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6)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80.00 KB
- 文档页数:6
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中国历史的第一课,上承七年级历史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君主专制的强化,下启中国被迫卷入世界潮流,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融入工业文明。
既有贯穿中国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
本课分为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这三目,呈现的是天朝上国面对来自西方国家的第一次挑战,最终落败的这一段历史。
从结构上看,这三目内容前后时序衔接,又具有因果关联,可分为背景、过程和影响这三个部分。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
他们通过七年级的学习,对中国古代史有初步的了解,对继续学习中国历史应该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
同时,他们也逐渐了解历史学习的特点,思维较为活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历史。
这些有利于他们更加全面的去学习这一课。
但是毕竟才八年级,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材料,运用地图、故事、表格等资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学习。
其次,从本课开始,即进入中国近代史的学习,这一段历史既是中国的屈辱史,也是中国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开始。
初中学生血气方刚,较为感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和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史实。
2.知道鸦片战争的主要过程,战败的原因和《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3.理解《南京条约》的危害和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从《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结果。
2.运用表格,梳理《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与危害。
3.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从多个角度探讨鸦片的危害和鸦片战争爆发、失败的原因和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悟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端,是西方列强胁迫中国变为其附庸的起点,也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奋起进行抗争、探索富强的伟大开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掌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图片资料等。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引入鸦片战争主题,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提问导入。
–提问:你们知道鸦片战争吗?它对中国有什么影响?–鼓励学生大胆回答,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学习(30分钟)1.学习鸦片战争的起因。
–利用课件和图片资料,向学生展示鸦片战争的起因:英国向中国输入大量鸦片,导致中国社会的混乱和人民的生活困境。
–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英国要向中国输入鸦片?这对中国有哪些影响?2.学习鸦片战争的经过。
–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鸦片战争的经过:英国发动战争,占领中国的港口和岛屿,迫使中国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为什么会输给英国?是否存在内外因素?3.学习鸦片战争的结果。
–讲解鸦片战争的结果:中国失去了领土和主权,经济遭受巨大打击,中国社会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
–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如何评价这场战争?梳理归纳(10分钟)1.整理学生的回答,梳理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总结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拓展延伸(10分钟)1.提出问题:鸦片战争是怎样影响中国的社会变革的?2.小组讨论,展示讨论结果。
总结反思(5分钟)1.点评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2.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课堂作业1.综合课堂学习和讨论的内容,写一篇200字左右的作文,论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鸦片战争•起因:英国向中国输入大量鸦片•经过:英国发动战争,占领中国港口和岛屿•结果:中国失去领土和主权,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提问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然后通过展示资料和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通过学习,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电影《林则徐》《鸦片战争》等,产生爱国主义情感和远离毒品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以掠夺为目的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完全是一次反抗侵略的自卫战争。
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鸦片战争为后人提供的宝贵教训。
作为21世纪中国的接班人,自学树立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宏图大志至关重要,继承和发扬历史光荣传统为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是今天中华儿女的神圣使命。
教学重点鸦片走私的危害;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鸦片走私的影响。
教学过程[兴趣导入]展示今年7月1日全国各地隆重举行的香港回归十周年庆典活动的图片及报道,引导学生思考香港是什么时候被什么国家侵占的?怎样侵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新课]一、林则徐虎门销烟(板书)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结合课文中的图片和“动脑筋”等材料,思考以下问题:1、英国为什么把鸦片输入到中国?鸦片输入对中国有什么危害?2、为什么说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虎门销烟有什么历史意义?(一)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的原因(板书)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推销工业品和掠夺工业原料而四处扩张,广阔的中国市场是它首选的市场。
英国曾经采用外交、贸易等手段想打开中国的大门都未能如愿。
后来,发现从事毒品鸦片贸易可以牟取暴利,于是,英国积极向中国走私鸦片。
(二)鸦片输入的危害(板书)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表现在:①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
课标要求1.了解虎门销烟。
2.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3.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1.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
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
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通过学习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史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南京条约》的分析,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培养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虎门销烟的有关史实、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认识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法分析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导入新课巍然屹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荣历史。
碑上所刻的八幅巨型浮雕,生动地浓缩了此前一个多世纪优秀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富强、民族振兴而付出的充满血与泪、剑与火的艰辛努力。
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第一幅浮雕的内容是什么吗?知道是谁领导的这场伟大斗争吗?知道近代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第一次文明冲突吗?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教师:你们知道“虎门销烟”的“烟”指的是什么吗?学生:鸦片。
教师:对于鸦片,你了解多少?学生:(各抒己见)鸦片是一种毒品,久吸上瘾,对身体十分有害。
它的价格很贵。
……教师:鸦片曾经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别名叫“福寿膏”,它真的能让人添福增寿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阅读下列三则材料,归纳出鸦片对中国的危害有哪些。
材料一臣窃见近来银价递增,每银一两,易制钱一千六百有零,非耗银于内地,实漏银于外夷也。
……其初不过纨袴子弟,习为浮靡,尚知敛戢。
嗣后上自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吏,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
置买烟具,为市日中。
……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鸦片战争》教学设计❶教材分析➷《鸦片战争》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该单元以“侵略与反抗”为主题展开,本课以“ 鸦片战争” 为主题,主要叙述了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阐述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况, 是中国历史的 转折,是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教材中有 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
学习本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忧患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学法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思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已大为提高,学习历史喜欢深层思考和理性探求。
但是对知识的掌握上学生好没有形成体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活度。
【重点难点】重点:中英《南京条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是新学期的开始。
我们历史的学习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史。
展示:通过展示视频鸦片战争的经过,美丽的罂粟花引入本课,观看后说明: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一个在亚欧大陆东端,一个在亚欧大陆西端。
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这场战争能否避免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课 鸦片战争。
【设计意图:采取图片赏析式导入新课的方式,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尽快的投入到历史学习的情境中。
】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页正文第一自然段内容,指出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茶叶、生丝呢绒、布匹(清前期中英贸易情况——中国出超,英国入超,英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教师引导: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想到了什么?(答案提示:鸦片)【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叙述,并通过师生谈话,来培养学生概述历史的能力,通过神入型设问及逆向思维的设计,来激发学生兴趣,深入的去理解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3页图片、数据资料;同时出示一则材料,让学生分析讨论: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说出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背景、经过和结果。
2. 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掌握《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意义。
4. 能够分析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提高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对鸦片战争爆发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
2. 在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时,引导学生阅读历史地图,提高学生解读历史地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 通过小组讨论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认识到鸦片贸易的罪恶,深刻体会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民族利益的英勇壮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 通过了解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从国际背景来看,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而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成为英国侵略的目标。
例如,英国的棉纺织业发展迅速,生产出大量的棉布,但是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农民自己生产棉布,英国的棉布在中国很难销售。
这就促使英国寻找其他方式打开中国市场。
从国内情况分析,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对外界变化一无所知。
如清政府官员贪污成风,军队装备陈旧,士兵缺乏训练等,这些内部因素使中国在面对英国侵略时处于劣势。
同时,鸦片走私成为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的手段,而中国的禁烟运动则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2. 《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内容包括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等。
《鸦片战争》本课是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之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和分水岭。
鸦片战争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开始。
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三条线索都可以在本课找到源头,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是本册书中的重要单元。
这节课的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既有贯穿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理论要求较高。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2、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辨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评价林则徐,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正确地评价历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惟利是图的本质;2、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责任感。
【教学重点】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1、教师准备关于虎门硝烟、鸦片战争的视频、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2、教师课前可按照学生的兴趣,将其分为中国组和英国组,分别研究鸦片战争前的中英概况。
各组搜集相关资料,着眼于中英双方国情的综合性比较。
课堂上两组陈述两国概况,大家讨论中英两国情况说明了什么?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一、导入新课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个这样的问题: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
这一观点正确吗?鸦片战争能否避免?为什么?这一设计是由于它是本节课的启动环节主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激起同学们的兴趣;而且由于本节课的思辨性很强,这个问题的设计正是围绕着教学的重点、难点,一开始就使学生把思维集中在这两点上,问。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课鸦片战争》教材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以鸦片战争为主线,介绍了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鸦片战争的背景: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而中国封闭的市场成为了英国侵略的目标。
2.鸦片战争的导火索:英国走私鸦片进入中国,导致中国社会出现严重的毒品问题,清政府采取禁烟运动,引发英国的侵略战争。
3.鸦片战争的过程: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经过一系列战役,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
4.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也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历史课程中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对历史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八年级的学生还处于青春期,对于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鸦片战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反对侵略,勇于斗争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讨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鸦片战争的相关历史资料,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鸦片战争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学过的中国古代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版(部编本)历史八年级上册《1.1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1鸦片战争》是人教版(部编本)历史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开始。
教材通过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是对于鸦片战争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他们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详细讲解、实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学习,更注重的是对于事件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激发学生反抗外来侵略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故事讲解等方式,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鸦片战争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历史故事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准备好笔记本,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战争吗?它对中国有什么影响?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人教版(部编本)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本)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和分析,深入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从而形成全面的认识。
此外,学生需要学会运用史料分析问题,提高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的侵略性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运用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真实情况。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本)历史八年级上册》2.史料资料:关于鸦片战争的文献、图片等资料3.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展示相关史料,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鸦片战争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史料了解战争的经过。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课《鸦片战争》。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本课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影响,共三个部分,即“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
其中第一部分介绍了战前中英社会对比和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第二部分描述了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过程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三部分详细阐述了《南京条约》的内容及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巨大变动,因此本课在本单元及整个中国近代史中具有开篇点题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
通过对鸦片战争前夕中国与英国社会的对比,了解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
通过研读相关史料,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理解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通过观看鸦片战争经过示意图,了解鸦片战争的大致经过,通过对《南京条约》中条款的学习,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知道虎门销烟等重大历史事件,但往往不能系统地分析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以及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符合八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法,既体现趣味性又能突出知识性,深入浅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
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国际禁毒日”宣传图片
教师设问:1987年联合国将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以引
起世界各国对毒品问题的重视,共同抵御毒品所带来的危害,同学们知
道毒品有哪些危害吗?(参考答案:毒害身心、祸及家庭、危害社会。
)(设计意图)采用图片的形式导入,比较生动,易于学生接受。
联
系时政新闻,体现了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关照。
以“国际禁毒日”引出毒
品的危害,进而体现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是一种罪恶的行径,再引出英
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从而引出新课。
(过渡)一百多年前,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
大的危害,并且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这场战争为什么会爆发?
又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今天让我们穿越历史时空,共同学习鸦片战
争这段历史。
【讲授新课】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
1.战前对比
材料一封建主义的专制政权用它所拥有的一切手段——行政的、强制的手段和文化的、意识形态的手段,维护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基础。
——胡绳主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12页,北京:人
民出版社,2001材料二自乾隆中叶起直至鸦片战争前夕,政治腐败,官吏贪污,已非常严重。
仅乾隆一朝,因贪污被处死的二品以上的大员即达30人之多,品级低一些的则不计其数。
道光承嘉庆之弊,兵额不足,训练荒废,纪律败坏,军备不振,连例行的巡守捕务也难胜任。
——萧致治主编:《鸦片战争史》,141页、168页,福州:福建人民
出版社,2017材料三乾隆皇帝的宠臣和珅占有土地达八十多万亩,和珅的两个家人也各有田六万多亩。
——李文治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69页,北京:三联书店,1957教师设问: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状况怎样?(参考答案:封建专制统治、自然经济为主、政治腐败、军备废弛、土地兼并严重、闭关锁国。
)
教师设问: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双方各处于什么地位?(参考答案:中国出超,英国入超。
)
教师讲解: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发展资本主义,不断向海外进行殖民扩张,拥有广袤领土、丰富物产和巨大市场的中国,成为英国殖民扩张必不可少的目标,英国向中国出口毛织品、钟表等商品,而从中国进口茶、丝等商品,但由于受到自然经济的抵制,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而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英国出现了贸易逆差。
2.鸦片走私
教师设问:可见英国不可能依靠普通商品在中国打开市场,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输入了哪种特殊的商品?(参考答案:鸦片。
)材料七英国不顾中国官方的禁令,非法地大规模向中国推销鸦片成为英国商人追逐高额利润,并改变对中国贸易逆差的重要手段。
据英国官方材料,在1837年7月到1838年6月这一个年度内,中国从英国的进口总值是五百六十万镑,其中鸦片占百分之六十。
而这年中国对英国输出总值是三百一十万镑,中国入超二百五十万镑。
——胡绳主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28页,北京:人
民出版社,2001教师设问:鸦片走私使英国扭转了对华贸易逆差,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呢?(参考答案: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收入;许多官员、士兵吸食鸦片,不仅摧残了他们的身体,国家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更加衰落。
)
(过渡)这些都引起清政府中一些有识之士的重视,其中林则徐向道光皇帝请求严禁鸦片。
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3.虎门销烟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描述下虎门销烟的情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体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战争原因
(1)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材料八当中国的禁烟消息通过义律的报告传回英国后,英国资产阶级没有为鸦片的损失而难过。
相反,他们为找到了战争的借口而欣喜,叫嚷中国“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使我们可以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迫使中国接受。
”
——朱谐汉主编:《鸦片战争史话》,44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2011教师设问:英国的鸦片贩子甘愿承受在虎门销烟中的损失吗?(参考答案:不会。
)
教师讲述:不会,中国的禁烟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
(2)根本原因:英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要求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