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纵卷叶螟
- 格式:ppt
- 大小:2.09 MB
- 文档页数:22
科普惠农取水稻茎秆中的汁液,这种虫害会导致稻株干枯,进而严重影响水稻生长,严重时会出现稻丛枯萎死亡[2]。
防治方法:每667m 2地可以使用含量为20%的吡虫啉对水50kg,对患病水稻进行喷施,或者用含量5%的速灭威可湿性粉剂100g 对水50kg,对患病水稻进行喷施,防治水稻稻飞虱。
2.2卷叶虫水稻卷叶虫害同水稻自身品种和当地气候有着直接关系,如,湿润的稻田就非常容易发生卷叶虫害,反之高温干燥的气候则不容易发生这种虫害,这种虫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水稻的抽穗率,导致水稻产量降低。
防治方法:水稻卷叶虫幼虫龄期,使用杀虫单粉剂50g 对水65kg 或是15%杀虫双水剂200mL 进行喷洒。
在这过程中必须要使用细雾,有利于增加药液在水稻株秆上的附着率。
2.3稻蓟马稻蓟马是一种非常小的虫,这种虫害呈黑褐色,同时还具有很快的爬行速度,一旦水稻感染到这种虫害后,稻叶表面出现星点白斑,同时呈现出卷曲情况。
防治方法:预防这种虫害必须做好幼虫期灭杀工作,每667m 2地使用45%乐果乳剂2000倍稀释液对水稻进行喷洒,在药剂喷洒时,及时做好补充施肥工作,确保水稻正常生长。
3结语随着种植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我们必须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对所发生的病虫害,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水稻正常生长,促进水稻产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1]农程.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方农业,2014(21):23-24.[2]王富莲.水稻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3(20):53-53.K【科普惠农植物保护与栽培ZHI WU BAO HU YU ZAI PEI稻纵卷叶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李智青海省农牧厅810008稻纵卷叶螟为杂食性害虫,又称卷叶虫、裹叶虫、副壳虫等,属翅目螟,广泛分布于全国稻区,尤以南方稻区发生密度大,为害较重。
1危害特点苗期受害影响水稻正常生长,甚至枯死。
穗后特别是抽到齐穗期剑叶被害,影响开花结实,空壳率提高,千粒重下降。
稻纵卷叶螟的特点及防治措施稻纵卷叶螟是水稻常见的病虫害之一,严重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给广大农户带来困扰,甚至影响作物的经济效益。
《北方水稻》是我国唯一一本以报道粳稻产业发展为主的科技期刊,办刊过程中,始终围绕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办刊宗旨,立足我国北方稻区,面向全国,汇集先进的水稻科研成果、最新的生产技术,整合品种、农资、粮机等资源,完美诠释粳稻产业,全方位地为广大读者提供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信息,深受广大读者青睐。
近年来,有的农民不能科学安全使用农药,在水稻上大量、重复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导致水田害虫的天敌大量死亡。
据调查,水田捕食性天敌如蜘蛛、赤眼蜂等越来越少,赤眼蜂的卵寄生率已在10%以下。
天敌数量的减少,使天敌控制能力下降,也是稻纵卷叶螟持续猖獗原因之一。
1发生特点1.1迁入早2006~2007年稻纵卷叶螟迁入第1峰分别在7月18日、7月11日。
系统田赶蛾资料表明,2006年、2007年四(2)代稻纵卷叶螟累计蛾量分别是 1 912.5头/hm2、3 262.5头/hm2。
峰期较常年早,迁入量较常年多,四(2)代稻纵卷叶螟成虫都能经过繁殖并过渡到六(4)代,成为水稻穗期的虫源,致使六(4)代稻纵卷叶螟成为水稻上的主要危害代。
近几年稻纵卷叶螟迁入期明显提早。
1.2峰期长2006年系统田赶蛾,8月13日进入五(3)蛾始盛期,8月20日达发蛾高峰日,为6.465万头/hm2。
五(3)代累计蛾量为30.75万头/hm2,8月19日田间调查,系统田有卵140粒/百穴,有幼虫60头/百穴;大田有卵177.8粒/百穴,有幼虫6.7头/百穴。
8月25日田间调查,系统田有卵90粒/百穴,有幼虫(2龄)100头/百穴,卷叶率为2.5%;大田平均有卵73.3粒/百穴,有幼虫6.7头/百穴,五(3)代属大发生。
六(4)代稻纵卷叶螟9月2日为发蛾高峰日,峰期持续到9月20日,发蛾高峰日持续近20d,实属罕见。
水稻稻纵卷叶螟预警标准一、虫情监测1.1 监测时间:每年5月至9月,每周监测2-3次。
1.2 监测地点:选择有代表性的水稻田,包括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不同长势的稻田。
1.3 监测方法: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取样100株,调查每株水稻上的虫口数。
二、虫害识别2.1 症状识别:稻纵卷叶螟是一种以幼虫吐丝纵卷单叶叶鞘和叶片,形成虫苞,取食叶肉的害虫。
受害叶片出现白色条斑,严重时全田白叶,甚至颗粒无收。
2.2 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每年发生代数因地域而异,一般以7-8月为害最重。
幼虫有迁移习性,可从虫苞中爬出转移为害。
三、病情分析3.1 病情调查:定期对监测点进行病情调查,记录各监测点稻纵卷叶螟的虫口密度和病情指数。
3.2 数据分析:根据监测数据,分析稻纵卷叶螟的繁殖速度、迁移规律和为害程度,为预警发布提供依据。
四、预警发布4.1 预警级别:根据稻纵卷叶螟的虫口密度和为害程度,将预警级别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分别代表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
4.2 预警发布渠道:通过政府官方网站、农业部门通知、广播、电视等多种渠道发布预警信息。
4.3 预警内容:包括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地点、为害程度、防治建议等信息。
五、防治建议5.1 农业防治:选用抗虫品种,合理施肥,增强水稻的抗性。
同时,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减少越冬虫源。
5.2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如纵卷叶螟绒茧蜂等控制虫害。
同时,使用生物农药如苏云杆菌等替代化学农药。
5.3 化学防治:在必要情况下,使用低毒高效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如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等。
注意轮换使用农药品种,减少抗药性的产生。
同时,要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规定进行操作,确保人畜安全。
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了解
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害很多人可能都知道,但却不是很了解,今天小编就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纹枯病这三种病害来介绍一下,让大家认识认识。
1、稻飞虱:据调查,目前田间开始进入第四代稻飞虱若虫盛发期。
7月10日调查观察区早稻系统观察田,最高若虫密度为6840头/百丛,平均3196.7头/百丛,比上个调查日(7月5日)多744.9%,比去年同期少14.8%,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多123.3%,基本上为褐飞虱,1-2龄若虫占95%。
面上调查,早稻田若虫密度一般为300-800头/百丛,约有10%的田块若虫密度为1500-2000头/百丛,主要是部分迟熟品种。
中稻田若虫密度高的为5000头/百丛,一般为800-1500头/百丛。
调查发现田间短翅型成虫仍然偏高,密度高的为90头/百丛,一般为20-30头/百丛。
田间虫口密度继续增加。
2、稻纵卷叶螟:7月上旬为第四代成虫高峰期,中稻田成虫密度高的为3500头/亩,一般800-1000头/亩。
7月10调查卵密度,高的为150头/百丛,一般为40-60头百丛,目前高温对卵孵化有一定影响。
3、稻纹枯病:目前中稻早熟品种进入孕穗中后期,田间高温高湿环境利于病害发展,病害进入流行盛期,据调查病丛率高的为35%,
一般为10-16%。
一起认识害虫,了解病虫害的发生以及症状等,可以对病害的防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是稻田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害虫,它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卷叶、影响灌浆、采收量和品质等方面,给稻作生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和影响。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一、发生原因稻纵卷叶螟的滞育和过冬的成虫,在来年春季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就会成群出现到稻田中寻找营养和繁殖。
稻纵卷叶螟的卵粘附在谷壳上或叶背上,孵化后幼虫在水稻植株上细菌感染和寄生虫侵染等因素的影响下,就会开始进行筑管行为,躲避天敌和保持体液水平稳定,并从植株中摄取营养。
二、防治措施1.物理防治:采取深甄、中耕等措施改良田土,增强植株光合作用和自身抗病虫能力,同时除草、杂草清理,减小虫源。
同时,采用特殊杆子和倒掉草丛等方法,将卷叶螟的虫管摇掉或捏碎,削弱虫体抵抗能力,减少损失。
2.生物防治:增加天敌与天敌的种类,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平衡,加强昆虫学、植物学等方面研究,掌握虫口监测技术和防治措施,减轻生物与生态环境双重压力。
3.化学防治:使用有毒或特效药剂对虫口进行灭活,减少损失,但要注意药剂的使用量和频率,及时清洗、保养披药器材料,注意药剂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同时,可采用类似“四达洛克”的化学制剂,可对野生动物及水生生物进行保护。
4.种子处理:在雨后晒干的稻子上喷涂100%的洗涤液,然后根据药剂指示将稻种浸泡2小时,晾干后播种,可有效杀灭虫卵,防止虫害生殖底数增加,从而起到防治的作用。
总之,要想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全方位、全过程地对稻田中的害虫进行防治,避免对环境、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实现科学防治和可持续发展。
稻纵卷叶螟用什么药防治,什么时候防治效果好稻纵卷叶螟可用甲维盐、杀虫双、甲胺磷、乙酰甲胺磷、杀螟松、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茚虫威、酰胺类杀虫剂来防治。
可以使用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有机硅等混合后喷洒防治,喷洒后见效快,持效时间较长。
还可以亩用30%乙酰甲胺磷乳剂50-75克,兑水35-60公斤喷雾防治,效果明显。
一、稻纵卷叶螟用什么药防治1、稻纵卷叶螟可以用甲维盐、杀虫双、甲胺磷、乙酰甲胺磷、杀螟松、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茚虫威、酰胺类杀虫剂防治。
2、亩用25%杀虫双水剂150克,兑水35-50公斤喷雾,或兑水5-7.5公斤弥雾。
用药适期掌握在一二龄幼虫高峰期。
3、亩用甲胺磷乳剂25-50克,兑水35-50公斤喷雾。
对高龄幼虫效果也很好,还能兼治黑尾叶蝉。
安全间隔期早稻20天,晚稻40天。
4、亩用50%杀螟松乳剂60-75克,兑水35公斤喷雾,或兑水7.5公斤弥雾。
用药安全间隔期不少于14天。
5、亩用30%乙酰甲胺磷乳剂50-75克,兑水35-60公斤喷雾,或兑水5公斤弥雾。
6、可用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有机硅混合后喷洒防治,喷洒后见效快,持效时间较长。
二、稻纵卷叶螟什么时候防治效果好1、对于稻纵卷叶螟,于7月上中旬至8月中旬进行防治效果好。
7月上中旬稻纵卷叶螟初次迁入,7月下旬出现成虫高峰,到8月中旬时出现严重卷叶现象。
2、施药时留浅水层,稻纵卷叶螟是食叶性害虫,稻叶上附着的药液越多,防治效果越好,尤其是施用触杀性药剂,喷雾时要均匀、全面。
根据稻纵卷叶螟有转株危害的习性,应在早上10点前、下午5点后施药,若施药后4小时内下雨,需进行补施。
3、生物防治为通过采取放养赤眼蜂等稻纵卷叶螟在自然界的天敌,控制田间虫害种群,达到防治目的。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是稻田中常见的一种害虫,它危害水稻的叶片和生长点,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本文将介绍该害虫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方法。
一、发生原因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气候、栽培管理、田间害虫多样性等相关因素密切相关。
其中,气候是影响稻纵卷叶螟发生的主要因素。
在高温、干旱和不适宜的气候条件下,稻纵卷叶螟易大量滋生并扩散。
此外,在过密栽培、施肥过量、防治不当、水体污染等情况下,也会造成稻纵卷叶螟的大面积发生。
二、防治方法1. 药剂防治农民可以通过喷洒杀虫剂的方式进行防治,但要注意剂量和方法,防止对农田环境和人畜健康造成污染和伤害。
一般在线虫危害早期使用氨氟吡呋喃、乙酰氯、氯丹、松节油等杀虫剂进行喷雾防治效果最好。
2.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寄生蜂控制稻纵卷叶螟也是一种可行的防治方法。
比较常用的天敌有潜蝇、轮叶蜂、小蜂等,寄生蜂有福山天蜜蜂、云南小黑蜂、福建马尾蜂等。
3. 技术防治稻田中的秸秆和农田周边的农草杂草是稻纵卷叶螟的滋生地,因此,清理田间秸秆和农草杂草是减少害虫数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另外,合理调整田间植物品种的种植结构,加强土地管理,避免过度施肥、过密栽培等,能够有效地减少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在大规模的水稻种植区域,采用大面积的夜间照明可以有效吸引稻纵卷叶螟昆虫,然后集中杀灭,同时还可以通过采用鸟类防治、粘黄板、人工捕捉等物理防治方法进行有效控制。
总之,将上述几种防治方法组合起来使用,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和技能,可以有效地抑制大面积稻纵卷叶螟的滋生,保障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是稻田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它会危害稻谷的生长和产量。
稻纵卷叶螟的发
生主要与环境因素和农业措施密切相关,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
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温度和湿度有关。
稻纵卷叶螟对温度和湿度的适应能力较强,一
般以20-35℃的温度为宜。
在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的环境下,稻纵卷叶螟的繁殖速度较快,危害程度也较大。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稻田的管理措施有关。
稻田中苗期的管理对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具有重要影响。
苗期的稻田一般较为湿润,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繁殖和生长。
合理的灌水
和施肥措施对于减少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农药的使用也有关。
农民在稻田中使用农药进行防治时应注意使
用剂量和使用时间的控制,过量使用或不当使用农药会导致农田中的害虫对农药产生抗性,从而减少农药的防治效果。
科学使用农药,并配合其他防治手段,如病虫害综合防治、生
物防治等,能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
生物防治是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生态
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引入天敌,如蜈蚣、蝌蚪等,来捕食稻纵卷叶螟的幼虫,能有
效地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还可利用化学合成的性信息素来诱杀稻纵卷叶螟的成虫,以
控制其繁殖。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和农业措施密切相关。
科学管理稻田,注意灌水施肥,
合理使用农药,并配合生物防治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减少其对稻谷
的危害。
水稻“两迁”害虫是指什么害虫,如何防
治?
水稻“两迁害虫”常在局部地区突然暴发成灾,给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水稻“两迁”害虫是指什么害虫,以及“两迁”害虫的防治方法。
一、水稻“两迁”害虫是指什么
水稻“两迁害虫”,是指稻纵卷叶螟与稻飞虱。
1、稻飞虱属于迁飞性害虫,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
在湖北一般危害5代,以3-5代为主害代,6月底至7月初危害早稻,8月中旬开始危害小稻,9月中旬开始危害晚稻。
2、稻纵卷叶螟的幼虫在水稻分蘸期或孕穗、抽穗期取食嫩叶或剑叶,对产量造成影响。
剑叶受害对产量更有直接影响,造成千粒重降低,砒粒率增加。
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方法
防治稻纵卷叶螟,应在每百丛水稻有10-15个新卷叶尖时开始施药。
具体防治药剂可选用21%的“山瑞”,亩用量50-70ml;或5%的“锐劲特”,亩用量30-40ml;或48%的乐斯本,亩用量50-70ml,兑水45千克喷雾。
此外,也可用“特杀螟”、“螟虫快杀”等常规杀螟药或“杀螟杆菌”、“bt生绿杀虫剂”等生物菌剂防治。
三、稻飞虱的防治方法
一是应控制水稻后期追肥灌水,尽量做到浅水勤灌,适时晒田,降低田间湿度,防止水稻后期贪青徒长,恶化稻飞虱生存环境。
二是有条件可在稻田放养小鸭,以鸭治虫。
三是化学防治,应抢在稻飞虱大发生前,灌足田水,用“高效大功臣”或“纹虱净”或“绿亨杀杀死”等药对症杀虫剂重喷稻丛基部;水稻生育生期;
也可趁天晴田水落干时,亩用“敌敌畏”300-400ml制成毒土后,于中午气温较高时撒于稻丛基部,薰杀稻飞虱。
Z i x u n t a i稻纵卷叶螟俗称卷叶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水稻主要的迁飞害虫之一。
近年来,稻纵卷叶螟连年在我国大面积发生,为害较重。
为便于今后对该虫的测报与防治,特对其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介绍如下。
一、形态特征成虫为小型蛾子,灰黄色或黄褐色。
前翅外缘有一褐色宽带,翅中部有黑色横纹2条,两横纹间有1条黑色短横纹。
雄蛾尾端向上翅起,像般舵,前翅前缘中央有一黑蓝色毛疣。
卵很小,扁平,椭圆形,散产在叶片正反面。
幼虫黄绿色,常将稻叶纵卷,藏身于卷叶内咬食叶肉,中后胸背面各有8条黑褐色毛瘤。
蛹略呈圆筒形,棕褐色。
体外有白茧。
二、环境影响1.温、湿度。
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2~28℃。
适宜相对湿度80%以上。
30℃以上或相对湿度70%以下,不利于它的活动、产卵和生存。
在适温下,湿度和降雨量是影响发生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雨量适当,成虫怀卵率大为提高,产下的卵孵化率也较高;少雨干旱时,怀卵率和孵化率显著降低。
但雨量过大,特别在盛蛾期或盛孵期连续大雨,对成虫的活动、卵的附着和低龄幼虫的存活率都不利。
2.种植制度和食料条件。
一般是连作稻条件下的发生世代大于间作稻。
同时,迁飞状况也与水稻种植制度有关。
纵卷叶螟蛾一般是从华南稻区向北迁飞至华中稻区,再从华中稻区向东北迁飞至华东稻区,或从华东向西北迁飞至北方稻区,以及从北方向南方回迁。
这样的迁飞行为,除气象因素外,常由不同地区种植制度所决定的食料状况所引起。
各地迁飞世代基本上发生于水稻乳熟后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三、发生原因1.栽培措施不当单、双季混栽,单季稻比例增大和栽插时间长等导致田间水稻生育期复杂,为稻纵卷叶螟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
2.各代虫口基数大,抗药性增强近年来,该虫发生面积广而严重,初迁虫量大常导致当年稻纵卷叶螟大发生。
蛾量高,发蛾峰次多,卵量多,幼虫密度大。
气候因素、防治不利等多种原因影响导致田间残留虫量大。
上一代的残留量为下一代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本地虫源。
李生晓梦制作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技术培训教
材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is medinalis Guenee)属鳞翅目,螟蛾科,俗名裹叶虫、包叶虫等。
稻纵卷叶螟以幼虫吐丝纵卷稻叶,在卷叶苞内取食上表皮和叶肉,被害叶叶肉被吃光,只剩下表皮,形成长短不一的白斑,严重时全叶枯白,受害严重的田块远望一片枯白,水稻分蘖期受害,使水稻迟发,甚至不能正常抽穗;孕穗期被害,稻谷千粒重降低,瘪谷增加。
由于稻纵卷叶螟的为害,可使水稻减少10—15%,重者减产可达50%左右。
近十年来,稻纵卷叶螟在我县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发展,从99年的轻发生至2001年的中等发生到2004年、2005年的大发生,严重地威胁着我县水稻产量的提高。
一、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7—9毫米,翅展16—18毫米,淡黄褐色,前翅三角形,从前缘到后缘有二条灰褐色纹,中央有。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方法
稻纵卷叶螟是稻作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其主要危害是咬食稻叶,导致稻株生长受阻甚至死亡。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防治方法:
1. 清除田间杂草:稻纵卷叶螟喜欢在稻田旁边的杂草中滞留,因此定期清除田间杂草,减少螟虫栖息地,可以有效控制螟虫数量。
2. 建立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系:包括选择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合理改良土壤,科学施肥,增强稻株的抗病虫害能力。
3. 旋耕翻土:在田间轮作期间进行旋耕翻土,可以破坏稻纵卷叶螟的生长环境,减少螟虫的滋生和繁殖。
4. 捕捉成虫:利用使用灯光、黄板等诱捕器具捕捉稻纵卷叶螟成虫,以减少其繁殖数量和危害程度。
5. 农药防治:使用农药进行化学防治是一种常见的方法,但要注意农药的安全使用和防治时机。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仅为参考,具体的防治措施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并遵循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稻纵卷叶螟防治1. 稻纵卷叶螟简介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稻田中常见的一种害虫,属于螟蛾科。
其幼虫主要以稻谷叶片为食,造成稻谷减产甚至死亡。
稻纵卷叶螟主要分布于亚洲地区,对稻田的危害较大。
稻纵卷叶螟的成虫体长约10-12毫米,翅展约20-25毫米,前翅呈棕色,后翅呈灰色。
幼虫体长约15-20毫米,体色呈绿色,头部为深褐色。
幼虫主要以稻谷叶片为食,造成叶片卷曲,严重时可导致叶片干枯。
2. 稻纵卷叶螟的生命周期稻纵卷叶螟的生命周期通常分为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三个阶段。
2.1 幼虫期稻纵卷叶螟的幼虫期通常持续约14-20天。
幼虫孵化后,会在稻叶上进行觅食。
幼虫在叶片上钻孔并吸食叶片的汁液,导致叶片卷曲。
幼虫经过几次蜕皮后,体长逐渐增长,同时也对稻谷的危害逐渐加重。
2.2 蛹期稻纵卷叶螟的蛹期通常持续约7-10天。
幼虫在叶片上完成发育后,会选择适合的环境,如土壤或稻田植株上,进行蛹化。
在蛹期,稻纵卷叶螟的体内发生重要的生理和形态变化,准备进入成虫期。
2.3 成虫期稻纵卷叶螟的成虫期通常持续约7-10天。
在成虫期,稻纵卷叶螟会交配繁殖,雌虫会选择适合的环境产卵。
成虫主要以花蜜和植物汁液为食,不会直接危害稻谷。
3. 稻纵卷叶螟的危害稻纵卷叶螟的幼虫主要以稻谷叶片为食,造成叶片卷曲、干枯和减产。
受害的稻谷叶片会出现黄化、枯黄和干瘪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导致植株死亡。
稻纵卷叶螟的危害主要集中在稻田的生长期和拔节期,对稻谷的产量和质量造成较大影响。
4.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方法为了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可以采用综合的防治措施,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
4.1 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利用人工手段对稻纵卷叶螟进行控制。
常用的物理防治方法包括:•捕虫灯:在稻田周围设置捕虫灯,利用光源吸引成虫,通过粘板或电击捕捉成虫,减少种群数量。
•粘虫板:在稻田中设置粘虫板,可以捕捉并杀死稻纵卷叶螟成虫和幼虫,减少害虫数量。
DOI:10.3969/j.issn.1003-1650.2024.13.020稻纵卷叶螟和水稻螟虫,作为水稻生产的重大威胁,对水稻作物造成巨大的损害,影响粮食安全。
稻纵卷叶螟主要通过卷曲水稻叶片,并在内部取食造成损害,从而降低光合作用的效率和水稻产量。
而水稻螟虫则更倾向于侵害稻叶的叶脉间组织,造成叶片透明化,俗称“白叶”现象,直接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
随着传统化学农药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害虫抗性问题逐渐加重,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友好和可持续的害虫管理策略。
水稻稻纵卷叶螟和水稻螟虫防治技术的研究,已经从单一的农药控制转移到了包括生物防治、农艺措施、抗性品种培育等综合防治技术的开发。
一、水稻稻纵卷叶螟及水稻螟虫的为害特点1、水稻稻纵卷叶螟的为害特点水稻稻纵卷叶螟是为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其特征是幼虫卷食叶片,成虫则为夜行性蛾类,具有较强的活动和繁殖能力。
症状表现为受害初期水稻幼虫挟食叶片表皮,造成叶片表面呈现出银白色斑驳,随后幼虫在叶片中间或下部切割叶片,造成叶片横向卷曲,形成管状。
若严重时,幼虫会挟食多数叶片,导致植株缺乏光合作用面积,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甚至致使植株死亡。
传播途径方面,稻纵卷叶螟以卵的形式在田间进行传播。
雌性成虫多在夜间产卵,将卵产在叶片上,尤其倾向于选择新叶和嫩梢。
卵经过孵化后,幼虫便开始为害作物。
此外,稻纵卷叶螟成虫具有一定迁飞性,能够飞行感染周围的水稻田,导致害虫快速扩散。
危害方面,稻纵卷叶螟幼虫的为害直接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效率,阻碍植株养分的合成与运转,最终反映在水稻产量与品质的下降。
卷叶行为使叶片内部湿度增大,为病菌生长提供了有利环境,进一步增加了植物感染病害的风险。
此外,幼虫在卷叶中排泄物积累,会造成植株受到更多的生理上的压力。
由于稻纵卷叶螟能够进行多代繁殖,一年内可产生多代后代,因此其危害程度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够快速提升。
在危害程度上,初期为害通常并不明显,但随着世代更替和幼虫数量增多,后期危害表现显著。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一)摘要介绍了稻纵卷叶螟的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分析其发生与环境的关系,提出防治措施,以为该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发生;防治稻纵卷叶螟又叫稻纵卷叶虫,是一种具有远距离迁飞特性的害虫,主要为害水稻,以幼虫吐丝纵卷叶片结成虫苞,幼虫躲在苞内取食上皮及叶肉组织,留下表皮,造成白叶。
受害重的稻田一片枯白,导致严重减产。
1龄幼虫不结苞;2龄时爬至叶尖处,吐丝缀卷叶尖或近叶尖的叶缘,即“卷尖期”;3龄幼虫纵卷叶片,形成明显的白叶;3龄后食量增加,虫苞增长;进入4~5龄频繁转苞危害,被害叶片呈枯白色,整个稻田白叶累累,可造成减产20%~30%,严重时可达到50%以上,大发生时稻叶一片枯白,甚至颗粒无收。
1形态特征稻纵卷叶螟成虫体长8~9mm,体黄褐色。
前后翅外缘均有黑褐色宽边。
前缘褐色,前翅有3条黑褐色条纹。
雄虫体较小,前翅前缘中央有一个略为凹下的黑点,着生一丛黑褐色毛。
前足胫节略膨大,其上有一丛褐毛。
静止时前后翅斜展在背部两侧。
腹部末端常举起。
卵为长椭圆形,长1mm,宽0.5mm。
周围扁平,中央稍隆起,壳薄光滑,初产灰白色,孵化时为淡褐色。
幼虫一般5龄,少数6龄,体黄绿色或绿色,前胸背板前缘具两黑点。
4龄幼虫前胸背板两黑点两侧各有1个黑点组成的弧形斑。
中、后胸背面各有黑圈横列2排,前排6个,后排2个。
腹足趾钩三序缺环。
蛹的体长约为7~10mm,圆筒形,末端较尖削,有臀刺8根。
体初为淡黄色,渐变为黄褐色,羽化前带黄金色,腹足背面后缘多皱纹、突起,近前缘有2根刺毛。
第5~6腹节腹面各有1对腹足痕。
2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自北而南1年发生1~11代;南岭山脉一线以南,常年有一定数量的蛹和少量幼虫越冬,北纬30°以北稻区不能越冬,故广大稻区初次虫源均自南方迁来。
成虫有趋光性,喜群集在生长嫩绿、荫蔽、湿度大的稻田,生长茂密的草丛或棉花、大豆等田中;夜间活动,飞行力强,需补充营养,常吸食植物上的花蜜及蚜虫排泄的“蜜露”。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摘要介绍稻纵卷叶螟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分析造成稻纵卷叶螟大暴发的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发生规律;暴发原因;防治对策稻纵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一种迁飞性、间歇性大发生的害虫,近年来,在部分稻区为害猖獗,局部成灾。
2006年松溪县二代、三代稻纵卷叶螟严重发生,一般稻田虫量达6.75~52.50万头/hm2,高的超过75万头/hm2,产量损失率高达18%~40%。
1形态特性成虫体长7~9mm,翅展约18mm,灰黄色,前翅的前缘和外缘有灰黑色宽带,翅中部有3条黑色横纹,中间1条较粗短。
雄蛾在这条短纹上近前缘处有1条黑色眼状纹和簇毛,后翅亦有2条灰黑色横纹。
卵近椭圆形,扁平,长约1mm、宽0.5mm,初产乳白色、后变黄褐色,孵化前有1个黑点。
幼虫一般5龄,老熟时体长14~19mm。
头部褐色,胸腹部初为绿色、后变黄绿色,老熟时带浅红褐色,前胸背板后缘有2个螺形黑纹,中、后胸背面各有明显小黑圈8个,前排6个,后排2个。
被蛹长约9mm,腹部第五至第七节近前缘处有1条黑褐色细横隆线,尾部尖,上生8根钩刺,蛹外常有白色薄茧。
2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在福建省年发生5~7代,南部地区有少量幼虫或蛹在禾本科杂草中越冬。
但主要虫源分别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和4月中旬至5月下旬从南方迁入,先后形成第一代和第二代。
早稻以第二、第三代幼虫数量最多,为害最重;晚稻则以第五、第六代数量最多,常为害猖獗。
成虫白天静伏于稻丛下部或杂草间,晚上活动,具有趋密、趋嫩绿和群集的习性,也有微弱的趋光性。
卵多散产于稻叶表面的中部,每叶产1粒至数粒。
每雌虫能产卵几十粒至100多粒,散产于比较嫩绿叶背的叶脉两侧。
卵很小,薄膜状,经6d左右孵化。
初孵幼虫先在心叶或附近嫩叶上取食叶肉,2龄后爬至叶尖附近,吐丝纵叶或纵卷成苞,藏身苞内,取食叶肉,使叶面呈现白条状,随着虫龄增大,虫苞扩大,为害也越重,可使叶片枯死。
幼虫白天躲在苞内取食,晚上出来或转移到新叶上卷苞取食,每头幼虫一生能为害5~10片稻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