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及参数估计(预防医学)
- 格式:ppt
- 大小:377.00 KB
- 文档页数:79
绪论1.预防医学的定义: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预防”为主要指导思想,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研究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规律,制定预防人类疾病发生的措施,实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2.预防医学的特点:①预防医学的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②主要着眼于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③研究重点为影响健康的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④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⑤采取的对策更具积极的预防作用,具有比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3.健康的概念: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即“生理、心理、社会健康”。
4.健康的内涵:①一般的安宁状态,可以过正常生活和参加劳动;②自我感觉良好,发自内心的良好感觉是健康的基准,比之本人所处环境对健康的影响更为重要;③个体对环境中各种因素有调节和适应能力;④从事各项工作的效率高。
5.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环境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生物遗传因素。
6.三级预防:疾病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整个过程称为疾病的自然史。
在疾病自然史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或恶化。
因此预防工作也可以根据疾病的自然史相应的分为3级,这就是疾病的三级预防。
(一)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即采取各种消除和控制危害健康因素的措施,防止健康人群发病。
(二)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
(三)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主要是对症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减少疾病的不良作用,防止复发转移,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废者,通过康复治疗,促进其身心方面早日康复,使其恢复劳动力,尽量使病人病而不残或残而不废,并延长寿命。
(详见第5页)第二章流行病学方法第一节 1.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预防医学》考试要求I、考试性质为挑选专科生中优秀的学生进入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学生,特举办此考试。
该考试所包含的内容将大致稳定,试题形式多种,具有对学生把握课程的较强识别、区分能力。
II、考试内容及要求第一篇流行病学第一章绪论掌握流行病学定义及流行病学定义的诠释,流行病学的应用。
熟悉流行病学的原理。
了解流行病学发展史,流行病学的特点,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流行病学的展望。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掌握疾病分布的概念。
熟悉疾病频率测量指标,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常用术语。
了解疾病人群分布、地区分布和时间分布的特征与变化规律。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掌握描述性研究的概念、种类、用途;现况研究的概念及特点;普查、抽样调查的概念、用途。
熟悉生态学研究、个案调查、病例报告、病例分析的概念、用途;现况调查实施步骤、数据分析、常见偏倚及控制方法。
了解调查表的编制;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和局限性。
第四章队列研究掌握队列研究的定义、基本原理和方法,队列研究的设计与资料整理分析,包括累计发病率、发病密度、相对危险度、归因危险度及人群归因危险度等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其流行病学意义。
熟悉队列研究的特点、研究类型;队列研究的偏倚及其控制方法;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了解队列研究的实施步骤、样本大小的估计、随访方法、人年的计算、率的显著性检验。
第五章病例对照研究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匹配的原理和方法;病例与对照的来源与选择;资料整理和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OR的含义及其在病例对照研究中的意义;。
熟悉病例对照研究的一般步骤;分层分析的概念及应用,病例对照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方法;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及局限性。
了解实施病例对照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第六章实验流行病学掌握实验流行病学的定义、基本特点、流行病学实验的类型: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试验。
熟悉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与队列研究优缺点的比较。
了解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优缺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第七章筛检掌握筛检的定义、评价筛检试验真实性的指标的计算及意义。
预防医学复习题(附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43题,每题1分,共143分)1.关于判断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不正确的是A、与该地区某种化学元素之间关系密切B、疾病的发生在不同时间、地点、人群中有同样的相关性C、疾病的发生与地质中某种化学元素之间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D、受害人群广泛性及是否爆发流行E、疾病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正确答案:B2.某研究者准备通过分析800人的血压数据以评价当地高血压患病情况,问可以考虑将血压测量值按哪种变量类型进行处理A、计量资料B、计数资料C、等级数据D、以上均可E、以上均不可正确答案:B3.参数是指()A、总人数B、样本的总和C、总体的统计指标D、样本的统计指标E、参与个体数正确答案:C4.以下哪项不是队列研究中反应暴露与疾病关联程度的指标A、RRB、0RC、ARD、PARE、PAR%正确答案:B5.假设检验中的第二类错误是指()A、拒绝H0时所犯的错误B、不拒绝实际上不成立的H0C、不拒绝实际上成立的H0D、拒绝了实际上成立的H0E、拒绝了实际上成立的H1正确答案:B6.某医学资料数据大的一端没有确定数值,描述其集中趋势适用的统计指标是A、中位数B、几何均数C、均数D、P95百分位数E、频数分布正确答案:A7.以下关于生活方式管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主要措施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B、目的是改变人们的不良行为生活方式C、以预防为主,有效整合三级预防D、以群体为中心E、通常与其他健康管理策略联合进行正确答案:D8.光化学烟雾是一种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A、O3、H2O、硫酸盐B、SO2、NO2、醛类C、过氧酰基硝酸盐、硝酸盐、硫酸盐D、硫酸盐、O3、醛类E、O3、醛类、过氧酰基硝酸酯正确答案:E9.下列分析指标哪项用于队列研究:A、干预率B、发病率C、患病率D、暴露率E、以上均属于正确答案:B10.病例对照研究中,病例的选择哪项是正确的A、必须是住院病例B、必须是新确诊的病例C、必须是研究总体人群中的全部病例D、必须具有暴露于调查因素的可能性E、必须具有暴露于调查因素的经历正确答案:D11.碘缺乏病的流行特征,不正确的是A、山区患病率高于平原B、青春期发病率高C、男性多于女性D、农村患病率高于城市E、内陆患病率高于沿海正确答案:C12.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目的是A、研究样本统计量B、研究典型案例C、计算统计指标D、由样本统计量推断总体参数E、研究总体统计量正确答案:D13.以下属于社区一级预防服务的是A、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B、计划免疫接种C、高血压病人管理D、筛查鉴定E、脑卒中患者康复正确答案:B14.欲比较两组资料阳性反应率,在样本量足够大的情况下,应采用()A、配对卡方检验B、校正配对卡方检验C、确切概率法D、独立四格表卡方检验E、校正四格表卡方检验正确答案:D15.下述疾病不适用现况调查方法进行研究的是A、高血压B、肺结核C、流行性感冒D、冠心病E、肺癌正确答案:C16.某学生,女,16岁,平日喜欢看书,几乎每天都长时间坐着,不喜锻炼,体重超重。
1.定义: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提出改善不良环境的卫生要求和保健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劳动生产能力的目的。
◆研究因素:环境因素(自然、社会和心理环境)◆研究对象:◆工作模式:环境-人群-健康◆研究工具:运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环境卫生学、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探索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作用的影响及其规律;制定防治对策,并采取各种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
◆研究目的:2.内容◆空间:从宏观到微观◆时间:过去、现在和将来◆服务对象:◆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具体包括:不同的空间,时间和人群间(性别、年龄、职业)的分布特点并比较其差异。
改善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为防制疾病,增进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3.特点如发生传染病疫情,预防工作者应采取:◆传染源:病人、病原携带者、接触者、动物传染源等进行隔离、医学观察等◆传播途径:消毒、杀虫、灭鼠◆易感人群:免疫预防、药物预防(2)预防医学把环境和机体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研究。
例如:在克山病患者的研究中,预防医学就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克山病患者的影响。
在低硒的基础上,各种综合因素相互作用。
(4)研究方法上注重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更侧重向宏观领域发展。
而临床医学更侧4.预防医学发展简史:三个阶段-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将三者视为一个整体。
第二次卫生革命,疾病预防的重点从传染病转向慢性病,1.医学模式(1)定义:指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科学发展水平条件下,人们对自身生命、生理、病理、治疗、预防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2)发展阶段:五个阶段◆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2.健康观:即人们对健康的看法,是在一定医学模式基础上人们对健康和疾病本质的认识。
医学统计常见资料统计方法归类计量资料:参数检验一、统计描述:SPSS中的频数统计frequencies(均数、中位数、4分位间距)二、统计推断: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1.t检验:适用于两计量数据间平均水平的比较(compaire means)1)一个样本和一个总体比较:单个样本t检验One Sample T Tes t2)两个样本:(1)完全随机分组—成组资料比较:两独立样本t检验(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要求:样本来自正态总体、方差齐(2 )配对设计的两样本资料:配对t检验(Paired Sample T Test)往往是:A)治疗前后数据比较B)同一个样本用两种不同方法处理后的数据间比较2.方差分析:适用于两个及两个以上计量数据间平均水平的比较(compaire means) 1)单因素的方差分析:往往是随机分组的多个均数间比较One-Way ANOV A2)双因素方差分析:除了组别因素外还有配伍因素(用SPSS中一般线性模型)3.非参数检验:适用于资料总体分布类型不清,或者偏态资料,或者方差不齐的情况下比较计量资料间总体分布的差异。
(nonparametric tests)1)配对计量资料:两相关样本非参数(秩和)检验 2 –related sample test 2)成组的两样本资料两独立样本非参数(秩和)检验2-independent sample test 3)多组资料的比较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秩和)检验K-independent sample test计数资料:卡方检验:适用于两个率或构成比间以及多个率或构成比间比较1.四格表卡方检验:两个率或构成比间比较差异(descriptive statistics--crosstabs)1)非校正卡方:条件:n>40 , T>5 Pearson Chi-Square2) 校正卡方:条件:n>40 , 1<T<5 Continuity Correction3) 确切概率计算卡方:条件:n<40 或者T<1 Fisher's Exact Test4)配对资料卡方:条件:配对设计的资料McNemar Test2. 行列表卡方检验:1)条件:少于1/5的格子的理论数小于5 Pearson Chi-Square2)若不满足以上条件:可以(1)增加样本含量(2)合理合并(3)删除该行或列3)卡方分割:等级资料:非参数检验:成组的两样本资料两独立样本非参数(秩和)检验多组资料的比较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秩和)检验双变量计量资料:相关回归分析(一元回归、相关X与Y的问题)生存随访资料:生存分析1)大样本:寿命表2)小样本:LogRank Test。
医学统计学方法一、基本概念和基本步骤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总体与样本总体(population):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研究对象,其某项变量值的全体。
某省2000年14岁男孩的身高抽样(sampling):从研究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个体的方法。
样本(sample):从研究总体中随机抽取的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个体(其某项变量值的全体)。
统计推断(inference):利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
同质与变异同质(homogeneity):除了试验因素外,影响被研究指标的非实验因素相同被称为同质。
一个总体中有许多个体大同小异,存在共性,这些个体处于同一总体。
某省2000年14岁男孩的身高变异(variation):在同质基础上个体间的差异。
变异性是统计学的根本需要误差误差观察值与实际值的差别为误差。
观察过程中由于不认真仔细,造成错误地判断、记录或录入计算机所致的观察值与实际值之差为一过失误差;仪器若未经校准,使观察值统一地都偏低或偏高则为系统误差;由于偶然的因素使同一个样品的测定值在不同的观察者之间或者相同观察者的若干次观察值之间不完全相同,则被称作随机测量误差;从同一总体中抽样.得到某变量值的统计量之间或与总体参数之间的差别,被称为抽样误差。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定义:由个体变异产生,由抽样引起的总体指标(参数)与样本指标(统计量)以及样本指标之间的差异目的:减小抽样误差特点:不可避免方法:减小个体间的差异;增大样本含量参数与统计量参数(parameter):是由总体中个体值计算出来的用于描述总体特征的指标。
其大小是客观存在的,然而往往是未知的。
统计量(statistic):是由样本中个体值计算出来的用于描述样本特征的指标。
统计学关心的常常是总体参数的大小,其依据却是统计量及其性质。
概率(Probability)定义: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P)随机事件取值范围: 不可能事件0≤p≤1必然事件估计方法:当n足够大时,用频率估计概率小概率事件:某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很小含义:在一次试验或观察中某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很小资料类型变量:根据研究目的,对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特征(研究指标或项目)实施观测,这些特征(指标或项目)称为变量(variable)资料(数据):变量的取值(变量值)医学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例题】下面的变量中,属于分类变量的是A.脉搏B.血型C.肺活量D.红细胞计数E.血压『正确答案』B【例题】小概率事件在统计学上的含义是A.指发生概率P≤0.5的随机事件B.指一次实验或观察中绝对不发生的事件C.指一次实验或观察中发生的可能性很小的事件,一般指P≤0.05D.指发生概率P≤0.1的随机事件E.以上都不正确『正确答案』C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描述数值变量资料的集中趋势指标——平均数平均数:它是一类指标,统计中常用的平均数包括: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中位数。
环境污染:由于人为的活动使有害的物质或因素进入环境造成环境的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了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发展的现象一次污染物:由污染源排放后,直接进入环境的污染物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化学反应,转化形成的污染物大气污染: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物质(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并持续一定时间,对人群的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健康危害室内空气污染:是指由于住宅室内存在能释放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源,加之室内环境通风不良而导致室内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进而引起人体一系列不适症状。
水体污染:是指由于人力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使这些水体的水质、底泥的理化性状和生物种群发生变化,降低了水体的利用价值,同事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内部自然的、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生态系统:指生物与环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联系共同温室效应: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增加,它们能吸收红外线等长波辐射,直接妨碍地面热量向大气中放散,而使地球表面气温升高的现象酸雨:通常是指PH值小于5.65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雪、雹和雾。
生物放大作用:环境污染物还可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并逐级增大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使在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比在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增加很多倍食物链:在生态环境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从而形成以食物形式进行物质转移的连锁关系光化学烟雾:在一定的条件下,如强日光、低风速、低气湿时,石油燃料燃烧排放物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经化学反应而转化形成的高氧化性混合气团水体的富营养化:当过多的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排入流动缓慢的水体后,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导致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公害:环境污染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和生态破坏自净作用:少量的污染物一时性进入环境可经过各种自然过程而消除或减少,而使环境复原的功能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化学性地方病)是由于地壳元素分布不均衡,人和动物从外界环境中获得微量元素的量过多或过少,超过或不能满足正常生理需要所致地方性氟中毒:是生活在高氟地区的居民长期摄入过量的氟所引起的以氟斑牙和氟骨症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又称地方性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