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及创新初探
- 格式:pdf
- 大小:270.80 KB
- 文档页数: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机制建设初探[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文化教育事业也发生了变化,高校在各个方面经受着多元文化的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建设成为了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也成为了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要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机制、目标机制以及完善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容机制、教学方式机制和评价机制入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机制建设[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机制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建设中面临的挑战(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为各国进行资本和商品贸易的往来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动了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国家间文化交流的方式,来达到文化影响或文化控制的目的。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旧推行其“西化”、“分化”的图谋,用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对其他民族文化进行不断地渗透和侵略。
如今还利用网络信息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在网上传播西方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这一系列行径致使其他民族文化安全受损,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用下降,文化危机在部分学生中产生。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迅速发展的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又使得资产阶级的一系列消极腐朽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趁机而入,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某些道德失范现象和个人主义现象在当代高校校园中频现,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这也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三)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的普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计算机的广泛普及,高校大学生可以进行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交流,选择和接受外界信息的自由度极大,甚至难以控制。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涵初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判断能力和应对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进行初步探讨。
首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指向和价值理念。
它包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接受、拥护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是思辨能力、判断能力和应对能力的培养。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判断能力和应对能力,使其能够正确理解和分析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社会现象和问题,对自己的世界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知。
思辨能力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它涉及到学生的思维、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思辨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具备清晰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其能够更加准确地分析和判断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
判断能力是指学生对事物进行评判和区分的能力。
通过判断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能够正确地判断事物的是非、好坏。
应对能力是指学生面对不同的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做出积极和有效的回应。
通过应对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和冷静,并能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再次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国情怀。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使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的意识和行动能力。
责任感是指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负起的承担和对社会的义务感。
使命感是指学生对自己的所学所长有一种使命感,认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思考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核心是党的建设,党的建设就是要把党的政治理念、政治理想、政治目的、政治实践一如既往的传承下去,党的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永葆党的政治生命力;党的政治生命力取决于党员的政治生命力,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关键问题,党员的政治生命力如何保持与传承。
本文将针对党员人格的社会监督及人性与人格诸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政治文化;人格建设;政治生命力;有效的政治监督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243-02一个政党能够长久保持政治生命力,其重要原因就是党创立了与历史上一切政治系统不同的政治文化,那就是党的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了惊人的一致性。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背叛人民利益的行为,都是政治生命的自杀行为。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它是党的内在精神力量和生命力,承担着保持和传承党的政治生命力的重任。
一个优秀的政党,必然是由一批优秀的党员组成的,所以,党的政治生命力取决于党员的素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就是党员素质建设、党员人格建设。
正确认识党的政治生命力,首先要从党和党员的关系上理解。
党的政治生命力是通过党的崇高理想、指导思想、历史任务、代表利益和实现利益的宗旨体现出来的。
党章对此有明文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我们党的政治宗旨是体现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通过特有的政治文化,造就了全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聚集了众多的高素质的党员,通过这些党员团结和凝聚了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巨大的变革旧社会的力量。
当代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现状及对策初探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博物馆作为传承文化、展示历史的载体,已经不再只是展示文物和历史的场所,而是逐渐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平台。
推出文创产品,开展文艺活动成为了博物馆的重要任务之一。
采用何种策略开发博物馆文创产品?如何在市场上获得更好的竞争优势?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
本文将深入剖析当代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现状,并提出应对的对策。
1. 文创产品种类单一当代博物馆文创产品种类单一,以纪念品和书籍为主。
纪念品多为文物复制品,书籍多为展览目录和相关历史研究书籍,种类单一,缺乏新意。
2. 缺乏互动性部分博物馆文创产品缺乏互动性,无法吸引年轻人的兴趣,丧失了文创产品的本质特点。
很多文创产品只是停留在展示历史和文化的产品,缺少与消费者的互动。
3. 开发模式单一当前,大部分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模式单一,缺乏对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深刻洞察,产品设计缺乏创新性,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
二、对策初探1. 多样化产品类别博物馆可以从文创产品的角度出发,推出多样化的产品类别,如IP衍生品、手工艺品、生活用品等,扩大产品种类,满足不同消费需求,提高产品附加值。
2. 加强互动体验博物馆文创产品应当加强互动体验,推出更具互动性的产品。
可以利用AR、VR等技术,打造与文物相关的互动体验产品,增加消费者的体验感和参与感。
3. 强化市场调研博物馆应当加强对市场的调研,深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及时调整产品线,推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创产品。
可以通过市场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消费者反馈,不断改进产品。
4. 开发个性化定制服务个性化定制服务是当前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新趋势。
博物馆可以根据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推出符合个性需求的文创产品,增加消费者粘性,提高产品附加值。
5. 加强文创产品营销在文化创意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博物馆应当加强文创产品的营销工作,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增加产品曝光度,提高产品知名度。
浅析影响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传统性人治思相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一些消极性因素对当前社会政治文明健康发展的阻碍性作用逐渐突显。
政治文化作为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对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和个人的政治行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人治思维时至今日仍对我国政治现代化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政治文化;人治思维;法治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012-02政治文化作为“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是历史长期积淀的产物。
它的形成和延续是其漫长历史的一种沉积和凝聚的结果,每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无法完全割断自己的传统民族文化,一国的现实国情实际上就是这个国家政治文化传统的一种适应性延续和发展。
我国漫长的“人治”历史在当代政治文化进程中仍然有其表现。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人治思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定的经济基础必然会产生一定的上层建筑为它的巩固和发展服务。
我们的传统政治文化是与自然经济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相适应的一整套政治心理、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
它以专制主义和等级观念为核心内容,而且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即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民思想的手段来说,是把一种适应地主阶级需要的思想宗教化,主要是把孔孟之道与宗法思想相结合,其中儒家的以“三纲五常”为主要代表的传统伦理道德成为民众的最高行为准则,形成事实上的伦理道德政治,人们对它的服从大于对法律的尊重。
我国漫长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极不发达。
由于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人身隶属和依附关系,使得个人无法取得独立自主的地位,公民意识、主体意识极为淡薄。
由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极不发达,民主、法治建设还缺乏强大的推动力和土壤。
当代中国政治认同面临的挑战及出路【摘要】中国的政治认同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包括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现代化的冲突、民众对政治制度认同度不高、少数民族认同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问题以及缺乏公民意识教育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提升整体民族认同,建立多元共识,实现政治稳定与社会发展。
只有通过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让民众更好地了解政治体制和价值观念,才能实现政治认同的建立与提升。
这些努力将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实现中国政治认同面临的挑战的突破与进步。
【关键词】关键词:当代中国政治认同,挑战,重要性,传统价值观,现代化,民众认同度,少数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整体民族认同,多元共识,政治稳定,社会发展。
1. 引言1.1 当代中国政治认同面临的挑战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现代化之间存在冲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化的理念之间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碰撞。
传统社会主义思想与西方民主制度之间的对立,使得中国人民在政治认同上面临困惑和矛盾。
民众对政治制度的认同度不高。
尽管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政治体制却并未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一党执政导致政治权力高度集中,限制了民众的政治参与和表达意见的自由,造成了政治认同的脱节。
少数民族在政治认同上存在问题。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因此在政治认同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和摩擦。
加强少数民族的政治认同,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当代中国政治认同正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需要通过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升整体民族认同等措施来解决。
只有在建立多元共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政治稳定与社会发展的目标。
1.2 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重要性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政治体系、政府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一个国家中,政治认同可以促进社会的团结和稳定,同时也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多样化文化和民族的国家中,政治认同更显得至关重要。
中国公文历史沿革初探中国公文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自古以来一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夏商周时期起源,历经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和转变,中国公文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和制度体系,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中国公文的历史沿革进行初步探索,以期读者能够了解中国公文的演变过程及其在各个时期的作用和价值。
一、中国公文的起源及夏商周时期的初步发展(约公元前2000年)中国公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这一时期,公文开始以甲骨文和金文的形式出现,主要用于记录国家事务和祭祀活动。
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而金文则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通过对这些古老文字的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到当时社会的管理模式、价值观念和经济状况。
夏商周时期,公文的写作形式逐渐规范化。
例如,《尚书》中的《盘庚》篇,便是一篇典型的公文,其内容是盘庚对臣民的训话。
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春秋》等史书,用文字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二、秦汉时期的飞跃(约公元前221年)秦汉时期是中国公文的飞跃阶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规范化、标准化的公文制度,如“书同文,车同轨”,使得公文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统一。
同时,秦朝还设立了专门的公文写作机构——尚书台,负责起草和审议公文。
汉承秦制,但在公文写作上更加丰富和细致。
汉代的公文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广泛,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此外,汉代还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公文作品,如贾谊的《治安策》等,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三、唐宋时期的巅峰(约公元960年)唐宋时期是中国公文的巅峰阶段。
唐朝实行了科举制度,选拔了大量人才,这些文人担任各级官吏,使得公文写作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技能。
在这一时期,公文写作的规范化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唐律疏议》等法规对公文的格式、用词、书法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宋朝时期,公文写作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公文种类和格式,如诏令、奏疏、札子等。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主导政治文化的形成、合法性的变迁、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政治文化的分化等几方面。
改革开放30年也是人们政治文化发生急剧变迁的时期。
【关键词】中国、政治文化、演进since by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chinese politics culture evolutionzhang juan【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china’s political culture has had the deep transformation, mainly displays in the leading politics culture formation, the valid vicissitude, the political culture secularization, the political culture differentiation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30 years are also the people politics culture have the sudden vicissitude time.【key words】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evolution“政治文化是从一定思想文化环境和经济社会制度中生长出来的、经过长期社会化过程而相对稳定地积淀于人们心理层面上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取向,是政治系统及其运作层面的观念依托。
”从概念可以看出,政治文化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客观的政治历史和现实,同时又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演进。
政治文化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在社会、历史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文化千差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