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回顾历史 关注社会 走向未来 教案3(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综合探究八:让历史告诉未来1教学目标1、通过不同历史时期区域联系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梳理分析,比较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世界认识的变化,了解人类历史发展趋势之一是世界从相对分散逐渐走向相互联系的整体。
2、通过材料分析,理解整体世界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意义。
3、能举例说明现今世界整体化趋势还在不断加强,会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现实问题。
2学情分析学生可能的困难点是:1、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区域联系的相关事件之间没有建立联系,历史的整体感不强,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从中概括出人类历史发展趋势有很大的难度。
2、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分析会有一定的困难。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考虑教学过程要由浅入深,由简到难。
从不同时期人们认识的世界范围和联系的范围切入,学生相对会有话可讲,也能通过读图直观发现范围的变化,从而感受到世界逐渐走向整体这一人类历史发展趋势。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材料分析,认识人类历史发展趋势之一是世界从相对分散逐渐走向相互联系的整体及整体世界带来的积极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人类历史发展趋势之一是世界从相对分散逐渐走向相互联系的整体及整体世界带来的积极影响。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提问:你知道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自由说他认为的世界的样子。
)出示:《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地图》提问:1、来挑战一下,认一认七大洲、四大洋?2、它们是同时被发现的吗?(学生判断、识别七大洲、四大洋。
)(承转)其实它们被陆续发现、了解的过程背后隐藏着一个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这一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世界是如何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引出课题:人类历史发展趋势之一: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设计意图】通过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图,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很直观地知道现在人们认识的世界范围,一方面,可以直接引出课题,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对整体世界的理解和判断做铺垫。
【时间预计分配】3分钟活动2【讲授】一、整体世界的概念和形成过程及表现出示课题: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提问:什么是整体?(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明对“整体”一词的理解)(出示)名词解释:整体就是整个世界各大洲、各区域密切联系,融为一体,共同发展。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优质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具体章节为:第一章《近代化的探索》、第二章《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三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内容涵盖近代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近代以来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2.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近代化探索的过程及其意义、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
教学重点:近代以来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历史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近代以来我国历史发展的大事年表,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发展的脉络,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讲解第一章《近代化的探索》,分析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2)讲解第二章《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分析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历史事件,强调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3. 实践情景引入:(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近代化探索的过程及其意义。
(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再现重大历史事件。
4. 例题讲解:(1)分析近代化探索中的洋务运动,讲解其背景、过程和影响。
(2)讲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以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为例,分析其经验教训。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教材,分析近代以来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述重要历史事件。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近代化探索的过程及其意义。
2. 黑板右侧: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第三单元第一课人权的历程一、教材分析《人权的历程》是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人权概念的起源、发展以及人权的具体体现。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人权的概念和重要性,认识到人权在现代社会中的普遍性和必要性。
本课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分析人权的历程,使学生认识到尊重和保护人权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人权的发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受到人权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为了确保教学的实用性和符合教学实际,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以课本内容为基础,结合相关资料和案例,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同时,注重课堂讨论和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权意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课《人权的历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具备尊重和保护人权的意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人权的基本概念,认识到人权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并能够将人权理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人权问题,提高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团队中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共同解决问题。
此外,本课还旨在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使他们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人权的发展,认识人权在现代社会中的普遍性和必要性。
通过分析历史案例,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人权观念的演变过程,增强对人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人权的基本概念,掌握人权的发展历程,并认识到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性。
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人权观念的演变过程,以及如何将人权理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全套教案人教版新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说出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古代亚非文明、欧洲文艺复兴等。
通过学习,能构建起简单的世界历史发展脉络框架,学会从历史资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就像侦探从众多线索中找到关键证据一样。
2. 熟练掌握分析历史事件原因、影响的基本方法,能够独立撰写简单的历史事件分析报告。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借助多媒体资源,如历史纪录片、图片等,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古代埃及文明时,通过观看纪录片,学生能直观地看到金字塔的雄伟,进而分析其背后的建造技术和社会结构。
2.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小组讨论像一场思想的碰撞大会,大家各抒己见,在讨论古希腊民主政治时,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思考其意义和局限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尊重,让学生认识到世界历史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2. 从历史发展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开放包容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 重点掌握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像古代亚非文明中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代中国文明的独特之处,以及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这些就像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是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基石。
2. 理解近代欧洲的重大变革,如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等事件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难点1. 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文艺复兴与新航路开辟之间看似独立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对于学生来说就像解开一团乱麻,需要仔细梳理。
2. 如何让学生从不同文化背景下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避免用现代的价值观去评判古代的历史现象。
三、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地展示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
例如在讲解古代战争时,播放战争场景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案(人教课标)第一章:Unit 1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
2. 掌握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等。
2. 中国近现代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发展: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感悟。
3. 举办历史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章:Unit 2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2. 掌握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等。
2. 中国古代文明: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体系,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成就。
3. 中国古代科技:四大发明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和感悟。
3. 举办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章:Unit 3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进程。
2. 掌握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1. 中国近现代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发展: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
3. 近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成就。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制度。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我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了解重要事件、人物和制度。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古代历史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2.讲解新课(1)介绍我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①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古代历史的四个阶段: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②讲解每个阶段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制度。
①夏商周: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周公旦改革、分封制。
②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百家争鸣、商鞅变法。
③秦汉:秦朝的统一、秦朝的暴政、汉朝的建立、文景之治。
④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鼎立、两晋南北朝的更迭、北魏孝文帝改革。
(3)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①讲解历史人物的事迹,如:大禹治水、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开疆拓土等。
②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大禹的勤劳、秦始皇的果断、汉武帝的雄才大略等。
(4)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①讲解历史事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如: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汉朝的建立对后世的影响等。
②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如: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和意义。
3.课堂小结(2)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强调重点知识。
4.作业布置(1)熟记我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重要事件、人物和制度。
(2)选取一个历史事件,分析其影响,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我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重要事件、人物和制度,让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环节,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作业布置环节,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九年级【教学目标】1. 了解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意义。
2. 掌握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3. 能够分析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难点: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了解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动荡局势。
二、学习辛亥革命1. 讲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
2. 分析辛亥革命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如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等。
3. 讨论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社会的影响。
三、学习新文化运动1.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
2. 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3. 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冲击。
四、反思与总结1. 总结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2.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课堂练习】1. 选择题:辛亥革命的导火索是()。
A. 义和团运动B. 百日维新C. 慈禧太后D. 辛亥革命2. 判断题: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一场文化变革运动,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李大钊。
3. 问答题:你认为新文化运动如何影响了中国社会和文化?【课后作业】1. 完成课堂练习中的题目。
2. 阅读教科书相关章节,加深对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3. 准备一篇关于辛亥革命或新文化运动的小论文。
【板书设计】主题:中国近现代史——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1. 辛亥革命: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影响。
2. 新文化运动:兴起原因、主要内容、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有所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进行相关讨论,以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开展小组讨论和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六单元 第三课 回顾历史关注社会走向未来第一课时
内容点析
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流传很广的传说故事,一般将此事作为大禹重要的英雄事迹之一
进行讲述。而教材选取本案例的目的是以人们耳熟能详的传说导入正文,以此来说明进入文
明时代的人类已经由最初的恐惧自然,转变到认识自然、合理地改造自然上。这是人类文明
的巨大进步。
专题探究:述说黄河的故事
内容点析
1.图6-9既勾勒出黄河的流经区域,又展示了流域内主要的早期人类和文化遗迹,它
与文字内容结合,说明黄河流域不仅是中国早期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历史上直到南宋以
前的经济发达地区。通过示意图,可让学生体会黄河流域对中华文明发源与勃兴的重要意义。
2.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口头传说和文物考古资料等,可知自人类社会诞生后,我们的
祖先就生活在黄河流域,并在这片沃土上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教材从王朝的建立与
更替、文化的发展、建筑的奇迹和城市的兴起等方面列举实例,说明黄河孕育博大深厚文明
的历程。
3.图6-10选自宋代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画卷。《清明上河图》以
精致的工笔,描绘了北宋后期,宋徽宗时代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郊区和城内
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以及清明时节当地的自然风光。全图分为三个段落,东京郊野的春
光、繁忙的汴河码头和热闹的市区街道。教材中选用的是第三部分,即反映市民生活的热闹
街道场景,用以说明历史上黄河流域城市的繁荣。
4.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专制国家。当
时秦的都城在咸阳,即今天陕西咸阳市以东。它位于黄河的支流渭水北岸,水陆交通都很方
便。秦始皇先后在渭水南北两岸修建咸阳宫、阿房宫和上林苑等宫殿;此外,在打退匈奴,
收复失地后,又在黄河流域附近设置郡县,并从内地移民到这里戍守和垦荒;这些,都使黄
河流域的环境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此后,历朝历代对黄河流域也多是破坏性的开发,曾经
“翠柏荫峰”“杂树交荫”的黄河流域渐渐失去往日的辉煌。
5.黄土高原植被主要经历了三次大的破坏。第一次大破坏发生在秦、西汉时期,第二
次发生在唐、宋时期,第三次大破坏发生在明、清时期。每一次都是屯垦移民,砍伐森林,
伐薪烧炭。黄土高原区重要的原始森林区完全消失,鄂尔多斯高原的草原沙化,失去森林植
被的涵养,黄河一天天暴虐起来,而与黄河水患的搏斗,成了中原大地上生死存亡的头等大
事。
6.自古以来,黄河下游河道就以迁徙频繁著称。从公元前602~1938年间,黄河平均
三年出现两次决口,大的改道26次,也就是说每百年左右有一次大的改道。图6-12中所示
的“禹河故道”是黄河的原始河道。由于黄河改道次数较多,教材选取了河道迁徙十分明显
的西汉、南宋、明清几个历史时期制成示意图。通过不同颜色的比较,可让学生清楚地看到
历史上黄河河道的变迁过程,它同时与上面提到的黄土高原植被的破坏有密切联系。
7.黄河流域成为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因为黄土地温暖湿润,草木繁茂,土地肥沃,利
于耕种。但是,黄土地土质疏松,天旱时质地坚硬,遇到雨水很容易分散崩解,抗蚀能力降
低,因此植被一旦破坏,水土流失就极其严重。图6-13呈现出一幅失去植被保护,而被流
水切割成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面貌。
8.黄河断流是黄河发展史上面临的一个新问题。综观黄河断流的原因,虽然是自然与
人为因素叠加所致,但其中人为因素是最主要的。人口剧增、开发不当、利用率低、浪费严
重、水资源缺乏统一管理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造成了黄河断流。图6-14是根据黄河水
文监测站河南利津站的数据绘制的从1972年黄河第一次出现断流,到1997年黄河断流天数
最长的26年来断流统计图。从图中不难看出黄河断流已经愈演愈烈。
活动目的
本节主要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有很多方式,如何选择一个
最佳的视点,让学生在懂得相关道理后,能够从探究活动中深刻体会这种复杂的关系呢?为
此,活动以学生熟悉的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为例,通过黄河文明的演进与黄河流域环境
的变迁两条线索,展示了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
材料先从黄河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和它的现状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黄河流域
的环境如此恶劣,但是为什么人们还把它称为母亲河?它有着怎样的历史呢?又是如何成为
今天的这种状况呢?
接下来,材料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依次描述了自古以来黄河流域的环境状况和
文明成就,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古以来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而伴
随着文明的进步,黄河流域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现在,黄河流域各方面的发
展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较为完整的叙述之后,教材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之后有所感悟,有所行
动。即让学生通过最为熟悉的母亲河的变迁入手,意识到人类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学会以历
史的、辩证的眼光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并积极行动起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
展。
实施建议
导入建议
建议一:复习导入
根据七年级上册学过的《如画的梯田》,教师可展示梯田景观图片,提出问题:“人
们为什么都赞誉哈尼人的梯田呢?”(因为它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然后进一步
指出:“哈尼人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探寻出了一种面对自然所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态度。这正
是哈尼族梯田文化蕴涵的精神实质:感激自然、顺应自然、善待自然。本课我们将专门探讨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建议二:提问导入
教师可以先播放《中华历史五千年》的主题歌:“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
听完后引导学生回忆八年级“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相关内容,然后提问学生:“早期人类
文明大都发源于大河流域的原因有哪些?”(如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利于
农作物的生长,能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自然之间怎样的
关系?”由此导入新课。
课前准备:虽然学生们对黄河的变迁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具体的演变历史,大部分
学生尚不熟悉。因此,建议教师提前收集与黄河历史及其环境变迁有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
影视纪录片,如黄河流域的早期文明成就、主要的传说故事、著名的城市和艺术发展等。教
师也可布置学生提前查找自己感兴趣的有关黄河的故事,在课上与其他同学分享。
由于本探究活动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结合相关的史地知识,有一定的难度,建议教
师先让学生把握活动材料的内容,知道本节课要开展的活动及目的。接下来,教师与学生一
起,结合文字内容,分析、理解相关示意图、统计图和插图表达的意思。最后,师生共同探
讨、解答活动中提出的问题。
1.对文明的发祥与勃兴之地的教学建议
首先,可展示黄河流域早期人类文明遗迹的图片,加深学生对文明发祥地的认识。
除了课本所说的黄河文明的结晶之外,还可让学生举出其他文明的例子,进一步加深
对文明的勃兴之地的认识。
2.对植被的消褪与文明的演进的教学建议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引导他们讨论:“黄河流域的植被为什么会消褪?”
然后,结合图6-12、图6-13和相关的投影片资料,让学生了解历史上黄河河道的变迁
情况和黄土高原植被经历的三次大破坏。
最后,教师可请学生对黄河流域植被消褪的原因进行归纳,使其认识到:人为因素是
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然后提出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改善黄河流域的环境呢?”由此
转入下一目。
3.对让黄河不再哭泣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直接提出以下问题。
○ 黄河为什么会断流?断流带来了哪些后果?(鼓励学生根据收集的材料回答,并让
学生认识到人为因素是最主要原因。)
○ 现在有哪些保护黄河的活动?你有没有积极行动起来?
最后,师生一起讨论教材给出的思考题。
【活动答案】
○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主要是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资料、图片,以及教师的
补充和自己的了解进行回答。回答时主要围绕黄河流域的地理特征展开。
○ 主要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政府或个人在黄河流域发展方
面的所作所为进行评价。其中涉及到的内容会比较复杂,教师应从全局把握,对学生的讨论
给予指导。至于保护计划的制订,不要求全面、系统,只要能抓住重点即可。
○ 这是一篇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小论文,牵涉到的东西比较多,教师应给出一定的建
议,如让学生选择黄河变迁中的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不要涉及太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