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级专硕培养方案
- 格式:pdf
- 大小:2.47 MB
- 文档页数:187
广州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方案(2016级研究生开始使用)一、专业学位类别、学制、学习方式一级学科名称:工程硕士(代码:0852 )二级学科名称:电子与通信工程(代码:085208 )学制:3年学习方式:全日制二、本学科情况介绍本学科研究领域集中在通信与信息系统、电路与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等方向。
通信与信息系统方向的研究领域为无线和移动通信技术及其系统设计和应用,主要包括:多天线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终端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信息网络理论与技术、宽带无线通信技术、智能天线等,本方向的特色在于将先进的无线通信技术及协议与嵌入式系统、射频通信芯片、传感器网络芯片相结合,设计实际的通信终端及系统;电路与系统方向主要以DSP、ARM、FPGA等为技术手段,以现代通信、现代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和现代传感器技术等为基础,开展可实现信号检测、处理、识别和控制的智能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本方向的特色在于以人脸/语音/指纹等信息为研究对象,研究开发能应用于公安/防恐等领域进行身份确认和跟踪的智能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方向的研究领域为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的相关技术应用和产品开发工作,主要包括语音信号处理、通信声学、音效处理、音视频工程、电声器件应用与开发等,本方向的特色在于将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与声学、通信等相结合,实现应用性强的信号和信息处理的方法和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方向的研究领域为传感器及现代控制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主要包括:无线传感器网络终端设计、感知网组网技术、感知网与广域网融合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本方向的特色在于利用最新的传感器、无线单片机、嵌入式系统设计实际的物联网应用系统。
本学科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12人,其中博士学位占85%以上,正高职称占30%以上,副高职称占45%。
近五年来本学科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多篇,SCI、EI收录9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出版专著20余部,获发明专利18件。
2016考研备考方略:北京大学新闻传播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新闻与传播硕士培养方式: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全日制授课。
实行学分制,学生须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按照教学计划和相关规定选课和考试,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分,完成专业实习和毕业(学位)论文。
新闻学和传播学课程结构:(毕业学分35)校必修9学分院必修6学分专业必修5学分选修15学分课程方案:1.校必修(9学分)英语4学分(一年级春)政治5学分(一年级秋)2.院必修(6学分)传播学理论研究3学分(一年级秋)传播学研究方法3学分(一年级春)3.各专业必修(5学分,其中2学分为导师指导下的独立研究)专业独立研究(由导师指导)2学分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方向:国际传播研究新媒体与网络传播方向:网络传播研究广告学方向:广告学研究编辑与出版学方向:编辑与出版研究媒体经营管理方向:媒体经营管理研究传播学理论与研究方法方向:媒介文化研究国际新闻、新闻传播史论、新闻传播实务、大众传播方向:新闻学理论研究4.选修(15学分)(全院开设约45学分的课程供选择。
专业必修课可计为其他专业选修学分,选修课程至少三门。
)传播法研究3学分媒介分析3学分全球化与传播3学分跨文化交流研究3学分新闻与传播专家论坛3学分出版经营管理专题3学分视听语言3学分信息经济学与广告3学分传播伦理学研究3学分认知修辞学3学分社会心理修辞学3学分中外传媒史论3学分广告与营销研究3学分广告与公关研究3学分广告前沿问题研究3学分财经新闻研究3学分新闻传播史专题研究3学分国际新闻实务研究3学分媒体经营管理案例研究3学分网络媒体管理研究3学分高级统计3学分传媒与社会变迁3学分对外传播专题3学分国际传媒专题研究3学分财经专业课3学分(中国经济改革、国际贸易理论、证券市场基础课、基础金融学、经济学等)书刊营销专题3学分公关研究3学分信息检索与利用3学分广告创意研究3学分品牌研究3学分广告与媒介研究3学分舆论研究3学分英语新闻写作3学分媒体与国际关系研究3学分新闻学与新闻史研究方法论3学分。
北京理工大学2016版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代码:080703动力机械及工程(080703)一、学科简介与研究方向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前身是内燃机专业,始建于1953 年,1981 年首批获军用车辆工程(含内燃机)博士学位授予权,1993 年更名为“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同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博士后流动站,2002 年进入国家级重点学科行列。
本学科点多年来一直从事车用内燃机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车辆动力领域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
本学科点在教学与科研的各个领域和国内外有关机构建立了长期的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关系。
本学科点现有教授22名、博士生导师24 名,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实验师34 名、硕士生导师共计47名,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导的,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建有“汽车动力性及排放测试国家专业实验室”、“军用车辆动力系统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和“北京市清洁车辆重点实验室”;设备资产总额近亿元,实验室面积近6000 平方米,形成了从理论研究到产品开发的科研体系、先进的试验研究开发平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稳定的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有:1.动力机械系统工程与控制理论:车辆动力系统建模仿真及一体化集成设计方法研究、发动机及其动力系统电子控制技术研究、混合动力及新概念车辆动力系统研究、动力系统热管理和能量梯级利用研究等。
2.内燃机燃烧、排放与环境效应:不同燃料的物理化学物性及其燃烧特性、燃料与空气的匹配与流动控制、机内燃料混合与燃烧放热过程及其机理、燃烧产物的生成机理及其环境效应、内燃机后处理技术与理论、新能源新动力装置开发应用、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
3.动力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噪声:动力机械复杂结构静动力学分析理论与实验、内燃机结构热负荷与热强度、内燃机结构振动及表面辐射噪声、机构动力学及摩擦磨损、动力机械承力结构仿生及优化设计。
4.叶轮机械与流体动力学:叶轮机械内部流动特性与叶轮设计方法、车用发动机涡轮增压系统的设计与匹配、车用燃气轮机技术、两栖车辆的水上航行特性与减阻技术、喷水推进系统与叶片泵的性能预测、空化与超空化流动特性及其在水中航行器的应用等。
北京理工大学2016版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教育学学科代码:040100教育学(040100)一、学科简介与研究方向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主要从教育的历史发展出发,了解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关系、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课程教学等教育基本理论,进而探索现代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理论联系实践研究教育领域的现实问题。
我校教育学科自1981 年开始建立,1998 年获批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点,2005 年获批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学位点,2006 年获教育学硕士一级学科授权;2011 年获教育学博士一级学科授权,同年获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
2012 年开始招收教育学本科双学位学生。
2012 年以来,依托本学科建设了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国家教育部智库平台“国防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教育部云环境重点开放虚拟实验室、教育部高端动漫仿真开放实验室。
经多年的建设发展,逐步形成多学科相互支持和结合的学科背景,具有一支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长期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学校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的实践经验。
目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战略研究项目、科技部重大项目、教育规划基金、教育部科技委重点项目、工程院战略咨询项目、博士点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具有良好的研究生培养环境和条件。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1)高等教育:该方向针对大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和素质教育的理论实践、大学生科学创造力与知识创业教育、学习科学与高校教学研究等方面开展教学与科研。
(2)教育政策。
该方向针对国防教育与高校军民融合发展、高校科教资源配置与成果转化、创新团队建设与科技人才国际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育政策与评估的基本理论方法等方面开展教学与科研。
北京理工大学2016版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代码:080700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00)一、学科简介与研究方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点以燃烧、流动、动力机械结构强度、电子控制、水上推进、多相复杂流动、太阳能利用、强化传热传质等为主要研究基础,以车用内燃机及其辅助装置和外延为研究和应用对象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
本学科点现有教授22名、博士生导师24 名,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实验师34 名、硕士生导师共计47名,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导的,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建有“汽车动力性及排放测试国家专业实验室”、“军用车辆动力系统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和“北京市清洁车辆重点实验室”;设备资产总额近亿元,实验室面积近6000 平方米,形成了从理论研究到产品开发的科研体系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主要研究方向有:1.动力机械系统工程与控制理论:主要研究新型车辆动力系统综合控制理论和集成设计方法,新概念动力系统理论与方法。
2.内燃机燃烧、排放与环境效应:主要研究燃料燃烧与高效热功转换、排放物生成机理及其环境效应。
3.动力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噪声:主要研究热机中结构承力系统的力学理论和耦合机理、结构振动噪声的产生机理与控制方法、结构与材料疲劳理论及强化方法、运动机构多体系统动力学。
4.叶轮机械与流体动力学:主要研究叶轮机械内部非定常流动特性、内燃机涡轮增压系统匹配理论与调节技术、燃气轮机技术。
5.多相复杂流动与水动力学:主要研究兵器、航天、航空和船舶等领域的空化和超空化流动现象、水中航行器减阻、流体机械内部复杂流场和性能预测等。
6.强化传热传质与太阳能高效利用:主要研究强化传热与高效冷却、太阳能高效利用的理论与技术。
二、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科学岛分院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2016版)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新要求,规范和加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科学岛分院(以下简称“科学岛分院”)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更好地调动各方培养研究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从而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关文件精神及合肥研究院的具体情况,总结以往研究生培养经验,在合肥研究院原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制定本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一、培养目标研究生培养目标必须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特别要注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具体要求如下:(一)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在博士专业及相关领域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掌握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和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能熟练地运用第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有较好的写作和听说能力。
(三)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和工作作风,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及工程项目设计研究的能力,具有解决科学及工程项目中关键问题的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具有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竞争和应变能力。
(四)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习年限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5年,其中博士阶段学习年限不少于3年。
导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培养年限上采取弹性学制,博士阶段最长学习年限应不超过6年(含休学)。
硕博连读研究生延长学习期间(博士阶段第四学年至第六学年)的所有培养费用由导师所在课题支付。
三、课程设置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
申请学位所需的学分由课程学习学分和必修环节学分两部分组成,其中课程学习学分不低于48学分(含硕士阶段30学分和博士阶段18学分),必修环节学分5学分。
山东大学软件学院2016级培养方案
面向社会和软件技术产业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知识,系统掌握面向复杂软件工程问题的需求分析、建模方法、系统设计及开发技能,具备良好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创新、组织协调、终身学习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软件工程领域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
预期学生毕业5年左右达到以下目标:
1,系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和软件工程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2,在软件系统设计以及相关领域具备较强的科研和开发能力;3,具备良好的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4,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团队管理能力;5,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国际视野,适应和推动软件产业发展。
本专业必修核心课程包括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离散数学、算法设计与分析、计算机组织与结构、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软件测试技术、软件项目管理、面向对象技术等。
山东大学软件学院20XX级培养方案:
媒体与可视化课组:数字图像处理、人机交互技术、计算机图形学、增强现实网络空间安全课组:信息安全导论、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安全协议与标准智能软件课组:最优化方法、人工智能导论、机器学习、机器学习平台及应用实践数据科学课组:数据科学导论、非
关系型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挖据、VEB数据管理计算机系统课组:计算机体系结构、多核平台上的并行计算、操作系统开发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
北京理工大学2016版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代码:081100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00)一、学科简介与研究方向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博士后流动站,下设“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 和“电气工程与控制”六个学科方向,其中,“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导航、制导与控制”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是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
控制科学与工程是研究控制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
该学科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为基础,研究各应用领域内的共性问题,即研究为了实现控制目标,应如何建立系统的模型,分析其内部与环境信息,采取何种控制与决策行为。
同时,上述理论方法与各应用领域密切结合,形成了控制工程丰富多样的研究内容。
本学科在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结合、学科交叉和军民结合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与优势,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保卫国家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复杂系统的建模、控制、优化、决策与仿真;鲁棒控制与自适应控制;非线性滤波与控制;工程系统的综合控制与优化;运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先进控制理论与方法;生物医学信息处理;无人系统自主控制。
2.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计算智能与优化决策;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图像理解与计算机视觉;多智能体协同控制;指挥控制与决策系统;无人系统智能控制;复杂系统分布式仿真。
3.导航、制导与控制:惯性定位定向导航;组合导航与智能导航;惯性器件及系统测试;仿生导航;地球物理场信息匹配辅助导航;飞行器制导、控制与仿真;新型惯性器件;多源导航信息共享与控制。
4.系统工程:系统工程理论及应用;系统建模、优化与集成;复杂系统分析与控制;网络信息处理与控制;数据建模与决策;大数据管理与分析;天地一体化系统协同控制。
北京理工大学2016版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工商管理学科代码:120200工商管理(120200)一、学科简介与研究方向工商管理学科建于1980年,1990年获企业管理专业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企业管理专业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企业管理专业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2001年,增设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05增设会计专业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
2009年增设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0年工商管理学科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
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有市场营销、会计和工商管理三个专业。
经过三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在培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MBA、EMBA等教育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高级管理人才。
我院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师资力量雄厚,专业方向特色鲜明。
现有全职教师近50余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11人;学科下设专业方向:军民融合与组织创新、技术经济及管理、创新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与财务管理六个专业研究方向,加上EMBA、MBA和会计硕士三个专业学位,我院工商管理学科几乎包括了从本科到博士的所有下设的学科专业领域和项目。
另外,按我院行政组织体系架构,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涵盖技术经济及管理系、市场营销系、会计系和人力资源管理系。
学科专业方向及其优势特色如下:1.军民融合与组织创新:突出国防与军工特色,在军民融合发展、组织模式、创新方法等领域实现重点突破,以适应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广泛需求。
重点研究寓军于民、军民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军民两用技术双向溢出、扩张、转移及组织创新、机制设计,高层次创新团队构建、科技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等问题2.技术经济及管理:本学科方向一是围绕国家自主创新的战略部署,重点研究技术创新、技术扩散、产业转移、区域经济、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等,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重要决策依据。
2016年度硕士研究生专项培养计划一、培养方向及目标1.公司未来中、高层主管;2.团队型项目部经理、总工。
二、培养方式1.项目部实践锻炼:进企后到基层项目部实践锻炼2—3年,了解基层项目部的组织架构、施工流程、生产管理、技术应用、对外沟通交流;2.岗位/职务角色:普通施工员、项目工程部助理、总施工助理、项目总工助理;3.导师制:在项目部锻炼期间每位硕士生配备导师2名,其中专业导师1名,负责在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技术应用领域的引领及指导,企业管理及文化导师1名(副总经理以上),负责企业文化和员工思想领域的引领及指导,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4.研究课题:试用期三个月转正后,成立硕士生小组,由导师确定并下达研究课题或QC课题,在导师指导下进行钻研和探索,要求每人每年至少1篇专业论文,并在项目实践锻炼期完成至少1个课题研究。
三、培训内容硕士生进企后必须接受并完成下列培训:1.新员工进企培训;2.岗位证书取证培训;3.VIS企业形象系统培训;4.企业文化培训;5.员工拓展培训;6.优秀员工训练营;7.取得工程师职称;8.强制性规范和标准培训。
四、个人发展通道硕士生必须有各层级岗位和角色的经历,才能了解和理解未来管理对象的所思所想,其在公司内的发展通道和岗位经历如下:1.项目部工程技术岗位;2.基层项目部中层管理岗位;3.项目部管理团队岗位或(分)公司工程处管理岗位;4.分公司部门主管、副职或总部职能部门岗位;5.总部部门主管或副职;6.分公司副经理、主任工程师;7.分公司经理;8.公司副总经理、三总工;9.公司总经理。
五、待遇1.前12个月(含试用期):8万元/年;2.第二年:10万元/年;3.通讯费:100元/月;4.五险一金、落户烟台;5.如果有女朋友或未婚妻,公司可以同时招聘录用(专业对口或相近)。
六、住房安排1.项目部工作锻炼期间,住宿由项目部统一安排;2.在机关岗位工作期间,公司提供单间宿舍,如果不安排宿舍,则发放1000元/月的住房补贴;3.个人购置商品房时,公司提供15万元的无息贷款。
专业学位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6年)
研究生院 2016年9月 目 录 经济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金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3 金融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安排表 ................................................................................. 5 保险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6 保险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安排表 ................................................................................. 8 应用统计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9 应用统计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安排表 ....................................................................... 10 税务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11 税务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安排表 ............................................................................... 13 资产评估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14 资产评估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安排表 ....................................................................... 16 国际商务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17 国际商务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安排表 ....................................................................... 18 国际商务硕士研究生(留学生)培养计划安排表 ................................................... 18 商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会计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46 会计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安排表 ............................................................................... 47 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法律硕士(法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 60 法律硕士(法学)研究生培养计划安排表 ............................................................... 62 法律硕士(非法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 63 法律硕士(非法学)研究生培养计划安排表 ........................................................... 65 艺术与传媒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81 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安排表 ................................................................... 82
9 食品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化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94 化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安排表 ....................................................................... 97 食品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94 食品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安排表 ..................................................................... 101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控制工程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119 控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安排表 ..................................................... 121 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122 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安排表 ......................................................... 125 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126 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安排表 ..................................................................... 128 材料与机械工程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145 材料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安排表 ..................................................................... 147 机械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148 机械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安排表 ..................................................................... 150 理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理学院)培养方案 ......................................................... 159 化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安排表 ................................................................... 163 外国语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 175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安排表 ........................................................... 177
8 1
专业学位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 3
金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德才兼备、具备坚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功底、能够把握国家经济金融政策、精通和掌握金融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解决金融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高级金融技术和管理人才。 具体要求: 1.身心健康,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2.具备扎实的金融学理论基础,具有前瞻性和国际化视野,系统掌握投融资管理技能、金融交易技术与操作、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财务分析、金融风险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应用金融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较为熟练地掌握英语,能熟练阅读英文经济学文献,并能用英语进行交流。 4.熟悉现代信息技术,具备熟练运用网络查阅、收集和处理相关专业知识的技能,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人员。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 学制为2年,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4年,实行学分制。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1年,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学位论文时间不少于半年。 四、培养方式 1.导师的确定采取“双向选择”和“双导师制”模式。导师和研究生在入学一个月内双向自主选择,选择结果上报学院后,学院综合考虑学生意愿、导师意见和总体情况最终确定导师安排。学院导师和校外导师各一名,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校外研究生导师均来自于金融业界。 2.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中应加强对课程内在规律、思维方法、发展前沿、实际案例的讲解,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提高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家和监管部门的人员开设讲座和承担部分课程。 3.考评方式灵活多样。考评注重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包括考试、平时作业、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撰写专题报告等。 五、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攻读本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所修总学分不得少于35学分。学分组成为:公共基础课程5学分,专业基础课程8学分,专业主干课程8学分;专业选修课程8学分;专业实践6学分。具体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见附表。 2.补修课程(适用于本科非经济和管理类专业学生)。跨专业录取的研究生须在导师指导下补修相应专业本科主干课程3门,参加本科课程考试并考核合格,方可有资格参加毕业论文答辩。不计学分。 在完成以上规定学分的基础上,研究生还可在导师指导下选修校内其它学院开设的有关课程。 六、专业实习(6学分)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专业实践环节的考核采用学分制。实践环节一般安排在第2—3学期进行,该环节累计工作量不得少于320学时(每周20学时,按16周计算),要求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 七、学位论文 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文字重复率检测合格,匿名评审和答辩通过后授予硕士学位。 1.学位论文选题 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应结合专业实践进行。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生产实践等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实践背景和应用价值。 2.学位论文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