声疟疾先生地下上声+轻声打扮买卖喇叭枕头哑巴姐姐舌头1.大部分念轻声的音节与其语法意义及词汇相关,比如语气词“啊、吧、呢、吗”等,名词、代词后缀“子、儿、头、的、们”等,方位词“上、下、里、头、边、面”等,动词后面表示趋向的词“来、去”等,助词“的、地、得、着、了、过”等。
普通话里词语读轻声的情况归纳修正普通话是中国的标准语言,广泛应用于中国大陆地区。
作为中文的标准音标,普通话拥有一套严谨的读音规则。
其中,轻声是普通话中一个特殊的读音现象。
本文将对普通话中词语读轻声的情况进行归纳修正,并探讨一些常见的读音错误。
一、轻声的定义和特点轻声是指在普通话中,某些汉字在发音时不带声调的一种读音。
轻声与汉语拼音的“5”音调相对应,多用于语法、词组等语言元素中。
轻声的特点是声调平缓,声音短促,发音时嘴唇不张开,舌头不动,音量较弱。
在口语中,轻声通常不单独出现,而是出现在某些汉字的后面,影响之前的发音。
二、轻声出现的情况1. 儿化音中的轻声在普通话中,儿化音是特殊的读音现象。
当“儿”出现在单音节词或多音节词后面时,前一个音节的声调会发生变化。
例如,“妈妈”读作[māma],“妈妈儿”读作[māmar]。
2. 单音节词语中的轻声在单音节词语中,轻声通常出现在韵母后面。
例如,“狗”读作[gǒu],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当“狗”后面带有“的”字时,轻声出现在“的”的前一个音节,“狗的”读作[godo]。
3. 多音节词语中的轻声在多音节词语中,轻声通常出现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之后,影响之前的发音。
例如,“全部”读作[quán bù],但当“全部”前面带有“的”字时,“全部的”读作[quán buz]。
三、常见的读音错误及修正1. 轻声读成重音在普通话学习过程中,很多学习者会将部分带有轻声的汉字误读为重音,这是常见的读音错误之一。
例如,“一些”会被误读为[yīxiē],正确的读音应为[yīxiè]。
修正方法:学习者应仔细研究轻声的发音特点,提高对轻声的敏感度,并结合语境理解轻声的作用。
2. 轻声读成有声音的韵母有些学习者在遇到轻声时,会将后面的韵母发成有声音的韵母,导致发音不准确。
例如,“笔的”会被误读为[bǐ dè],正确的读音为[bǐ de]。
汉语拼音轻声的发音规则汉语拼音轻声的发音规则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颁布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是指用《汉语拼音方案》中规定的字母和拼法拼成一个现代汉语的标准语音即普通话的语音音节。
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汉语拼音轻声的发音规则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发音规则在阴平后,念中降调,似较短的去声;在阳平后,念中降调,似较短的去声(但和阴平后的轻声相比略有不同);在上声后,念半高平调(或是略升的声调),似轻短的阴平;在去声后,念低降调,似较短的去声。
简而言之:当前字是上声时,轻声字的音高较高;当前字是其他声调时,轻声的音高较低。
在阴平、阳平、去声后的轻声是降调,在上声后的轻声是平调或不明显的升调。
轻声简介:是汉语中所具有的一种特殊变调现象,在全国的.广大方言和普通话均有出现。
轻声一般不被当作声调看待,因为它没有固定的调值。
现代汉语拼音里面只存在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
在语音序列中有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一个又轻又短的调子,它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在物理上表现为音长变短,音强变弱。
轻声没有固定的调值,一般要根据前一个字的声调来确定,所以不标声调。
发音特性将汉语中的音节弱化之后,声调会变得又轻又短,此种音变即为轻声。
轻声的调值需要根据前一个音节决定调值,所以轻声音节不可能独立存在。
普通话什么时候要读轻声1、语气词“吧、吗、啊、阿、呢”等读轻声,如“走吧”“是吗”“说啊”“好了”;2、助词“着、了、过、的、地、得、们”等读轻声,如“我的”“轻轻地”“唱得好”“同学们”“去过”;3、名词后缀“头、儿、子”等读轻声,如“甜头”“这儿”“桌子”;4、重叠词,或重叠双音节动词读轻声,如“走走”;5、单音节动词后表示趋向的词,如“回来”“出去”“走出来”“跑进去”。
6、名词后面的方位词“上、下、里”读轻声,如“天上”“乡下”“屋里”;7、量词,如“那个、那次、那盘”等读轻声;8、代词“我、你、他”放在动词后面做宾语,如“找你”“请他”“叫我”。
轻声词的规范原则(一)严守轻声的特征如前所述,轻声的特征是轻、短、稳固地失去原字调。
所以,“前重后轻,后字轻、短并稳固地失去原字调”就是轻声词的特征。
严守这一特征,对于规范轻声词、解决轻声词审定中的疑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如果一个词前字为阴平、阳平和去声,后字轻读且本字调是去声,或者前字为上声,后字轻读且本字调是阴平,这时,轻读字的本字调形与轻声调形在调形上是相同的,只是高低长短的不同。
那么,这两类词是否应该审定为轻声词?韵律上“前重后轻”,又具有轻声的调形特征,原则上自然是应该认定为轻声词的———不能因为轻读字的原字调与轻声字字调在调形(音高走势)上相同,就不承认其“轻声地位”。
关键是看这种“前重后轻”的韵律特征和形成的“轻声特有调值”是否稳固:稳固就应视为轻声词,不稳固就应该作为“可轻声”或一般重音处理。
实际上,后字原字调为去声[51]而在阴平、阳平、去声之后轻读的这一部分词语,其轻读字“大都介于可轻可不轻之间,讲普通话的人甚至包括讲北京方言的人在内判别起来也犹豫不决”(宋欣桥,1990),如“帮助、程度、近视”等。
后字原字调是阴平而在上声后轻读的词语也一样,如“眼睛、讲究、感激”等。
正因为考虑到这一点,赵元任(1929)在其《北平语调研究》中说:“阴阳平后轻音字假如本来是去声,像‘乡下’‘凉快’,或是上声后的轻音字本来是阴平,像‘李家’,那末轻不轻的区别就是短一点轻一点,它的调儿还是差不多的。
在本书的戏文③里遇到这些地方,往往就把轻音的点号省掉了。
”注意其中的“往往”一词,“往往”,说明是多数情况下都是如此,也说明并不都是如此。
不能搞“一刀切”,否则,“月亮、告诉、哑巴”等必读轻声词都被否定掉了,与语言事实不符。
再如至今仍有争议的“重中”式问题。
争议的焦点并不是有还是没有“重中式”的问题,而是所谓“重中式”是否稳定的问题。
王志洁、冯胜利(2006)举出了相当数量的他们认为是稳定的“重中”式,但大多数学者均认为“重中”是不稳定的。
2023年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一:词语辨音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研究了一些词语的发音和区别。
例如:
- 轻声(qīng shēng):读音轻柔,声音不重。
- 流利(liú lì):读音流畅,不卡顿。
知识点二:词语解释
我们也研究了一些词语的意思和解释。
比如:
- 理智(lǐ zhì):指人们思考问题时要冷静、明智,不受感情影响。
- 慈祥(cí xiáng):形容老人仁慈、和蔼、有爱心。
知识点三:诗歌欣赏
本单元我们还研究了一些美丽的诗歌,通过欣赏和研究诗歌,
我们可以培养我们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 《游园记》:描写了人们在园中游玩的欢乐场景。
- 《春晓》:描绘了春天清晨的美景和祥和的氛围。
知识点四:作文表达
最后,我们研究了一些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以提高我们的作
文能力。
- 描述:学会用准确的词语描绘人物、事物或场景。
- 表达感受:通过用词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 修辞手法:研究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
章更生动有趣。
以上是2023年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研究和巩固这些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第二节轻声一、什么叫轻声所谓“轻声”并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即在一定的条件下读得又短又轻的调子。
二、轻声的特点1、轻声的特点(1)轻声都是从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变化而来的。
如说说、玩玩、写写、看看,这四个词语的第二个音节都是轻声,原来的声调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变为轻声以后,失去了原来的调值,听感上有显得轻短模糊。
(2)轻声音节不能单独存在,总是体现在词语和句子中。
(3)轻声的调值一般是依据前一个音节的调值决定的,而不论轻声音节原来的调值是什么形式。
如“村子、麻烦”中的轻声音节“子”和“烦”在阴平和阳平的后面念3l(调值下加短横表示音长较短),而不论“子”原来的调值是214,“烦”原来的调值是35。
这是轻声的“特殊”所在。
(4)轻声主要是由音高和音长这两个因素构成的。
从音高上看,轻声音节失去原有的调值,变为轻声音节特有的音高形式,形成轻声调值。
从音长上看,轻声音节的音长比非轻声音节的音长要短。
(5)有的轻声音节在音色上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韵母弱化等,如“豆腐”等。
2、轻声的作用(1)区别词义东西 dōnɡxī(方向) dōnɡxi(物体)地方 dìfānɡ(对“中央”而言) dìfɑnɡ(处所)(2)区分词性大意 dàyì(名词,主要内容)dàyi(形容词,不小心)人家 rénjiā(名词,住户)rénjiɑ(代词,指别人,也可指自己)三、轻声的读法普通话轻声音节的实际读法有两种形式:1.轻声音节在阴平、阳平、去声的后面时,念短促的低降调,调值为31。
阴平 + 轻声55 + 31东西(dōngxi) 包袱(bāofu) 折腾(zhēteng) 苍蝇(cāngying) 叉子(chāzi) 称呼(chēnghu)妖精(yāojing) 答应(dāying) 耽误(dānwu)兄弟(xiōngdi) 窗户(chuānghu) 姑娘(gūniang) 阳平 + 轻声35 + 31福气(fúqi) 合同(hétong) 凉快(liángkuai)明白(míngbai) 盘算(pánsuan) 人们(rénmen)时候(shíhou) 学问(xuéwen) 学生(xuésheng)石匠(shíjiang) 衙门(yámen) 琢磨(zuómo)去声 + 轻声51 + 31别扭(bièniu) 凑合(còuhe) 干事(gànshi)队伍(duìwu) 困难(kùnnan) 漂亮(piàoliang) 事情(shìqing) 应酬(yìngchou) 位置(wèizhi)状元(zhuàngyuan) 热闹(rènao) 爸爸bàba 2.轻声音节在上声的后面时,念短促的半高平调,调值为44。
轻声的特征
关于轻声的特征,一般的语音学论著和大学现代汉语教材基本上都谈到以下这些内容:轻声是在语句或词中读得又轻又短的音节,声调变化特殊,即失去了原有的声调,在阴、阳、去声和上声后分别读成半低、中、低调和半高,其调值大致可以构拟为短促的[31]和[44]。
这些论述当然没错。
但是,仍有需要进一步明确的地方。
例如:“轻”“短”的具体含义及其关系如何?“轻”“短”到何种程度才算轻声词?“失去原字调”是否就是轻声独有的特征?“失去原字调”是指调值跟原字调不同还是调形跟原字调不同?只有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才有可能真正明确轻声的特征。
所谓轻声,就是一些字词在听觉上感知为轻(即响度小),“轻”是轻声的基本特征。
①
但这种“轻”是相对的,它与听感上的“重”是相辅相成的,有重必有轻,有轻必有重。
受语法重音和强调、对比重音等的影响,一些原本不是轻声词的词也可能读起来或听起来“轻”。
所以轻声肯定在听感上表现为“轻”,但听感上“轻”的不一定就是轻声。
听感上的“轻”,是音长、音高、音强和音质的综合效应,但决定轻声“轻”的根本原因是音长
短,这已为声学实验(林茂灿,1980)和听辨实验(林焘,1983)所证明。
因为语音中音高、音强和音质的作用都要在时间中表现,作用的时间短(即音长短)听感就轻,反之就重。
因为时长缩短,所以有的轻声字就会声母浊化、元音弱化央化、韵尾乃至整个韵母脱落等。
(石锋,1993;王理嘉,1998)
一般认为,当一个轻读词“轻”“短”到“失去原字调”时,就是轻声词。
但实际上,
“轻”“短”到“失去原字调”和轻声词之间,并不是充分条件或充要条件的关系,而是必要条件关系,即轻声词必须“轻”“短”到“失去原字调”,但“轻”“短”到“失去原字调”的,并不完全一定是轻声词。
有的词(如量词“个”)有时也能“轻”“短”到“失去原字调”,但它有时原字调也很完整,尤其读慢
时如此。
所以,量词“个”并不是轻声词。
只有当一个词稳固地读“轻”“短”且“失去原字调”时,它才是轻声词。
“稳固性”对轻声词来讲,十分重要。
对于轻声字“失去原字调”这一特征,现在一些学者认为是指轻声调形跟原字调不同,如
“机灵”“糊涂”“见识”。
但是,从典型的轻声词(如“哑巴”“客气”“地道”②等)来看,轻声字的“失去原字调”实际上还包括另一种情况,即轻声调形(注意是指音高走势,不是指调值固定的
“调型”
)与原字调相同但音长更短。
两种情况的共同点是:与前一音节相比,后音节更短更轻,调值跟原字调不同。
简言之,轻声的特征就是轻、短,稳固地失去原字调。
轻声的“稳固性”是轻声区别于一般轻读(即后文所说的轻音)的重要特征。
但由于许多轻声并不具有区别意义、词性等功能,也就是说读不读轻声并不太影响语言交流,加上京外方音的影响,有一部分轻声词,如“白天、报应、抱怨、残疾、诚实、粗鲁、底细、后生、知道”等,有的人读轻声而有的人不读,甚至同一个人也有时读轻声有时不读。
这种以可以轻读也可以不轻读为特征的轻声,就叫“可轻声”。
赵元任(1968)在AGrammarofSpokenChinese中称之为optionalneutraltone,丁邦新(1980)译之为“随意轻声”,吕叔湘(1979)译之为“可轻
声”。
“可轻声”可轻读也可重读,轻读时也是失去原有调值的。
与轻声一样,可轻声也具有不可预测性,“只能一个一个收进词典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