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8000万建盏背后的秘密
- 格式:pdf
- 大小:390.01 KB
- 文档页数:1
建盏为啥叫建盏建盏中的"建"字指的源于它的原产地建州,而随社会风气影响茶具以盏而命名,则有了建盏这一说法。
建盏全称"建窑黑釉盏",诞生于建阳,建阳建窑从宋代开始就以黑釉而驰名天下,还引领了当时烧制黑釉盏的社会风潮,毫不夸张的说,建盏代表了宋代黑釉瓷工艺的最高峰。
建盏中的"建"字指的就是它的原产地建州,现在遗址则位于福建建阳县水吉镇的后井、池中村一带,总面积更是达到了12万平方米。
到了宋代,随着商品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开始追求内敛、儒雅的生活方式,饮茶之风盛行,斗茶成为了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娱乐方式,原本传统的茶碗器型无法满足斗茶者的需要,黑釉茶盏就在这个时候走进了人们的视线,《茶录》一书中指出"茶色白,宜黑盏",建盏这种适合斗茶的属性便使其迅速成为了当时社会上的主流茶盏。
建盏作为一种茶具,与茶文化是分不开的。
中国的茶文化几千年来持续发展,饮茶器具也随之而变化。
在茶文化形成之前,由于茶还没有与其他的生活饮品区分开来,也就没有专门为饮茶而准备的器具,喝茶时往往使用其他饮品的碗具,也可以说大多数饮品都使用着同一个碗。
人们既用碗吃饭喝汤,也用碗喝酒喝茶。
而早期的茶在饮用时往往还添加许多的佐料,某种程度上来说的确也与菜汤很相似。
直到秦汉以后,饮茶之风才日渐兴起。
人们开始重视饮茶,茶具也渐渐从日常的食器、酒器中分离出来。
到了唐代,茶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茶圣陆羽所编著的《茶经》问世,书中为茶具、茶器、饮茶方法等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品评标准,饮茶由此升华成一种美妙的文化和艺术。
茶的品味与内涵得到了人们的肯定与追求,世人从此愈发讲究品茶的乐趣,对于饮茶的器具也有了更高的追求。
当时把盛茶的器皿叫做“碗”或者“瓯”。
在唐人的诗作里便常常有茶瓯地出现。
比如唐代皮日休的《茶中杂咏茶瓯》、陆龟蒙的《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瓯》等都直接点明了茶瓯作为茶具的使用。
最全最专业的建盏赏析由于建盏可是一个茶碗,器型小且简单,因此在器型方面的技术难度不大;建盏的主要特色是黑釉表面分布着多姿多彩的花纹,这些花纹是在窑火中天然形成的,为了这些拥有审美价值的釉面花纹,古今中外的陶艺家沥悉心血,试图搜寻最合适的制瓷原料和研究最正确的烧成方法,经历数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但问世的优秀作品极少。
因此,建盏艺术是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艺术,是纯粹的陶瓷艺术!关于建盏名贵品种与名称问题在晚唐五代时期,建窑仅是一个生产青釉器和酱釉器的一般窑场,后改烧釉面无花纹的黑釉茶盏,为建盏的出生确定了基础。
从青釉→酱釉→一般黑釉→建盏釉,这个过程是渐进的,其显然特色是,坯与釉的氧化铁含量越来越高,釉层越来越厚,使烧制工艺难度加大,生产成本提高。
宋代初期建盏的出现,反响出斗茶艺术对茶具的讲究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北宋中期,在福建督造贡茶的宋廷重臣蔡襄(大书法家)总结数十年来的斗茶民俗,撰写了一部茶艺史上拥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茶录》(1054 年)。
书中载:“茶色白,宜黑盏。
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
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
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茶录》充足必定了建盏的功用和独秀地位。
《茶录》问世后,斗茶文化推波助浪地在朝野流传,建盏中的优品成了皇族、士医生不惜重金搜寻的宝物,文坛巨匠畅怀颂扬的极品,建窑由此进入鼎盛时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生产底足铭有“供御”、“进盏”的建盏进贡朝廷。
建窑的名贵品种有兔毫、鹧鸪斑(即建窑油滴)、曜变(即毫变)。
兔毫盏(图 1)是建窑主打产品,它的主要特色是黑釉表面分布着雨丝般条纹状的析晶花纹,近似兔毛。
鹧鸪斑盏(图 2)是建盏珍品,产量罕见,其主要特色是釉面花纹为斑点状,近似建窑当地鹧鸪鸟胸部羽毛的黑底白斑。
它也像水面上飘浮的油珠,被日本称为油滴。
曜变盏(图3)是建窑的特异产品,特别难得,极为可贵,它的主要特色是圆环状的斑点周围有一层干涉膜,在阳光照射下会表现出蓝、黄、紫等不同样色彩,并随赏析角度而变。
建盏名称:天目瓷,是黑瓷的代表。
市场定义:建盏的价值不是炒作出来的概念,而是市场规律的必然趋势!收藏新闻:1、2011年5月23日,建窑建盏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2016年9月纽约佳士得临宇山人专场,这只宋油滴盏以11,701,000 美元折合人民币7800万的价格成交,从此成为建窑收藏的标杆。
3、2016年11月伦敦苏富比也推出了一只同样有日本传承的建窑兔毫盏,与常规兔毫不同的是,这件建盏的表面有神秘的幽蓝光泽,成交价 1,085,000 英镑。
4、2017年3月纽约苏富比以成交价1,092,500 美元成交的黑釉油滴建盏,可谓是用身体诠释了什么叫做五彩斑斓的黑。
5、2017年9月3日厦门金砖会议上,建盏被习主席作为国礼赠送给俄罗斯总统普京。
建盏在宋代点茶文化的背景下,被宋朝的贵族公认为最上等的茶盏,日本也将四只建盏定为国宝级文物。
收藏意义:1、建盏近年来一直在升值,价格翻了几十倍甚至百倍。
但升值空间还很大,具备相当的增长潜力。
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本身存世数量不多,又有很多精品为博物馆收藏,能在民间合法流通的就更少。
虽然宋瓷不像明清瓷器一般长期受国人追捧,但宋代五大名窑早已不是蹊径了。
2、建盏的价值绝非此类海市蜃楼,只因国内藏家之前对建盏的了解不多。
当市场上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建盏的价值,涨价就势在必行了。
3、建盏的历史文化价值已得到证明和公认。
文献与考古研究都证明建窑烧制御用瓷器。
而且建盏在宋代点茶文化的背景下,被宋朝的贵族公认为最上等的茶盏,日本也将四只建盏定为国宝级文物。
4、建盏艺术价值也是切实存在的。
建盏的烧制讲究窑内功夫,成品率低。
精品的兔毫盏、油滴盏即使有些许残缺,也颇受欢迎。
结晶质量高的碎瓷片标本,价格也一直在涨。
杭州出土的这半个曜变天目的残片就更不用说了。
5、现代建盏由于其兼具美学性与实用性,这也是收藏者对其喜爱的一个很直接的要素。
随着民间收藏和现代陶瓷市场的不断升温,沉寂已久的建盏行业萌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工艺师所做出来的现代建盏的精细程度上都有很大的成就。
建窑秘考—《走遍中国—南平》电视解说词(二)一次普通的拍卖会,一只看似平常的瓷碗,却拍出了举世震惊的天价,落槌之后,专家又为何拒绝在鉴定书上签字?敬请收看《走遍中国——南平》之“建窑秘考”。
2005年,一只宋代的黑瓷碗,把厦门春季艺术品拍卖会推向了高潮。
随着竞拍牌儿的起落,黑瓷碗的拍价一路攀升。
很快,竞争进入白热化,这时,一个天文数字出现了。
1250万。
加价幅度50万。
下一个价位1300万,有应价的吗?有了,19号,1300万人民币,1300万第一次,1300万第二次,1300万第三次。
成交1300万!那究竟是一只什么碗,竟然拍出了这个令人震惊的数字。
翻开中国陶瓷史,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辉煌时期,不管是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臻于成熟,出现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名窑名瓷,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
在灿若繁星的宋代各大名窑中,首推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
后人称之为“宋代五大名窑”。
宋代除了五大名窑外,还有许多著名的窑场。
福建省建阳市的建窑就是其中之一。
历史上,中国的窑场都是以所在地的州府命名的。
当时这里属建宁府管辖。
因此这里的窑场被称为建窑。
建窑以烧黑釉瓷闻名于世。
它烧造的碗称为建盏,建盏胎骨呈乌泥色,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称“兔毫盏”。
由于“兔毫盏”的数量占了建盏的百分之七八十,因此“兔毫盏”就成了建盏的代名词。
那么在宋代窑口中,建窑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叶文程(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在宋代的时期里面,建窑虽然是一个民间的窑场,但是它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不能跟五大名窑相提并论,如果说我们中国陶瓷史上有六大名窑,建窑可能也还排不上,如果有七大名窑的话,那就应该排得上了。
”2005年厦门春拍会上拍出1300万元天价的瓷碗就是建盏中的精品——曜变天目。
然而,落槌之后,却传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一位建窑鉴定专家竟然拒绝在那件拍品的专家鉴定书上签字,许多业内人士也纷纷质疑1300万元的价格。
35艺术论丛刍议建盏的艺术之美黄文勇南平市建阳区御窑陶瓷研究所摘要: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建盏无疑是瓷器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建盏来自陶土与矿釉,是火与土的艺术,是泥土在烈火的高温淬炼下的华丽转身,这种神奇的器物,以泥为坯,以胎为体,以釉为衣,以韵为魂,经艺人慧心巧手,塑形、拉坯、修坯、上釉,再经千度高温熔炼,终而化蛹为蝶,变泥为美。
作者从事建盏研究与烧制多年,在本文就建盏的艺术之美浅谈拙见。
关键词:建盏;造型;釉色建盏,黑瓷代表。
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
因产地为宋建宁府瓯宁县,又因瓯宁县为建安附属县,故此称为建盏。
茶界称它是“唯一为茶而诞生的茶器”,陶瓷界称它为“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艺术”。
建盏的工艺非常独特,建盏的美也非常独特,欣赏建盏,并不在其外表,而在其内涵与气质。
所谓功夫在诗外,从外形到精神,从有相到无相,这才是建盏的禅意美学,抓住了这一点,才抓住了建盏美的核心所在。
建盏之美属于禅艺之美,它不是“形色”之美。
形色之美就是表面美,特点是漂亮,艳丽,饱满,光润,精美等,表面很张扬,浮燥,外强中干,实际没内涵。
禅艺就是走向内在,走向自然的深层,返蹼归真。
特点是隐而不显,含而不露。
表面很沉静,实质有活力,有滋味,外枯中膏,无一物中无尽藏。
优秀的建盏斑纹形状千变万化,斑纹有立体感,层次感,并有明显的金属感,色彩随光线的强弱而突变。
建盏有种清雅含蓄、端庄秀美之感,细细端详别有一番神韵,黑釉透亮,沉稳简朴却不失优美的器物,透着一个匠人对建盏艺术深深的情愫。
建盏的黑,不是一片傻黑,而是犹如夜空或深潭一样沉静的黑;黑釉中呈现的各种神秘斑纹,更是使人感到这不是人的力量所能达到的,而是“窑神”的杰作。
由于建盏都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
釉在高温中易于流动,故有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
与那些过于精致谨慎的器具相比,更带有一种粗率自然的亲切感,更能触发人们的无穷遐想。
盏上千年读懂建盏,就读懂了永恒的宋风作者:暂无来源:《艺术品鉴》 2019年第5期编辑关月宋瓷是中国陶瓷艺术的丰碑,尤以单色釉瓷器为美。
其中宋代建窑黑釉盏,引领了宋代举国上下的黑釉茶盏潮流,也成为黑釉瓷的代表。
黑釉盏因产于宋建州府建安县(今福建省建阳市),而称为建盏,宋时为皇室御用茶具,曾大量出口到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尤其在日本被视为国宝珍藏。
元末以后停烧或废烧,一度失传。
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建阳当地的陶瓷专家们才经过不断的重新实验,恢复这一技艺。
建窑茶盏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茶碗,备受历来中外茶人的喜爱而享有大名,只要一出现在市场,莫不成为众人头号珍藏目标。
始于“斗茶”建盏,茶界称它是“唯一为茶而诞生的茶器”,陶瓷界称它为“土与火高难度结合得艺术”。
建盏的盛名得益于宋朝风靡的斗茶之风。
当时,为了创造最佳的斗茶效果,不仅需要好的茶品,还需要优质的茶盏,所谓“好马配好鞍”。
《茶录》说“茶色白,宜黑盏”,建盏的“重、大、黑”特点恰符斗茶的要求。
建盏的“重” 指的厚重沉稳,易于茶筅搅拌;“大”在于其口大底深,方便搅拌后观赏;而“黑”主要是釉色深,衬托白色的汤花,显得黑白分明。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昌盛的时代,也是唯一一个知识分子主政的时代,宋太祖曾给子孙立下“祖宗家法”:不杀读书人。
整个社会因此形成了崇文的风气,士大夫阶层的风尚往往被其他阶层争相仿效。
宋代士大夫的品味最突出的特点,即倡导能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咀嚼出不一样的况味。
建盏施釉很厚,底部露胎,且在腹部与底部相接处有釉滴凝聚成珠,仿佛烧制时不经意滴落,与那些精致得过于谨慎的器具相比,带着一种粗率的亲切感,而且这种不经意往往很令人兴奋,因它能触发无穷遐想。
无法估量的财富宋瓷烧制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官窑、汝窑釉面汁水莹润如堆脂;定窑的印花刻花立体精湛;钧窑釉面变化如行云流水,灿如晚霞;龙泉青瓷翠绿晶莹,如青梅般诱人;哥窑满布断纹,有意制造缺陷美。
建盏文化溯源 作者:郑德平 来源:《神州·下旬刊》2020年第05期
摘要:建盏的文化是与宋朝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相一致的,它与儒家思想、道家精神的长期影响有关,表现都是内在的,而不是外表的。建盏包含着宋人的生活美学、生活意蕴和生活习俗,渗透着创造者对生活的理解和适应,并物化为具体的建盏造型形态,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当时生活的本质。
关键词:建盏;宋朝;文化 建盏,产自福建建阳水吉一带的建窑。在晚唐五代时期。建窑仅仅是一个生产青釉瓷器和釉瓷器的普通窑厂。后改烧釉面无斑纹的黑釉茶盏,这为建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从青釉→酱色釉→普通黑釉建盏釉,这一发展是渐进的过程。而后,建窑以盛产黑釉瓷而闻名于世。其主要生产一种底小口大、形如漏斗的小碗,俗称“建盏”。建窑窑址集中分布于建阳水吉镇芦花坪、大路后门、牛皮仑(包括庵尾山)和营长乾(又名社长埂,包括园头坑)等处,方圆十余里,匣钵、瓷片等堆积如山,俯拾皆是,窑址总面积约为 12.6 万平方米。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窑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开发成为旅游景区对外开放。
建盏的显著特点是坯与釉的氧化铁含量越来越高,釉层越来越厚,使烧制工艺技术难度加大,生产成本提高。而其主要特征是黑釉表面分布着多姿多彩的斑纹,这些结晶的斑纹是在窑炉恰当的窑火气氛中天然形成的,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水吉除了有得天独厚的高铁粘土以外,其纯净无污染的青山绿水也为建盏的烧制创造了无比优良的环境——大面积的天然森林提供了足量的木材燃料;丘陵地形适宜的坡度便于百米长的龙窑的修建;发达的水系为建盏的流通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当然最重要的是储存量极大的含铁量高的釉矿和粘土。水吉当地所产、含铁量很高的红棕色粘土,这样烧出来的建盏胎骨厚实坚硬,叩之有金属声,手感厚重,也因此成就了当地“建盏之乡”的称号。建盏艺术是土与火高难度相结合的藝术,是纯粹的陶瓷艺术。
建盏的兴盛源自宋代的斗茶艺术。宋徽宗赵佶为斗茶艺术精心研究并亲自撰写了《大观茶论》号召天下之士以斗茶为乐。从此,建州民间斗茶在社会各阶层普遍传播开来。由于斗茶的特殊需要,“斗笠”式的建盏造型具有其科学性:“敞口是为了使茶泡物有一定的空间悬浮,斜直腹能使茶末在挠拂时顺畅均匀,并迅速上浮,下腹直收到小圈足是能即时沉淀一些与‘斗茶’无关的渣滓”。从斗茶的效果来看,建盏胎体较其他茶盏厚实、易保温、泡茶不变味变色,斗茶水痕退去慢,再加之千变万化的釉变装饰,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被公认为斗茶之上品。正如《大观茶论》所说:“盏色以青黑为贵,兔毫为上。今按建盏胎骨既厚,宜于久热,且釉色黑,水痕易验,故最宜斗试。因此斗茶竞尚”。部分建盏底部刻印有“进盏”或“供御”字样。建盏成为了宋时人们津津津乐道的对象,激发了众多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留下了赞誉有佳的诸多诗赋,如:苏轼《送南屏谦师》中的“忽惊午盏免毫斑”,杨万里《以六一泉煮双井茶》中的“松风鸣雪兔毫霜”,蔡襄《茶录·试茶诗》中的“兔毫紫瓯新”。此外,还有不少诗文,如“建安瓷盌鹧鸪斑”、“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鹧鸪斑中吸春露”等,都是对建盏特征和美质的称颂。斗茶诗文也反映了宋代朱子理学精神,建盏品茗让士大夫阶层得到了心灵上的超脱和愉悦,使我国古代饮茶文化达到历史巅峰。
建盏知识汇总你想了解的建盏知识都在这什么是建盏?建盏是汉族传统名瓷。
为宋朝皇室御⽤茶具。
都⽤正烧,故⼝沿釉层较薄,⽽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粘窑。
由于釉在⾼温中易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
这是建盏的特点之⼀。
建盏名称的由来建盏(天⽬瓷),⿊瓷代表。
是中国宋代⼋⼤名瓷之⼀。
因产地为宋建宁府瓯宁县,⼜因瓯宁县为建安附属县,故此称为建盏。
建盏纹饰:建盏斑纹主要有曜变、鹧鸪斑、油滴,兔毫等,其中以⾦兔毫、银兔毫为主,这些建盏的名称也是根据纹饰命名的。
建盏斑纹是在还原⽓氛中通过窑内1300度以上的⾼温焙烧⽽⾃然形成的,是建窑的杰出成就。
由于这类结晶釉在窑炉⾼温中易于出现变化,难以控制,加上氧化铁含量⾼的坯体难以承受⾼温变化,窑烧制⼀件外观没有缺陷⼜具有兔毫或油滴等斑纹的建盏是很困难的,即使运⽤现代科技⼿段,其成品⼏率也⾮常低。
曜变建盏纹饰特点建盏的曜变斑其实是圆环周围的薄膜,它像光晕,以圆环为中⼼向外散射,构成斑纹的物质最分散,最⾃由,能冲破形的束缚。
曜变斑的主要特征其实是'影像',⽽不是'形状'。
这些'影像'是结晶物质在釉⾯剧烈动荡留下的踪迹,实质是'形状'剧变的结果,所以它没有具体的形状。
可以说是⽆形之形,⽆状之状。
这些'影像'隐隐绰绰,清晰不⼀,飘忽不定,⽞之⼜⽞。
与⽼⼦所描述的深层灵物的⾏踪相似。
'迎之不见其⾸,随之不见其后'。
'唯恍唯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曜变斑在釉⾯上的分布也最⽆规律,最不均匀。
曜变是国际公认的瓷釉艺术的'神品',现代陶艺家经过数⼗年甚⾄⼏代⼈的努⼒,⾄今还⽆⼈能烧制。
可见⼈们获取真正能'传神'的物的能⼒极其有限。
建盏非遗遗产传承人名录建盏,是中国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的传统工艺品,被誉为“中国茶具之王”,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制作技艺独特,历史悠远,传承人名录更是反映了这一传统工艺的延续与发展。
一、建盏的历史与特色建盏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因产于建州(今福建南平市建阳区)而得名。
在宋代,建盏被尊为宫廷御用茶具,成为皇室贵族的专属用品,享有极高的声誉。
建盏的最大特色在于其独特的釉色和器型。
建盏的釉色丰富多样,有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等,每一种釉色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器型则以碗为主,形状简洁大气,线条流畅,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魅力。
二、建盏非遗遗产传承人名录及其贡献1. 李达:李达是现代建盏制作技艺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釉色变化丰富,深受收藏家喜爱。
他将传统的建盏制作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建盏作品,为建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孔小明:孔小明是建阳建盏的代表人物,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釉色和精细的工艺著称,被誉为“当代建盏之父”。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地恢复了失传已久的曜变建盏制作技艺,对建盏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3. 江和甫:江和甫是建盏制作技艺的重要传承人之一,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他的作品以其深厚的传统底蕴和独特的个人风格赢得了广泛赞誉。
他致力于推广建盏文化,积极参加各类展览活动,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了建盏的魅力。
三、建盏非遗遗产传承人的培养与保护为了保护和发展建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
一方面,政府设立了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对建盏非遗传承人进行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技艺水平,创新设计理念。
另一方面,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建盏的保护工作中来,通过举办各种展览、讲座等活动,提高公众对建盏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艺文C u i tureSTRAIT SISTER58建窑建盏,作为黑釉瓷器的代表,它的出现将黑釉瓷的生产工艺推向了历史高峰。
它是宋代皇室御用茶具,宋徽宗甚至为它著书立说。
宋代社会盛行斗茶,各色茶盏大行其道,而建盏在当时能成为最受欢迎的茶碗,主要在于其自然形成的奇幻之美。
如果说建盏的出现是出于配合建茶和斗茶的实用性目的,那么其幻化万千、绚烂多彩的釉色和斑纹则完美贴合了宋人以风雅为追求的审美情趣。
建窑建盏以铁作为着色剂,是一般意义上的黑釉。
建窑中的一次上釉、自然结晶呈色者为“自然釉”。
自然釉是釉料在一定的温度与窑内气氛中产生变化的结果,而且随着温度与气氛的不同产生不一样的釉色表现。
宋代建盏的代表釉色斑纹为兔毫盏。
此外还有油滴、曜变等名贵釉色。
另有乌金釉、杂色釉等釉色分类。
无论是纤细流畅的兔毫斑纹,还是跳跃灵动的油滴斑纹,抑或是灿若星空的曜变斑纹,对于匠人来说都是窑神的恩赐。
恒与变建盏艺术是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艺术,是在追求不变中的变。
建盏在制作中只施一种釉料,釉中氧化铁富集之处,冷却后过饱和状态下,赤铁矿和少量磁铁矿晶体析出,因为窑炉中温度和气氛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色泽和斑纹。
烧成后的建盏釉色复杂多变,同一件器物的同一种釉色,都有深浅不同的变化,往往会同时出现两种以上的釉色。
宋代后期,随着朝代更迭,中国人饮茶方式的改变和文化趣味的转向,繁复的手艺在动荡中失传。
昔日建窑盛况日渐衰落,淡出了国人的视野,掩埋于历史的尘土之中。
直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恢复烧制技艺,随着现代考古发现和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其烧成奥秘逐步得到揭示。
如今在南平这片土地上,沉睡落寂几百余年的古老技艺重现在世人面前,其艺术价值也逐渐被世人所珍视。
建窑建盏烧制技艺是一种古老而复杂的传统手工技艺,使用的胎土和釉料都来自南平当地,用山坡上长达数十米乃至上百米的龙窑柴烧而成。
龙窑利用山势的斜面构筑,因此形成升温、降温都较快的特点,但也有窑温不均匀的缺陷。
收藏鉴赏/APPRECIATION
Revealing the secrel behind lhe C t巾lo
be auctioned al RM B 8 o million
揭示8000万建盏背后的秘密
2016年9月15 El,纽约佳士得再传捷报。一支建窑的茶盏卖出8000万的
天价,再次打破世界拍卖纪录。
著名收藏鉴赏家、中华陶瓷大师联盟副主席钱伟鹏针对此次拍卖也提出了
自己独到的看法: “建窑茶盏能拍出8000万,一定是震惊了收藏界。当然,能
拍出如此天价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毕竟是名家收藏,这件东西就这个价格而言
是物有所值的,此件建窑盏代表着南宋技术和艺术完美结合的经典,也许会在
今后的某一天让不少人后悔不已。”
建窑乃宋代名窑之一。以烧制黑釉瓷为名,黑釉茶盏中的精品由于烧制过
程中呈现出的不同釉色,又分为油滴、乌金、天目、免毫等。本件油滴天日,
系出名门,曾是日本贵族黑田家,世代相传宝物。此件油滴盏的收藏最早可以
追溯到II本战国时期著名的谋士——黑阳官兵卫。黑田家之后,这件极为优秀
的油滴盏为日本近代著名藏家、El本十大商社之一安宅产业株式会社的第二代
领袖安宅英一所得。安宅英一之后,这件油滴盏辗转为关东宋瓷大藏家临字…
人所得,临宇山人本就是13本知名的宋瓷收藏家,佳士得为了这件作品前后做
过展览,还做过专拍。由于其精美珍贵,1935年被日本政府指定为重要美术品。
钱伟鹏先生在采访中表示: “日本人把这种茶具看得很重,可以说作为一个茶
道中的神器来供奉。据我所知,就这种品相的盏,在十五世纪时就相当于五千
匹绢的价值。所以说在十五世纪时日本就开始追捧中国南宋朴素风格的瓷器。”
所以说此件直径为12.2cm的《南宋建窑天目油滴茶盏》拍出8000万人民
币的价格,也算得上实至名归。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