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麻醉方式及注意事项-黄培龙共44页
- 格式:ppt
- 大小:4.55 MB
- 文档页数:44
麻醉方法5种分类麻醉是一种通过药物或其他手段使人体丧失感觉、意识和记忆的方法,常用于手术和其他医疗操作中。
根据不同的需求和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麻醉方法。
下面将对麻醉方法进行分类介绍。
1. 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是一种通过药物使患者失去意识和感觉的麻醉方法。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将麻醉药物通过静脉注射或吸入的方式给患者,使其迅速陷入昏迷状态。
全身麻醉适用于大部分手术,能够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疼痛感和焦虑情绪,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2. 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是一种通过麻醉药物直接作用于局部神经,使局部区域失去感觉的麻醉方法。
常见的局部麻醉包括表面麻醉和浸润麻醉。
表面麻醉适用于皮肤和黏膜的手术,通过喷洒或涂抹麻醉药物使局部区域麻木。
而浸润麻醉则是将麻醉药物注射到局部组织中,使其失去感觉。
局部麻醉适用于不需要全身麻醉的小型手术,能够减少全身麻醉带来的风险和不适。
3. 脊髓麻醉。
脊髓麻醉是一种通过将麻醉药物注射到脊髓腔内,使下半身失去感觉和运动功能的麻醉方法。
脊髓麻醉适用于下肢、盆腔和腹部手术,能够在手术过程中有效地控制疼痛感和减少术后恢复时间。
由于脊髓麻醉的作用范围较局部麻醉更广,因此在手术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评估和准备工作,以确保手术的安全进行。
4. 静脉麻醉。
静脉麻醉是一种通过静脉注射麻醉药物,使患者失去意识和感觉的麻醉方法。
与全身麻醉相比,静脉麻醉更加安全和精准,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节。
静脉麻醉适用于需要较长手术时间和对麻醉深度有要求的手术,如心脏手术和神经外科手术等。
5. 术中麻醉。
术中麻醉是一种在手术过程中持续给予麻醉药物,以维持患者处于昏迷状态的麻醉方法。
术中麻醉通常由专业麻醉医生负责监控和调节,以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安全和稳定的状态。
术中麻醉适用于需要较长手术时间和对麻醉深度有要求的手术,能够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疼痛感。
综上所述,不同的手术和患者需要采用不同的麻醉方法。
全身麻醉适用于大部分手术,能够使患者完全失去意识和感觉;局部麻醉适用于小型手术,能够减少全身麻醉带来的风险和不适;脊髓麻醉适用于下肢、盆腔和腹部手术,能够有效地控制疼痛感和减少术后恢复时间;静脉麻醉适用于需要较长手术时间和对麻醉深度有要求的手术;术中麻醉适用于需要较长手术时间和对麻醉深度有要求的手术。
临床常见的几种麻醉方法,哪一种让你醉了?麻醉即无痛医疗技术,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科学,通过消除疼痛,为患者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就目前而言,临床麻醉方法较多,且不同麻醉方案的适应症不同,应结合患者情况、治疗方法、医疗条件等要素进行合理选择。
下面对此进行简单论述。
1.全身麻醉(1)吸入麻醉。
使用麻醉机,经呼吸系统吸入挥发性麻醉药或麻醉气体,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全身麻醉的效果。
吸入麻醉是最早出现的麻醉方法,优点是药物在体内代谢少、分解少,主要从肺部排出,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2)静脉麻醉。
经静脉注入一种或几种麻醉药物,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全身麻醉的效果。
按照给药方式不同,可分为单次注入、分次注入、连续注入、靶控输入4种类型。
随着新的静脉麻醉药物开发,以及计算机自动给药系统出现,静脉麻醉的安全性提高。
(3)复合麻醉。
同时或先后使用几种不同的麻醉药物,达到全身麻醉的效果,具有镇痛、遗忘、肌松、抑制自主反射、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等作用。
相比之下,复合麻醉能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体现出各类药物的药理作用。
2.局部麻醉(1)表面麻醉。
使用渗透性强的局麻药,直接喷涂在黏膜表面,透过黏膜对浅表神经末梢进行阻滞,从而达到无痛状态。
临床上,表面麻醉主要用在角膜、咽喉、鼻腔、气管、支气管等部位。
(2)局部浸润麻醉。
沿着手术切口线分层注射局麻药,对组织神经末梢进行阻滞。
注射药物时要加压,在组织内形成张力性浸润,有利于广泛接触神经末梢,提高麻醉效果。
(3)区域阻滞。
以手术区为核心,在底部或四周注射局麻药,对手术区的神经干和神经末梢进行阻滞。
其操作方法和局部浸润麻醉类似,优点是能避免穿刺病理组织,尤其适用于门诊小手术、高龄或虚弱患者。
(4)神经阻滞。
将药物注射到身体某处的神经干丛中,促使控制区域的痛觉传导阻滞,例如颈神经丛阻滞、臂神经丛阻滞、股神经阻滞、上肢/下肢神经阻滞等。
(5)静脉局部麻醉。
在肢体近端使用止血带,从远端静脉注入局麻药,对止血带以下部位的肢体进行麻醉。
各种麻醉方法和技术操作规范基础麻醉麻醉前是病人进入类似睡眠状态,以利于其后的麻醉操作,这种麻醉前的处理称为基础麻醉。
基础麻醉与麻醉前用药的区别是,前者必须产生神志消失的效果,而后者则以不使病人神志消失为原则。
【适应证】1、需要手术而又难以合作的儿童。
2、精神非常紧张、不能自控的病人。
3、因各种原因而失去自控能力者。
【基本操作原则】1、基础麻醉必须有麻醉科医师实施,并进行麻醉记录。
2、基础麻醉可在病人进入手术室或手术室内进行。
3、主要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维持病人的呼吸和循环稳定。
4、在基础麻醉下进行其他有创性操作或麻醉操作时,应有麻醉医师观察病人。
【常用药物】氯胺酮3-5mg/kg,肌内注射。
用于儿童。
咪达唑仑常用于成人,0.07-0.15mg/kg,肌内注射。
如进入手术室,0.01-0.03 mg/kg,静脉注射。
局部麻醉一、局部麻醉的一般原则1、局部麻醉一般由手术者实施。
因此,术者应熟悉所用局麻药的药理性质和不良反应,应具有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
2、麻醉前病人应禁食8h、禁饮4h以上。
对于不能合作而又必须行局部麻醉者,可在基础麻醉下施行。
3、麻醉前应询问病人对局麻药有无不良反应,并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局麻药及其浓度和用量。
用药前应经至少有两人对药物名称和浓度进行核对。
4、麻醉应完善,完全阻滞疼痛传导径路以达到无痛和避免刺激引起的全身反应。
5、麻醉前或麻醉期间可适当应用镇静、镇痛药,以降低大脑皮质的兴奋性。
二、局部麻醉方法和临床应用(一)表面麻醉局麻药直接粘膜接触后,穿透黏膜作用与神经末梢而产生局部麻醉作用。
【适应证】眼、耳鼻喉、气道等部位黏膜麻醉。
不同部位选择不同药物浓度,如:角膜选用低浓度的药物。
【给药方法】用喷雾器喷于黏膜表面;以棉球涂抹在黏膜表面;以棉球或纱条填充。
为达到完善的麻醉作用,需多次给药,一般2-3次,每次间隔5分钟。
2﹪-4﹪利多卡因,1﹪-2﹪丁卡因。
【不良反应】局麻药毒性反应、局部组织刺激、过敏反应等。
全身麻醉的过程及注意事项一、概述全身麻醉是一种使患者失去意识、感觉和自主运动能力的医疗手段,常用于手术或其他需要患者无感知和无痛苦的医疗操作。
在这个过程中,麻醉药物通过静脉、呼吸道或肌肉注射进入患者体内,产生一系列生理效应,使患者进入一种特殊的镇静状态。
二、全身麻醉过程1. 麻醉前评估:在麻醉开始前,医生会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接受全身麻醉。
2. 麻醉诱导:诱导阶段是指从患者接受麻醉药物开始到失去意识、感觉和自主运动能力的过程。
在此阶段,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和诱导方式。
诱导方式包括吸入诱导、静脉诱导和肌肉注射诱导等。
3. 麻醉维持:在诱导完成后,麻醉医生会根据手术的需要和患者的反应,持续给予麻醉药物,以维持患者的麻醉状态。
在此阶段,麻醉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患者的安全。
4. 麻醉苏醒:手术结束后,麻醉医生会逐渐减少麻醉药物的剂量,使患者逐渐苏醒。
苏醒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疼痛等不适症状,需要及时处理。
5. 麻醉恢复:在患者完全苏醒后,需要继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是否有并发症的发生。
在患者恢复到一定状态后,可以送回病房继续观察和治疗。
三、全身麻醉注意事项1. 术前准备:患者在接受全身麻醉前需要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包括禁食、禁水、避免使用某些药物等。
禁食是指手术当天早上不能进食或饮水,以免在手术过程中发生呕吐导致吸入性肺炎或窒息。
禁水的具体时间因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而异,一般需要在手术当天早上6点前完成最后一次饮水。
此外,患者在接受全身麻醉前需要向医生告知自己的用药史、过敏史等情况,以便医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状况。
2. 术中监测:在全身麻醉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同时还需要监测患者的体温和尿量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异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