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弹力 弹簧测力计
- 格式:ppt
- 大小:1.91 MB
- 文档页数:17
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构造;2.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3. 能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弹簧测力计的准确性。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2. 学会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力的测量;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 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和动脑思考的科学精神;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构造:介绍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弹簧的弹性系数,以及测力计的刻度表示方法。
2.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讲解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包括测量前的准备、测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测量后的数据处理。
3. 弹簧测力计的准确性: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弹簧测力计的准确性,探讨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构造;2.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 弹簧测力计的准确性分析。
难点:1. 弹簧测力计的准确性分析;2.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弹簧测力计若干个;2. 实验器材(如钩码、绳子等);3. 数据记录表;4. 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测量方法,引出弹簧测力计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强调注意事项。
3.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学生观察并记录数据。
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并记录数据。
5. 数据分析: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弹簧测力计的准确性。
7.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弹簧测力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估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2. 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3. 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4. 学生对弹簧测力计原理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
弹簧测力计原理引言:弹簧测力计是一种常用的力量测量工具,其原理基于弹簧的弹性变形与力量之间的关系。
在实际应用中,弹簧测力计具有结构简单、精度高、使用方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物理实验、工程测量、机械测试等。
本文将介绍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一、弹簧的弹性变形弹簧是一种具有弹性变形能力的材料,当受到外力作用时,其形状会发生变化,当外力撤离时,弹簧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这种形状的变化称为弹性变形。
弹簧的弹性变形与外力的大小成正比,这一特性使得弹簧成为测量力量的理想工具。
二、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弹簧测力计的主要结构包括外壳、弹簧、定点和指针等组成部分。
外壳起到保护和固定其他零部件的作用,弹簧是弹簧测力计的核心部件,其弹性变形用于测量力量大小,定点起到固定弹簧的作用,指针则用于指示力量的变化。
三、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基于胡克定律,即弹簧的弹性变形与外力之间的关系为线性关系。
根据胡克定律,弹簧受到的拉力(F)与其弹性变形(x)成正比,比例系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k)。
即F=kx。
通过测量弹簧的弹性变形,就可以得到外力的大小。
当外力作用于弹簧测力计时,弹簧会发生相应的弹性变形,这种弹性变形可以通过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来观察。
指针的位置与弹簧的弹性变形成正比,从而可以间接地得到外力的大小。
四、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弹簧测力计选取应符合被测力量的范围,过大或过小的测力计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2. 在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时,应尽量避免外力的横向作用,以免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3. 长时间使用后,弹簧测力计的测量精度可能会有所下降,需要定期校准以确保其准确性。
五、弹簧测力计的应用领域弹簧测力计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物理实验、工程测量、机械测试等,常见的应用包括:1. 重物的称重:弹簧测力计可以用于测量重物的重量,如实验室中的称重实验、工程中的起重机等;2. 力学实验:弹簧测力计可以用于力学实验中,测量力的大小,如杆的弯曲实验、材料的强度测试等;3. 医疗研究:弹簧测力计可以用于医疗领域的研究,如测量人体肌肉的力量、关节的弹性等。
弹簧测力计工作原理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跟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即F=kx。
F为弹力的大小,也就是拉力,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是牛顿每米,单位的符号是N/m,x为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越长。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之前
1。
拉动弹簧:反复拉动弹簧(用力过度可能会损坏弹簧),防止其卡住,摩擦,碰撞。
2。
了解量程:知道测量力的最大范围(量程)是多少。
3。
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
知道每一大格,最小一格表示多少牛(N)。
4。
校零:检查指针是否对齐零刻度线,若没有对齐,需要调节至对齐。
使用之中
1。
不能超量程使用。
(天平,量筒,量杯等都不能超量程使用,但刻度尺除外)(补充说明:因为超量程使用可能会损坏弹簧测力计,并且造成塑性形变,导致误差。
而且超量程使用了,会导致测不出准确的力,比如一个6N的力,你用一个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测,指针指向5N,但是实际上是6N,就产生了误差。
)2。
同方向:测力时,要让弹簧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且弹簧不能靠在刻度盘上。
3。
视线要与刻度盘垂直。
使用之后
调节弹簧测力计,让指针对齐零刻度线。
一、弹力弹簧测力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对弹力概念的理解、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男同学在小时侯有没有玩过弹弓?要怎样做才能使纸团弹得很远呢?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就可以回答这些问题了。
板书:第一节弹力和弹簧测力计演示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变形,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
2、取一条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纸不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4、取一块橡皮泥,用力按,放手后,橡皮泥不会恢复原来的形状。
二、讲授新课(一)弹力(1)弹性和塑性讨论:认识学生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再举些类似的例子。
(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些特征进行分类)点拨:“直尺、橡皮筋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塑性。
”板书:见PPT课件1、弹性和塑性弹性::当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后,撤去外力能够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这种特性叫弹性。
塑性::当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后,撤去外力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
(2)弹力想一想:我们用外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同时,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橡皮筋也拉我的手、矿泉水瓶推我的手。
这些又说明了什么呢?师:大家都看过跳水比赛,跳水运动员向下压跳板时,跳板受压后变弯,发生什么变化?形变。
师:跳板被运动员压弯后,会怎样?会把运动员向上推。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4一、教材分析教学大纲对弹力没有作要求,原教材也没有列出,只要求理解弹簧秤的原理,学会用弹簧秤。
由于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同时它又是制作和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原理,课程标准将它纳入教学内容: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和实验了解它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新教材在编写这部分内容时,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如拉橡皮筋、弹簧等,让学生感受它们对手有力的作用,从而引出弹力的概念。
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自制弹簧测力计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建立弹力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通过制作,探究学习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三、教学方法建立弹力概念主要通过演示观察、学生操作和交流讨论的方式;学习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弹簧测力计的制作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主要是通过交流评估的方式进行。
四、教学过程(一)塑性、弹性、弹力概念的教学由直观到抽象,从现象中归纳出事物的共同特征,得到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
(1)活动感受:学生的课桌上备有弹簧、橡皮筋、一段导线铜心、一段钢丝,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把玩等活动感知这些物体的特点。
提问:通过大家的观察、动手活动,你们对上述事物都有哪些想法?点评:上述提问不具有任何方向性的提示和诱导,因而具有很大的开放性。
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彻底的解放,学生很可能会在物体(物质)的导电性、金属与非金属等方面加以认识,会有许多新奇的想法。
学生也会在物体能够恢复原状或不能够恢复原状方面加以描述,对塑性、弹性、弹力等概念逐渐明晰。
初中物理弹力教案模板5篇初中物理弹力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来理解物体的弹性、塑性以及弹性有一定限度这些较为抽象的概念。
2、通过亲手去拉皮筋、压弹簧、搬尺子来感受弹力的作用,再通过抽象性思维归纳出弹力的一般概念,从中隐约地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由表面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法。
3、通过演示“共同自制弹簧测力计”自然而然地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并且能增强自我创造的自信心。
再通过观察生活中其它的形形色色的测力计能够找出它们的共性(都是利用了弹簧的形变大小与所受外力大小的关系,将抽象的外力的大小转化为直观的长度或角度的大小)。
并以此能拓展认识到其它基本测量工具都是如此。
4、通过“使用测力计”的分组实验总结出使用的要领,并且联系前面学过的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刻度尺、量筒,理解它们有共同的使用要领,从而对逐类旁通的学习方法产生一些自发的认识。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弹力概念的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弹性、塑性及弹性限度1、演示一:(1)拉橡皮筋,观察其伸长,撤去拉力,观察其恢复原状。
(2)拉泡泡糖条,观察其伸长,撤去拉力,观察其不能恢复原状。
(3)压海绵,观其变薄,撤去压力,观其复原。
(4)压橡皮泥,观其变薄,撤去压力,观其不能复原。
(5)压钢尺,观其弯曲,撤去压力,观其复原。
(6)压铁丝,观其弯曲,撤去压力,观其不能复原。
2、用示意图再现以上六个演示实验的现象。
3、学生分组讨论,将以上六个现象分类。
4、各抒己见再导向统一,得出弹性和塑性的概念。
5、演示二:用很小,较大,很大的力分别拉同一根弹簧,观察其能否复原。
6、共同分析得出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
二、弹力1、学生动手实验:拉皮筋,压弹簧,搬尺子,感受皮筋、弹簧、尺子对手的力。
2、分析以上弹力的产生,得出弹力的概念。
(1)皮筋在被拉长时,对手施加的力叫弹力。
(2)弹簧在被压缩时,对手施加的力叫弹力。
(3)钢尺在被压弯时,对手施加的力叫弹力。
弹簧测力计公式
弹簧测力计是一种常用的力学测量工具,它利用弹簧的弹性变形来测量外力大小,其原理是胡克定律。
弹簧测力计公式为F=kx,其中F为外力大小,k为弹簧的弹性系数,x为弹簧的伸长量。
该公式表示,当弹簧受到外力作用时,其伸长量与外力大小成正比,弹簧的弹性系数k则是一个常数,它表示单位伸长量所需要的外力大小。
弹簧测力计通常有两种类型:单向型和双向型。
单向型只能测量一种方向的力,而双向型可以同时测量正反两个方向的力。
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需要注意测力计的量程和精度,以及测量环境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弹簧测力计公式是力学中的基本公式之一,它的应用范围广泛,涵盖了工业、科研、教育等领域,是一种重要的力学测量工具。
- 1 -。
13.1 弹力弹簧测力计要点梳理一、知道什么是弹力,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1、弹性:物体受力形变,不受力后能自动恢复原状的特性叫弹性。
如橡皮筋、弹簧、气球等物体都具有弹性。
2、塑性:物体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原状的特性。
如铝丝、橡皮泥等物体具有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而产生的力。
如弹簧被压缩或被拉长时所产生的力。
4、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二、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其正确使用1、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弹簧受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在一定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拉力成正比。
2、会正解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①看:看清量程、零刻度线和分度值。
②调:沿轴线来回轻拉几次,避免有过大的摩擦;若指针不指“0”,应调到“0”。
③测:拉力的方向应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以免产生过大摩擦。
④读:读数时视线与指针所指的刻度线垂直。
趣味资料不可思议的平衡表演找到了物体的重心,就能使它平衡;重心越低,物体越容易平衡。
在下面的实验中,有几个物体的平衡,就是这个道理。
一、将一把小折刀打开一半,把刀尖插进一支铅笔的一侧,距笔尖约2厘米。
将笔尖放在手指头上,铅笔会稳稳地站立着。
稍稍调整一下小刀的开合度,把笔尖放在任何物体上,你会发现,铅笔都不会倾倒。
二、找一把尺子、一把锤子和26厘米长的细绳。
把细绳两端结一个扣,使绳变成一个环,按图套在尺子与锤于把上。
将尺子末端放在桌子边缘,适当调整绳环在尺子上的位置,奇怪的是,锤子和木尺居然不掉下来。
三、将火柴杆的一端切成“V”形槽,另一端插入软木塞底部的正中心。
另找两把叉子对称地插在软木塞的两侧上(要插紧)。
然后,双手绷紧一根细线,请你的朋友将火柴杆“V”形槽骑在线上,撒手。
这个怪家伙竟然象杂技演员走钢丝一样,直立在线上保持平衡。
如果把线倾斜一下,它还能稳稳地沿线滑动。
这几种奇妙的平衡,是多么不可思议呀!当你给你的小朋友表演这套“平衡魔术”时,一定会使他们瞠目结舌的。
轻松演练1.物体受到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特性叫;物体在发生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特性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