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沪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孔孟论学》课件2
- 格式:ppt
- 大小:761.00 KB
- 文档页数:16
【教学过程】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质疑释疑、串讲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句意文意,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惑”、“逾”、“罔”、“殆”、“暴”、“数”、“援”等在句中的意思;复习“何以”、“是以”及判断句式。
2、了解语录中运用比喻、对比、举例等艺术手法来进行议论。
3、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体验,思考古代先贤推崇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使之对现实中的学习产生有益影响。
教学重点:1.理解字意句意,理解蕴含的道理。
2. 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第四则(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安排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提问,学生自由抢答:(1)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波及世界,并且还将继续影响下去的思想学说是什么?——儒家学说。
(2)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谁?——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人)。
(3)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是谁?——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人)。
(4)孔子被尊称为“圣人”,那么孟子被尊称为什么?——“亚圣”。
(5)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在哪两部经典中得以集存?——《论语》、《孟子》。
(6)孔子是位伟大的教育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论语〉八则》中有哪些是谈论学习的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教师导语: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为学有道”(板书),即,做学问是有方法的。
(板书:为:做。
道:方法、规律。
)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和孟子都是“为学有道”的,他们有许多有关学习的言论流传下来,影响了世世代代的读书人,他们的思想智慧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大财富,让我们进入第九课《孔孟论学》,先贤智慧一定会再次给我们当代学子以启迪。
3.板书课题,理解题意:孔孟论学——孔子、孟子谈论学习(论:议论,谈论)说明:(二)初读孔子论学四则,读通读顺。
孔孟论学(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目标:了解孔子、孟子生平及《论语》、《孟子》的基本情况。
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文章语句,理解文章中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学习的意义,重视学习中思考的价值:既要虚心求教,又要敢于质疑。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难点:深层理解《孔孟论学》之内蕴,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1、复习关键字词。
2、复习重点句子。
二、介绍孟子及《孟子》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人,儒家学派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
《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
《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
《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三、疏通文字,初步理解㈠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或暴萌鸿鹄缴杵(二)疏通课文,初步理解第一则:1、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重点字词:(1)或:同“惑”,奇怪。
无或,不值得奇怪。
参考译文:大王不聪明并不值得奇怪。
2、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重点字词:(2)暴:同“曝”,晒。
参考译文:即使天下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冷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
3、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重点字词:(3)见亦罕:和王相见的次数太少。
(4)至:极。
(5)如何:对怎么办参考译文:我和大王相见的次数太少,我退居在家把王冷淡到了极点那些谄谀小人就趁机来到王的身边,我怎么能使王的善良之心的萌发呢?4、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重点字词:(6)弈:围棋。
(7)数:技巧,技术。
参考译文:比如下棋作为一门技术是一种小技艺;如果不一心一意地(学习),那就学不好。
7、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