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傣族竹楼
- 格式:ppt
- 大小:4.49 MB
- 文档页数:20
干栏式”民居“干栏”是住宅建筑形式之一。
又称高栏、阁栏、麻栏。
分两层,一般用木、竹料作桩柱、楼板和上层的墙壁,下层无遮拦,墙壁也有用砖、石、泥等从地面砌起来的。
屋顶为人字形,覆盖以树皮、茅草或陶瓦。
上层住人,下层用作圈养家畜或置放农具。
此种建筑可防蛇、虫、洪水、湿气等的侵害,主要分布在气候潮湿地区。
古代中国南方盛行干栏式建筑,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的木构建筑,是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
在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江西、广东等地的考古开掘中,也发现过不少陶制干栏式建筑模型。
今壮、傣、布依、侗、水等族住房建筑形式即由此发展而来。
此外,西伯利亚、东南亚、美洲、大洋洲、非洲的一些地区也有干栏式建筑。
当原始人类摆脱原始狩猎与采集,进入有序的农业生产后,劳动需要定居。
加上氏族人口的繁衍等,有血缘关系的人们就会聚居在一起,形成一个特定群体的普遍生活模式。
而干栏式建筑正是在这个阶段形成和发展的与南方自然相结合的建筑文化。
南方地区气候炎热,雨水充足,湿度很大,林木资源丰富,并且盛产凤尾竹。
而干栏式建筑,正是底部架空,用数十根木柱支撑楼上的重量,四周不设墙,主要用来养家禽、家畜,堆放柴禾、谷物等。
如果设墙,墙也是由多空隙的竹篾围起,利于洪水的通过。
二楼由木柱支撑在空中,主要居住,这样的设计,即可以防潮,也可以防野兽。
可谓一举夺得!浙江余姚的河姆渡建筑文化,正是新石器时期南方的主要建筑文化,其特色正是以干栏式建筑为主,其中河姆渡的干栏式木构架是华夏建筑文化的缘起。
但原始形式的干栏式建筑经过数千年的演化,如今其原型已经坦然无存。
如果要进行干栏式建筑的研究,目前能够较完整保留下来的只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和海南部分地区。
知识检验:你会吗?1、干栏式建筑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国那个少数民族居住区?A傣族B壮族C藏族D回族快乐积累:答案:A。
傣族是古百越族群的后裔,分布在云南西南和南部的边境地带。
他们聚居的地区坐落在依山傍水,视野开阔的平地,顺着山坡地势和河流走向延伸。
中国南北方的“民居”都各有什么特色呢?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
民居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因此,中国的民居建筑样式和风格之多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十分鲜见。
从南方的青砖蓝瓦马头墙,到北方的四合院,直到黄土高原的窑洞,内蒙古的毡包,西藏的碉楼,这些民居无不显示着中国丰富的历史人文,传承千年的建筑智慧!南方民居与北方地区相比,我国南方地区气候炎热,用地狭窄,丘陵、平原相间,建筑材料丰富多样,民居建筑的总体风格是清新、通透。
一、土楼民居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土楼是几次中国乃至东亚历史动荡和民众大迁徙的产物,土楼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品类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土楼。
代表民居: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大,造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民居世界。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二、“杆栏式”民居凤凰古镇吊脚楼“杆栏式”民居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
这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的人,现在主要流行于壮族居住的比较偏远的地区,包括广西中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
代表民居:湘西吊脚楼湘西吊脚楼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壮族、布依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湘西吊脚楼湘西吊脚楼建筑形式自由,可临水,也可依山傍谷,或就建在田坝边。
稍稍开凿修砌,选上好木料支撑起一座座或者一排排的吊楼来,旁边饰以几丛茂林修竹,省时简工,温馨而有画意。
代表民居:傣族竹楼云南傣家竹楼云南傣家竹楼傣族竹楼是另一种干栏式民居。
云南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地区,由于该地区盛产竹材,所以许多住宅用竹子建造,称为竹楼。
介绍傣族竹楼的作文4篇介绍傣族竹楼的作文一亲爱的游客们:你们好!今天就由我来做你们的导游。
让我们共同去参观一下我国少数民族的民居——傣家竹楼。
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我们就走进了绿色的世界。
你们看,这里到处都是一丛丛绿绿的凤尾竹和铺天盖地的油棕林。
再听一听,竹林深处不时传来鸡犬之声。
你们现在一定十分疑惑,这傣家竹楼到底在哪里呀?哈哈!你们被这假象所迷惑了,其实这傣家竹楼就藏在这浓绿的竹林中了。
好了,我们闲言少叙,大家随我一起去看一看吧!你们看,这就是傣家竹楼。
傣家人居住在亚热带地区,气温高,据说竹楼有利于放热和湿气,因此,傣家人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
再往里走我们便来到了傣家村寨。
这村寨多则二三百户,少则一二十家,都由一幢幢别致的竹楼组成。
每家都用篱围着,篱内种着各种花草树木,真是“树满寨,花满园”。
来到竹楼内部,我们便看见用篱隔成了两个房间,内间我们外人是不可以进入的。
建造竹楼对傣家人来说可是一件大事。
他们有一个习俗,就是“一家盖房,全村帮忙”。
好了,我不多说了,下面请大家各自参观。
望大家玩得开心,过得愉快!介绍傣族竹楼的作文二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小导游:莫瑶瑶,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去参观一个傣族最大的特色:傣家竹楼。
我们现在将要踏进傣家人的居住地,我后面是一片浓绿的竹林丛了。
大家猜猜傣家竹楼在哪儿?对就在这片竹丛中了,跟我一起来。
大家看这一丛丛的凤尾竹和遮天盖地的油棕林竹,是不是有了一种走进另一个绿色世界的感觉呢?好,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傣家竹楼了。
这竹楼再配上这些花丛,那些茂盛的树木和叫鸟声,简直是天衣无缝,像进入了世外桃源一样。
由于傣族人的居住在亚热带,气温比我们那高很多,所哟建这个竹楼利于防酷热和湿气。
因此,代主任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
建造竹楼是傣族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了,先要选好地方后,在打基,再立架梁,竹楼由20至24根柱子支撑起,中柱一般是8根,因为对竹楼来讲中柱是最重要的了,所以挑中柱则是一件很严肃而又隆重的事情。
少数民族――苗族侗家的吊脚楼与傣族竹楼类型:少数民族苗族侗家,幼儿园人文景观知识百科,幼儿园知识百科标题:少数民族――苗族侗家的吊脚楼与傣族竹楼中国民间建筑的形式多种多样,这种建筑的多样化首先是由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别所决定,另外,民族、历史、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的差异也是相关的因素。
正是这诸多的差异才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住宅。
其中,吊脚楼与干栏式竹(木)楼是南方山区主要的传统民居。
苗族侗家的吊脚楼在西南地区广西、贵州、湖南、四川等省份,“吊脚楼”是山乡少数民族如苗、侗、壮、布依、土家族等的传统民居样式。
尤其在黔东南,苗族、侗族的吊脚楼极为常见。
这里的自然条件号称“天无三日情,地无三里平”,于是山区先民创造出了独特的“吊脚楼”。
吊脚楼依山而建,用当地盛产的杉木,搭建成两层楼的木构架,柱子因坡就势长短不一地架立在坡上。
房屋的下层不设隔墙,里面作为猪、牛的畜棚或者堆放农具和杂物;上层住人,分客堂和卧室,四周向外伸出挑廊,可供主人在廊里做活和休息。
廊柱大多不是落地的(便于廊下面的通行无碍),起支撑作用的主要是楼板层挑出的若干横梁,廊柱辅助支撑,使挑廊稳固地悬吊在半空,这种住宅因其外形和结构特点被称为“吊脚楼”。
吊脚楼的优点明显,人住楼上通风防潮,又可防止野兽和毒蛇的侵害,这种住宅在西南山区至今仍有建造。
不同地方的吊脚楼在形貌特征与建筑结构上富于变化。
总的看来,吊脚楼还是应属于南方的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
干栏应该是全部悬空的,所以吊脚楼也可以说是一种半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的傣族竹楼在乡土住宅建筑的分类中,把底层架空的住宅可称为干栏式住房,因而吊脚楼也可算是其中的一种类型。
干栏式住房比较典型的是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
傣族人居住在山岭间的平坝,为适应湿热的气候条件,傣族人利用当地丰富的竹材搭建起干栏式的“竹楼”。
竹材易于加工,完整的粗竹做骨架,竹篾条做墙体,楼板用木版,屋顶铺茅草。
竹楼的底层是架空的,供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楼上有堂屋与卧室,堂屋里安置一个火塘来烧茶做饭;堂屋外有开敞的前廊和晒台。
傣族民居的奇特风情作者:谢浩来源:《中国住宅设施》 2014年第6期谢浩/ 广东工业大学杨丽萍的大型歌舞《云南印象》轰动了大江南北。
对我来说,西双版纳是记忆中一个久远的名字。
如果一定要找些具体的物象来表达她,就是有回归田园的感觉,包括多姿多彩的傣家风情、独具风味的傣家美食和像凤凰般翩翩起舞的傣家姑娘等。
不过,最令我赏心悦目的还是一座座掩映于蓝天绿地之间的竹楼。
1走进傣寨今年初,我探访了西双版纳勐景来傣家村寨。
远远望去,傣寨到处是绿色的凤尾竹和遮天盖地的油棕林。
外形像一顶巨大帐篷的佛教寺庙、身姿婀娜的傣家姑娘、绚丽的傣家服饰和可口的傣家美食,都对我的视觉、味觉产生强烈的冲击。
我迫不及待地走进傣寨,仿佛闯入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宁静、祥和。
我一个人自由自在地走着,仔细地品味着原始的傣家村寨,欣赏着傣家传统的建筑格调,把沿途的美景收入镜头。
勐景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中缅第一寨"的重要地位。
寨子不大,约100户人家。
房子都是单幢的,无数曲折的小径联系着竹楼群,户与户之间的距离较宽,竹楼的房前屋后都用竹篱笆或砖墙隔开,自成院落,庭院分布错落有致。
一座竹楼如同一座园林,栽种了椰子、槟榔、菠萝蜜、芒果和香蕉等各种亚热带果木,阵阵芳香让人垂涎欲滴。
周围树木枝繁叶茂,给寨子洒下了浓浓的绿荫,充满诗情画意。
尤其是那棵独树成林的大榕树(被视为“神树”),枝桠茂盛,藤条交错。
这里还保留着傣族很多传统民间手工艺,如织布、染布、制陶和竹编等,让人感受原始农耕文化的气息。
我看见一位老人正坐在竹楼前,抽着自制的老草烟,一缕阳光照在他刻满风霜的铜色面庞,十分和蔼,宛如一尊塑像。
我与他对视了一会,微笑着互相打个招呼。
我真想找个空旷的地方静坐片刻,做一套灵魂的瑜伽,洗涤疲累和烦扰,让身心舒展。
傣乡的美,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美。
看一个傣寨富裕与否,只要参观一下其佛寺的规模和贴金程度即可。
版纳人笃信佛教又不拘泥细节,他们对佛的信仰体现在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之中。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2)(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主)——北京民居 (2)(二)、内蒙民居 (3)(三)、宁夏民居 (3)(四)、陕北民居(西北窑洞) (3)(五)、山西与山东民居 (4)(六)、陕南居民 (4)二、中国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5)(一)、江苏民居 (5)(二)、上海民居 (5)(三)、福建民居 (5)(四)、云南民居 (6)(五)、南方天井民居(以徽州民居为主) (6)三、少数民族民居 (7)(一)、西南少数民族盛行的干阑住屋民居 (7)1)、侗族鼓楼 (8)2)、傣族竹楼 (8)(二)、藏族碉房 (9)(三)、蒙古包 (10)(四)、新疆维吾尔族民居——“阿以旺” (10)四、特殊的住宅形式——水上民居的“舟居” (10)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主)——北京民居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
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
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
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八课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材解读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八课《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店铺在此整理了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八课《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材解读,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八课《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中国民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篇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客家民居客家民居是中国南方山区的建筑奇葩,它那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游客甚至美国的军事专家。
文章首先概括介绍客家民居特点、所在的位置和环境,以及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其样式是“圆形围屋或土楼”,“点缀”说明地处偏僻的山区,“世界民居奇葩”是用比喻和比较来说明客家民居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
然后,课文详细介绍了客家民居突出的特点:营垒式的住宅及这样建造的原因和作用。
作者用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等方法,具体生动地说明了营垒式住宅的建材、外观和整体布局等特点。
紧接着写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及其象征意义。
最后写圆形围屋内部构造特点及体现出的民俗文化特征。
傣家竹楼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具有建材经济、冬暖夏凉、防潮防水防震的优点。
文章第一段概括介绍傣族竹楼的建筑环境:一幢幢竹楼掩映在凤尾竹和油棕林的浓绿中。
第二段写傣族人家“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传统习俗及缘由:傣族地处亚热带,竹楼具有防酷热和湿气的功能。
第三段讲傣族村寨及竹楼的外观特点。
第四段说竹楼内部结构简单、宽敞、别致等特点。
第五段写傣家建造竹楼时的传统习俗及文化内涵。
一家盖房,全村帮忙的习俗,体现了傣家人团结和睦、乐于助人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
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生动形象,这是课文两篇短文在表达上的共同特点。
作者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加以说明,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均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