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民居彩绘的价值和传承发展_赵琛
- 格式:pdf
- 大小:109.26 KB
- 文档页数:2
大理地区民居墙面彩画的典型样式作者:王彦敏来源:《速读·上旬》2016年第07期摘要:彩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正统的彩画主要存在于各个时代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这些地区的彩画的特点是精美、规范。
在其影响之下云南等边疆地区也出现很多彩画。
这些彩画则有着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后的极为张扬、率真的特点。
本文是在对大理地区民居彩画进行实地调查后,对这里的民居彩画的产生、发展及其典型样式的阐述。
关键词:大理地区;民居墙面;典型建筑样式;彩画1大理地区民居及彩画的发展历程彩画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指在建筑木结构外面用颜料涂画彩色的装饰图案作装饰。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其在防腐方面有着严重的缺点,因此工匠们便用油漆涂在上面以起到防腐、防蛀的作用,之后在便形成了这种特有的装饰。
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彩画,明、清两代,尤其是清代是我国建筑彩画发展史上最活跃、硕果最丰盛的时期。
彩画可以分为官式做法和地方做法。
前者是有相关管理部门按等级制度和工料限额直接组织工匠制作的一种定型的彩画,主要是为皇家御用建筑、王公大臣府第、敕建庙宇及京城衙署。
地方做法,是指民间工匠在不违背等级制度的前提下在地方衙署、庙宇和民居上的一类比较活泼自然、不拘泥程式的彩画。
大理地区在寺观、庙宇等公共建筑或少数民居的木构件上的彩画便属于上述的地方彩画,此外大理地区坝区民居还流行在住宅内外的墙面上进行彩画,这在全国来说是比较独特的。
这种彩画从功能上来说除了装饰之外也同样有保护墙面的作用,而且装饰图案等也和上述彩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把大理地区坝区民居的墙面彩画看作一种地方式彩画。
大理地区民居的建筑类型包括传统的干栏式民居、井干式民居(垛木房)、土库房、类汉式民居以及近年来出现的各式砖混结构民居。
坝区民居主要以类汉式民居和砖混结构为主,这也是彩画存在的载体。
通过考察剑川金华镇和喜洲现存的明代民居,可以看出当时的汉式民居还未形成大理地区鲜明的特点如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檐下的“装饰扣”等等,明代民居和清代、民国的相比显得非常古朴、庄重。
大理白族传统家具彩绘艺术审美
张瑞
【期刊名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06)003
【摘要】家具彩绘艺术是白族传统家具的重要装饰特征,呈现出典型的滇西民族色彩。
白族家具发展到今天,由于历史和周边因素的影响,其家具上的传统彩绘艺术开始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通过对白族传统家具彩绘艺术的历史发展的分析,探讨了其多彩的艺术审美特征,为现代白族家具的设计提供可借鉴资料。
【总页数】4页(P106-109)
【作者】张瑞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传媒学院工业设计系,云南昆明650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25
【相关文献】
1.白族传统家具彩绘艺术 [J], 张瑞
2.大理白族建筑彩绘装饰艺术起源探析 [J], 胡晓燕
3.大理白族本主庙装饰艺术的审美意蕴 [J], 饶峻姝
4.苍洱毓秀文墨幽香——大理白族地区的建筑及彩绘艺术 [J], 张辉
5.大理白族民居彩绘艺术的风格——兼谈与滇西其他少数民族民居彩绘艺术风格的比较 [J], 刘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装饰的特点与风格研究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地区。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是白族先民们历经千余年的岁月沉淀及吸取各民族优秀建筑文化的结晶。
白族村庄处处蕴含着丰富的建筑文化,如照壁门楼、坡顶屋面、白墙灰瓦、流檐飞阁、大理石屏、淡墨彩画及精美木雕与石雕等,由此体现出白族鲜明的地方特色及民族风格。
云南白族民居是白族人民为适应白族民俗习惯、生活方式及自然环境所创造出的别具风格的建筑形式,也是白族传统文化所呈现出的物质形态,因此白族民居从整体空间至细部装饰、从室外至室内及从选址至营造的方方面面均凝聚着白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本文侧重谈论云南白族民居装饰的特点及风格,以期对现代室内设计有所启发。
建筑装饰是一种以建筑实体为依附载体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对建筑造型艺术的深化与发展,因此装饰对充分表现建筑艺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白族民居的建筑形式采用四合院式,因此白族人民十分重视对建筑的装饰与美化,建筑的用料、造型、结构及装饰均体现出白族的民族特色,且白族民居采用砖木结构,因此十分讲究对室外的装饰。
白族民居的装饰特点与风格具体由民居的重要装饰部位及装饰手法体现出来,同时建筑的庭院景观陈设、色彩搭配及用材也体现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本文侧重从装饰手法角度浅析云南白族传统民居的装饰特点与风格。
(1)木雕装饰工艺。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的格子门、吊柱、横坡、走廊栏杆及板锯等部位普遍采用木雕装饰工艺。
中国古建筑木雕刻饰艺术是一种运用多种技术及艺术手段对建筑形象进行雕刻加工与美化的雕饰门类。
木雕有贴雕、圆雕、浮雕、线雕、嵌雕、透雕等类别。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木雕艺术多由剑川木匠所创作,且从古至今,中原文化便影响着剑川白族木雕艺术。
白族民居的窗户、斗拱、梁柱、隔扇及横坡等部位均刻有剑川木雕,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且各图案纹饰多取自中原地区的牡丹、龙凤、鹿及马等传统题材,但白族工匠融合了白族人民的审美观点及生活情趣,由此创作出二龙抢宝等独具民族特色的图案纹饰。
云南传统抬梁式民居建筑的改造更新——以大理白族民居建筑为例摘要:选取的研究项目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脚下,场地属于山地地形。
南边有一条小溪,北边面向院落,正房已被拆除,仅剩耳房一座,为三开间二层建筑,是典型的大理白族民居形式。
此建筑主要功能为民居建筑,结构是采用汉式建筑抬梁式木构架,空间采用当地的走道式分隔手法,是白族一坊房屋的三开间廊子类型。
此建筑放在现代是存在缺陷的,如室内采光、通风较差;建筑朝向不合理;二层仅用于储存的不合理的空间布局。
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更新改造,改善采光通风,重新布局建筑空间,融入现代空间功能,并采用被动式太阳能设计。
传统抬梁式民居建筑是受到汉族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上的影响而衍生出的建筑形式,属于传统抬梁式民居建筑,反映出建筑文化上的多元性。
因此,该建筑具有传承的建筑文化的意义。
关键词:抬梁式;白族民居;民居更新;被动式太阳能一背景选取的研究项目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脚下,场地属于山地地形。
项目用地群山环绕,南边有一条小溪,北边面向院落,正房已被拆除,仅剩耳房一座,为三开间二层建筑,是典型的大理白族民居形式。
该建筑是以排架清晰地分隔空间,明间为起居室,侧间为卧房,常在建筑侧边设置供上下交通的楼梯,各房间都是通过室外的走道进行交通联系,二层主要用于储存杂物,仅1.8M高。
屋面形态属于硬山屋顶,其承重结构属于为抬梁式木构架,建筑底层北面墙壁为木质,明间是六扇格子门,侧间则是开格窗与单扇门一樘,其他三面是以毛石砌筑的墙壁,采用包心砌的砌筑手法,没有开窗设置,如图1所示。
本项目以此大理白族建筑为案例,对大理白族民居建筑进行探索,发现传统民居建筑对于现代的居住要求上而言,虽然在结构、形态上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但是都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三面用毛石墙围合,没有开窗,仅向院落开门窗,通风采光都较差,非常影响使用。
由单体建筑围合而成院落,减少与外界的接触,建筑的朝向受到院落的约束而无法选择更好的朝向。
2018-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间奇葩大理白族扎染工艺的传承意义及其价值张月姣(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民族工艺文化当中最重要组成部分的扎染工艺,其传承性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在秦汉时期,扎染工艺就已经产生,在之后慢慢的历史发展中,已形成其独特的审美意味和特色,不可取代。
在当今,扎染不仅具有商品属性,还具备着文化属性、历史属性等等,是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大理白族扎染工艺是最具代表性的,相比现在四川自贡、江苏南通,其还保留着相对比较传统的扎染做法,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比较少,是十分难得的。
大理也是个旅游业发达的城市,白族扎染工艺的相关特色产品不免也要注入新的血液,在保护为前提下进行产品开发。
笔者将白族扎染工艺的价值意义和产品开发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白族扎染工艺;价值意义中图分类号:J5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7-0141-01一、白族扎染工艺介绍扎染,古代称之为"绞缬",是我国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
根据史书记录,在东汉的时候大理就已有了染织的方法。
到唐代,《南诏中兴国史画卷》中的人物穿着,就已经可见扎染的痕迹。
至宋,《大理国画卷》中也清晰可见两位武士的饰品有扎染的痕迹。
后又经过历史的推进,社会的发展,扎染成为了白族的特色工艺。
扎染工艺在大理又被叫做疙瘩花。
现在在大理的周城和巍山这两个县此技艺仍一直保留,并不断的发展完善,其中大理周城白族扎染最为著名,被称为“民族扎染之乡。
“扎染由手工针缝扎,并用纯天然的植物染料进行反复染制,不仅外观给人以美好的视觉享受,而且还对皮肤有着消炎和保健的作用,对环保也有很大的作用,同时能让更多的人能更贴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馈赠。
在2006年5月,白族扎染技艺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扎染工艺的传承性(一)扎染的特点大理周城有3000多名妇女在各家各户从事手工扎花工序,这里生产的扎染布,以其典雅的色泽、丰富的图案、传统的工艺、柔软的质地与益体的性能深受海内外人士青睐。
论少数民族文化的德育价值与实施策略——以大理白族为例发布时间:2022-07-28T01:31:26.52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第6期作者:杨云鹏何周庆张婷[导读] 德育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现实中,依托国家课程来实现德育目标杨云鹏何周庆张婷昆明润城学校(原云南师范大学附属润城学校)摘要:德育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现实中,依托国家课程来实现德育目标,但忽视少数民族地区德育对象和文化背景特殊性的现象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德育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展。
但是,学校德育和少数民族文化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在学校德育工作中,需要发现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德育价值,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文化意识,开发相应的课程,构建突出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德育发展,实现德育目标。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德育价值;实施策略价值是某一事物在特定方面对另一事物表现出的有用性。
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在不同程度上加快了文化的融合,文化交融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要确立怎样的价值观?如何做好德育引导?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该怎么处理?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对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德育价值进行深度分析。
传统文化以各民族的文化作为最典型的表现形式。
少数民族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中暗含着德育价值,结合地区实际对其进行分析,能够充实学校德育的内容,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德育实践,促进地区社会的协调发展。
下面就结合笔者的教育经历,以大理白族为视角,分析少数民族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和少数民族文化对德育的影响,并对少数民族地区德育教育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对立与统一中的德育德育在个体发展和维持社会稳定上具有重要作用,那为什么还要单独将少数民族文化从中分离出来进行具体的分析呢?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现实矛盾:区域特殊性与实施模式的统一性开展相关课程是当前德育教育中最基本的方式,但德育课程往往是教育部门根据德育的总体要求所设置的统一内容和标准。
保护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大理白族民居建筑艺术探究作者:向雪莲周剑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第04期民居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独特代表,与其他类型的古建筑相比,它承载了更多与平常百姓相关的信息,也传达着不同的风俗,诉说着不同的百姓故事。
云南少数民族和我国其他民族一样,都在建筑史上有过辉煌灿烂的篇章。
云南大理白族民居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明进步和历史变迁的思索,其所沉淀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质。
现今在云南保存比较完整的明、清、民国年间建造的白族民居就有99院之多,占地717亩。
其建筑形式大都为两层楼结构的“一房两耳或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式”等类型的三合院、四合院和重院,建筑风格统一和谐,布局合理有序,且用苍山石垒墙,房屋构架具有较强的防震抗震功能。
民居因为地域性和习俗性不同而表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形成一种民居建筑文化,这种民居建筑文化不仅反映历史、宗教、风俗、地理,而且还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特征。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艺术特色装饰是白族民居建筑的又一特点,十分注重门楼,飞檐翘角,斗拱彩画,颇具特色,门窗、照壁多用剑川木雕以及大理石,彩绘和水墨画装饰,工艺精致,清新典雅,在西南民居建筑中,堪称一流。
墙面石灰粉刷,白墙青瓦,尤耀人眼目。
山墙屋角习惯用水墨图案装饰,典雅大方。
只要条件允许,大理人总要费尽心思地对他们的家居进行装饰,屋里的各种吉祥物造型都经过了彩绘、泥塑、雕刻精湛工艺的处理,充分体现出了当地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品味。
通常采取内地殿阁的造型,飞檐串角,并以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砖等组合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既显得玲珑剔透,又不失稳重大方的整体风格。
木质部分凿榫铆眼相结,砖瓦结构部分也显得错落有致,精巧严谨,给人以一种均衡对称、和谐优美的感觉。
在追求庄重大方的前提下,白族的能工巧匠们还把他们的艺术技能倾注于院里住宅门窗的雕刻装璜院里住宅门窗的雕刻装璜。
〔主持人〕建筑物的彩绘是一种形象艺术,它在建筑物的装饰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功能。
它具有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可观性、实用性,蕴含着内在的和形式的感染力, 它不仅能够通过油漆色彩起到保护作用,使其免遭雨淋日晒受潮,延长建筑物的寿命,同时还可以勾取物象,状物抒情,拨人心弦,撩人欲醉,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力。
在大理市双廊镇长育村,我们找到了大理白族民居彩绘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云义。
〔字幕+配音:大理白族民居彩绘2008年2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族建筑古朴典雅,以大方、实用著称于世,既吸取了中原汉族建筑风格,又包容了外来文化。
在屋檐下的墙面及山墙上,形式各样、寓意不同的彩色雕刻和绘画都是传统美术的精髓所在。
〕在大理市双廊镇长育村有这样一栋刚刚建起的白族民居,李家院是它响亮的名字,大门两侧写着“传承民间艺术,光大华夏文化”两列文字,不过最精美的还要数墙上的彩绘。
这栋房子的主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云义的儿子,现在他子承父业,也在从事大理白族民居彩绘的工作,时常工作在外,这几天,他正在宾川县鸡足山镇的寺前村为新农村建设绘制民居彩绘。
〔采访;李艳峰从父亲那里学的手艺,对父亲手艺的评价和传承〕现在父亲年纪大了,一般的活计都由儿子承担。
为了领略李云义彩绘作品的风采,我们开始在长育村寻找他以前完成的彩绘作品。
村子里的文昌宫重修于1998年,那一年的时间,李云义和十个彩绘工匠一起完成了文昌宫里的全部彩绘作品。
现在十三年过去了,这些作品虽已有些风霜的痕迹,却依旧生动如昨。
文昌宫确切的建造时间无法考证,只是在清壬午年经历过一次重修,大殿和戏台几经修葺,存有大量的始建壁画,李云义他们正是根据这些开始了二次创作,对原作进行了一些完善修改,更加注重画面的美感和平衡。
戏台上的彩绘诉说着一个个故事,八仙过海、福禄寿喜、人文初祖、虞舜让贤、贞观之治,仰望就仿佛回溯了这个历史。
也是在这个戏台上,我们找到了李云义彩绘不同于他人的地方。
学术论坛美术学ART EDUCATION 2013 / 10128大理白族民居彩绘的价值和传承发展【内容摘要】白族民居彩绘作为古代建筑装饰的一部分,因其自身地域性和习俗性而呈现出独特韵味,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文化,它是建筑史上重要的历史遗产,对研究当地历史、民风民俗等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文章就如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保护和传承白族民居彩绘艺术文化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白族民居彩绘 彩绘艺术文化 建筑 传承发展◆ 赵琛一、白族民居彩绘的价值体现(一)历史价值白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少数民族,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自己丰富多彩的身影和不可磨灭的足迹。
洱海新石器文化、青铜文化、南诏文化、大理文化可以说是白族文化史上的辉煌。
洱海新石器文化的装饰艺术的产生,青铜文化装饰艺术的发展,南诏、大理时期密教的盛行,绘画艺术的繁荣和建筑的发展都成为大理白族建筑彩绘艺术坚实的根基。
特别是唐朝初年的大理南诏国就是在中原统治者的支持和扶持下建立的一个强大而独立的奴隶制政权,一直延续到五代、宋时的大理国。
由于中原政权的空前强大,影响了当时大理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统治阶级大兴土木,营建城镇宫殿和寺庙塔刹,不难推想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
如太和城、白崖城、大理城等建筑的修扩建,以及大理三塔、下关蛇骨塔佛图寺塔、弘圣寺一塔等佛教建筑的建造,都对白族民居建筑民族风格和彩绘装饰特色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大理一些曾经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筑形式随处可见,而在这些深宅大院的大门、照壁、墙面、梁柱、天花板等部位都绘有精美丰富的彩绘图案,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经济条件是无法实现这样独特的艺术构想的。
我们可以通过现存的民居老建筑的外貌形态、彩绘装饰技艺的多样性、彩绘图案的丰富样式以及彩绘数量的多少等信息,作为研究大理白族地区在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状况、人民生产生活水平以及思想意识形态的佐证资料,对大理白族文化的研究提供有益帮助。
(二)文化价值大理白族民居彩绘艺术是白族文化的独有符号,其功能不仅限于保护和美化建筑体,它更多地被赋予了一种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多以符号的形式出现。
符号思维,亦即象征思维,是与逻辑思维并重的两大思维方式之一。
在符号思维盛行的原始时代,它常常成为思维的主导者,创造神话、建立仪式、主宰巫术和宗教等一系列早期文化现象。
然而在过去,符号思维是很难被理解和揭示的,人们只是把它作为从事艺术创造的手段,没有充分意识到它在人类早期思维实践中的主导地位。
直至今日,人类文明的巨大飞跃也没能影响其在某些领域的重要地位。
白族民居彩绘作为一种特殊的意指符号,常用象征性和寓意性的手法去构筑和装饰意境空间。
例如人们经常在彩绘中使用象征洁身自好、圣洁高贵的莲花、牡丹、菊花等花卉;松、竹、梅、兰寓意内心的坚忍不拔和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用蟠桃、葫芦、葡萄等瓜果造型祈福家族人丁兴旺、长寿多福,表达劳动人民对生命生生不息的渴求等。
彩绘的图案题材内容纷繁复杂,这些彩绘符号传递出一个家庭或者族群的兴衰荣辱、历史沧桑,承载着人们复杂的思想情感和心理诉求,让人感受到了白族祖先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与大自然长期共存发展的过程中,以民居建筑作为载体,运用彩绘这一表现手段,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图案造型和民族色彩的装饰符号以表达纳福迎瑞、风调雨顺、消灾免难等美好愿望,这种由物质空间表象映射的文化效应是白族民居彩绘最大的特色和价值所在。
(三)艺术价值云南大理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气候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古朴典雅、有鲜明地方特色和独特建筑风格的白族民居建筑风格,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建筑形式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阁楼”“六合同春”。
其中较为常见的是“三坊一照壁”的独门独户为单元和“四合五天井”的多户人家的长廊式天井院落。
房屋根据不同的朝向和地形,作纵向或横向拼接而成,体形规整、对称、严谨;而屋内院落布局、庭院绿化、照壁门楼、白墙青瓦、坡顶屋面、流檐飞阁、淡墨彩画、精美石木雕刻、泥塑等细微之处无不彰显出白族民居装饰艺术的细腻和丰富,使白族建筑特色尽显无疑,成为白族民居建筑艺术的点睛之笔。
白族民居彩绘是构成大理白族建筑装饰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其表现形式多采用淡墨画、彩画和泥塑,运用颜料、油漆在建筑的墙壁、照壁、山墙、房檐、屋梁、斗拱、天花、大门、窗户、转角等部位上彩绘。
涉及的题材内容丰富多彩,普遍以动物、植物、器物、文字、山水以及历史神话故事为主。
常绘制的图案有龙、凤、狮子、兔子、蝙蝠、松鼠、鹤、喜鹊、鱼等动物类;梅、兰、菊、竹、牡丹、荷花等植物花卉类;琴、棋、书、画、福、寿、禄、喜以及诗、词、歌、赋和传统古典文学作品等都用到了彩绘之中。
其装饰题材的广泛性、装饰技艺的多样性和图案的美观性构成了白族民居建筑装饰文化的艺术语言,传递出了白族人民对生活及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这种建筑风格与彩绘艺术相辅相成的完美融合,是白族先民经历千年创造并汲取优秀建筑和装饰文化智慧的结晶,是多元文化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体现,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中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
二、白族民居彩绘的现状(一)民居建筑形态的改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差异化逐渐缩小,出现了一个融合的时代,这样的融合趋势也很快反映到了民族建筑形式中。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从平房到楼房,从土木结构到砖木结构再到混凝土结构和框架结构,学术论坛艺术视角学术论坛美术学2013 / 10 艺术教育129建筑领域的现代化,新技术、新工艺和新建筑材料层出不穷。
承载彩绘艺术的白族民居面临着建筑结构上的一次次革新和前所未有的冲击,彩绘艺术也随承载体的变迁而发生了改变。
在新思潮的影响下,拥有得天独厚自然资源的苍山洱海之畔及经济收入较好的广大农村土地上,一批具有现代风格的洋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大有取代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之势,传统民居彩绘艺术也在这种变化中求生存和寻发展。
(二)民居彩绘传承的滞后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问题的研究迫在眉睫。
大理多地的老建筑因为修复不善以及人们保护意识不强等诸多内外因素而遭到毁坏,民居上的彩绘艺术文化没有得到及时的保护和研究。
随着更多新思潮的产物孕育而生,青年人在时下浮躁的环境中已无暇去审视和思考祖先留下的传统文化所在,更多外来的“时髦”装饰物件登堂入室,能熟练掌握民居彩绘艺术技能和审美内涵的青年人越来越少。
虽然现在我们还能在大理喜洲、周城、洱源凤羽等地看到一些保留较完整的白族传统民居和精美的彩绘艺术,还有工匠画师在继续着这项古老工艺。
但是,如果对白族民居建筑以及彩绘文化艺术的价值认识不足,传承保护的方法和力度不到位,对当地群众的民族意识引导不重视,对现存的民居彩绘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不加以系统整理、研究和利用,在不久的将来,苍山洱海明山秀水之间的白族村落将失去自己的民族特点,子孙后代只能在照片中想象传统白族村落的古朴美景以及欣赏那些逝去的建筑彩绘艺术了。
三、白族民居彩绘的传承发展(一)旅游促进文化是旅游的生命源和提升动力,旅游又是文化外在价值的体现,旅游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是双向互利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旅游者的日趋成熟,他们的需求逐渐从单纯的自然风光旅行向旅游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自然风光的综合感官体验发展。
民族特色传统文化为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本土旅游业的提质增效靠的就是不断增加的民族旅游文化的内涵。
而内涵建设就要靠保护资源特色。
大理是最具厚重民族文化和浓郁人文风情的地区之一,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资源特色就是白族民居彩绘艺术,它的艺术文化价值财富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对白族民居彩绘艺术文化的保护、整理和开发利用是促进大理白族特色旅游和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白族民居彩绘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又可以借助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来带动。
自古以来,每个民族的建筑和艺术水平都反映着该时期当地的政治经济状况,大理白族民居彩绘装饰艺术的丰富多样是与大理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
一方面人们用装饰艺术来美化和增加建筑财富的价值;另一方面建筑彩绘装饰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撑。
旅游产业的做大做强必然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强当地民族文化保护意识,有效提升民族自豪感,重视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在保持原有民族的工艺技艺、内涵文化以及精神世界的同时,也更好地向世界展示大理白族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为大理白族民居彩绘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空间。
(二)教育传承白族民居彩绘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传承人的作用,构建完整、可行、科学的现代学校艺术教育机制和教育管理评价体系,建设一套系统、科学和具有白族特色的民居彩绘艺术教学,将白族民居彩绘艺术引入课堂,纳入九年义务制民族艺术教育实践中去。
要做到从本地做起,从小教起,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将民族文化精髓植入到本民族的下一代中。
逐步形成大理白族地区民族艺术教育特色和培养白族建筑彩绘艺术人才体系,真正使白族民居彩绘文化传承纳入正轨,利用政策和社会机构切实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使其更好地为当地民族文化事业服务,为本民族发展服务。
(三)实践创新白族民居彩绘在保持自身民族特色的前提下,求变求新是在现代社会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白族民居彩绘艺术的价值不只表现为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更重要的是将民族传统技艺和精神内涵在日常的现实生活中延续,它是白族的历史经济、思想观念、宗教习俗、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
因此,建立一个“白族民居彩绘艺术文化传承与发展基地”作为民居彩绘艺术文化研究的平台,更好地整合现有研究资源,让长期工作在一线的研究者、民间艺人和工匠师傅们能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交流探索空间。
同时,这个研究基地也是提供实践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阵地,传承不能只是简单意义上的继承,在很好领会和获取先辈留下的宝贵艺术文化财富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当下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来思考传统民族艺术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
只有在发展中才能更好地传承白族民居彩绘艺术。
该基地的功能还在于它可以在服务本领域研究的同时,也可以为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学校民族艺术教育的师生们提供一个交流实践的空间,通过实践交流去感受白族民居彩绘艺术的博大精深,激发年轻人热爱民族文化艺术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通过有效的传承手段和自身的创新发展,能更好地对白族民居彩绘艺术文化进行竭力抢救、保护和利用,积极促进原生态民居彩绘艺术文化代代相传,使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结语云南白族民居彩绘内涵丰富,意蕴深远,与数千年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相依,它融合了多重文化内涵,在与汉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建筑彩绘装饰艺术文化,成为了大理白族建筑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研究白族历史经济和文化艺术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