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的营养需求与生长模型的构建
- 格式:pdf
- 大小:2.94 MB
- 文档页数:38
美国NRC新标准作者:纪少丽来源:《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4年第08期现代养猪业所采用的饲养条件和猪种较以前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以早先的猪种和饲养条件获得的营养标准已不适应当今的养猪生产,新版NRC(2012)年的推出适逢其时,并增加了几个新的主题。
但是,其否真的能满足现代猪种的需求则也未必,这促使我们有必要全面回顾猪的营养需求。
养猪业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变化的行业,需要考虑许多复杂的会影响动物生长和发育的互作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遗传、营养、健康状况、福利、环境、市场需求和公众意识。
饲料是动物的一个基本需求物,占生产成本的60 %~70 %。
因此满足不同生长条件下猪的营养需求并消除所有会影响这些需求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关于“猪的营养需求”的最新报告尝试提供这些信息。
该报告发表于2012年,是第11版。
第一版猪营养需求于1944年出版,第十版为1998年。
出版这些出版物的目的在于回顾和评估科学文献中关于猪在所有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并做出推荐,形成猪饲养实践的理论基础,以确保养猪生产的高效性和解决实践中的环境问题。
在过去的10年里其他综述也相继发表,包括英国动物生产协会(2003)、Gesellschaft für Ernährungs 生理学(2006)、美国国家猪营养指南(2010)以及巴西饲料组分和营养需求表(2011)。
当前美国NRC报告的主要目的,是在新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回顾现代猪种的营养需求和生产反应,并已经实现。
然而,对比旧版本,这一版增加了几个新的主题。
相对于1998年的旧版本,新版的特点是进一步开发了生长猪和种猪的计算机模型,并介绍了模型中体现的基本概念。
实际上,该模型已被用来评估所有阶段猪的能量和氨基酸需求,以及它们对Ca和P的需求。
这个模型可以从美国NRC的官网上下载。
此外,已发表的科学文献还增加了对一系列猪用常规饲料原料的营养组成的综述,并对这些原料提供了完整的分析。
养猪场中如何从营养的角度提高母猪繁殖力?母猪生产是养猪业的基础,其繁殖力的高低影响养猪效率。
我国母猪生产水平较低,即使猪种从国外引进,母猪的年产断奶仔猪数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这与我国母猪生产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关,包括饲料营养、饲养管理、配种分娩、疫病防控、环境控制等,是制约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
因此,提高母猪繁殖力,特别是母猪年生产力,对促进养猪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改善母猪繁殖力的综合技术措施很多,但营养方案尚少。
营养影响母猪的健康和生产,尤其是产仔数、泌乳力、抗病力、断奶发情率和发情间隔等。
营养策略适宜,可以大幅提高母猪的繁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近年国内外在母猪营养方面加强了应用性科学研究,同时我们科研团队以蒋宗勇研究员为学科带头人,在提高母猪产仔数和泌乳性能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这些数据对生产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现结合文献资料,从后备、妊娠、泌乳和断奶母猪等阶段,将这些研究成果和应用技术进行总结综述。
1、后备母猪后备母猪是猪场发展的潜力,养好后备母猪,对改善猪场的繁殖性能指标和提高猪场的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后备母猪的营养主要用于机体维持和生长发育的需要。
适宜的营养技术可促进母猪机体、生殖系统的正常发育,保证体成熟与性成熟的均衡发展,使母猪按期发情配种,并延长繁殖年限。
因此,就营养供给模式而言,后备母猪应与商品肉猪有所区别。
商品肉猪追求的是最好的饲料报酬、最快的生长速度和最大的肌肉沉积效率,而后备母猪需要的是其机体、生殖器官和内分泌系统协调发育并综合成熟,在后续生产中发挥最佳的繁殖潜力。
生产和研究表明,后备母猪分阶段饲养是目前比较合理的一种营养管理策略。
在选育早期,营养方案适宜高营养水平,体重小于90 kg、150日龄以内的留种母猪,自由采食,生长速度保持在日增重650~800g/天为宜。
能量和粗蛋白水平应满足使猪达到最大生长速度。
美国NRC(2012)标准推荐的商品肉猪营养所需钙、磷可使育肥猪达到最大生长速度,但并不能满足种猪骨骼强度和灰分含量最高所需,因而为使后备母猪的骨骼强度和灰分含量最大,钙、磷需要量应在满足最大生长速度所需的基础上提高10%。
基于“三库一中心”的高校猪营养课程教学创新设计与实践作者:张帅朴香淑来源:《高教学刊》2023年第32期摘要:猪营养课程是高等农业院校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专业具有很强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一门专业课程。
当前,课程创新中需着重解决的问题包括课程知识体系与当前科研生产的步伐需要同步、以培养学生“知牧爱牧”和“强牧兴牧”情怀为代表的思政教育理念在教学理念中的融入需要深化、教学中理实结合的有机实现,以及在“非洲猪瘟”大背景下实践形式的突破创新需要探索。
围绕以上问题,该课程团队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同时探索“以学生为中心”、基于“思政教育案例库”“实习实践企业库”和“第二课堂资源库”的“三库一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以及多元化、知识应用导向型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对凝练出的课程改革措施进行辐射应用推广。
关键词:课程改革;思政教育;实习实践;校企协同;猪营养课程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2-0107-04Abstract: Swine Nutrition is a course with strong practicality and application for the major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in higher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The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the current curriculum innovation include: the curriculum knowledge system needs to be synchronized with the pace of current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cept represented by cultivating students' feelings of "knowing and loving animal husbandry" and "strengthening animal husbandry" needs to be deepened in the teaching concept. The organic realiz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eaching and the breakthrough and innovation of practice form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frican swine fever" need to be explored. Focusing on the above problems, the teaching team reconstructed and optimized the course content, explored the teaching mode reform of "three libraries and one center", based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se library", "intern and practice in enterprise library" and "second classroom resource library", as well as the reform of diversified and knowledge-oriented cours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mode. These innovations improved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 during the course to a certain ext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densed curriculum reform measures have been applied and popularized.Keywords: curriculum refor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rn and practice; coopera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universities; pig nutvition course基金項目:2020年农业农村部项目“规模猪场全覆盖月度监测数据核查”(16200262)第一作者简介:张帅(1990-),男,汉族,山东济南人,博士,教授。
日粮在养猪中的应用长期以来,我国养殖业面临着蛋白饲料资源紧缺、氮排放污染严重等问题。
豆粕是大豆提取豆油后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副产品。
作为主要植物蛋白饲料原料,豆粕的供应量和价格与大豆产量密切相关。
国际粮农组织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大豆的产量为1960 万t,仅占世界产量的5.54%;进口大豆10032.71 万t,为大豆产量的5.11倍,占农产品进口的48.27%[1];巴西和美国为我国的主要进口国,2020年1—7月农产品进口量分别占进口总量的36.99%、13.11%[2]。
随着中美贸易战的持续发展,我国加大了向其他国家进口大豆等蛋白饲料,同时加强了对低蛋白日粮技术的研究,以期减少对豆粕的需求,缓解美国大豆进口量降低带来的资源压力。
低蛋白日粮是指将日粮粗蛋白(CP)水平按猪营养需要(NRC)推荐标准降低2~4个百分点,然后通过适当添加赖氨酸(Lys)、蛋氨酸(Met)、苏氨酸(Thr)等必需氨基酸,使日粮中的各种氨基酸含量和比例与动物必需氨基酸的需求相吻合,达到理想氨基酸平衡,从而提高蛋白质利用率,降低排泄物中氮排放[3]。
我国农业农村部也大力倡导养殖业低氮减排绿色发展,研究饲料中豆粕减量替代方案,加强推广应用低蛋白日粮相关技术。
2020年,在我国农业农村部组织研究低蛋白日粮技术的基础上,全国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修订发布了《仔猪、生长育肥猪配合饲料》(GB/T5915-2020)[4],其中育肥猪全程饲料平均CP水平最低为12.6%、最高为_应用提供参考。
1低蛋白日粮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1.1 低蛋白日粮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母猪在不同生理阶段对CP和氨基酸需求有所不同,适当降低日粮CP水平能提高母猪采食量,从而影响其生产性能[6]。
对于妊娠母猪,其氨基酸需要量与胎儿、乳腺组织、胎盘(包括与之相关的绒毛尿囊液、子宫)、体蛋白沉积及能量摄入量密切相关(NRC2012)。
在妊娠中后期,饲喂含15%CP 日粮的母猪每天至少消耗20g 可消化赖氨酸(SIDLys),而饲喂12%CP 日粮的母猪则消耗18.4g/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