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结构设计常见问题
- 格式:docx
- 大小:11.06 KB
- 文档页数:6
建筑框架结构设计原则和常见问题探讨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在大梁建筑物不断涌现的状况下,只有不断加强建筑工程的施工设计,尤其是建筑框架结构的设计,才能确保整个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满足人们日益对建筑高质量的要求,消除人们的安全顾虑,实现建筑工程施工的最终目标,即提升企业的效益。
建筑框架结构的设计是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只有保证建筑框架结构的设计是按照建筑行业的框架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相关规范进行设计的,才能确保设计不会出现问题,从而为整个建筑的顺利施工打好基础。
1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1.1 弹性适中的原则在建筑工程中,建筑结构往往强度过大,刚醒过强,导致其性变形变差,一旦发生较强的破坏力时,建筑结构往往因为缺乏足够的形变量和韧性,导致工程结构受损,对整个建筑工程产生不利的安全影响,所以,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建筑结构体系是十分必须要的措施,体系要具备适度的弹性,以满足形变量的要求。
当然,建筑结构也不是越揉越好,适度的性变形可以有效的保护建筑结构,降低外力的作用对建筑的影响程度,但是,建筑如果柔性过大,也易造成在建筑结构在受力因为形变量过大而产生整体颠覆性的问题。
在建筑结构体系中,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建筑弹性要求,来满足建筑的整体性能,此问题也是建筑行业内相关学者不断探讨的问题,只有经过不断的探讨和实验,才能确定出更加详细的行业标准。
1.2 打通关节的原则为了确保建筑工程在受到外力时,能够进行有效的传递和消减,必须建立浑然一体的科学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
通过科学化的建筑结构体系来打通建筑结构中存在的各个“关节”,确保在结构受到受力时,外力的作用可以通过关节进行流动和消减,使整个建筑结构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保建筑工程的安全性。
所以,作为设计人员,在建筑框架结构设计过程中,要精确计算,有效预防外力可能对整个建筑工程产生的影响,提高建筑的受力能力。
一套科学的,安全的建筑结构系统是层层设防的,在发生意外事故时,不能将建筑结构“生存”的希望仅仅寄托在某个部件上,而是通过结构之间的关节的通力合同,使整个建筑结构去消化外力产生的影响,从而增强建筑结构整体性和安全性。
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研究混凝土结构设计是现代建筑工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它的本质是确保建筑结构在安全、美观、经济、环保等方面达到最佳综合效益。
然而,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强度不足、裂缝、开裂、变形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会对结构的安全和使用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出发,探讨一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一、强度不足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强度不足是混凝土结构设计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这主要是因为混凝土本身具有一定的缺陷,如气孔、微裂缝等,这些缺陷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因此,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如何保证混凝土的强度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解决强度不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采用质量好的原材料。
优质的水泥和骨料是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关键,因此在选择原材料时应尽量选择质量好的产品。
同时,在施工中,应注意控制水泥掺量,以保证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此外,还可以采用加固措施,如设置钢筋等,来增强混凝土的强度。
在混凝土设计中,为了尽量避免强度不足问题的出现,通常会在设计中留一定的余量,以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可以满足要求。
二、混凝土裂缝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混凝土结构设计中,裂缝问题也是一个相对常见的问题。
混凝土裂缝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温度变化、荷载变化等。
然而,无论出现裂缝的原因是什么,它都会对结构的使用效果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如何解决混凝土裂缝问题是混凝土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解决混凝土裂缝的方法也有很多种。
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采用加固措施。
比如,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钢筋,可以增加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有效避免混凝土裂缝的出现。
另外,在混凝土设计中,还可以采用伸缩缝等措施来缓解混凝土中的内部应力,防止裂缝的发生。
此外,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混凝土的浇注时间和浇注量等,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从而减少混凝土裂缝的出现。
三、混凝土变形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混凝土变形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探讨钢筋混凝土高层结构设计常见的问题【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加,建筑类型和建筑功能的复杂化以及建筑结构体系的多样化的要求增加了工程设计师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本文主要进行分析在钢筋混凝土高层设计中常见一些的错误以及遗漏,希望可以对高层结构设计工作带来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高层结构设计;问题引言: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高层建筑的日益增多,如果在高层结构设计中出现一些过时,将会对整个建筑工程造成经济损伤,严重的情况下造成人身安全。
但是在钢筋混凝土高层结构设计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为了避免在钢筋混凝土高层结构设计中减少错误,现将常见的问题总结如下:1 结构概念设计在混凝土高层结构设计中概念设计是保证高层建筑物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的主要的措施之一,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选择对抗震有利的结构布置和设计方案,可以加强抗扭的刚度以及减少扭转的方式进行设计延性结构以及延性结构构件。
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结构薄弱环节的设置,从而减少局部破环而导致的连锁反应。
结构概念设计主要是要求建筑师以及设计师在建筑设计时应该注意有关结构概念设计的规定。
在结构概念设计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1 在混凝土高层结构设计中,应该注意结构的选型、平面以及立面的布置的规则性并且应该选择经济合理、抗风性能和抗震性能比较好的结构体系。
并且设计的结构应该明确传递地震力的途径以及计算简图等。
1.2 在钢筋混凝土高层结构设计中,根据抗震性能的设计理念的特点,使抗震设计从宏观定性的目标向量化的多层目标进行过度,并且设计的依据应该按照要求进行选择不同层次的抗震目标[1]。
比如如果业主要求高层结构设计的抗震性能按照中等地震以及大地震的弹性设计或者不屈服设计,保证在地震的作用下建筑物不影响正常的功能。
1.3 水平地震的作用是双向性的,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使高层结构的布置应该具有抵抗各种方向的地震性能,而且设计的高层结构应该沿着平面上两个主轴方向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和足够的刚度要求。
探讨肩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关于《探讨肩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服装结构论文导师推荐阅读8篇之第四篇:探讨肩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摘要:本文根据人肩部的特点,分析了影响肩部结构设计的三个因素,包括肩宽、肩坡、肩线,研究了肩结构、颈线、袖窿的关系,探讨了肩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关键词:服装工艺;肩部造型;要素分析;1 前言在服装设计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肩膀结构,经常出现在肩膀上倾斜的问题,在肩膀的底部,外肩下垂、后肩缝张力等问题。
这些疾病是怎么来的?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从人类的肩膀的特征中开始,并分析相关的影响。
2 相关概念2.1 服装工艺服装生产的基本工艺流程包括面料来料检验、裁剪、缝纫、锁孔紧固、熨烫、成衣检验、包装、仓储等八个工序。
2.2 人体肩部特征分析人体肩端部呈球面状,前肩部呈双曲面状,肩头前倾,整个后肩呈弓形状(图1).由于肩部肌肉隆起程度的差异,导致人体形成3种不同类型的肩型。
平面型肩膀形态:木船侧面的颈部颈部部分在进入颈部前,肩膀非常稳定,也很突出,肩膀也不明显,肩膀的前部也很缓慢,是中性肩型,男女常见的类型。
保龄球型肩膀:中部上方高,肌肉发达,经过运动的男性很多人都是这样的肩膀。
下面的凹型肩膀形态:中部下乡凹进锁骨内侧明显突出的马呈鞍形肩膀转弯侧脖子时开始前的窝颈头面临坑前肱凹在骨和皮下脂肪减少肱相连的部位和骨头部北突出前方向更加明显,结果肩膀前部形成各处的形式的形体多见于女性中。
3 服装肩部结构设计要素分析基于人体肩部特征,可以从肩斜度及肩线造型等方面考虑:3.1 肩斜度造型设计文化式女装的原型是前22°斜肩,肩膀的肩膀后18°无关和胸部的大小。
这是因为胸围大大小小的相关关系和倾斜度较低,个体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大。
因此,在设置模型的肩部的过程中,主要以与密切的模型为基础的实验结果为基础。
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摘要:适用、安全、经济、美观、便于施工是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原则,只有在结构设计中努力追求这五个方面的平衡,才能设计出符合使用者需求的建筑,才能在建筑建设中体现出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从高层建筑角度对结构设计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设计要点需注意问题结构设计通常在建筑设计之后,其应满足、实现建筑设计的各种要求,而不能破坏建筑设计的整体性。
当然,结构设计对建筑设计的满足不能超自身能力的范围,以避免建造的建筑不安全、经济、合理。
可以说,建筑设计能否实现结构设计起到一定的决定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下面就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几个常见问题加以探讨。
1、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的分析高层建筑结构受风和地震影响较大,这两种荷载都是随机振动,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除了通过数学、力学等的分析外,还应考虑概念设计。
结构的概念设计就是从结构的宏观整体出发,着眼于结构的整体反应,运用对建筑结构已有的知识去处理结构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即注意总体布置上的大原则,又考虑关键部位的细节设计,从而达到设计的合理。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1.1 平面设计应简单、规则平面形状简单、规则的凸平面的建筑,其风载体型系数较小,能有效减小高层建筑的风压,有利于抗风;平面简单、规则、对称、长宽比较小的建筑,抗震性能较好。
建筑平面简单、规则、对称均匀易实现有利于抗震的结构平面布置。
若平面形状不对称均匀时,应设置剪力墙进行调整。
1.2 竖向体型设计高层建筑结构的竖向体型应采用对侧向力不太敏感的形状,应使结构具有抵抗外荷载作用的能力,同还应考虑经济合理性。
1.3 竖向传力体系设计传力体系直接反映结构沿竖荷载传递路径和建筑的使用性能。
在设计时应控制建筑的高宽比、抗侧刚度均匀无突变、锚固深度等。
1.4 整体性原则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应确保结构连续性和构件连续可靠,做到构件节点的承载力不低于其连接构件的承载力,满足地震作用下的强度要求和大变形延性要求,是整体建筑结构始终保持其整体性。
探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常见问题【摘要】当前的房屋建筑发展朝着高层化、结构朝着复杂化的方向发展,不仅大大提高了房屋建筑的结构设计的难度,同时也提高了对设计方案本身的质量要求。
在本文中,笔者就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为提高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水平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房屋建筑;建筑结构设计;问题1、前言经济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尤其是城市用地资源的短缺导致目前的房屋建筑朝着高层化、地下化的发展,同时由于节能理念、先进技术、新型材料的有效运用,使得目前的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方案更加复杂,也更加关注房屋建筑的节能设计、舒适设计、安全设计、可靠设计等内容。
但是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来看,目前的房屋建筑设计当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成为了制约房屋建筑设计质量水平的重要因素。
在本文中,笔者为了提高今天房屋建筑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分析并探讨了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常见问题,供人们思考。
2、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常见问题2.1 房屋建筑基础和地基设计中的常见问题第一,基础和地基的荷载值偏大。
在进行房屋建筑基础、地基以及梁、中柱的负载设计过程中,需要依照相关技术规范来乘以折减系数,但是在目前不少设计人员在进行相关设计的时候没有依照相关技术规范来乘以折减系数,最终导致房屋建筑的基础、地基以及梁、中柱的负载设计数值偏大。
第二,软土地基处理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
有些房屋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房屋建筑地基设计的时候没有充分认识到软弱地基的危害,往往只是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地基处理,而不进行换土垫层设计。
例如,往往只是采用砂垫层提高房屋建筑的承载力,同时也不计算砂垫层的厚度和宽度,不仅不能够节约施工成本,也降低了房屋建筑地基的安全性。
第三,未能在施工之前进行地质勘探。
不少房屋建筑的基础设计方案仅仅是参考了附近房屋建筑的基础设计资料或者依照以往的类似设计经验,没有提供准确科学的地质勘探报告。
依照规定,设计人员在进行房屋建筑基础设计的时候为了确保建筑的安全性和设计合理性,必须要充分参考相关的地质勘探报告,在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之后来确定具体的基础设计方案。
探讨结构设计常见问题
一•关于超长结构: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9.1.1条中规定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为 55m,
而7.1.2条则规定当采取后浇带分段施工,专门的预加应力措施或采取能 减小混凝
土温度变化或收缩的措施且有充分依据的, 伸缩缝间距可适当增大。这
两条使我们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较难把握。工程实例中超过 55m就设置伸缩缝,
这显然是很难保证的,但采取后浇带分段施工后究竟应控制房屋长度多少而不至 于
产生裂缝等不良现象呢?笔者认为这取决于各地区的温差及混凝土不同的收 缩应
力。按照苏州地区的经验,单层房屋超过 55m在70m以内时,采取设置 施工后浇带
及相应的构造加强措施后, 不设置伸缩缝是可行的,这在笔者长期的 工程实践中证
明是切实可行的,多个工程均未产生严重的裂缝。但在结构设计中 必须对梁柱配筋
进行概念上的调整。 首先是长向板钢筋应双层设置,并适当加强 中部区域的梁板配
筋,笔者认为中部区域作为一个中点必然受较大应力, 而两侧
梁柱,特别是边跨的柱配筋必须加强以抵抗温度应力带来的推力, 而超长结构在
角部容易产生的扭转效应也须我们在设计中对角部结构进行加强。 当框架结构超
过70m时,笔者认为必须采取特殊的措施才能不设置伸缩缝,譬如说采用预加 应
力,掺入抗裂外加剂等等,而且作为超过 70m的结构,必须对温度及收缩裂 缝采取
定量的分析,并相应施加预应力,这在许多工程实例中应用的效果也是众 目共睹
的。如果对超长结构,不能有效的分析清楚受力情况,笔者建议还是应按 规范要求
设置伸缩缝,毕竟建筑上缝只要处理得当还是不影响观瞻的。
二. 关于桩筏基础中筏板取值:
桩筏基础设计中对于筏板厚度的取值, 一般是先按建筑层数估算筏板厚度,常规 是
按层数x50mm来估算。譬如说一幢十八层的小高层住宅,我们则先按 18x50mm=900mm
设定筏板厚,然后再根据排桩情况,分别验算角桩冲切,
边桩冲切及墙冲切,群桩冲切。一般情况均为角桩冲切来控制板厚, 但笔者在这
里主要强调一个短肢剪力墙结构下的群桩冲切,短肢剪力墙结构由于墙体不封 闭,
故取值群桩冲切边界时有相当大的困难,而群桩冲切由于桩群重叠面积较大, 应是
一种不利状态。笔者一般是取值几个大层间近似作为冲切边界, 所围区域内
短肢墙体内力则作为抗力抵消,虽不完全准确,但区域放大后,边界的开口效应 有
所削弱,是可行的。
三. 关于板面设置温度应力筋: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0.1.9条规定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 的现
浇板区域内,钢筋间距宜取为 150~200mm ,并应在板的末配筋表面布置
温度收缩钢筋,板的上下表面沿纵横两个方向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 0.1%。对于
这一条设计人员的理解又会产生出入。什么区域属于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区域?
笔者认为对于规则较短的建筑物我们可以在各楼面边跨及屋面层设置相应的温 度应
力钢筋,而对于超长结构,则建议在超长结构的长向均应设置双层钢筋。 其
余部位则可因人而异,功能重要的区域设置,有条件的建设子项设置,而不必过 于
强调。另外有一点,当地下室筏板厚度大于 1200mm时,笔者建议在筏板中 间配置温
度收缩应力钢筋以抵抗大体积混凝土所产生的收缩及温度应力, 配筋量
笔者建议取1/2筏板厚的0.1%,且不小于© 12@200。
四•关于梁上起柱是否设置附加钢筋:
笔者曾遇到某些工程梁上起柱及次梁上面都在梁中附加横向钢筋, 有的同志甚至
在弹性梁基础中柱下梁内亦附加钢筋, 这完全没有必要。虽然这是偏于安全的一 种
做法,但如果计算不需要则就是浪费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第
10.2.13条规定,位于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荷 载,应全部由附加横向钢
筋(箍筋,吊筋)承担,附加横向钢筋宜采用箍筋。因 此次梁放在主梁上面及梁上
起柱, 主梁是不必设置附加横向钢筋的。《混凝土结 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
图规则和构造详图》 就是如此的。但还是有相当多 的设计人员认为梁上起柱应设置
横向钢筋, 其理由是柱的轴力(集中荷载)会通
过柱中的纵向钢筋传到梁截面。这就不对了,柱轴力是由柱截面的混凝土传到梁 的
上表面,而不是由柱内钢筋传递的,否则独立基础内岂不是也要设置吊筋了? 这一
类问题我觉得搞清楚了在工程实践中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浪费
五•关于梁筏基础板筋位置:
弹性梁筏基础,由于考虑水浮力下底板所受向上的反向力, 设计人员会要求筏板 面
筋能置于地梁主筋以下,而地梁配筋有时较多甚至配置双排筋, 再加上梁箍筋 则施
工中引起板筋的弯折相当困难, 遇到人防工程则更难施工。笔者认为从受力 传递过
程来说,板筋设置必须准确,但考虑施工困难及相应板保护层的损失, 建 议可以作
适当放松,我院地下工程说明中规定底板面筋应有一半钢筋经斜折后放 置在支承基
础梁主筋下面,伸入梁内不小于 15d,这是合理的。
六•关于地下室墙迎水面保护层: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921条规定,墙在二a类环境的 混凝土
保护层厚度为20mm,而《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第4.1.6条规定防水 混凝土结构
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50mm。故常规设计中我们取外墙
保护层厚度50mm,且根据GB50010-2002 第9.2.4条要求在保护层内加配© 6@150单
层双向钢筋网片,钢筋网片保护层厚度为20mm。笔者认为在计算墙 板裂缝时墙板的
计算保护层至少可以按 30mm来折算,以考虑钢筋网片的有利 作用,这对于节省墙体
配筋效果明显。也有设计人员保护层厚度取20mm即可, 笔者也持赞同态度。
七•关于强柱弱梁的设计理念:
强柱弱梁的概念主要是针对小震不坏, 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而提 出
的。柱破坏了建筑物整个都会倾覆,而梁破坏则仅是某个区域失效,因此柱较 之梁
破坏的损害更大,当前我们的经济已高速发展,我们设计人员在设计中一定 要将这
一概念设计贯彻下去。其一必须严格控制柱轴压比,我们目前的计算均是 基于小震
下进行的,如果小震下柱子轴压比过高,则大震下地震力将对边柱产生 一个巨大的
附加轴力(有文章研究表明约增加 30% ),则柱子根本不可能有这 点安全储备,在
大震即会破坏,那又何谈大震不倒呢?笔者认为轴压比在任何情 况下均不宜超过
0.9%,且我们对柱断面及配筋设置时应分部位处理, 建议边柱,
角柱应适当加强,特别是角柱,建议应全柱加密箍筋,且配筋率不宜小于 1%。
所有框架柱,不包括小截面柱,笔者建议纵筋均应大于 20,且柱筋品种不宜过
多,矩形截面柱尽可能对称配筋。而对梁配筋笔者则建议应配足梁中部筋, 而支 座
筋则可通过调幅让其适当降低,以使地震作用下能形成梁铰机制,防止柱先于 梁屈
服,使梁端能首先产生塑性铰,保证柱端的实际受弯承载力大于梁端的实际 受弯承
载力。
八•关于剪力墙结构中的几个问题:
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中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处理不当经常会成为薄弱点, 这
也是抗震审查中经常发现的问题。其一是对普通长墙的界定,高规JGJ3-2002 第
7.1.2条中规定一般剪力墙是指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大于 8的剪力墙,短
肢剪力墙是指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为 5~8的剪力墙。这就给我们带来一个困惑, 高
厚比为7.9倍及8.1倍的两种墙受力特性截然不同,由此而引起的配筋亦相差
甚远(对四级剪力墙而言,短肢剪力墙在一般部位的配筋率要求大于 1.0%,而
普通墙则仅要求边缘构件配筋率 0.4%,墙身部分配筋率仅为0.2%。)因此笔者 在布
置长墙时建议控制高厚比大于 9,这样就与短肢剪力墙有所区分而不会混 淆。其二
是关于小墙肢JGJ3-2002第7.2.5条规定矩形截面独立墙肢的截面高 度不宜小于截
面厚度的5倍,因为当墙肢高厚比较小时受力特性是脆性破坏, 属
抗震不利构件。因此笔者认为在剪力墙结构设计中应尽量避免次类构件的出现,
特别是高厚比小于3的小墙肢应不出现,如出现建议一种是按构造柱考虑,不作 为
抗侧力构件,否则应按框架柱设计,尽量降低轴压比,加强配筋。
以上是对设计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的理解, 难免有片面性。在今后的设计过程
中,应以规范为依据,不断总结,使我们的设计更经济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