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这些东西会滚动”(三篇)
- 格式:docx
- 大小:68.75 KB
- 文档页数:8
大班科学教案:这些东西会滚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引言科学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早期的科学教育通过观察、实验、提问和探究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而对于班级的科学教学,教师需要制定具体的教案,深入浅出地向幼儿传授科学知识。
针对大班幼儿的科学教学,需要注重实践性、体验性和能动性,在教学中注重以下几点:•强调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以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及情境,让幼儿在探究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以观察、探究、实验为主要教学形式,营造愉悦、愉快的学习氛围;•培养幼儿的自我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幼儿的创新思维,促进幼儿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兴趣体验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拓展科学知识面;二、科学教学教案以下是本人在大班科学教学中常用教案,教案中的活动和学习情境都经过反复实践调试,学生反应良好,收获丰硕。
1. 我的身体活动目标通过亲身感受自己的身体,让幼儿认识人体结构,及不同器官的功能。
1.通过唱歌、跳起舞蹈多角度感受身体不同部位,并引导幼儿表达对身体的感受与认识。
2.展示各种器官的图片,引导幼儿认识相应的器官。
3.分组设计游戏,模拟人体,让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的身体和器官。
4.完成相应的手工活动,如绘制自己的身体、拼贴各种器官的材料等。
教学反思通过歌曲、游戏等多种形式介绍,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和不同器官的功能,在游戏中亲身体验,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和主动性。
手工活动更是对本次课小结和巩固的重要环节,通过绘画和拼贴的方式,幼儿对自己的身体和器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 科学的颜色——色彩变化活动目标通过颜色的变化,让幼儿了解颜色的构成原理,掌握基本的色彩理论知识。
教学步骤1.展示不同颜色的物品,引导幼儿认知不同的颜色名称。
2.通过叠色的方式,让幼儿感受颜色的叠加和变化,激发幼儿的观察、探究和实验能力。
3.调制颜料,并分组进行实验,让幼儿亲身操作观察几何色的生成过程。
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观察和了解不同物品的滚动特点。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
4.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活动准备1. 教具:各种可以滚动的物品,如球、圆柱体、圆盘等。
2. 场地:宽敞的教室或户外场地。
三、活动过程1. 引入:教师向幼儿展示各种可以滚动的物品,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
2. 探索:幼儿分组,每组选择一种物品进行滚动实验,观察和记录滚动的特点。
3. 分享:每组向其他组展示滚动实验的结果,并分享观察到的特点。
4. 总结: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各种物品的滚动特点,如速度、方向等。
四、延伸活动1. 创意滚动:让幼儿利用废旧物品制作自己的滚动玩具,并进行展示和比赛。
2. 滚动游戏:设计一些滚动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和运用滚动知识。
五、活动注意事项1. 确保活动场地安全,避免物品滚动造成伤害。
2. 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幼儿的参与情况,鼓励他们积极观察和表达。
3. 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引导他们相互帮助和尊重。
4. 在延伸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幼儿发挥创造力,制作出独特的滚动玩具。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兴趣。
2. 评估幼儿对不同物品滚动特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评价幼儿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如沟通、协作等。
4. 收集幼儿在延伸活动中的作品,评估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七、教学资源1. 物品滚动教具:球、圆柱体、圆盘等。
2. 记录表格:用于幼儿记录滚动实验的结果。
3. 废旧物品:用于延伸活动中的创意滚动制作。
4. 滚动游戏设计:用于延伸活动中的游戏环节。
八、安全注意事项1. 确保活动场地无障碍物,避免幼儿在滚动过程中受伤。
2. 使用安全物品作为教具,避免尖锐或易碎物品。
3. 在活动中,教师要密切观察幼儿的行为,确保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探索。
4. 教育幼儿在滚动过程中要注意自我保护,避免碰撞或摔倒。
九、教学建议1. 在活动前,教师可以先向幼儿介绍一些简单的滚动概念,如滚动的方向、速度等。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物品的滚动》教案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观察和体验不同物品的滚动特性,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通过滚动活动,培养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欲望。
二、活动准备1. 各种可以滚动的物品,如球、圆柱体、圆盘等。
2. 平坦的场地,如操场、活动室等。
3. 记录工具,如画笔、纸张等。
4. 安全提示标志和防护用品。
三、活动过程1. 引导幼儿观察和发现:让幼儿自由探索各种可以滚动的物品,观察它们的滚动特性,如速度、方向等。
2. 讲解和示范:教师向幼儿讲解和示范如何正确滚动物品,注意安全。
3. 实践操作: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滚动实践,尝试不同的滚动方式。
4. 记录和分享:幼儿用画笔和纸张记录自己的滚动实验结果,与其他幼儿分享。
四、活动拓展1. 邀请家长参与:邀请家长来园观察和参与幼儿的滚动活动,增进亲子关系。
2. 环境创设:在教室或户外创设滚动场景,让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感受滚动现象。
3. 科学小实验:开展更多关于滚动和滑动的科学小实验,如探究摩擦力对滚动速度的影响等。
五、活动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兴趣,评价他们对滚动现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关注幼儿在实践操作中的安全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收集和分析幼儿的记录作品,了解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过程。
六、活动注意事项1. 确保活动场地平整、无障碍物,避免幼儿在滚动过程中受伤。
2. 检查活动器材的安全性,确保物品无破损、无尖锐边缘。
3. 教师应全程关注幼儿的活动情况,确保他们在滚动过程中保持正确的姿势。
4.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幼儿注意滚动物品的方向和速度,避免碰撞。
5. 活动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幼儿整理器材,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主能力。
七、活动延伸1. 家庭作业:教师可根据活动内容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如让幼儿在家中寻找可以滚动的物品,与家长一起进行滚动实验。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滚动》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滚动》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滚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滚动》1一、教学内容了解带圆的物体会滚动,有角的物体不可以滚动。
二、教学目标1、幼儿了解物体的形体,知道哪些物体可以滚动;2、通过操作幼儿感受可以滚动物体的特征。
3、激发幼儿乐于动手动脑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可以滚动物体的特征难点:认识物体的形体,并可以流利地说出它的形体和特征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操作练习法.引导发现法.总结归纳法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六、教学内容及过程1、情景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老师:体育场今天有一场滚动比赛,我们来看一下有哪些参赛选手呢?(皮球、魔方、文具盒、报纸、八宝粥桶)2、学习新知识:(1)引导幼儿了解球体和圆柱体为什么会滚动?(2)幼儿了解正方体、长方体、长方形为什么不可以滚动?小结:它们的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角,圆圆的,所以会滚动。
(3)、幼儿操作并作出判断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物体,幼儿来动手试一试它可不可以滚动,可以滚动的打√,不可以滚动的.打×。
(4)、归纳总结:它们的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角,圆圆的,所以会滚动。
3、布置作业:家中寻宝我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家中可以滚动的物体。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滚动》2一、活动目标:1、对滚动的物体发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二、活动准备方形积木若干和球、木棍等各种圆的物体。
三、活动过程:(一)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1、出示一圆形物体,操作滚动。
小朋友,这是什么?它怎么样了?还有哪些东西会滚动呢?(幼儿自由发言)2、幼儿自由选择物体,进行实验操作。
大班科学有趣的滚动教案3篇大班科学有趣的滚动教案1活动目标:1、对滚动的物体发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方形积木若干和球、木棍等各种圆的物体。
活动过程:(一)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1、出示一圆形物体,操作滚动。
小朋友,这是什么?它怎么样了?还有哪些东西会滚动呢?(幼儿自由发言)2、幼儿自由选择物体,进行实验操作。
3、教师幼儿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1〉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玩的?为什么它们会滚动呢?〈2〉引导幼儿讲述自己在玩中的新发现、新问题。
小朋友,在玩的时候,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启发式提问:它们滚得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二)幼儿再次自由造作材料,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
为什么有的物体滚一下不动了,有的能滚很远。
有的可以到处滚,有的却朝一个方向滚。
为什么有的滚得很直,有的会拐弯。
(三)幼儿再次操作材料,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1、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实验操作。
2、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什么物体滚动的轨迹不同。
3、教师操作两种不同的形状的物体,验证幼儿猜想。
4、师幼共同交流实验结果:物体的滚动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茶叶筒可以滚直是因为两头是一样粗的,一次性纸杯滚不直是因为两头粗细不一样。
(四)幼儿滚动自己身体小朋友,我们的身体也会滚动,大家一起试一试。
活动反思:在这节课中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还不够到位,太过于形式,幼儿没有探索到什么就收了,没有让幼儿真正在探索中去发现问题,可以利用PPT的形式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对探索产生更大的兴趣。
小百科:滚动,汉语词汇,释义为转动体沿转动方向的运动称作滚动。
也指的是物理中转动与位移的平面复合运动。
幼儿大班科学教案《滚动》第一章:活动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孩子们了解和观察生活中各种物体的滚动现象。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1.2 技能目标:培养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自己尝试制作可以滚动的物体。
培养孩子们的交流与合作能力,能够与同伴分享和交流滚动的现象和经验。
1.3 情感目标:培养孩子们的探究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和自主性,让他们在探索中感受到成就和快乐。
第二章:活动准备2.1 教具准备:各种可以滚动的物体,如球、圆柱、圆盘等。
纸张、彩笔、剪刀等制作工具。
2.2 环境准备:宽敞的教室空间,无障碍物,便于孩子们自由探索和滚动物体。
第三章:活动过程3.1 引入:邀请孩子们坐好,向他们展示一些可以滚动的物体,如球和圆柱。
提问:“你们见过这些物体吗?它们是什么样子的?你们知道它们可以滚动吗?”3.2 探索滚动现象:让孩子们自由地尝试滚动这些物体,观察和感受它们的滚动过程。
引导孩子们观察和描述滚动的方向、速度和稳定性等特征。
3.3 制作自己的滚动物体:给每个孩子发放纸张和剪刀,让他们自己尝试制作可以滚动的物体。
引导孩子们思考和选择合适的形状和材料,以便制作出稳定滚动的物体。
第四章:活动总结与反思4.1 总结:邀请孩子们分享他们在活动中的观察和制作经验,总结滚动的现象和特点。
引导孩子们认识到滚动是物体在平面上自由移动的一种方式,它与物体的形状和材质有关。
4.2 反思:引导孩子们思考滚动物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如玩具、轮椅等。
鼓励孩子们提出问题,进一步探究和探索滚动的现象和原理。
第五章:活动延伸5.1 延伸活动一:滚动比赛组织孩子们进行滚动比赛,让他们尝试滚动不同的物体,比较滚动的速度和稳定性。
培养孩子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5.2 延伸活动二:滚动创作邀请孩子们用滚动物体创作出有趣的图案或故事。
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
幼儿大班科学教案《滚动》第六章:活动步骤6.1 观察滚动物体:给孩子们展示各种可以滚动的物体,如球、圆柱、圆盘等。
大班科学教案:这些东西会滚动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滚动,掌握滚动的基本概念。
2.认识和探究人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滚动物品。
3.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材料
1.PowerPoint课件《这些东西会滚动》(自行制作)。
2.小球、轮子、自行车等实物。
三、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
1.老师向学生展示一个小球,并问学生:“这个小球有什么特点?”
2.学生积极参与,回答小球轻、圆等特点。
3.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让他们了解小球能够滚动,并解释什么是滚动。
步骤二:呈现
1.老师进一步通过PPT呈现一些滚动的物品,如轮子、自行车等,并让学生观察、探究,回答以下问题:
a.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点?
b.它们的滚动有什么不同?
2.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讨论这些问题,以帮助学生掌握滚动的基本概念。
步骤三:实验
1.向学生展示不同大小的球,并让他们猜测这些球能否滚动。
2.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验证他们所猜测的答案。
步骤四:总结
1.老师让学生总结了解的内容,并对滚动的种类进行分类,如轮子、球、滚筒等。
2.学生们可以利用彩色笔、贴纸等方式,将不同的滚动物品进行分类标示。
四、教学评价
1.通过教学,学生们应该能够掌握滚动的基本概念,认识和探究人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滚动物品。
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包括导入、呈现、实验和总结等,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3.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互动,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大班科学教案《这些东西会滚动》1200字一、教学内容本次科学教案的主要内容是让大班学生了解哪些东西会滚动,掌握滚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哪些东西会滚动。
2.掌握滚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3.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些会滚动的物品,如球、轮子、筒等。
2.在课堂上展示一些“滚”字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滚动的概念。
3.播放一段有关滚动的视频,呈现滚动的形式和规律,使学生直观理解滚动现象。
四、教学过程(一)热身活动教师和学生一起做一些简单的体育运动,如跑步、跳跃、抛接球等,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二)引入1.展示一些带有“滚”字的图片,问学生这些图片和滚动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认识滚动的概念,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播放一段有关滚动的视频,呈现滚动的形式和规律,让学生直观理解滚动现象。
(三)实践环节1.教师分发一些会滚动的物品,如球、轮子、筒等,让学生观察它们能否滚动。
2.分别将这些会滚动的物品放在不同的物体上,如书桌、椅子、地板等,让学生观察它们在不同的表面上滚动的速度和方向。
3.引导学生自行尝试滚动不同的物品,探究滚动的规律和特点。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或个人尝试,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四)总结1.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教师再一一梳理并总结出滚动的规律和特点。
2.通过讨论和实践,让学生掌握滚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加深对物体的动力学认识。
(五)巩固练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相应的练习作业,如让学生画出不同物体在不同地面上滚动的示意图,或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些会滚动的物体并进行观察和比较等,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次科学教案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操作不同的物品,引导他们认识滚动的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借鉴他人的经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科学“这些东西会滚动”(大班)-幼儿园科学教案前言这个学习主题是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探究和记录,了解并探讨物体如何滚动,以及物体滚动的实际应用场景和作用。
在这个学习主题的指导下,幼儿将会通过探究和实践来发现世界,拓展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同时也将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
主题介绍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许多东西在地上滚动,比如小球、轮胎等。
这些东西都有一个相同的特征就是它们能够沿着一个方向滚动,受力作用而运动。
在这个学习主题下,我们将会探究发现滚动的规律,以及物体滚动的作用。
目标•了解物体如何滚动;•探究滚动的规律;•探究基本滚动的应用;•培养幼儿的对物体运动的观察和探究能力。
准备•板书:物体滚动、物体滚动规律;•准备一些不同形状大小的球,教具想象力;•在幼儿园室内或室外寻找滚道。
活动1:了解物体如何滚动目标通过感性体验,初步认识滚动。
内容•能够辨别物体滑动和滚动的差异;•了解物体滚动的实际应用场景和作用。
步骤1.选用一个比较轻的、球形的球,并将其在不同的地面上滚动,比如青石板、水泥地、地毯等。
2.请幼儿去感受球运动时滑动与滚动的区别。
这里可以解释一下它们的区别:球在不同的地面上的运动状态是不同的,当球在青石板、水泥地等硬平面上移动时,表面接触面积相对较少,滚动的同时也会有一部分摩擦力作用于其表面,所以它能够一直滚动。
当球在地毯、草地上滚动时,因为摩擦力作用较大,所以容易出现不滚动,而是一直滑动的情况。
结果通过感性的体验,幼儿可以了解到,滚动是一种物体运动的方式。
他们从实践中得出,当它们在硬平面上滚动时,相对于在地毯、草地上滚动时具有不同的运动状态。
活动2:探究滚动规律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探索,初步探究物体滚动的规律。
内容•了解什么是惯性;•通过试验探究球在斜面上滚动的规律。
步骤1.介绍什么是惯性。
探究当物体在发生运动时,会由于其惯性继续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而不想改变自己的速率和方向等特征,也就是研究物体的滚动规律,从中了解到惯性等概念。
大班科学教案滚动的轨迹大班科学教案滚动的轨迹(精选3篇)大班科学教案滚动的轨迹篇1设计意图:在贯彻《规程》、《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改革从常识教育渐渐过渡到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转变了以往一味地灌输、传授的方式,让科学教育给予孩子们以操作和探究,让科学活动成为孩子们喜爱的活动,但是科学探究并不是盲无目的,而是要适当创设肯定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幼儿既动手又动脑,通过自己探究去解决问题。
本次设计的活动就是遵循这样一种教育方向。
活动前让幼儿初步感知球体、圆柱体能滚动的现象,然后在本次活动中抛出一个需要幼儿去解决的问题,就是让不能滚动的东西,也能滚动起来,这就需要幼儿将已有的形体熟悉运用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将已有的动手力量发挥出来。
而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将会生成出新的问题,这个新问题也就是下一阶段孩子们可以探究的内容了。
如此不断地探究不断地解决不断的生成新问题,就可以不断地引导幼儿深化地探究学习。
活动目标:1、鼓舞幼儿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方法,使长方形的牙膏盒和纸张滚动起来。
2、体验胜利的喜悦,提高幼儿的探究欲望。
3、引导幼儿认真观看发觉现象,并能以实证讨论科学现象。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爱好。
5、培育幼儿观看力量及动手操作力量。
活动预备:1、教具:易拉罐、皮球、牙膏盒、纸张、记录表2、操作材料:牙膏盒、纸张、VCD光盘、圆形玩具、彩色卡纸、小球、铅笔、剪刀、胶带座活动过程:一、引题1、老师依次出示易拉罐、皮球,复习滚动的概念。
2、出示牙膏盒、纸张,引导思索皮球和易拉罐为什么会滚动?二、提出问题:请小伴侣将不会滚动的牙膏盒和纸张变得也能滚动起来。
提示:可以转变它们的外形,也可以用老师供应的卡纸、小球、VCD光盘、圆形玩具、铅笔帮忙,让它们滚动起来。
要求:可以先关心牙膏盒,也可以先关心纸张变一变,做好一个后要放在地上滚一下,假如胜利了,就放到自己的椅子前面,然后再去拿另外一个。
看谁今日想出来的方法最多。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这些东西会滚动”(三篇)目录: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这些东西会滚动”一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大发明之活字印刷术二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多种多样的汽车三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这些东西会滚动”
一
教学内容:
科学——“这些东西会滚动”活动目标:让幼儿主动探索,感
知物体会滚动的原因及特征。
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和关心周围
事物的情感。
培养幼儿愿意与同伴交流的习惯。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操作材料(两个海洋球、一大一小圆柱体、方形、三角
形积木各一);两大篮各种可滚动的物体。
活动过程:
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导入课题。
1、“小朋友,请你玩一玩篮子里的东西,请你仔细看看这些东
西会怎么样?”
2、幼儿自由操作。
3、讨论:“刚才玩的时候,这些东西怎么样啦?”(动起来了),“它是怎么动起来的?”(幼儿讲述并上来演示)。
幼儿滚动物体,探索会滚动物体的特征及原因。
1、幼儿讨论:这些东西都会滚动吗?(幼儿讨论,教师不做正面
回答)。
2、请幼儿把筐子里每一样东西都滚动一下,相互交谈发现了什么?教师小结;有的东西会滚动,有的东西不会滚动。
3、幼儿讨论;那些物体对滚动,那些物体不会滚动?为什么?(幼
儿讨论)
a、请幼儿分别摸一摸会滚动的物体和不会滚动的物体,比较它
们的区别。
b、师生共同小结:原来圆的东西会滚动,因为它没有角。
讨论:你是怎么是圆物体滚动起来的?教师小结:我们用力推了一下,圆的物体就滚动起来了。
幼儿继续操作试验,探索物体滚动时的特征。
1、幼儿第一次滚动实验,探索不同物体同时滚动的速度差异。
请小朋友左、右手各拿一件不同的物体,同时滚动发现了什么?
2、幼儿第二次滚动实验。
探索相同物体同时滚动时的速度差异。
请幼儿左、右手各拿一件相同的物体,同时滚动,观察有什么发
现。
3、幼儿相互交谈自己的发现(幼儿自由讨论)
4、别幼儿讲述并操作自己的发现。
(幼儿发言并行操作)
5、小结:同时滚动不同物体,它们的速度不一样;同时滚动相
同物体时,用的力越大,速度越快;用的力越小,滚动速度越慢。
延
伸活动——探索会滚动物体的其他特征。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大发明之活字印刷
术二
【活动目标】
1、认识活字印刷术的原理和特点。
2、能动手操作体验印刷术的过程,认识到印刷术对世界的促进作用。
3、进一步体验中国人民的智慧,为中国人自豪和骄傲。
【活动准备】
1、20xx年奥运会上字模的表演视频。
2、活字印刷术的印刷视频。
3、硬纸板和水粉颜料。
【活动过程】
1、教师请小朋友们欣赏视频奥运会上的字模表演,引起幼儿对字模的兴趣和惊叹,引出活字印刷术的主题。
2、教师拿出一本书本、报纸等,请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些书本上的字是如何来的,书本是怎么制作出来。
3、待幼儿讨论完毕后,教师一( )边出示相关图片,一边简单讲述雕版印刷术的故事。
4、然后请幼儿讨论一下雕版印刷术的优点和缺点,并且引导幼儿思考如何改进这些缺点。
5、教师讲述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故事,然后播放介绍活字印刷术的印刷过程和原理的视频,让幼儿直观地了解印刷术。
6、教师讲述印刷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以及如何促进了世界的发展。
让幼儿在此过程中感受到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