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上合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全面阐述中国周边外交的实践成果近年来,中国周边外交在推动地区合作、维护地区稳定、加强民心相通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国始终坚持以和平发展为导向,积极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共同安全、合作共赢的周边外交新格局,努力实现与周边国家的双赢合作。
首先,中国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方式,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国倡导“一带一路”倡议,积极谋求与周边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产能合作等领域的合作。
中国与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加强了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等方面的合作,推动了地区各国的经济发展。
此外,中国还与东盟、南亚国家等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推动了地区内的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
其次,中国通过多边外交机制,积极参与地区安全事务。
中国积极参与了上合组织、东盟和东盟地区论坛等多边机制,积极推动区域安全合作。
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共同参与了上合组织反恐怖主义军事演习,增强了地区国家在打击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方面的合作。
中国还与东盟国家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倡导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南海争端,为维护地区稳定和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三,中国通过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促进了民心相通。
中国实施了一系列人民外交举措,如推动人员往来便利化,鼓励互访交流。
中国与东盟、南亚国家等签署了签证便利化协议,使得两国民众的往来更加便捷。
此外,中国还积极推动地区国家的文化交流,举办了中国文化年活动、世界青年艺术周等,增进了地区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最后,中国通过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治理和多边主义。
中国积极参与了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机制,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倡导构建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地区和全球合作的共同发展。
中国还推动了绿色发展合作,并与东盟国家共建了中国-东盟环境合作中心,推动了地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周边外交在推动地区合作、维护地区稳定、加强民心相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国际区域协同案例国际区域协同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通过合作与协调,共同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
下面列举了10个国际区域协同案例,以展示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各领域的合作成果。
1. 东盟区域合作: 东盟国家通过合作机制,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实现了共同发展。
其中,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促进了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2. 欧洲联盟: 欧盟成员国通过政治、经济和社会合作,实现了共同市场、货币联盟等一系列区域整合措施。
欧盟成立后,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增加,促进了欧洲的繁荣。
3. 亚太经合组织(APEC): APEC是一个由亚洲和太平洋沿岸经济体组成的国际组织。
成员国通过合作,推动区域内的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4. 中非合作论坛: 中国与非洲国家通过中非合作论坛加强合作,推动了双方在经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
这种区域协同有助于提升非洲国家的发展水平。
5. 上合组织: 上合组织是由中国、俄罗斯等国家组成的区域合作组织,致力于加强成员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合作。
通过合作,成员国在经济、反恐等领域实现了共同发展。
6.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 NAFTA是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三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
协定促进了北美地区的贸易和投资,加强了三国之间的经济联系。
7. 上海合作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由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组成,旨在增强成员国之间的安全合作。
通过合作,成员国在反恐、边境安全等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
8. 金砖国家合作: 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通过合作,推动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发展。
金砖国家在经济、贸易、金融等领域加强了合作,促进了彼此的发展。
9. 阿拉伯国家合作: 阿拉伯国家通过阿拉伯联盟等合作机制,加强了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合作。
这种区域协同有助于提升阿拉伯国家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
10. 波罗的海国家合作: 波罗的海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通过波罗的海国家委员会等机制,加强了在经济、能源、环境等领域的合作。
俄与东盟期待东南亚国家同上合组织进一步深化合作【河内消息】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俄外交部长谢尔盖·拉夫罗夫在河内召开的俄罗斯-东盟外长会议结束后向俄罗斯记者表示,俄罗斯与东盟成员国正在研究深化东南亚地区同上合组织合作的问题。
拉夫罗夫说:“我们讨论了这方面的具体计划,将研究并实施这些计划。
”据他称,俄罗斯在东盟的伙伴对同上合组织建立"更深远的伙伴关系"表现出兴趣。
拉夫罗夫透露,此次在河内举行的东盟外长会议上签署了《巴厘第三协约》,该文件提出了国际组织亦可加入东盟的可能性(此前仅允许单个国家加入东盟)。
他进一步指出,东盟有一位副秘书长参与了不久前举行的上合组织峰会。
拉夫罗夫说:“我们预计,上合组织秘书长将参与东盟今年举办的活动。
”【时事点评】请大家注意这两段文字,原文是:第一段:拉夫罗夫透露,此次在河内举行的东盟外长会议上签署了《巴厘第三协约》,该文件提出了国际组织亦可加入东盟的可能性(此前仅允许单个国家加入东盟)。
第二段:拉夫罗夫在河内召开的俄罗斯-东盟外长会议结束后向俄罗斯记者表示,俄罗斯与东盟成员国正在研究深化东南亚地区同上合组织合作的问题。
我们知道,此次东亚峰会上“最具冲击性”的新闻就是“东盟酝酿吸收俄美加入”,东盟由此也在10+1(中国),10+3(中日韩)、10+6(中、日、韩、印、澳、新西兰)等一大堆合作模式的基础上,又添加了一种“10+8(中、日、韩、印、澳、新西兰、美国、俄罗斯)”模式。
显然,上述模式都是在“东盟此前仅允许单个国家加入” 的基础上的。
●美国企图”公开介入(其实是破坏)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最新动作因此,假设东盟与上合组织合作的问题发生实质性突破,那么,这将创造一全新的合作模式,我们不妨称之为“1(东盟)+1(上合)”模式;值得强调的是,我们经常提的东亚经济一体化,本质上是以“10+1(中)”为核心、“10+3(中日韩)”为目标的一体化,至于所谓“10+6(中、日、韩、印、澳、新西兰)”,在目前阶段,已经属于美国通过“东盟内部亲美势力、日本、韩国等”、打造的一个、旨在破坏、至少是迟缓“中国力推的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工具”了。
商业经济SHANGYE JINGJINo.2,2021 Total No.534第2021年第2期(总第534期)中国对大欧亚地区的出口潜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项义军1,蒋磊2(1.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90;2.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28)[摘要]近年来,“大欧亚伙伴关系”的建立受到中俄双方高度重视,大欧亚在地理位置上是“一带一路”建设的起点和核心,共建“大欧亚伙伴关系”从而推进大欧亚地区贸易合作对“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了中国对大欧亚地区的出口潜力及其影响因素,为中国参与共建“大欧亚伙伴关系”提供定量参考。
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对大欧亚地区大部份国家仍存在较大出口潜力,其中共同语言、上合组织和进口国民主度等变量能显著促进中国出口。
因此,中国应该吸纳大欧亚地区各国加入上合组织,积极建立共同语言,维护大欧亚地区安全局势,推动大欧亚自贸区的建立,以此促进中国对大欧亚地区出口,挖掘出口潜力。
[关键词]出口潜力;出口效率;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大欧亚[中图分类号]F752.62;F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21)02-0005-04—、弓I言2013年乌克兰危机的爆发,2013-2018年欧美对俄罗斯实施了三轮不同程度的经济制裁,俄方外交战略被迫由西转东。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致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在2018年6月正式对中国发起贸易战,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地位由此显现。
“大欧亚伙伴关系”和“一带一路”倡议在近年来受到了中俄双方的高度重视,同时俄方表明希望中方能够参与共建“大欧亚伙伴关系”,中方也表明“大欧亚伙伴关系”与“一带一路”可以并行不悖,两大倡议可以协调发展。
2016年6月,普京提出了“大欧亚伙伴关系”这一概念。
2017年7月,中俄关于《欧亚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联合可行性研究正式启动。
国际区域协同案例国际区域协同是指在国际范围内,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开展合作与协调,共同解决共同的问题,推动区域的发展与进步。
下面列举了10个国际区域协同案例。
1. 欧洲联盟(EU):欧洲联盟是由28个欧洲国家组成的政治和经济联盟。
通过建立共同市场、自由贸易区和共同政策,欧盟实现了成员国之间的区域协同,提高了欧洲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2. 东盟(ASEAN):东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简称,由10个东南亚国家组成。
东盟成立旨在促进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政治和安全对话,通过区域协同推动东南亚地区的稳定和繁荣。
3.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是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国之间的贸易协定。
通过取消关税和贸易壁垒,NAFTA促进了北美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加强了成员国之间的区域协同。
4. 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太经合组织是由21个亚太地区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组织。
APEC通过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推动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
5. 中非合作论坛(FOCAC):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合作框架。
通过加强经济合作、人文交流和发展援助,FOCAC促进了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区域协同,推动了非洲的发展和繁荣。
6. 上合组织(SCO):上合组织是由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组成的区域安全合作组织。
SCO通过加强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和安全合作,维护了上合组织地区的和平和稳定。
7. 西非经济共同体(ECOWAS):西非经济共同体是由15个西非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组织。
ECOWAS通过推进贸易自由化、经济一体化和政治合作,促进了西非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协同。
8. 太平洋岛国论坛(PIF):太平洋岛国论坛是由16个太平洋岛国组成的地区合作组织。
PIF通过加强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对话和经济合作,推动太平洋岛国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安全。
9. 阿拉伯国家联盟(Arab League):阿拉伯国家联盟是由22个阿拉伯国家组成的政治组织。
世界各大洲的区域合作与经济一体化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区域合作与经济一体化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国际合作的重要手段。
世界各大洲的政府和国际组织积极推动区域合作,以加强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共赢。
本文将探讨世界各大洲的区域合作与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和未来前景。
亚洲地区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合作的重要中心。
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紧密,东盟(东南亚国家联盟)是亚洲最重要的区域组织之一。
东盟成立于1967年,由10个东南亚国家组成。
它的宗旨是加强区域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
东盟各成员国之间实行了零关税政策,促进了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此外,东盟还与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建立了自由贸易区,形成了区域价值链和产业链,促进了经济一体化。
另一个在亚洲地区重要的区域合作组织是上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
上合组织成立于2001年,由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组成。
上合组织的宗旨是维护地区安全和稳定,促进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
该组织在反恐怖主义、贸易和投资合作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密切,逐渐形成了经济一体化的局面。
欧洲是全球最具整体实力的大洲之一,其区域合作历史悠久且成果丰硕。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里程碑是欧盟(欧洲联盟)的形成和发展。
欧盟成立于1957年,最初由6个国家组成,目的是通过经济合作促进欧洲的和平与繁荣。
如今,欧盟已经扩大到27个成员国,形成了具有强大经济和政治实力的区域组织。
欧盟成员国之间实行了共同市场、关税同盟和货币联盟等制度,促进了货物、资本、劳动力和服务的自由流动,实现了高度的经济一体化。
南美洲的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相对较为薄弱,但该地区正逐步加强区域合作以推动经济发展。
南共市(南美洲联盟)是南美洲最重要的区域组织之一。
南共市成立于2008年,由12个南美洲国家组成。
该组织的目标是推进南美洲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上合组织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全球方案上合组织是一个年轻且充满活力的国际组织,印度和巴基斯坦加入后,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区域合作组织。
上合组织摒弃结盟、意识形态和对抗性手段,致力于解决迫切的国际和地区问题。
上合模式为各国有效开展以共同发展为导向的合作交流创造了良好条件。
上合组织成员国共同应对威胁与挑战的决心和在国际社会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意愿具有特殊意义,写入《上海合作组织宪章》的“上海精神”便是明证。
“上海精神”是上合组织的灵魂,是各成员国本着平等互信的态度,尊重他国国情,加强互利合作的体现。
根据《上海合作组织宪章》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上合组织成员国在完全平等和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寻求共识,这个原则为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拓展合作领域历史经验表明,欧亚地区各国的共处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键领域,上合组织成员国有意识且负责任地实施着眼未来的合作方案,证明了上合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巨大价值。
包括观察员国和对话伙伴国在内,上合组织国家拥有最丰富的能源、森林资源和淡水资源,其中三国的资源储备位居全球前十。
上合组织成员国总产值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占比高达21%,工业潜力亦首屈一指。
近年来,在冶金、机械制造、能源和交通等领域,各成员国对高科技、创新生产和数字经济予以高度重视。
此外,各成员国的农产品产量,如谷物、玉米、向日葵、土豆、大豆、茶叶和棉花等,也位居世界前列。
上合组织成员国为解决全球性经济问题采取了一致行动,极大地推动了自身的发展。
为此,上合组织支持不断完善开放公平的国际贸易体系,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措施。
近年來,上合组织在经济领域采取积极措施,为逐步实现上合内部商品、资本、服务和技术自由流通以及成员国间的经济倡议对接创造了良好条件。
实现这一长期目标,将为上合组织巩固整个欧亚多边合作关系取得新的战略突破。
上合组织成员国实施了有力的外交政策,在大型国际组织中扮演着积极角色,尤其是在联合国及其专职机构,例如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亚太经社会等。
东盟
成立日期
东盟的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
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
东南亚国家联盟成为政府间、区域性、一般性的国家组织。
1967年8月28-29日,马、泰、菲三国在吉隆坡举行部长级会议,决定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取代东南亚联盟。
编辑本段宗旨和目标
《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确定的宗旨和目标是:(1)以平等与协作精神,共同努力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2)遵循正义、国家关系准则和《联合国宪章》,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3)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科学等问题的合作与相互支援;(4)在教育、职业和技术及行政训练和研究设施方面互相支援;(5)在充分利用农业和工业、扩大贸易、改善交通运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进行更有效的合作;(6)促进对东南亚问题的研究;(7)同具有相似宗旨和目标的国际和地区组织保持紧密和互利的合作,探寻与其更紧密的合作途径。
编辑本段成员
东南亚国家联盟
10个(截至2009年底):文莱(1984年)、柬埔寨(1999年)、印度尼西亚、老挝(1997年)、马来西亚、缅甸(1997年)、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1995年)。
总面积约44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6亿。
观察员国:巴布亚新几内亚。
候选成员国:东帝汶。
编辑本段总部
东盟秘书处设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
编辑本段历史
1961年7月31日,马来亚(马来西亚的前身)、泰国和菲律宾在曼谷成立“东南亚联盟”。
1963年,东南亚国家联盟
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因为领土问题断交。
1965年8月,新加坡、马来西亚分治,联盟由此陷于瘫痪。
1967年8月6日,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五国外长在曼谷举行会议,于8月8日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协成立。
1976年,在峇里岛举行的东南亚国家联盟第一次首脑会议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和《亚细安协调一致宣言》,也就是《峇里第一协约》,确定了亚细安的宗旨和原则,成为亚细安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984年1月8日,文莱独立后加入东协,至此,亚细安有6个成员国。
由于后来其他东南亚4个国家加入东盟,这6个成员称为原东协成员,或东协老成员。
1995年7月28日,越南加入。
1997年7月23日,缅甸加入。
1997年7月23日,老挝加入。
1999年4月30日,柬埔寨加入。
2006年7月,东帝汶提出申请加入东协。
另巴布亚新几内亚为东协观察员。
2007年8月8日,为庆祝东协成立40周年,特定当天为东盟日。
11月20日,东协十国元首在新加坡签署《东盟宪章》。
编辑本段首脑会
东南亚国家联盟
首脑会是东盟最高决策机构,由东盟各国轮流担任主席国,负责召集。
主席国外长并担任东盟常务委员会主席,任期一年,负责主持常务委员会工作。
第32与33届东盟常务委员会主席分别为越南外长阮怡年(NguyenDiNien)和文莱外长穆罕默德·博尔基亚亲王(Mohamed Bolkiah)。
东盟秘书长由东盟各国轮流推荐资深人士担任,任期5年。
从1998年1月起,秘书长为鲁道夫·塞贝里诺(Rodolfo Severino,原菲律宾副外长)。
上合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001年6月,其前身是“上海五国”会晤机制。
1996年4月26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了第一次首脑会晤,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翌年,五国领导人又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
此后,五国元首每年轮流在各国会晤。
由于五国元首首次会晤在上海举行,因此,这一会晤机制被冠以“上海五国”的称谓。
2000年7月5日,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以观察员身份首次出席了杜尚别元首会晤。
最初,“上海五国”是一个讨论和解决边境地区加强军事信任与裁军的元首会晤机制。
随着边境地区信任和友好的建立,会晤的内容由边界问题逐步扩大到政治、安全、外交、经贸等各个领域。
除元首会晤外,还建立了执法与安全、国防、外交等部门领导会晤机制。
2001年6月15日,“上海五国”首脑在上海举行第六次会晤,乌兹别克斯坦以完全平等成员身份加入“上海五国”。
随后,这六个国家元首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宣告六国间地区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是: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教、能源、交通、环保及其它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严格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相互尊重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平等互利,通过相互协商解决所有问题,不谋求在相毗邻地区的单方面军事优势。
“上海合作组织”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及对外开放的原则,愿与其他国家及有关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对话、交流与合作。
“上海合作组织”每年举行一次成员国元首正式会晤,定期举行政府首脑会晤,轮流在各成员国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