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道德教育比较
- 格式:ppt
- 大小:662.00 KB
- 文档页数:31
一、中美师德规范的不同之处 中美师德规范不同之处非常多,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师德规范的内容、规范确立的主体、规范落实的途径与方法几个方面。
(一)师德规范的内容不同 中美师德规范内容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名称不同。
我国师德规范全称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美国将其称为“美国教育专业伦理规范(CodeofEthicsoftheEducationProfession)”。
虽然也有人将其翻译为“美国全国教育学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前者意思接近,但显然翻译为前者更为准确。
不同名称的背后显示的是社会对教师这一行业的认可程度。
美国认为教师是“专业”,我国认为教师是“职业”。
[1]专业与职业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别,专业具有更强的社会不可或缺性、更完善的专业理论和更成熟的专业技能、更高的专业自主权、更高的社会地位以及更高的专业门槛,职业则不具备这些特点。
2.师德要求确立的出发点不同。
从中美师德规范的比较来看,二者有着不同的价值本位。
我国的师德规范更加注重社会的需要,并以此作为师德教育的出发点,师德规范中包含有与教师职业行为并不相关的社会道德和公民道德的要求。
[2]如我国师德规范的第一条“爱国守法”,这不仅是对教师的道德要求,也是对所有社会公民的道德要求。
因此带有明显的社会本位特点。
师德规范中与教师职业行为最为密切的师生关系部分的要求仅有一条,即第三条“关爱学生”,占师德规范内容的六分之一。
美国的师德规范则是从学生出发,依据学生特点和要求并结合教师的实际履行情况而确立,规范仅涉及教师的教育专业行为,与教育专业无关或者相关度不高的行为不作规定,带有明显的专业本位特点。
同时,美国师德规范非常注重师生关系这一纬度,并将其作为核心内容,有关师生关系的规定在美国的师德规范中占了一半以上的比例,切实保证了学生的权利不受侵害,带有明显的个体本位特点。
[3] 3.师德要求的高度不同。
我国师德规范的主要成分是师德理想和师德原则,属于提倡的标准,标准相对较高。
中美高校德育途径比较及启示探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中美高校在德育教育方面的比较研究成为了热门话题。
中美两国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着各自的优势和特点,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各自的长处和不足,进而互相借鉴,推动各自的德育教育不断提高。
本文将从德育理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途径等方面对中美高校德育进行比较,并探析其中的启示。
一、德育理念比较1. 中美德育理念的异同在德育理念方面,中美高校存在着一定的共同点,即都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道德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中美两国在德育理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美国高校注重个人素质的培养,讲究个体价值观的发展和认同,强调学生的人格塑造和自主发展。
而中国高校更注重集体主义,注重学生的集体观念和规范意识,倡导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启示中美德育理念的比较启示我们,在德育教育中应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
在培养学生成长过程中,要兼顾各方面的素质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新时代公民。
在德育目标方面,中美高校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即都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美国高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领导才能,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国高校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承担责任,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实践能力。
中美德育目标的比较启示我们,在德育目标的制定上,要根据国家的文化传统和教育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培养目标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使其成为社会的建设者和领导者。
在德育途径方面,中美高校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美国高校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自我管理能力,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鼓励学生展现个性和才能。
中美高校德育比较与思考【摘要】在市场经济的教育外部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已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本文通过中美高校德育目标、内容、实施途径、评价等五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和比较,以期吸收借鉴美国高校德育中的精华,弥补我国高校德育的不足。
【关键词】高校德育我国美国比较一、德育目标比较我国的德育目标政治化倾向比较明显,德育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建立起来的。
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所明确的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而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经济发达,民众民主思想基础较深厚,阶级统治地位相对稳定,有对外输出和扩张的条件和优势。
美国高等教育多元化、多样化的具体表现,其德育目标可表述为:通过德育,使学生热爱美国,形成对美国政治制度的忠诚,遵纪守法,成为具有健全人格,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进取的美国公民。
因此可以说,美国德育的目标宗旨就是培养“我是美国公民”的公民意识教育。
中美两国高校德育目标的差异点在于:美国学校德育目标是以培养合格的美国公民为基本点,整个社会并没有要求通过德育把学生培养成思想道德水平较高的一部分,而是强调学校德育目标与公民教育的等同性,是一种“大众型”目标;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强调个人是比社会更本质、更中心的存在,其德育目标就更强调健全人格和个人完善;它整体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其德育目标的政治性要求隐寓于爱国和守法之中,认为爱国主义精神和守法精神是社会政治制度在学校德育中的体现,培养遵守法律和忠于美国制度的公民是学校对社会和学生应负的责任。
二、中美高校德育内容之比较(一)美国高校德育内容首先,美国高校价值观教育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倡导从个体立场看人生,看人际关系,看道德准则,突出个体的自立,这是因为美国高校德育指导思想是服从于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民主的价值理想,其目的是鼓励个人自立、竞争,使人走出依赖性,发展独立性。
中美两国中学德育课程比较德育课程作为德育内容的系统化载体,是德育目标最终得以实现的重要中介,其性质、内容及存在的合理性等问题一直是各国教育界研究的热点。
在我国,德育通常是相对于智育、美育和体育来划分的,不仅包括道德品质的培养,还包括政治、思想品质及法制观念的培养等;而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德育专指伦理学体系中的道德教育。
受不同文化价值观念和政治、历史因素的影响,国内外对道德教育的界定存在相当的差异,从而导致中外德育课程在内容,范围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
作为世界发达国家,美国中学德育课程和我国的有着很大不同,通过了解国外中学德育课的特点,学习一些有益的经验,借鉴吸收国外德育课程的合理成分,对我国德育课程的完善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一、美国中学德育课程概况总的来说美国的中学德育课程分为三种:品德教育课、社会科、公民学。
美国是典型的自由主义国家,在专门设德育课的学校,德育课有的被称为“社会”或“公民”的,也有直接被称为“政治”或“民主主义原理”的,不一而足。
由于教育体制不是中央集权而是地方分权制,美国各州具有较大的自主权,没有统一的德育课程标准,也没有统一的德育内容,各州往往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灵活的教学,许多学校甚至根本就没有设置直接的德育课。
因而,各州各校的德育课程及相关大纲和教材不尽相同,但在繁多的名目中包含着许多共同的基本内容,如把美国的宪法和《独立宣言》作为最高经典进行传播和灌输,同时宣扬美国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和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念。
一直以来,美国的德育始终没有被放松,而且有逐渐加强的趋势。
为了在美国这个“大熔炉”中塑造具有凝聚力的“美利坚精神”,美国的一些州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编制品德教育课程并进行试点,到1990年,美国大部分公立中小学都开设了该课程,目的在于:一是提高学生的自尊心,二是加强学生的自律与自我修养,三是提高学生进行决策解决问题的技能,四是向学生传授积极态度和价值观。
中美高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中美高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重要环节。
中美高校道德教育在文化背景、传统观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
本文将对中美高校道德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异同,并探讨相互借鉴的途径。
一、文化背景的影响文化背景对道德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伦理、孝道和尊师重道,强调个体和社会的和谐。
因此,中美高校在道德教育中强调个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并注重传统伦理观念的渗透。
而美国强调个人权利和价值观的多元性,道德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平等观念,以及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比较中美高校道德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注重灌输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是主导地位。
而美国高校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参与,在道德教育中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决策。
他们更倾向于采用案例研究、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互动性质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中美高校道德教育在关注的现实问题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道德教育更偏重道德规范和道德意识的培养,注重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而美国高校更注重道德决策和实践,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道德困境。
他们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道德困境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相互借鉴的途径中美高校道德教育可以相互借鉴,提升道德教育的质量。
中国高校在道德教育中可以借鉴美国高校注重学生主体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中美高校可以加强交流,分享道德教育的经验和成功案例。
此外,中美高校可以共同关注现实问题,强化道德教育的实践性。
通过组织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使学生能够通过参与实际行动来体验道德决策的重要性,并培养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中美高校道德教育存在文化背景、教学方法和关注的现实问题等方面的差异。
中美高校可以相互借鉴,提升道德教育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