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引导下的西部地区县域城乡空间重构研究——以青海省都兰县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6
TIBETAN PLATEAU FORUM西部山区贫困人口的收入特征及影响因素———以都兰县为例马伟东刘峰贵周强陈琼张存桂陈强强(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810008)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样带方法的土地转换及适应性研究”(项目编号:41550004)、“湟水流域农牧民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行为及其感知基础研究”(项目编号:4126101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马伟东(1994—),男,回族,青海西宁人,青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通讯作者:刘峰贵(1966—),男,藏族,青海门源人,青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青藏高原区域地理研究。
摘要:基于问卷调查数据,以青海省都兰县为例分析西部山区县域贫困人口的收入特征及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1)西部山区贫困人口的收入差距明显,呈偏态分布,贫困人口的收入虽然已达到脱贫的标准,但是多数贫困人口的收入处在平均值以下。
(2)西部山区贫困人口的收入结构性差异明显,转移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过高,而经营性与财产性收入过低。
降低转移性收入的占比,减少不稳定的政策性“输血式”的扶贫资金,增加“造血式”扶贫方式的投入,从根本上使贫困人口获得稳定的收入,是贫困人口完全脱离贫困的途径之一。
(3)是否具有劳动能力是影响西部山区贫困人口收入的主要因素,诸多贫困人口因不良的身体状况以及因丧失劳动力而致贫。
对于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开展健康帮扶,加大民政救助兜底保障的力度,优先安排慈善救助,以帮助其尽快脱离贫困。
关键词:西部山区;贫困人口;收入特征;都兰县随着中国农村人口收入的不断提高,收入的分配格局以及结构差异逐渐明显,收入增长的不平衡性加剧,西部高原山区农村人口的收入远低于中东部农村地区[1]。
减少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有利于农村人口收入的整体提升与合理增长,而减少贫困人口的关键在于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
实现贫困人口收入来源的多样化,拓展贫困人口的生计方式,有利于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和缩小中国农村人口收入的差距。
西北地区小城镇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以都兰县总体规划
为例
李建伟;刘科伟
【期刊名称】《开发研究》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结合青海省都兰县总体规划的实践,就小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选择和人居环境建设三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在小城镇规划阶段,发展定位必须从区域发展和镇域中心两个角度出发明确小城镇的性质及发展方向;用地选择从时间维度上分析历史沿革和现状特征,在要素上分析经济技术和对外交通等,从而科学预测城镇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和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创造良好的绿化环境,塑造特色的景观格局,从而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总页数】3页(P16-18)
【作者】李建伟;刘科伟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127;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4
【相关文献】
1.小城镇规划探讨——以平和县九峰镇总体规划为例 [J], 周金龙
2.小城镇总体规划若干问题探讨——以江苏省为例 [J], 李正仑;汪晓春
3.“两型社会”理念下小城镇规划策略探讨--以望城县乔口镇总体规划为例 [J], 何英;何召凤;任龙
4.小城镇总体规划中的"反规划"——以辽中县老大房乡总体规划为例 [J], 张波
5.城市规划区边缘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刍议——以靖远县糜滩乡总体规划(2012-2020年)为例 [J], 孙秀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海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作者:刘璐来源:《柴达木开发研究》2018年第02期摘要:青海新型城镇化在经济上实现集约发展,在社会上实现和谐发展,在环境上实现友好发展,在制度上实现一体化管理,在空间结构上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与建设,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模式,夯实城乡一体化的运行体系与和谐社会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保障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整体合力等构想。
关键词:青海;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一、青海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实基础(一)现状分析2010年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青海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
一是工业化加速推进,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2013年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48.5%,各类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比重已占到全省工业增加值的70%以上。
二是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发展的先导。
城镇水、电、气、路和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升,垃圾、污水处理、公共绿地等环境设施大幅度改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三是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是发展的根本基础。
“十二五”的5年时间里,青海城镇化经历了飞跃式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体制改革加速推进,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率先实行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撤乡建镇,稳步实施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土地草场流转、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部分民生工程货币化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促进城镇化明显提速。
四是开拓型的区域治理格局的形成是发展的创新机制。
海东撤地设市、玉树撤县建市,城市由3个增加到5个,建制镇由47个增加到137个,全省城镇数量由50个增加到142个,初步形成以西宁为中心、小城市和州府县城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
建成区面积由245平方公里扩展到374平方公里,增长了50%以上。
五是国家及地方不同层面的政策优势为发展提供机遇。
青海省新型城镇化体系建设解析作者:冯海英来源:《柴达木开发研究》2017年第04期摘要:自2001年以来,青海省人口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2015年全省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但是全省新型城镇化发展仍然面临着突出的问题。
本文根据青海统计年鉴数据等相关资料,对全省新型城镇化体系建设进行了多维度解析。
基于青海人口地理等基础条件差异对全省城镇化建设基础进行了分析,进而对全省城镇体系及其结构功能等特征作了解析。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市人口;城镇体系一、问题的提出世界现代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镇化不仅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现代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社会发展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
现代意义上的城镇化是与工业化相伴随而产生的人类社会发展现象,它发端于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西欧,并相继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三次城市化浪潮。
第三次城市化浪潮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集中于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一般认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经历了启动(1949—1965)、停滞(1966—1977)和快速发展(1978至今)三个时期。
到2011年中国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可以说我们从社会结构上实现了由“乡村中国”向“城市中国”的转变。
由于地理位置、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工业化战略地位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城镇化发展区域性差异特别突出。
纵观青海省解放以来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尽管在发展趋势上与全国发展呈现一致性,但是在发展水平上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中东部地区的发展水平。
自“十五”计划实施城镇化重大战略以来,中国城镇化建设一浪高过一浪。
青海省委、省政府抓住“十五”计划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站在西部大开发和省域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加速推进全省城镇化发展步伐。
自2001年以来青海省人口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在“十二五”期间,青海省抓住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将推进新型城镇发展作为新青海建设的重中之重,并取得显著成绩:城镇体系空间布局日渐形成,城镇规模逐渐扩大,城镇功能日渐多元。
285摘要随着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格局以及影响因素变得越来越引人关注。
本文以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分析方法,探讨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中国新型城镇化呈现的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阶段性特征,并受到政策、经济周期、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影响因素,面板数据,空间计量经济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This paper takes the panel data of China's prefecture-level cities as the basis and uses 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methods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 has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stage characteristics, and is influenced by policy, economic cycle, geographic location, and other factors.Keywords:China's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 spatial pattern, influencing factors, panel data, spatial econometrics引言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青海省城镇化建设现状分析作者:邵晓丹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12期摘要:随着我国对城镇化建设的重视,全国各省开始积极推动城镇化建设。
青海省将从今年开始,全面推进美丽城镇建设。
本文着重对青海省城镇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为我省推动城镇化建设提供指导。
关键字:城镇化;城市;青海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加快城镇化建设,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优化城乡结构,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保障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和社会协调发展。
而青海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一份子,多年以来,经济发展不足,因此,青海应该把推动城镇化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来实施。
本文着重对青海省城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以此为我省推动城镇化建设提供指导。
一、城镇化水平总体分析由省统计局获悉,截至2013年末,我省城镇人口为280.30万人,比上年增加8.38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48.51%,比重比上年提高1.07个百分点,我省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
2013年末在西北五省区中,青海城镇化水平分别高于新疆(44.47%)4.04个百分点、甘肃(41.3%)7.21个百分点,分别低于宁夏(52.01%)3.5个百分点、陕西(51.31%)2.8个百分点,青海在西北五省中位列第三,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位次一致。
目前,我省城镇数量已增加到140座,其中设市城市5座。
由于我省各市、州区域发展定位、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地理环境和民族构成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各地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截至2013年末,我省内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是海西州,城镇化率达到70.06%;其次是西宁市,城镇化率为67.80%;其余各市、州城镇化水平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图1.1 青海省城镇化水平和全国城镇化水平比较改革开放以来青海城镇化发展虽然取得巨大的成绩,但与全国相比,还是处于落后的地位。
建国以来,青海城镇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初步形成城镇化网络时期、全面发展时期、活跃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