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山,风景这边独好 泸州市古蔺县“土地整治+”项目区见闻
- 格式:pdf
- 大小:10.00 MB
- 文档页数:4
乌蒙山叙事(五首)乌蒙山位于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山脉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喀斯特山地。
乌蒙山脉横亘在贵州、云南和广西三省区交界处,地处南亚热带,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乌蒙山脉以其独特的地貌景观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而闻名于世。
下面我们将通过五首叙事诗来描绘乌蒙山脉的壮丽景色和悠久历史。
第一首叙事诗:《乌蒙山的早晨》乌蒙山脉在清晨的雾气中苏醒,青翠的山峦仿佛沉睡了千年。
阳光透过层层薄雾,犹如梦境中的仙境。
山谷中飘荡着清新的空气,曙光照耀着峡谷间的溪流,鸟儿在林间欢快地歌唱,仿佛在述说着乌蒙山的美丽。
乌蒙山脉蜿蜒的山脊上,层峦叠嶂,宛如巨龙盘踞。
山谷深处的瀑布飞流直下,如银练般垂落,震撼人心。
奇特的喀斯特地形形成了众多溶洞,千姿百态的溶洞仿佛是大自然的雕塑,巨大的石笋、钟乳石、石幔闪烁着神秘的光芒,引人入胜。
乌蒙山脉是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之一,这里拥有着丰富的植物和动物资源。
珍稀的植物种类繁多,山谷中遍布着茂密的原始森林。
熙熙攘攘的群山间生活着各类动物,豹子、大熊猫、猕猴等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在这里找到了天堂般的栖息地,为乌蒙山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山谷中的村落隐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这里的农家菜肴以其特有的风味而著称。
土鸡、土鸭、竹笋、野菜等食材,经过当地特有的烹饪手法,别有一番风味。
走进乌蒙山脉的深处,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是一种享受,浓厚的乡土气息充盈在舌尖,流连忘返于这土地的美好。
乌蒙山脉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传说,在山间村寨流传着许多传奇故事。
白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在这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山谷深处的神秘溶洞中,还隐藏着许多古老的传说和密码。
层层迷雾中,传承千年的史诗如梦如幻,颇具令人遐想的意境。
以上五首叙事诗,勾勒出了乌蒙山脉的壮丽景色和悠久历史。
这里的独特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让乌蒙山成为了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访。
愿乌蒙山脉的美丽永远长存,愿乌蒙山脉的故事传承万代。
壮丽yo年•奋斗新旳件磅礴乌蒙飘玉带天堑通途幸福来——泸州贫困山区公路交通建设巡记文/曾宏(中共泸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退休干部)2016年9月27日,从叙永到古蔺的高速公路正式通车,结束了泸州最后一个县城不通高速的历史。
第一个经过高速到达古蔺的自驾客王艳,激动得神采飞扬。
“好激动哦,50多里20多分钟就到了!好安逸,很舒服呀,这是我们山里人几代人的梦想,今天终于实现了。
”是呀,怎能不激动?多少年来,祖祖辈辈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山区人民,他们做着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梦。
多少代人的交通畅通梦,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扶贫攻坚的大决战中实现了!翻开泸州的交通史,承载着大山深处祖祖辈辈人走出去的梦想。
波澜壮阔的建设历程,让我们看到各个历史时期,大批仁人志士的善行和义举;看到民族危亡时刻,中华民族用血肉之躯铸跨越发展—”・KUAYUEFAZHAN就拯救家园的交通生命线;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交通求发展的坚定决心;看到在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大决战中,泸州交通先行,公路建设一日千里铸就的辉煌。
路桥建设,历史回顾泸州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北低南高。
泸州南部乌蒙山区、赤水河流域,峰峦叠嶂,河谷陡峭。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处乌蒙山区、赤水河流域的古蔺、叙永、合江三县,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交通闭塞,造成当地人民生活贫困与艰难。
其中古蔺、叙永为国家级贫困县,合江为省级贫困县。
600多年前,古蔺彝族首领奢香夫人,在摄理贵州宣慰使后,带领族人靠肩扛背磨、马驮人拉,打通川滇黔的要塞驿道,首开西南边陲的快捷通道。
为此,她获得明朝皇帝嘉奖,川黔边境的人们永世传唱她的丰功伟绩。
民国27年(1938)始建的抗日救国川滇公路,即今天的G321国道,首开泸州公路先河。
那时,几十万劳工在没有任何现代机械的条件下,全凭肩挑背磨、钢钎二锤,昼夜不停地施工建设,仅用1年零4个月时间,成功修建了长203公里的川滇公路,成为抗日救亡的运输生命线。
古蔺乡村振兴攻坚
古蔺乡村振兴攻坚700字
古蔺乡是位于四川省泸州市的一个美丽的乡村,它被赋予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物产,但却发展不平衡、乱象丛生。
面对如此局面,古蔺乡村振兴攻坚开始展开了。
首先,乡村振兴攻坚的重点是发展农业产业。
古蔺乡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农业生产。
因此,在振兴过程中,乡村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发展壮大农业产业。
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培训农民技能、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等方式,提高农业产能,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其次,在乡村振兴攻坚中,需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古蔺乡素有“天然大公园”之称,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拥有着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遗产。
因此,可以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景点和休闲农庄,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此外,古蔺乡村振兴攻坚还需要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古蔺乡道路狭窄、电力供应不稳定、通信网络覆盖不全等问题依然存在,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在振兴过程中,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最后,在乡村振兴攻坚中,要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扶持。
乡村振兴需要统一领导,明确分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同时,
还需要出台相关政策,给予乡村振兴的项目和企业一定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总之,古蔺乡村振兴攻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也是一个充满机遇的过程。
只有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够实现古蔺乡村振兴的目标,让古蔺乡村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乌蒙山叙事(五首)
乌蒙山位于贵州省、云南省和四川省的交界处,地处中国西南,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具特色的山脉之一。
乌蒙山区地势崎岖,山高水长,物种繁多,堪称中国的生物基因库。
下面就以五首诗的形式,来叙述乌蒙山的壮丽景色和丰富生态。
第一首
乌蒙山巍峨壮丽天,
林深谷幽不见边。
植被繁茂生灵荟,
灵猫豹猫熊犹存。
第二首
山高水长美丽琼,
谷底田园百味香。
蝴蝶飞舞鸟啼歌,
山林深处宛如画。
第三首
鸟语花香迎客至,
炊烟袅袅饭香醇。
土地肥沃民勤劳,
田里粮食长花头。
第四首
林木繁茂红叶密,
溪水潺潺清澈流。
山高水长美丽景,
乌蒙山区真乡愁。
第五首
乌蒙山区真我国,
生物种类超万千。
环境保护我们是,
乌蒙山区心中瑰宝。
乌蒙山区虽然地处偏远,但是其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壮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乌蒙山区的原始民族文化也是其独特的魅力之一,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淳朴的民风民俗,享受美妙的自然景观。
希望未来在保护乌蒙山生态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开发旅游资源,为当地人民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乌蒙山叙事(五首)乌蒙山脉位于贵州省西北边缘,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它是地球上一个新发现的世界级喀斯特地貌区,这里的山峰非常陡峭,山谷深邃,山洞众多,堪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然奇观。
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受到了广大游客的热烈追捧。
以下是五首以乌蒙山为题材的叙事诗。
第一首:《乌蒙山之春》登上乌蒙山,山花盛开时。
层峦叠嶂间,春风吹不停。
山谷深幽幽,百鸟歌声鸣。
绿树葱茏处,飞瀑哗啦啦。
青山披翠绿,白云飘飘然。
春天来乌蒙,美景迎人来。
秋风吹乌蒙,叶落离离时。
山峰凋零处,黄叶飘飘然。
蓝天白云下,秋景入画屏。
红叶如火烧,山谷宛如仙。
诗情画意处,乌蒙秋色美。
游客心欢喜,留连忘返意。
冰雪覆乌蒙,寒风锁峰峦。
湖泊冻碧绿,山脉皑皑白。
松柏挺苍翠,飞雪舞翩然。
雪韵入诗句,冬色似仙山。
寒江孤影处,乌蒙冬景美。
游人心悠然,领略自然胜。
夏日乌蒙山,鸟语蝉鸣声。
绿树浓荫下,山风送清凉。
草木苍翠处,溪水潺潺流。
夏日如仙境,游人心陶醉。
乌蒙山之美,自然奇观多。
山水相映美,情趣无穷多。
炯炯山川目,沉甸沉甸情。
赞美山之美,令人心荡漾。
山花盛放处,秋叶如火红。
四季各有美,游人心欢喜。
以上五首《乌蒙山叙事》诗,通过对乌蒙山的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乌蒙山的壮美景观。
乌蒙山的美丽景致、独特风情让人心驰神往,诗中蕴含了作者对乌蒙山景色的赞美之情,也传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仰慕之情。
希望通过这些诗句,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乌蒙山的壮美风光,感受自然之美,感受生活的美好。
云南禄劝县雪山乡拖木泥村是复员兵李陆洲的出生地,但时至今日,雪山乡拖木泥村与云南一些地区相比,山地条件极其恶劣,缺水少田。
“我们山里的小村子唉,左一户,右一户,散在了山谷里了,得耐着性子到山的缝隙里寻找。
它们和村子一起都藏在了泥土里、躲在岩石下。
有些老人,一辈子就没有离开过大山。
”见过了“大世面”的李陆洲,在我面前极力说着他并不标准的普通话,慢声慢语,语调里夹有“在哪逮嘞”“喝酒嘎”“是咯”“好呢嘛”等云南话,纯朴、憨厚、有趣。
李陆洲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在陕西宝鸡当兵。
在部队期间,学会了开车,又读了某经济管理学院室内外装潢专业,获得了大专文凭。
三年服役期满退伍,李陆洲一个人到了大理,做汽车美容业务,几年下来积累了一些资金,然后回云南禄劝老家干起了建筑,自主创业至今。
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雪山乡基多村、尼格村至下发窝村的通村公路,新开挖十余公里。
他从普渡河边的尼格村开始,修路到上下发窝两个自然村,然后再修山崖公路。
这里偏远、群山阻隔,路如果修好,拖木泥村的村民会首当其冲受益。
这条路经过了拖木泥村又将周边的村子连接,山里人的出行时间大大缩短,也更安全了。
我在修路现场见到了灰头土脸的李陆洲。
那些天大型机械车进不去,只能用小型挖掘机,有的地段得用镐锹清理。
李陆洲一身尘土忙碌着,指挥狭窄山路上的挖掘机,大声吼着。
新时代新征程乌蒙山下的村庄(纪实文学)黄恩鹏015浑浊的江水和嶙峋的岩石就在身边,一根溜索连着彼岸此岸。
挖掘机所用的柴油,需要到对岸的镇上用密封的铁桶背来,用一根军用背包绳捆绑在身上。
人和物资挂于溜索的钢丝溜滑过来。
然后肩扛身背,运到施工现场。
一路全是悬崖、岩石和滔滔奔涌的河水。
施工环境之艰苦之恶劣,难以想象。
农耕概念下的民生滇北金沙江连接横断山余脉区域,分布着多条壮丽的峡谷。
这些峡谷自北向南,依次为:普渡河大峡谷、小江峡谷、金沙江大峡谷。
这些峡谷环绕的拱王山系是乌蒙山的主脊,有乌蒙轿子雪山等壮美山川。
古蔺县人民政府二零二二年七月古蔺县茅溪优质酱酒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古蔺县茅溪优质酱酒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前言2019年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指出: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是对市县国土空间总统规划要求的细化落实,是乡镇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做出的具体安排,是开展乡镇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村规划的编制依据、是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法定依据。
以片区(经济区)为单元做好镇村国土空间规划是后半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要以片区(经济区)来编制规划,以规划区来引领国土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促进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茅溪片区是古蔺县域六大片区(经济区)之一,以优质酱酒、特色农业、生态康养发展为重点,加快推进本次规划片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是古蔺县落实四川省“两项改革”重要举措。
•茅溪镇、石宝镇、丹桂镇3个乡镇全域,总面积47277公顷,涉及3个社区,41个行政村。
•2020年片区户籍人口138562人,常住人口92012人,人口持续流出,整体人口流出率为33.60%。
片区60岁及以上30308人,60岁及以上老龄人占户籍人口的21.87%,老龄化程度高。
石宝镇丹桂镇茅溪镇片区总面积:47277公顷茅溪优质酱酒片区•2020年片区国内生产总值约22.86亿元,占古蔺县国内生产总值的11.26%,经济水平位于古蔺县域中下游。
(一)规划范围地形:北高南低,高差显著,周边群山环抱,海拔高度在372-1452m。
一水环绕河谷纵横。
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在区内密集分布。
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2个,文物保护单位省级1个,市级7个,县级2个,未定级11个。
有玉华山、两江沟瀑布、杨梅林海、碧云寺等知名旅游资源。
文化:包含酱酒文化、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等。
泸州古蔺调查报告泸州古蔺调查报告一、引言泸州古蔺,位于四川省泸州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作为中国四大古蔺之一,泸州古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的关注。
本次调查报告旨在对泸州古蔺进行综合性的探究,深入了解其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
二、历史与文化泸州古蔺拥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16年的战国时期。
在长期的发展中,泸州古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古蔺竹编艺术,这是一种以竹子为原料制作出来的工艺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此外,泸州古蔺还以其独特的民间音乐和舞蹈而闻名,如川剧、蜀派民歌等。
三、旅游资源泸州古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方面,泸州古蔺的山水风光令人陶醉,如著名的古蔺河、古蔺湾等。
同时,泸州古蔺还拥有众多的文化遗址和历史建筑,如古蔺古城、古蔺石刻等。
这些景点不仅展示了泸州古蔺的历史和文化,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
四、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泸州古蔺的居民以农民为主,他们过着朴素而勤劳的生活。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泸州古蔺的农民主要以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为生。
同时,由于泸州古蔺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农民的生活条件相对较为艰苦。
然而,泸州古蔺的居民们依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他们通过勤劳努力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
五、社会发展与挑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泸州古蔺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首先是旅游业的发展,虽然泸州古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相对较低,因此吸引的游客数量有限。
其次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泸州古蔺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这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六、未来发展与展望泸州古蔺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地方,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为了促进泸州古蔺的旅游业发展,当地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泸州古蔺的知名度。
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为泸州古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昭通地处乌蒙山区核心区域□记者康民/文史方舟/摄吃过午饭,从昆明一路驱车,到昭通市巧家县老店镇,终于,记者在天黑时分见到了陈南翔。
一路上崎岖泥泞,沟壑纵横,山高路陡,道路颠簸,交通极为不便,虽然记者有些精神准备,但还是对这超长的高危路途感到震惊:一位云南保监局的干部,来到如此遥远的贫困山村进行精准扶贫,其间遇到的艰难困苦难以想象。
现任职于云南保监局的陈南翔个子不高,身材略瘦,一双眼睛好像总是充满笑意。
他告诉《中国保险报》记者,近年来,云南保险业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向昭通巧家县老店镇营上村派出驻村扶贫工作队和第一书记,探索运用金融保险机制走出“精准扶贫”新路径,为云南滇东北连片特困乌蒙山片区的“人民保障、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做出努力。
的确,为了到这里参与扶贫,陈南翔牺牲了下班后与妻子儿女团聚的天伦之乐,休息日往往都没有空闲时间回家。
云南保监局驻村扶贫干部陈南翔(右二)在贫困户家中调研。
当初,陈南翔是怀着激动兴奋的心情参加到驻村扶贫工作队伍之中,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让更多的人能够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感受生活的美好。
虽然在扶贫路上经历了种种艰难与险阻,但陈南翔和其他工作队队员们对家人、对单位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
陈南翔诚恳地表示:“当贫困地区的村民和孩子在我们保险业的共同关爱中看到生活希望,这时就是对我们践行保险扶贫诺言的最好回报。
”艰难、高危的驻村扶贫陈南翔至今清晰地记得,有一次参加村民代表大会、审核评议营上村“拟脱贫销号”的贫困户名单之后,在回来的路上突然得知,中国移动公司在当地的大关县分公司员工、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一车四人在山路上遭遇车祸,车辆侧翻,滚下山崖,车内两人当场遇难,另外两个人身受重伤。
当时,这一行四人正在为当地村民新建移动基站勘察选址的途中,其中有一位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还与陈南翔相当熟悉。
在那一刻,陈南翔止不住地想起了自己的父母、妻女,第一次感到“害怕”……因为他自己也险些遭遇了这样的一次车祸。
乌蒙山片区位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结合部,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人地矛盾突出,是国家新阶段14 个“整村脱贫”的主战场之一。
下图示意乌蒙山片区贫困村分布。
据此完成1~3 题。
1. 乌蒙山片区贫困村分布特点是A.总体分散,局部集中C.云贵较少,四川较多B. 中部较少,东西较多D.西南最密,东北最稀2. 猜测乌蒙山片区致贫的因素最可能是①政策②地形③人口④气候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3. 目前,乌蒙山片区要实现“整村脱贫”最可取的措施是A.积极垦荒,开辟耕地C.发展教育,提高素质B.打造产业,增加就业D.补贴资金,异地搬迁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
这种人,被煤体称为“城归”。
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 万。
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齐发展带来不可估计的现实影响。
据此完成4~6 题4. “城归”返乡创业现象浮现的主要原因是A. 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B. 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C. 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D. 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5. “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A .技能与素质的提升B .年龄构成的年轻化C .数量的大幅度提高D .性别结构的均衡化6. “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A .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B .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C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D .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2022 年国家级贫困县——河南滑县引进某服装公司。
该公司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探索在村庄建设“卫星工厂”,总厂负责设计、裁剪和后续整理、包装,“卫星工厂”负责生产加工,开启了滑县“总部+卫星工厂”产业发展模式。
截至2022 年,该县各类“卫星工厂”已有88 家,在家门口就业的工人有6000 余人。
乌蒙山,风景这边独好泸州市古蔺县“土地整治+”项目区见闻
□赵蕾/文付启蒙/图
---------/
今年9月,一则“大寨苗族乡富民村易地扶贫
搬迀聚居点上菊花盛开美不胜收”的消息不迳而走,
闻讯前来赏菊的群众络绎不绝。
村民罗章英笑得合不
拢嘴,她告诉笔者,“村里土地整理后,发展起了中
药材(菊花)种植基地项目80亩,盛开的菊花吸引
了不少游客,也给自己带来了一天好几百的收入。
”
在离富民村几十公里之外的石屏乡向顶村也正享受着
“土地整治+”带来的幸福生活。
一片片烤烟涨势喜人。
村民陈云海说,预计每亩地收入在五千至六千元。
乌蒙山片区被认为是扶贫攻坚难啃的一块“硬骨
头”,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之一,同
时这里还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贫困地
区于一体,是贫困人口分布广、少数民族聚集多的连
片特困地区。
然而土地整治+项目却让这里焕发出勃
勃生机。
穷曾是这里的主旋律
大寨乡富民村就位于乌蒙山片区腹地的古蔺县,
总面积17平方公里,有427户2217人,是汉苗杂居
的贫困偏远山区,全村有贫困户129户494人。
刘陆迀是村里的贫困户,用他自己的话说,过
去他家那是“相当穷”。
为了供儿女们上学,家里
欠下债务,以往开支主要靠他外出打工维系,近年
由于身体不好只好回村。
村民陈华江也是曾经的贫
困户,5年前,他到最近的邻居家串门,需要走上两
个钟头。
他说,“没有住过茅草房的人,都不晓得
住茅草房有好‘遭罪’”。
陈华江住了十几年的茅
草房就建在山脚下,背靠着大山。
“晴天,在屋里
可以看到天。
每逢打雷下暴雨,夜里都不敢合眼,
就怕万一遇到滑坡,跑都跑不脱。
”这样的房子,
每隔两年还需要修葺一次。
“那个时候,做梦都想
|傷导勤务
鲨峪也Ji 國1
住砖瓦房,但是家里穷,乡里乡亲也穷,借钱 都借不到,所以那也只能想想。
”
在石屏乡,窘况同样存在。
村支书陈云海 指着眼前的这片烤烟地叹了口气说:“这片地 在两年前就是一片废弃地,它的前身是建于上 世纪五十年代以提炼硫磺为主的磺厂,因为技 术老旧、污染较大,上世纪90年代,磺厂停止 了生产,2003年厂房被拆除了,地也废弃了。
虽然老百姓用这些废弃的土场试着耕种,但是 土地含铁含硫等金属过高,即使种出来了农作 物也不能食用。
”从陈云海的眼里,笔者看到 了对土地的惋惜与珍视。
土地整治项目带来新希望
“大寨乡的改变是从2009年开始的,而在那之前,田地里坡坡坎坎,横七竖八,那是出 了名的。
”大寨乡工作人员告诉笔者。
2009年,古蔺县投入1600余万元,在大 寨乡大寨村和向阳村实施了 2个“金土地工程”项目。
这两个项目与新农村建设、现代烟草业 示范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采 取政府、社会、农民多元投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治理”,全 面改变了大寨乡的旧面貌。
尝到了甜头后,大寨乡下决心实现土地整 治全覆盖。
到2014年,大寨乡最后一个实施土 地整理项目的富民村的土地整理项目开始了,总投资800多万元,整理面积23494. 35亩,其 中格田整理790. 60亩、坡改梯541. 9亩、旱地 整理1516. 10亩、水田整理1434. 20亩。
同时,古蔺县结合易地扶贫搬迀,在大寨乡全域实施
“双挂钩”项目,规划6个新村聚居点,将居住 偏远的贫困户和散居户实行集中搬迀安置。
“仅 富民村,就有70户原本居住在深山老林的村民搬 入了新村。
”大寨乡的工作人员说。
在石屏乡,土地整治+工矿废弃地的治理也 在有序进行中。
向顶村六组村民陈永龙说,经过 近一年的治理,当地复垦土地共计3900亩,其中 耕地3000亩。
为了让土地高效生产,当地国土资 源局还修堤筑坎、涵养水源,完善农田水利设施 和道路配套设施,硬是在过去磺场的废弃地上打 造出了“坡成梯、田成方、路相连、林成片”的生态系统。
向顶村国土资源所工作人员是土地整治项目 的见证者和实施者。
他们说,以前群众争低保、争补助、争救济,现在争的是“土地整治”项目,“村民们过去因为土地污染致贫,如今能从整理 好的土地上重新得到回报,依靠绿水青山脱贫致 富,大家当然争先恐后了。
”256个,共投入土地整理项目资金21. 82亿元,共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168. 49万亩,新增耕地 18. 19万亩,实现平整土地187. 21万亩,整治 山平塘2150座、蓄水池3100 口、农田排灌渠2860千米,修建田间道路、生产道路6980千米等,为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说,“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 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脱了贫的 富民村、向顶村正在奔向更加幸福的生活,而在 古蔺县,将土地综合整治与新一轮扶贫开发相结 合,让土地整治项目和资金向贫困村倾斜,实施 田土整治、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惠及 17万贫困人口。
“截至目前,累计投入资金4. 5 亿元,在20个乡镇49个重点贫困村,优先实施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44个,整治田土 31. 5万亩,新增耕地2.6万亩。
”古蔺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刘 朝华说。
B
好山好水好风光
好的项目带来了好的发展,曾经愁眉不展的 石屏乡人如今绽开了幸福的笑容。
“2014年6月,这片荒芜了几十年的土地长出了第一批新庄稼,经过古蔺县相关部门对这片土地农产品的检测,结果显示质量全部合格。
”陈云海说。
如今,村 民通过种植经果林、绿色蔬菜,亩均收入达到了 3000元以上,实现了以生态建设促扶贫开发的目 标。
在富民村,好项目同样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
2016年,刘陆迀在政府的鼓励和指导下,承 包了 10来亩土地,加上自家的4亩地,全部种上 了烤烟,8、9月份时,地里的烟叶采摘烘烤后出 售,一下净赚了1万多元。
烤烟卖了钱,为修建 新房填补了资金空缺。
去年刘陆迀将老房子推倒,经专人勘察后在原址上浇筑出地基,一栋钢筋砖 混结构的二层小楼拔地而起。
去年腊月底,刘陆 迀一家便赶在春节前搬进了新家,“总算是安安 心心地过了年。
”刘陆迀笑道。
今年政府会加大 技术指导,并承诺给他适当补贴,将烤房进行修 缮改进,刘陆迁期待着更好的烟叶出来让他的收 入比去年翻一番。
事实上,不仅在富民村、在石屏乡,2012 年以来,泸州市在扶贫地区实施土地整治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