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抗逆性生理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06.46 KB
- 文档页数:1
植物抗逆性的研究与优化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和环境变化的不断加速,许多植物种群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干旱、盐碱、重金属等逆境环境的出现,给植物的生长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研究植物抗逆性的机理与优化,对于保障人类粮食安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至关重要。
植物抗逆性机理的研究植物抗逆性的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植物保护机制植物在逆境环境下,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保护机制来维持其生长与发展。
如在干旱的情况下,植物会通过气孔调节减少水分的蒸发;在盐逆境下,植物则会增加根系的吸盘力以吸收更多的水分。
2. 酶系统的调节植物在遭受逆境环境时,往往会发生生理代谢的变化。
其中,酶系统的调节对于植物的抗逆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盐碱胁迫会导致植物离子平衡失调、ROS 代谢不稳定,而多种酶类如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会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等方式调节植物的抗逆性。
3. 基因的调控除了生理代谢的调节,植物的抗逆性也取决于基因调控的机制。
许多研究发现,逆境环境下,植物会启动一系列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质合成,从而调控不同的逆境响应途径。
例如,高温逆境会引起植物中热休克蛋白(Hsps)的合成,调节植物的抗逆性。
4. 植物种质资源研究利用植物种质资源进行逆境耐受性筛选,是目前研究植物抗逆性比较关键的手段之一。
通过大量筛选和鉴定,可以找到一些逆境优良品种,并利用其进行种质创新和遗传改良。
植物抗逆性优化的措施在研究植物抗逆性机理的同时,为了更好地优化植物抗逆性,我们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1. 微生物技术微生物技术可以通过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关系,调节植物生长环境,改善植物逆境耐受性。
例如,利用一些微生物,如土壤细菌、真菌等来提高植物吸收养分的能力,同时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增强其逆境耐受性。
2.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提高植物抗逆性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在逆境环境下,新型的生物技术,如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等,可以精准地调节植物的基因表达,从而提高植物的逆境耐受性。
植物抗逆性研究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植物抗逆性是指在外界环境不良条件下,植物能够保持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功能的能力。
植物作为生物体,同样会受到多种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如高温、低温、旱灾、盐碱胁迫等。
因此,研究植物抗逆性并探索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植物抗逆性研究的意义植物抗逆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作物的抵御性和适应性,实现高效、稳定的农业生产。
通过深入研究植物在不良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机制,可以揭示植物抗逆性形成的分子基础和信号传导途径,为后续培育新品种和开发抗逆性优良基因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植物抗逆性的影响因素1. 高温胁迫:高温会导致植物代谢失调,光合作用受阻,并引发氧化胁迫,增加植物受害程度。
2. 低温胁迫:低温会影响植物的代谢活性和膜结构,导致植物受冻伤、不良生长和死亡。
3. 旱灾胁迫:缺水会导致植物根系发育不良,破坏植物的水分平衡,严重时会导致植物死亡。
4. 盐碱胁迫:盐碱土壤中的高盐、高碱环境会影响植物正常的生长和代谢,阻碍植物的水分吸收和养分利用。
三、植物抗逆性研究方法1. 分子生物学研究:通过筛选差异表达基因、构建转基因植物等方法,来揭示植物在抗逆性过程中参与的基因和调控机制。
2. 生理生化研究:通过测定植物的生理生化指标,如酶活性、抗氧化系统、渗透调节物质等,来评估植物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
3. 遗传学研究:通过群体的遗传分析和连锁图谱构建,来鉴定植物抗逆性相关基因。
四、植物抗逆性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 育种改良:通过研究和选育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和适应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 优化种植管理:根据植物抗逆性差异,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和管理措施,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 适应环境栽培: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在不良环境条件下进行栽培,提高作物的适应性,减少农业灾害风险。
总结:植物抗逆性研究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植物的抗逆机制,可以为优化种植管理、育种改良等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植物抗逆性状的形成和遗传机制在自然界中,植物要时刻面对着各种各样的环境变化,如气候变化、土壤质量变化、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各种压力,但它们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茁壮,这得益于它们具备的抗逆能力。
一、植物抗逆性状的形成1.生理变化在植物受到压力刺激后,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例如氧化还原状态的改变、内膜系统的激活、酵素活性的调节等。
这些生理变化的发生可以有利于植物抗逆性状的形成。
2.分子机制植物在受到外界压力刺激后,往往会释放一些信号物质,如ABRE、DAT等,这些信号物质能够调节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植物的抗逆性状。
3.形态结构植物在面临一定条件下,其形态结构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如根系变粗壮、茎变粗壮等,这些形态结构的变化能够增强植物的抗逆性状。
二、植物抗逆性状的遗传机制植物的抗逆性状往往是一种遗传性状,它们通常受到多基因控制和互作影响。
植物抗逆性状的特点是高度可塑性和复杂性,其受日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土壤含水量、营养等因素影响,进而对植物表达的基因和遗传表达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1.基因的调节作用植物抗逆性状的形成涉及到多个基因的协同作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为此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在多种受压植物中,发现了大量的与抗逆相关的基因,如生长素、脱落酸等信号传递通路上的基因、热休克蛋白质簇等等。
这些基因的调节作用决定了植物的种类、抗逆能力和适应能力。
2.表观遗传调控表观遗传调控可以影响基因表达,而基因表达是植物抗逆性状的形成关键环节。
表观遗传调控的分子机制主要是改变DNA的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状态,进而影响调节基因表达与信号转导通路等的元件。
表观遗传调控是植物抵抗逆境中复杂的遗传机制与表观调控机制的交互作用。
3.遗传变异基因的遗传变异是植物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途径,它能够增加植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现代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发展为植物遗传变异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方法,如基因序列比对和转录组测序等技术能够对不同植物的基因型和表型进行比较,从而识别和鉴定基因表达的差异和变异。
生物学对植物抗逆性研究的意义与方法植物作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面对各种环境压力和逆境时,能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对植物抗逆性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植物的生命现象和适应策略,还能够为植物的育种改良、农业生产和生态修复等领域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对植物抗逆性研究的意义植物抗逆性研究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植物的适应性进化以及逆境条件下的生存机制。
同时,它还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可行的逆境防控策略,为我们解决农作物生长发育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1. 深入了解植物的适应性机制:通过对植物抗逆性的研究,可以揭示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适应机制,包括形态结构、生理生化以及分子遗传水平上的调控机制,从而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命历程和植物适应策略。
2. 增加农作物品种的抗逆性:通过研究植物的抗逆性,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抗逆性育种的理论依据,通过改良和选择具有较强抗逆性的品种,提高农作物对干旱、盐碱、病虫害等逆境的耐受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经济效益。
3. 促进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植物抗逆性研究可以为生态修复提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在环境污染、土地退化等问题上,选育适应恶劣生境的植物品种,可以用于生态修复,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植物抗逆性研究的方法为了研究植物抗逆性,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手段,以揭示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生理、生化和分子遗传等方面的调控机制。
1. 形态解剖:通过对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形态结构变化进行观察和比较,了解植物对逆境的形态响应和适应策略,为我们理解植物在逆境中的适应机制提供依据。
2. 生理生化分析:通过测定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生理生化指标,如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等,可以了解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生理代谢适应过程,揭示植物对逆境的应答机制。
3. 分子遗传机制研究:通过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高通量技术,分析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基因表达变化,寻找与植物抗逆性相关的基因和信号途径,从而揭示植物抗逆性的分子遗传机制。
第十三章植物的抗性生理植物体是一个开放体系,生存于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不是恒定不变的,天南地北,水热条件相差悬殊,即使同一地区,一年四季也有冷热旱涝之分。
对植物产生伤害的环境称为逆境(stress),又称胁迫。
例如寒冷、高温、干旱、盐渍等。
有些植物不能适应这些不良环境,无法生存。
有些植物却能适应这些环境,生存下去。
这种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和抵抗力,称为植物的抗性(hardiness)。
植物的抗性生理(hardiness physiology)就是研究不良环境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以及植物对不良环境的抗御能力。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各地都有其特殊的环境,所以,抗性生理与农林生产关系极为密切。
第一节抗性生理通论一、逆境对植物的伤害逆境会伤害植物,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逆境可使细胞脱水,膜系统破坏,一切位于膜上的酶活性紊乱,各种代谢活性无序进行,透性加大。
逆境会使光合速率下降,同化产物形成减少,因为组织缺水引起气孔关闭,叶绿体受伤,有关光合过程的酶失活或变性。
呼吸速率也发生变化,其变化进程因逆境种类而异。
冰冻、高温、盐渍和淹水胁迫时,呼吸逐渐下降;零上低温和干旱胁迫时,呼吸先升后降;感染病菌时,呼吸显著增高。
此外,逆境诱导糖类和蛋白质转变成可溶性化合物增加,这与合成酶活性下降,水解酶活性增强有关。
二、植物对逆境的适应植物对逆境的适应(或抵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避逆性(stress avoidance)和耐逆性(stress tolerance)。
前者是指植物对不良环境在时间上或空间上躲避开,如沙漠中的植物只在雨季生长,阴生植物在树荫下生长。
后者是指植物能够忍受逆境的作用。
植物有各种各样抵抗或适应逆境的本领。
在形态上,有以根系发达、叶小以适应干旱条件;有扩大根部通气组织以适应淹水条件;有生长停止,进入休眠,以迎接冬季低温来临,等等。
在生理上,以形成胁迫蛋白、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和脱落酸含量的方式,提高细胞对各种逆境的抵抗能力。
植物抗逆性研究及其应用前景随着世界气候的变化和环境恶化,人类和植物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而植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抗逆性研究已经成为了植物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植物抗逆性的定义、原因、研究现状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植物抗逆性的定义和原因植物抗逆性是指在环境压力的作用下,植物维持其生长、发育和生存的能力。
而环境压力包括了高温、低温、干旱、盐碱、重金属污染、病虫害等多种因素。
植物在这些环境压力下,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分子等方面的调节与适应来维持其生长发育和生存。
植物抗逆性的提高,不仅可以提高其生长能力、减轻病虫害的发生,还可以为人类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
二、植物抗逆性的研究现状目前,对植物抗逆性的研究,主要是从基因、分子、生理和遗传等方面进行。
通过对植物基因和蛋白质的研究,可以揭示植物适应环境压力的分子机制;而通过植物的生理和生化指标的检测,可以对植物适应环境压力的生理过程进行探究。
除此之外,由于现代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等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基因编辑、转基因等方法,来提高植物抗逆性。
例如,采用CRISPR-Cas9技术对某些植物基因进行编辑,可以增强植物对干旱、盐碱等环境压力的适应能力。
三、植物抗逆性的应用前景植物抗逆性能力的提高,对于世界粮食安全和人类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当前全球都在面临着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土地退化等挑战,而提高植物抗逆性的研究和应用,则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利用植物抗逆性的研究成果,可以开发出更加耐旱、耐盐碱、耐病虫害的植物品种,从而提高全球的粮食产量和质量,确保人们有足够的食物和营养。
同时,这也有望为解决全球的土地退化、环境污染问题提供重要的解决方案。
此外,植物抗逆性的应用前景也涉及到再生能源、生物技术等领域。
例如,利用高抗逆性的生物电池可以大大提高生物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而利用植物素材进行生物降解材料的开发,则可以解决塑料垃圾问题。
实验三电导率仪法测定离体植物叶片的抗逆性一实验目的进一步认识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掌握电导率仪法测定离体植物叶片抗逆性的原理与方法。
二实验原理植物抗逆性是指植物在长期系统发育中逐渐形成的对逆境的适应和抵抗能力。
在同样的逆境条件下,有些植物(或品种)不受害或受害很轻,有些植物则受害较重。
植物组织受到逆境伤害时,由于膜的功能受损或结构破坏而透性增大,细胞内各种水溶性物质不同程度的外渗,将植物组织浸入无离子水中,水的电导率将因电解质的外渗而加大,膜伤害越重,电解质外渗越多,电导率的增加也越大。
故可用电导率仪测定外液的电导率而得知伤害程度,从而反映植物的抗逆性强弱。
三实验材料植物离体叶片四设备与试剂电导率仪、真空泵(附真空干燥剂)、恒温水浴锅、水浴试管架、20ml具塞刻度试管、打孔器(或双面刀片)、10ml移液管(或定量加液器)、试管架、电炉、镊子、剪刀、搪瓷盘、记号笔、去离子水、滤纸、塑料纱网(约3cm2)。
五实验步骤(一)容器的洗涤电导率仪法对水和容器的洁净度要求严格,所用容器必须用去离子水彻底清洗干净,倒置于洗净而垫有洁净滤纸的搪瓷盘中备用。
水的电导率要求为1~2μS/cm。
为了检查试管是否洁净,可向试管中加入1~2ml电导率在1~2μS/cm的新制去离子水,用电导率仪测定是否仍维持原电导率。
(二)实验材料的处理分别在正常生长和逆境胁迫的植株上取同一叶位的功能叶若干片。
若没有逆境胁迫的植株,可取正常生长的植株叶片若干,分成2份,用纱布擦净表面灰尘。
将一份放在-20度左右的温度下冷冻20分(或置40度左右的恒温箱中处理30分)进行逆境胁迫处理。
另一份裹入潮湿的纱布中放置在室温下作对照。
(三)测定将处理组叶片与对照组叶片用离子水冲洗2次,再用洁净滤纸吸净表面水分。
用6~8mm 的打孔器避开主脉打取叶圆片(或切割成大小一致的叶块),每组叶片打取叶圆片60片,分装在3支洁净的刻度试管中,每管放20片。
在装有叶圆片的各试管中加入10ml的去离子水,并将大于试管口径的塑料纱网放入试管距离液面1cm处,以防止叶圆片在抽气时翻出试管。
植物抗逆性研究及其应用前景评价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气温升高、长期干旱、酸雨、土壤污染等多种逆境条件,都使得农作物生长受到限制甚至无法正常生长,从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如何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成为了当前农业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植物抗逆性研究已经成为了当前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并得到了广泛关注。
一、植物抗逆性的定义植物抗逆性是指在自然环境中,植物在遭受气候变化、生物胁迫、化学污染等外界环境压力下,在保持生命活动的基础上,能够调节代谢过程并维持稳态,进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植物的抗逆性是其生存和繁殖的重要保障。
二、植物抗逆性的机制植物的抗逆性机制是多方面的。
植物在面对多种逆境条件时,显著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从分子层面上,抗逆基因的表达、代谢物的变化以及蛋白质的修饰等,都是植物抗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细胞层面上,植物细胞壁的完整性、质膜的稳定性以及细胞色素氧化酶等的功能,都对植物的抗逆性发挥重要作用。
在组织和器官水平上,植物的根系、叶片和储藏器官的构造、形态和发育状态都对植物的抗逆性起到重要影响。
三、植物抗逆性的评价评价植物的抗逆性是为了发现和利用抗逆性较强的植物,并开展相应的遗传改良。
在植物抗逆性的评价中,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对其在逆境下的生长和发育进行观察和对比。
比如,在干旱条件下,植物的叶片表面、根系形态、生理代谢调节等方面的变化情况,都可以作为评价植物的抗旱性的指标。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植物叶片中活性氧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等逆境相关酶活性的检测,来评价植物的耐盐性、耐寒性和耐干旱性等。
四、植物抗逆性的应用现状目前,随着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实现对植物抗逆性进一步深入了解和调控的发展趋势逐渐增长。
在当前农业生产领域,利用转基因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研究和应用抗逆性相关基因,以及调控植物的营养代谢、信号传导和屏障保护等机制,以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已成为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农林科技 20l4年第17期l科技创新与应用
植物抗逆性生理分析
李东耀
(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摘 要:农作物的生产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粮食的产量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性,天气的各种变化,都会影
响到农作物的生产。在经过了长期的自然选择与进化之后,植物对环境的胁迫能够产生相应的适应能力,这种能力称为植物的抗
逆性。文章通过详细地阐明植物的抗逆性的含义与植物的抗逆性的分类的内容,从而在了解了植物的抗逆性生理的情况下,进一
步提出提高植物抗逆性的措施。
关键词:抗逆性;植物;生理;方法
在自然界中,植物经过了长期的适应与进化,对高温干旱、低温 严寒、害虫等的恶劣环境产生了一定的抵抗能力与适应性。由于大 自然的天气是变化莫测的,植物的生长依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植 物的生产量大大关系着人类的生活,现今,研究植物的抗逆性已成 为了人类关注的热点之一,同时,想要在农作物的生产中得到最大 的生产效率,探明植物抗逆性生理,找出提高植物的抗逆性的方法, 也成为了人类的迫切的需要。 1植物的抗逆性的含义 植物的抗逆性,是指植物在受到了环境的胁迫下,如:干旱、严 寒、虫灾等环境胁迫,植物的生长没有受到太大的伤害,或者对相应 的环境胁迫产生一定的抵抗能力,从而维持了植物的生长与繁殖, 我们通常把这种抵抗能力称为植物的抗逆性。经过研究发现,植物 的抗逆性是植物的基因突变所导致的,植物在自然界的长期胁迫 下,经过了自然选择,植物的优良性状如:抗寒性、抗盐性、抗虫性等 被保留了下来,而相应的,植物的一些不利于生长的性状被淘汰掉。 植物的抗逆性分为避逆性和耐逆性,避逆性是指植物能够对不利于 自身生长的环境中产生一种屏障来尽量或者完全地避开不利环境 的胁迫,从而持续自身的生长;耐逆性是指植物能够在不利的环境 下生长,并且承受下去,持续生长。 2植物的各种抗逆性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变化莫测的气象,如高温干旱的荒漠 中、低温严寒的冰冻中、风靡虫灾的田地中等等的恶劣环境,由于不 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植物,植物在长期的生长过程中,产生了 各种不同的抗逆性。 2.1植物的抗旱性 植物的抗旱性,在许多的陆生植物中,经常会面临陆地的高温 和干旱的情况,当陆生植物受到了干旱的环境的胁迫下,植物能相 应的避免干旱的灾害,称为植物的抗旱性。植物能够对不同的环境 控制叶片的气孔的开关,陆生植物有的叶子上长满绒毛来保持自身 的水分平衡,以及有的陆生植物的叶肉组织中有丰富的栅栏细胞, 从而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还有的植物的叶片能够伸缩自如, 通过控制叶片的伸缩,防止植物的水分的散失。 2.2植物的抗盐性 植物的抗盐性,在大片的盐浓度高的土地中生长的植物,经过 了长期的进化与选择后,植物能够对高盐度的环境胁迫,植物能相 应的避免高盐度的伤害,称为植物的抗盐性。在植物的抗盐性中,有 些植物通过调节自身的生理活动,对进入体内的盐分进行释放、稀 释,从而避开了高盐度的环境的胁迫;而有的植物通过防止外界的 大量的盐分进入自身的植物体内,从而达到了抗盐性。在植物的抗 盐性中,植物通过利用盐分的进人来合成一些有机物与细胞因子 等,从而降低了体内的盐浓度,有的植物通过改变自身的细胞膜的 成份,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减少,从而防止了外界中的大量盐溶液进 入植物体内并且保持了体内的营养成分,有的植物通过自身合成降 解酶物质,把体内因为盐溶液过高而产生的有害物质水解掉,有的 植物通过吸收无机盐来降低水势,从而避免植物的水分的散失。 2.3植物的抗虫性 植物的抗虫性,在农田里,虫灾的发生是时常会发生的事情,在 自然的长期选择下,在虫灾的胁迫下,植物能相应的避免虫灾的祸 害,称为植物的抗虫性。在虫灾环境的胁迫下,植物体内发生基因突
变,植物体相应的诱导出抗虫性的性状,通过物竞天择的理论可以
知道,植物的抗虫性的优良性状被保留下来,不具有抗虫性状的植
物被淘汰掉。
3提高植物抗逆性的方法
虽然植物具有抗逆性,能够抵抗环境的胁迫,但是,植物的抗逆
性需要自然界的长期自然选择下,才能形成相应的优良性状,而且
环境的变化是很难预测得到的,植物长期在虫灾下的胁迫下,能产
生了抗虫的形状,但是把这种植物种植到干旱的环境下,同样也还
是会大大降低植物的产量。因此,提高植物的抗逆性,成为了人们热
切关注的问题之一。
3.1提高植物的抗旱性
寻找出能够提高植物的抗旱性的方法,就不能单单的从植物个
体出发,应该需要植物的杂交技术,从大量的植物中选取出具有抗
旱性状的优良品种来进行不同品种的植物的杂交,这样就有利于植
物的抗旱的性状能够较好地保留下来;同时,还可以适当地给植物
注入适量的生长因子来提高植物的细胞内液,从而让植物的吸水能
力增强;又或者在种植植物的过程中,在遇到了干旱的情况下,给植
物盖上一层薄膜,来减少植物的水分散失。
3.2提高植物的抗盐性
首先可以通过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对具有抗盐性状的植物进
行培育,有利于植物的抗盐性状保存下来;另外,还可以通过把种子
浸泡在适当浓度的盐溶液当中,使得种子变得膨胀,这样,用这种浸
泡过的种子进行播种过后,植物会明显的表现出抗盐这种特性;最
后,还可以通过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给植物体适当地灌溉生长调
节剂,有助于调节植物体内的盐溶液浓度,起到一定的稀释作用。
3.3提高植物的抗虫性
提高植物的抗虫性,目前发现比较较好地方法就数生物学中的
转基因技术了,通过把植物体内的具有抗虫性状的基因,运用分子
生物的手段,导入到植物的体内,从而使植物体内具有抗虫性。
4结束语
文章通过描述植物的抗逆性的定义,向读者诠释了植物的抗逆
性的详细内容,让人们能够很好的了解到植物的抗逆性的生理,从
而进一步的提出各种提高植物的抗逆性的方法,当然在另一方面,
也能够很好的引发读者们的思考,思索出提高植物抗逆性、增加植
物产量的有效方案,并希望能够推动以后的植物的种植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1缪颖.植物抗逆性的获得与信息传导[J].植物生理学通讯,2011
(161:42—46.
[2]宋永骏.多胺代谢与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J】_中国蔬菜,2012(3):
23—25.
作者简介:李东耀(1991,12一),男,黑龙江省鹤岗市,汉,哈尔滨
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科学系。
一
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