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病新药的进展
- 格式:pptx
- 大小:180.72 KB
- 文档页数:39
结核病半年总结5篇篇1一、背景在过去半年中,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本报告旨在总结半年来的工作进展,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1. 政策制定与实施- 制定了《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2028年)》,明确了未来几年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
- 开展了多项政策培训活动,提高了各级政府和卫生健康部门的政策理解和执行能力。
2. 宣传教育与培训- 开展了主题为“终结结核病”的宣传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公众对结核病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 组织了多期结核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了医务工作者的专业水平。
3. 疫情监测与报告- 建立了完善的结核病疫情监测系统,实现了疫情数据的实时更新和分析。
- 定期发布结核病疫情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4. 患者管理与治疗- 推广了规范化结核病治疗流程,提高了治疗质量和效率。
- 对困难患者提供了医疗救助,减轻了其经济负担。
三、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政策落实不到位- 一些地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导致政策效果不佳。
- 部分患者对政策不了解,无法充分享受政策带来的福利。
2. 宣传教育不足- 宣传教育活动覆盖面不够广,部分地区公众对结核病认知水平较低。
- 医务工作者对最新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3. 疫情监测与报告系统不完善- 疫情监测系统存在信息不畅、数据不准确等问题。
- 疫情报告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有待提高。
4. 患者管理与治疗存在困难- 一些患者因各种原因无法坚持规范治疗,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
- 耐药结核病等复杂病例的处理能力有待加强。
四、建议与措施1. 加强政策制定与实施- 制定更加详细和具有操作性的政策,确保各级政府和卫生健康部门能够切实履行职责。
- 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提高公众对政策的认知度和信任度。
2. 深化宣传教育与培训- 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创新宣传方式,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认可度。
- 加强医务工作者的专业培训,提高其对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氨溴索对提高肺结核病人疗效的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氨溴索协助治疗肺结核病的作用。
方法将75例肺结核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给予常规抗结核治疗;观察组38例,加用氨溴索治疗。
比较两组痰检阴性和胸部X线摄片病灶控制时间。
结果对照组痰检阴性时间平均为(26.7±8.3)天,胸部X线摄片病灶控制时间平均为(2.3±0.6)月,观察组分别为(30.4±9.9)天和(2.8±0.9)月,两组比较,t分别为,P均<0.05,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氨溴索可以提高肺结核病人抗结核治疗的疗效。
【关键词】氨溴索肺结核近年来,结核病的耐药率逐渐增高,结核病疫情有回升的趋势,而抗结核药的开发缓慢,因此,缩短结核病的治疗时间、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成为临床医师关注的问题。
我们使用氨溴索进行辅助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初治肺结核病人共75例,其中男43例,女32例,年龄16~81岁,痰检均为阳性,胸部X线摄片均有结核病灶。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观察组38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上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法两组均给予常规抗结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氨溴索片90mg/d,分次或单次服用,与抗结核药服用次数相同。
比较两组病情痊愈时间。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样本均数以(χ±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两组痰检阴性和胸部X线摄片病灶控制时间3讨论结核病的治疗用化学和生物制剂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又称化学疗法,是现代结核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其它治疗方法均为辅助治疗。
化疗是控制结核病传播的唯一有效方法,是控制结核病流行的最主要武器。
我国目前结防规划采用的是直接观察下的短程督导化疗。
服药方法是隔日服药。
抗结核新药贝达喹啉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更新版)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通信作者:李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北京101149,Email:;姚岚,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结核病临床研究中心200433,Email:;杜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101149,Email:【摘要】贝达喹啉(bedaquiline)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耐利福平结核病(RR‐TB)和耐多药结核病(MDRTB)长程治疗方案的首选药物。
2018年,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组织专家撰写了“抗结核新药贝达喹啉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为贝达喹啉在我国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近2年来,国内外贝达喹啉临床与基础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
为进一步合理有效使用该药,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根据最新的国内外文献及指南,对“抗结核新药贝达喹啉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
本共识内容包括贝达喹啉的分子结构和抗结核分枝杆菌的作用机制、贝达喹啉的药效学研究、贝达喹啉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贝达喹啉的临床研究、贝达喹啉临床应用推荐等5个方面,以供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者借鉴与参考。
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5ZX10003001);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2017ZX09304009);北京市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在全球范围内,结核病是导致死亡的十大病因之一。
2018年,全球估计有1000万例新发结核病患者,其中约48.4万例为新发耐利福平结核病(rifampicin‐resistant tuberculosis,RR‐TB)患者,而其中78%的患者为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
6.2%的MDR‐TB 患者为广泛耐药结核病(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XDR‐TB)[1]。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2]将抗结核的药物重新分组,贝达喹啉(bedaquiline)被列为治疗MDR‐TB或RR‐TB长程治疗方案的首选药物。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耐药结核病治疗的关键性修订的快速通告(完整版)背景结核病不仅仍是全球公国卫生安全的重大威胁,还是最致命的传染病之一。
2022年,全球约1060万发病病例,130万死亡病例,约41万人罹患耐多药和利福平耐药结核病(MDR/RR-TB)。
尽管所有这些患者都应该接受含二线抗结核药物方案的治疗,全球只有不到18万MDR/RR-TB患者被各国报告纳入治疗。
近年来,在结核诊断和药物研发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让全球多个国家的MDR/RR-TB患者实现了早发现、早治疗和较高的治疗成功率。
在过去的十年中,对于抗结核新药及其新方案的研究为数个新方案的问世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些研究产出的证据为世卫组织(WHO)修定其指南建议提供了坚实的循证基础。
同时,这些指南建议也逐渐被各国采纳。
启用像贝达喹啉、普托马尼、利奈唑胺以及德拉马尼这样新型和老药新用抗结核药物,以及将抗结核注射剂逐渐淘汰的趋势,让MDR/RR-TB患者的治疗体验及其治疗成功率得到了重大的改善。
2022年,那些在头一年开启抗结核治疗的全球MDR/RR-TB患者中,治疗成功率达到63%,较2012年的50%显著改善。
最新的结核病以及耐药结核病(包括MDR/RR-TB以及pre-XDR-TB)治疗循证指南于2022年5月由WHO发布(即“WHO consolidated guidelines on tuberculosis: module 4: treatment: drug-susceptible tuberculosis treatment”)。
同年8月和12月,WHO相继发布了“WHO consolidated guidelines on tuberculosis: module 4: treatment: tuberculosis care and support”和“WHO consolidated guidelines on tuberculosis. Module 4: treatment -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treatment”两部指南文件。
新型抗结核药物贝达喹啉的合成侯玲;侯旭;王志明;蔡志强【期刊名称】《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41)006【摘要】The target compound Bedaquiline was synthesized using cheap 3-Phenylpropionic acid as starting material by eight-step reactions, including halogeno, acylation, cyclization, etherification, chlorination, Fried-Crafts reaction, ammonolysis, and Grignard reaction. The structure of target compound was confirmed by MS and 1 H-NMR.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is synthetic route was of low cost, simple operation, and suitable for industrial manufacture.%以廉价的3-苯丙酸为起始原料,经卤代、酰化、环化、醚化、氯代、Fried-Crafts反应、氨解、格式反应等八步反应,成功地合成了目标化合物贝达喹啉。
目标化合物及中间体的结构经质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确证。
研究结果表明:此方法合成路线成本低、操作简单,为工业化生产开辟了一条新的路线。
【总页数】4页(P2067-2070)【作者】侯玲;侯旭;王志明;蔡志强【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石油化工学院,辽宁辽阳 111003;沈阳工业大学石油化工学院,辽宁辽阳 111003;沈阳工业大学石油化工学院,辽宁辽阳 111003;沈阳工业大学石油化工学院,辽宁辽阳 11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8.3【相关文献】1.贝达喹啉联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 胡春梅;方刚;张向荣;林霏申;张侠;杭天星2.贝达喹啉的合成工艺进展 [J], 彭冲;吕彦超;李亚楠;赵晶晶;刘魏3.贝达喹啉中间体3-苄基-6-溴-2-甲氧基喹啉的合成工艺优化 [J], 张焕;丁娇;曾祥聪;李丽;潘晓涵;祝宏4.贝达喹啉联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效果观察 [J], 吴浩宇5.一种新的贝达喹啉消旋体合成工艺研究 [J], 邓雪;徐美玲;冯文媛;吴迪;翁明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