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边塞诗创作的宏观历史背景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73 MB
- 文档页数:25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边塞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岑参的边塞诗1、作者生平: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
从军前,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
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
”(《江上春叹》);“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
”(《玉门关盖将军歌》);“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岑参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为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壮志。
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
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
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
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段是: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
譬如以梨花喻雪,以“一团旋风桃花色”比喻骏马,以刀割面比喻寒风,都是新奇的。
夸张更为常见,譬如“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马川行》);“都护宝刀冻欲断”(《天山雪歌》)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夸张。
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2、诗风:奇情壮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
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
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
(1)奇景: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如写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又如写热海:“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燕砂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下文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分析诗人所擅长的奇景刻画。
李白的边塞诗赏析李白的边塞诗赏析一、边塞诗的含义、特点边塞与中原相对,这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古代的边塞是指民族地区与民族地区相交接的地方。
边塞诗是写边塞生活及战争的诗歌。
边塞诗所写的内容一般包括:写边塞风景、边塞风土人情和民族交往、边塞战争以及与边塞战争有关的行军生活、送别酬答、征夫思妇等。
边塞诗不等于战争诗。
边塞诗的特点:风格上一般具有雄浑悲凉的特点。
因为写的是边塞,地域开阔,所以具有雄浑阔大的特点;因为是战争,战争是残酷的,所以大多具有悲凉的特点。
二、边塞诗的发展历程以描写军旅、征战、戍边等边塞生活为主题的边塞诗,其渊源可以追溯到《诗经》。
《诗经》可以说是边塞诗的萌芽期。
《诗经》中有对抵御外族侵扰,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的颂歌,如《小雅六月》、《小雅采薇》,也有写征夫之恨、思妇之怨,如《王风君子于役》写出了思妇对远征之亲人的怀念、牵挂等复杂的思想感情。
这些诗歌从不同的角度、视野全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边塞战事的全貌,为边塞诗的发展、繁荣开辟了源头,其后边塞战争生活、士卒思乡之情、思妇幽怨之情、边塞辽阔壮丽的自然风光及风土人情便成了诗歌史上代代相袭的主题。
魏晋南北朝是边塞诗基本定型并逐步发展、走向成熟的阶段。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战火纷火,人们写下了大量的边塞诗,如曹植的《白马篇》塑造了一位辞家报国的幽并游侠儿形象。
蔡琰的《悲愤诗》描述了诗人在战争中被掳入胡的一段铭心刻骨的痛苦经历。
陈琳的《饮马长城窟》抒发了服役于长城的士卒的辛酸与愤懑。
还有王粲的《从军行》、曹丕的《燕歌行》等都是反映当时边塞或战争生活的诗歌。
这一时期,边塞诗中开始形成了雄强豪迈、苍凉悲壮的风格。
南朝时期,鲍照对边塞诗有所开拓,如《代出自蓟北门行》等。
其它一些诗人,也都有不少边塞诗作,如沈约的《从军行》、吴均的《战城南》等。
但是这一时期的边塞诗都是用乐府诗的题目,由于大多数作者并没有实际去边塞的经历,所以在写作过程中往往是以汉喻唐。
用汉代的官名、地名等代替,这对唐代的边塞诗也有极大的影响。
关于边塞诗的历史研究报告
边塞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类特殊诗歌形式,主题围绕边塞地区的战事、边境风景、边塞生活等内容。
边塞诗的历史研究早在唐代就开始了。
当时唐朝疆域辽阔,边塞地区频繁发生战事,无数文人士子在边塞充当文武双全的角色,他们通过诗歌来抒发对战争、对家国的热爱和忧虑。
唐代时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边塞诗人,如王之涣、岑参、杜牧等,他们的诗作成为了边塞诗的经典之作。
明代时,边塞诗的研究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明代文学家杨慎修的《摭遗》中收录了大量的边塞诗歌,对边塞诗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他通过对边塞诗人及其作品的整理和研究,为后来的边塞诗研究奠定了基础。
到了清代,边塞诗的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
清朝文学家郑燮的《边艳谧楼集》收录了大量有关边塞诗的作品,对边塞诗的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
此外,清代的边塞诗研究还有一些地方史志的著作,如毛铉的《岳州文献考订》、冷小明的《杂考边郡》等,这些著作通过整理边境地方的历史文献,对边塞诗的创作背景和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
20世纪以来,边塞诗的研究逐渐步入专业化和学术化阶段。
学者们通过对古代文献的仔细研究,以及对边境地区风土人情的田野调查,对边塞诗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
他们将边塞诗与历史背景、社会文化联系起来,探讨边塞诗的风格、艺术特点、审美观念等问题,并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
同作者的边塞诗进行分类和比较研究。
总的来说,边塞诗的历史研究是一项涉及文学、历史、地理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
通过对古代边塞诗人及其作品的整理和研究,以及对边境地区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的探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特殊诗歌形式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意义。
边塞诗——一朵绽放在唐朝诗歌百花园中的奇葩 姓名:龙文毅 学号:2009016623 班级:中文0936班 内容摘要: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到隋唐五代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繁荣局面,唐代诗歌的发展进入一个黄金时代,成为艺术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而盛极一时的边塞诗则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重要内容,成为唐朝诗歌百花园中一支永不凋零的奇葩,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唐朝、边塞、雄浑壮阔、豪迈雄壮
一、唐朝边塞诗的概况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二、唐朝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派指以边塞风光或边塞生活为主要题裁的诗歌流派。盛唐时以诗人高适、岑参成就最高。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 2
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一)高适、岑参 (1)高适边塞诗题材选取角度的特点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譬如,他对边塞的纷扰不宁表示忧虑:“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他对战士的勇往无前,作热烈的歌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他对战争的意义也有深刻的思索:“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九曲词》)。角度全面是高适诗歌的独到之处。 (2)诗作风格:风骨凛然 前人评价高适的诗“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概括起来就是风骨凛然。“风骨凛然”即突出雄浑悲壮的精神意绪,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慨 ,因而有气魄,有境界的诗风。 他的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譬如表明功名欲望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在诗中常常抒发议论,穿插在叙事和抒情当中,使作品更深厚老成。高诗以七古见长。诗歌容量大,情感跌宕起伏,意象色彩鲜明而又简洁。故胡应麟《诗薮》称“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 (1)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 3
唐朝诗歌大放异彩,为何边塞诗能独树一帜见证唐朝的兴衰史唐王朝是一个极其繁荣且浪漫的朝代,有人说正是唐王朝的繁荣盛世,才全面且迅速的推动了当时文学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唐诗中边塞诗的发展,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唐朝边塞诗的发展变化也恰恰体现了唐王朝的兴起与衰落。
细品边塞诗,你才会发现它赋予的感情是直抵你心底的!《初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盛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中唐》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晚唐》却想羲轩氏,无人尚战功。
这四句诗出自于四首不同的诗,但是几乎每个人都能最直观的感受到其中主题格调的巨大差别,正是这种主题格调的天壤之别将唐王朝的时代环境、人文心态展现的淋漓尽致。
繁荣唐王朝造就兴盛诗文化一、投笔从戎,立功封侯。
一统王朝之元气、充满强烈愤激之情的初唐初唐时期(618年-712年):初唐的边塞诗其实并不多,它远不及盛唐丰富多彩,也没有晚唐的哀怨动情,但是初唐诗虽少,却不乏精品,杨炯的《从军行》便是其代表之一,“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文人,内心却极度燃烧的爱国之情,初唐时期,内忧外患,天下甫定,边塞地区时常遭受侵袭,一众诗人渴望投笔从戎,迫切的渴望以此来立功封侯,以陈子昂、杨炯等初唐四杰为列,初唐的大量边塞诗基本都是出自于他们之手,他们不满于此前诗风形式主义的弊端,强烈的要求诗歌要充满充实的思想,也正是他们的存在,让诗风从此有了巨大的扭转和改变,已不再是南北朝时争相纤构狭小的宫体诗,而是开辟了气象万千、雄浑博大的新世界。
不管是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还是骆宾王的“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无不将他们心中对于强敌入侵的愤激,以及渴望为国杀敌的壮志展现的淋漓尽致,而这也可以看出初唐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各个方面都在积极向上,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景。
初唐代表诗人:骆宾王、杨炯、王勃、卢照邻(初唐四杰)投笔从戎二、时代文学的辉煌、盛唐气象的展现—盛唐盛唐时期(712年-762年):那个时期可谓是一个纸醉金迷的时代,杜甫笔下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就深刻体现出了盛唐的经济是何等的繁荣,盛唐时期也是诗歌最繁荣的时期,其成就更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而边塞诗更是名篇迭出、佳作纷呈,无不展现出诗歌界的一片繁荣之景,也正是这个时候唐王朝出现了以边功授勋的制度,直接性的导致边塞诗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指数级提升。
唐代边塞诗分析浅析唐代边塞诗的特点及类型摘要: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边塞诗在唐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将从若干方面浅析唐代边塞诗的特点及类型。
关键词:唐代边塞诗特点类型唐代边塞诗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一、唐带边塞诗的特点唐代边塞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浓郁的汉代情结。
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汉家三十六将军,东方雷动横阵云。
”·《古东门行》·柳宗元),将领称为汉将(“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歌行》·高适),边塞称为汉塞(“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使至塞上》·王维),就连皇帝也称为汉皇(“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杜甫)。
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塞下曲六首·其三》·卢纶)、左贤(“火发龙山北,中宵易左贤。
边塞诗派的名词解释|诗派介绍|历朝概况|繁荣原因边塞诗派的名词解释中国唐代诗歌流派。
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
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所以也叫高岑诗派。
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
其诗人除高适、岑参外,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
边塞诗派的诗派介绍盛歌的主要流派之一。
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
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
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
其他如王之涣、王翰、崔颢、刘湾、张谓等也较著名。
这些诗人大都有边塞生活体验,他们从各方面深入表现边塞生活,艺术上也有所创新。
他们不仅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彩的边塞风光,而且抒写了请缨投笔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思想感情。
对战争的态度,有歌颂、有批评,也有诅咒和谴责,思想上往往达到一定深度。
其诗作情辞慷慨、气氛浓郁、意境雄浑,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形式。
杰出作品如高适《燕歌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
另外,中唐卢纶、李益也有些格调苍凉的边塞绝句。
边塞诗人是一群具有北方豪侠气概的天才型诗人,他们动辄以公侯卿相自许,抒发出了大唐盛世所特有的气势,但是只有高适一人在“安史之乱”后因功封侯,其余诸人多担任一些微末官吏,但是他们那大唐最强音的呼声却是任何人都不可以忽视的。
盛唐的边塞诗具有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总体上讲它体现出了一种阳刚之美。
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唐代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代表了唐代边塞文化和文学的独特风貌。
这些诗歌多以壮丽的自然景观和英雄壮丽的场面为题材,表现了边塞风情以及士兵们的豪迈与忠诚。
在唐代边塞诗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的风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本文将对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进行赏析。
唐代边塞诗中的思想内容是与当时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
唐代边塞地区处于辽阔的西域,常年居住着鲜卑、突厥、回纥等少数民族,与唐朝的中原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
唐代边塞诗中常常反映了边塞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少数民族的习俗风情,如《塞下曲》中所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艰苦环境和人们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些诗作不仅展现了唐代边塞风光的壮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格局和人民生活的真实面貌。
唐代边塞诗中的思想内容也反映了当时士兵们的忠诚与豪情。
在唐代的边塞地区,战争时有发生,士兵们常年奋战在边塞,为国家和百姓的安宁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他们的忠诚、豪情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被唐代诗人们深刻地刻画出来,如《前出塞》中所写道:“骏马似飞腾,快马红尘中,情愤无些许,遥思立马东,数年身虽在,经国知多情,诗礼依南化,汉官向北荒。
”这些诗作表现了士兵们在战场上不畏牺牲的豪情壮志,以及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这种思想内容不仅激励了当时的士兵们,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军事风貌和军人的形象。
唐代边塞诗中的思想内容还体现了诗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
唐代边塞地区地势险峻,自然环境严峻,但壮丽的自然景色依然让诗人们为之倾倒。
《边塞诗》中常常出现壮丽的边塞风光和宏伟的自然景观,如《塞下曲》中所写道:“林断山明水茫茫,南飞雁、北飞翁,天堑变通途,忽见陌头杨柳丛。
”诗人们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敬畏。
这些诗作反映了唐代诗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1. 引言1.1 唐代边塞诗的概述唐代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流派之一,是在唐代边疆地区创作的一类诗歌形式。
唐代边塞诗起源于唐朝时期经常征战的边疆地区,反映了当时军民生活的艰辛和边塞风光的壮丽。
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广泛,包括抒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战争的思考,描写边境地区的山川风物,歌颂士兵的忠诚和勇气等内容。
在唐代边塞诗中,作者常常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和对民族团结的向往,体现了中国古代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唐代边塞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唐代边塞诗的研究和赏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时代背景,以及古代诗人对边塞生活的真实描写和情感表达。
1.2 唐代边塞诗的典型特征唐代边塞诗的典型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唐代边塞诗以壮丽雄浑的诗境为特色,诗人常常通过描绘广袤的边塞风景、壮丽的长城景观和恢宏的边塞山川来展现出边塞地区的独特风貌。
唐代边塞诗强调对祖国的深情厚爱,诗人常常借助边塞景象表达对祖国的深切关怀和对家国的眷恋之情。
唐代边塞诗着重表现士兵的忠勇与艰辛,诗人常常通过描绘士兵面对战乱和艰苦环境时的坚毅品质和英勇作为来塑造他们的高尚形象。
唐代边塞诗还强调民族团结的力量,诗人常常以民族大义为主题,倡导民族的团结和团结一心的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美好传统。
唐代边塞诗以其独特的诗境、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篇章,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反映边塞生活的精神风貌唐代边塞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流派之一,反映了当时边塞地区的生活精神风貌,展现了士兵们在边疆戍守时的艰辛与忠勇。
这些诗作中常常描绘士兵们在恶劣环境下的艰苦生活,讴歌他们不畏艰难、坚毅不屈的品质。
诗人们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边塞生活的真实情况,展现了士兵们的顽强精神。
边塞诗中常常出现的题材包括驻守边关的情景、征战边疆的英雄壮举、跋涉沙场的士兵形象等,这些形象构成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第四讲盛唐边塞诗盛唐(713—765) ,从唐玄宗开元元年到唐代宗永泰元年,唐诗达到空前繁荣的高度。
殷璠《河岳英灵集序》: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
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
一、边塞诗的概念与历史边塞诗,是指直接或间接描写我国古代边地风光、边塞生活的诗歌。
边塞诗与军旅诗、咏史诗、咏怀诗、爱国诗、赠别诗、闺怨诗等题材的诗歌关系密切。
二、盛唐边塞诗兴盛的原因边塞诗是盛唐诗歌最主要的题材之一,凡较有声誉的诗人,莫不涉笔;边塞诗是“盛唐之音”的标志之一,是盛唐诗歌的主旋律;盛唐边塞诗空前绝后的成功,被视为盛唐诗歌高潮的重要标志。
1. 国家强盛,边功卓著。
李白《塞下曲》: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王昌龄《代扶风主人答》: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干。
幸逢休明代,寰宇静波澜。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辽阔万里的疆域,是盛唐彰显实力的最佳场所。
盛唐边塞诗的雄豪风貌,正是强大帝国的综合国力和“盛唐气象”的真实展现。
2.盛唐文人的阳刚气质和尚武精神。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天官动将星,汉上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祖咏《望蓟门》: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盛唐诗人共同的重武轻文的价值取向和选择,是盛唐时代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
3. 朝廷鼓励边功的国策。
高适《燕歌行》: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岑参《感旧赋》:圣主赏勋业,边城最光辉。
盛唐诗人李欣边塞诗研究研究背景:盛唐武功强大,边塞诗也特别流行,因为那时候出去打仗的人对国家有一种信心,所以打起仗来有一种不顾生死、勇往直前的精神,表现在诗歌里就形成所谓盛唐诗的“气象”,高适的“气骨”.岑参的“新奇”.王昌龄的“情韵”自古以来就被人所称道,然而李欣却是一个例外。
研究目的:了解李欣边塞诗的特点及其原因研究内容:李欣边塞诗的类型、特点及与同时期其他诗人的不同之处一、李欣与边塞诗1.边塞诗的起源边塞诗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人彭大翼的《山堂肆考》:“箕草可为帘,见王建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受到历代人们的高度重视。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到激动人意。
”其中首标“征戍”,而明代胡应麟,清代沈德潜等评选唐诗,几乎也都将边塞诗作列为冠首,由此可见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在群芳灿烂的唐代诗苑中,边塞诗确是一从奇葩,其中李颀的边塞诗也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
2.生平简介李颀在盛唐诗人中文化视野极为广阔,他的诗歌作品题材极为多样,对后世均有一定的影响,下面对其最富特色的边塞诗作进行详细解说。
李颀是盛唐诗坛一位有高才而没有高位的诗人,他的一生仕宦不达,而且有关他的生平资料也多有争议。
虽然他“仕”的道路崎岖不平,但他的文学创作却是一条康庄大道。
在他有生之年,创作出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以供后人赏析借鉴,不仅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也为后人研究他的一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李颀的边塞诗内容十分广泛,其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立功边塞,报效国家《塞下曲》:“黄云雁门郡,日暮风沙里。
千骑黑貂裘,皆称羽林子。
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
帐下饮蒲萄,平生寸心是。
”反映了守边将士的豪情壮志和英雄气概,洋溢着爱国热忱和民族自信心。
2.同情将士,揭露矛盾《塞下曲》:“少年学骑射,勇冠并州儿。
直爱出身早,边功沙漠垂。
戎鞭腰下插,羌笛雪中吹。
膂力今应尽,将军尤未知。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唐代边塞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唐代边塞诗以描绘边塞风光和塞上生活为题材,集中体现了诗人们对于战争、生活、国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本文将从思想内容的角度对唐代边塞诗进行一番赏析,探讨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价值。
首先要谈到的是唐代边塞诗所表现的爱国情怀。
唐代边塞诗诞生于唐代盛世的北方边疆,这个时期正值唐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君臣豪杰荟萃的时代,同时也是与外族长期交战的时期。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唐代边塞诗家们自然而然地将对国家的挚爱融入到他们的诗歌创作中。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首描写古代边塞壮丽景色的诗篇,对大唐江山的壮丽气象和繁荣景象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通过大自然的壮观景象,诗人不仅表现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也暗含了对国家兴盛的期盼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这种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是唐代边塞诗的一大特色,也是边塞诗所抒发出的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
唐代边塞诗还在诗篇中抒发了诗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战争的痛恨之情。
唐代边塞地区长期处于战乱的环境之中,战争对当地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给边塞诗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灵感。
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悟,将对战争的思考融入到了他们的诗歌创作之中。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也写到:“寒窗十年图破壁,梦魂不到关山隔。
老大徒伤悲。
”这些诗句不仅表现了作者对长期战争所带来的苦难的感慨,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感之情。
这种对战争的思考和对战争的痛恨之情,使得边塞诗呈现出一种悲壮的气质,深深地触动了后人的心灵。
在这种思想情感的感召下,边塞诗成为了中国古代优秀的爱国主义文化遗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边塞诗还在诗篇中抒发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长期的战乱让唐代边塞诗人深刻地认识到生存的艰辛和世事的无常,因而抒发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使得唐代边塞诗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从唐诗看唐边塞的变迁作者:徐冰心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8期摘要:唐诗对唐史的反映也是丰富多彩的。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反映了唐朝的中外关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反映了安史之乱的现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关系着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的史事。
本文从边塞诗的角度探讨唐朝西域边防的变化。
关键词:边塞诗;唐一、文本赏析边塞诗,顾名思义,就是描写边疆战争的诗。
边塞诗的产生与唐帝国和四边境国的斗争息息相关,所以边塞诗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反映唐朝进行的边疆战争的得失。
以一下两首属为例。
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畫,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杨炯这首诗借用乐府的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诗的最后:“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读书人向来是一个极富激情,极易冲动的群体,但他们比其他人更能理性地、清醒地看待时势。
大国不存,小家安在?心中的慷慨因国家的危亡油然而生,已无心埋头读诗书;往日心仪的功名利禄在边关战事面前显得如此微不道,投笔从戎,百夫长足矣!第二首《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
这句诗的新鲜奇妙之处,就是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
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平凡的意义。
二、诗歌与疆土这两首诗,前者慷慨激昂,后者沉郁悲愤,造成其不同的最大原因应该是作者的写作年代。
唐初的时候,由于隋朝末年的战乱,除了海南岛之外,不仅扩大的疆域全部丧失,而且隋末唐初的割据势力还招致外敌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