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先秦秦汉史
- 格式:ppt
- 大小:450.50 KB
- 文档页数:29
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归纳和真题练习《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一、复习主题: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二、考点揭示:1、了解秦的统一及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2、知道“文景之治”;3、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4、知道东汉的建立;5、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6、知道汉朝对西域的管理;7、知道司马迁和《史记》;8、知道蔡伦改进造纸术;9、知道张仲景和华佗。
三、考点默写1、秦朝统一的时间:_______;建立者(名字):_______。
2、秦朝统一的意义: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______________的封建国家。
3、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创立__________,中央设_______、太尉、__________;地方设_________。
(2)经济:统一________,统一________。
(3)文化:统一文字_______。
(4)交通:南修_______。
(5)军事:北击_______,修筑_______。
4、汉武帝在政治上接受________的_________;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_________,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史记》作者:________;体例: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通史。
8、造纸术改进的时间:________;人物:__________。
9、张仲景的著作:__________________,书中提出了__________理论。
10、华佗发明了_________,创编了_________。
四、思维导图1、政治:中央集权制(一)秦完成统一2、文化:统一文字一、秦朝(二)巩固统一的统一货币措施3、经济统一度量衡(三)统一的意义4、交通:统一车轨和修筑驰道北击匈奴,修筑长城5、军事统一南方,兴修灵渠1、西汉初:文景之治统一多民族国家(1)政治:推恩令的建立和巩固(一)西汉(2)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经济:盐铁官营专卖、铁币权收归中央、2、鼎盛:汉武帝平抑物价(4)军事:北击匈奴;漠北战役(5)对外交流:丝绸之路二、汉朝(6)文化:司马迁《史记》1、政治:东汉建立(二)东汉(1)蔡伦改进造纸术2、科技(2)张仲景和华佗1、西汉:西域都护(三)边疆管理2、东汉:班超出使西域五、例题演练、规律揭示1. (2021·海南)下列三幅地图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分封制度趋于完善B.向大一统国家发展C.兼并战争连绵的不断D.统一国家不断巩固2.(2021·广西)汉文帝二年九月,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先秦史(一)、阶段性特征说明: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分开的阶段性特征过于单一,学生无法形成整体地、相互关联的立体化认识。
因此笔者将知识点用小论文的方式写出来,既解决的知识点问题,又训练了小论文题,一举两得。
观点:周制度的建立推动了文明的发展。
论述:人类文明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向前演进的趋势,且后者总是吸取了前朝的得失。
从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的文明演进看,商采取内外服制,中央对地方控制程度较弱,而西周在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后,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分封制度,分封诸侯,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从而推动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
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从王位传的演进趋势看,商以前在继承方式上采取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方式,易造成统治内部动荡,周亦有所改进,推行了宗法制,这不仅继承了,缓和了继承矛盾,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家族、亲戚、姓氏等,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综上所述,在新时代,我们应重视先秦文明,特别是周文化的剑基石作用,团结人民,创造幸福生活。
观点: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论述:历史总是处于转型的浪潮中,而春秋战国却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特殊且重要的时期马克思唯物史观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出现,原有的井田制逐渐遭到破坏,出于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小农经济在各国以不同形式得以确立,从而使我国步入了长达2000多年的小农社会。
成为封建时代一切存在的经济基础。
经济上的转型也影响着上层建筑的变化。
随着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瓦解,诸侯间出现争霸兼并战争,为了适应这。
各国变法改革为了提高国家正式的运行效率,郡县制的雏形开始出现。
文化上的变动更是特殊,为了解决十字路口上的方向问题,诸子百家各抒己见,最终以儒、墨、法、道成为时代主流。
这些学派不仅为当时提供了方向,亦为后世人民心理情感奠定了基础。
综上可知,春秋战国为我国在漫长的封建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源泉(二)、高频知识梳理之高频点一、分封制1:分封特点:王族最多、层层分封、等级森严2:意义:A: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诸侯国的控制。
专题一先秦、秦汉时期考纲明示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政治制度的演变;2、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发展,商业发展;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科技文学艺术成就,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见PPT)考情分析《赢在高考》P1-2,真题重练自主学习1、对应课本内容:必修一第1、2课;必修二第1、2、3、4课;必修三第1、8、9、10课;2、参考资料:《赢在高考》、个性资料;合作探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以通史方式形成知识框架。
(写在学案上)深化认识《赢在高考》一、从有限君主制向绝对君主制的过程二、先秦时期的华夷观念及其演变三、战国秦汉时期小农经济四、汉代儒家思想对先秦思想的发展通史提升(一)经济上——从粗放经营到精耕细作2.战国时期的手工业生产中,“物勒工名”制度已较为普遍。
另据《考工记》记载,当时分工细致,仅“攻木之工”就有七种;铸造不同器类有不同的合金配方,所谓“金有六齐”。
下列推断最为合理的是()A.适应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需要B.商家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C.商家制定严格的生产责任管理制度D.社会化分工推动了官营手工业发展解析:选A所谓“物勒工名”是一种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的制度,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材料还反映出分工细致,“金有六齐”,这些都适应了当时官营手工业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需要,故A项正确;题中的手工业生产指的是官营手工业,并不是指民营手工业,故B、C两项错误;题中所述的是官营手工业的严格管理和生产方式,并不能体现社会化分工推动了官营手工业发展,故D项错误。
3.公元前115年,桑弘羊提出“均输”方案,规定:凡各地应贡物品,一律改折为当地出产的物品抵充,然后将该贡物运往需要的地区出售。
后来,西汉政府又于京师设平准机构,贱时买进物资,贵时卖出。
上述措施()A.增加了政府的收入B.加重了农民赋税负担C.旨在限制商业发展D.消除了各地经济差异解析:选A根据“贡物运往需要的地区出售”和“贱时买进物资,贵时卖出”,可知这些措施可以增加政府收入,故A项正确。
中国古代史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明定型——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第一阶段:秦朝(公元前221年--207年,即公元前3世纪),都城咸阳(今陕西西安)第二阶段:汉朝(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刘邦建立,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新朝:公元9年-公元25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
东汉:公元25--220年,刘秀建立东汉,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
时代特征: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也是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政治上:①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巩固。
②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经济上:①封建小农经济占主导并初步发展;②经济发展主要在黄河流域;③外贸开始:丝绸之路。
④、秦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文化上:①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西汉时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③医学、造纸术、地动仪等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④、外来思想文化(佛教和与之相关文学艺术)开始传入中国。
中国历史上秦汉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中国版图之确立:秦实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初步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
(灭六国统一;北击匈奴、南征百越,设郡治理。
)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外朝制、刺史制度)中国民族之抟成: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发展。
(与少数民族战争、和亲、通使、建制等,进行有效管理。
)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汉武帝时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大一统;汉武帝:启用儒学,建立太学。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钱穆一、秦汉时期经济发展(物质文明)(一)农业1、秦朝:在全国确立土地私有制;前214年,修灵渠(今广西境内),沟通湘水和漓水,促进岭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专题一先秦、秦汉时期考纲明示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政治制度的演变;2、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发展,商业发展;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科技文学艺术成就,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基础知识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至约公元前1600年)政治: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文化:制定《夏小正》2、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政治: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经济:开始出现原始瓷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四羊方尊、司母戊鼎文化: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汉字形成完整体系3、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政治:(1)分封制:以同姓宗族为分封主体,周王为“天下共主”(2)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经济:(1)农业:出现少量青铜农具,实行井田制(2)手工业:“工商食官”,生产斜纹提花织物(3)商业:商人由政府统一管理4、春秋战国时期(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政治: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秦国进行商鞅变法;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经济:(1)农业:井田制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铁犁牛耕推广;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重农政策开始出现(2)手工业: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以官营手工业为主导(3)商业: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出现思想文化:(1)思想:儒家、法家和道家等思想,在“百家争鸣”中各露峥峡⑵科技: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和〈〈石氏星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计数法(3)文艺:〈〈诗经》〈〈离骚》等文学杰作,帛画〈〈人物龙凤图》等艺术珍品5、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政治:(1)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秦朝(2)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形成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等措施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交流思想文化:(1)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2)小篆和隶书均开始流行6、两汉时期(公元前202至公元220年)政治:(1)中央集权的巩固: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并设立刺史,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⑵君主专制的强化:汉承秦制;汉代形成的“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得以强化(3)选官制度: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举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经济:(1)农业:牛耕普及,出现了毯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建了漕渠等水利工程(2)手工业: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⑶商业: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时间和地点都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西汉时开通了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思想文化:(1)思想:由“无为而治”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更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2)科技: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出现了〈〈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氾胜之书》等重要论著⑶文学:汉赋集中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司马相如等人是比较著名的赋作家(4)艺术:楷书也称正书,形成于汉末,字体方正,规矩严整【知识拓展】:1.早期政治制度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关联早期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