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复习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8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产生与发展复习提纲【学习目标】第18课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巴黎公社一、空想社会主义1、背景:(1)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明显。
(2)一些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发案,形成了一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2、代表人物: 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3、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之一。
二、《共产党宣言》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经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社会阶级矛盾暴露并激化。
(2)阶级: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欧洲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理论: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三大思想来源)。
(4)实践:马克思、恩格斯投身革命活动。
2、发表:1848年初发表,马克思、恩格斯撰写。
3、内容:(1)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2)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3)宣告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4)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4、意义:(1)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巴黎公社——第一个工人政权1、背景:(1)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
普鲁士军队包围巴黎。
巴黎人民组成国民自卫军,保卫共和国首都。
(2)1871年3月18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派军队偷袭巴黎市内国民自卫军的阵地,妄图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装。
2、措施:(1)政治: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他们。
(2)经济: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3)教育:世俗教育全面代替宗教教育、实行义务教育。
3、失败: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镇压下,5月28日,巴黎公社失败。
失败的原因:(1)根本原因:法国政治、经济发展还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具体原因:敌人的疯狂镇压,巴黎公社寡不敌众。
真诚感谢本学期同学们对黄胜海老师教学工作的支持配合和帮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讲内容复习提纲期末考试主要范围绪论马哲: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马经:第四章第五章188页关于《原理》考试形式06级《原理》考试形式:开卷。
08级《原理》考试形式:闭卷。
考试时间:1.5小时(90分钟)19周2009年1月4日周日北校、南校-5日周一上午南校一辨析题(共60分)06级:共6题每题10分08级:共12题每题5分答题要求:先辨别对错;如果错指出错处并改正过来;再简要分析说明理由。
06级4、5句话左右。
08级2、3句话左右。
二论述题(共1题20分)8、10句话左右。
三材料分析题(共1题20分)8、10句话左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包含的两个方面内容(二)物质的概念,可以结合唯物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来阐释(三)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和时空观(四)实践的概念、内容和形式以及由此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五)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和三个规律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 对比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三)认识的辩证过程(四)真理的客观性,相对性和绝对性(五)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依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内容(二)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及其相互的辩证关系(三)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重点讲社会基本矛盾以及科学技术的巨大推动作用(四) 对比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和英雄创造历史的两种观点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二)商品的价值量及其变化规律(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四)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五)资本的本质及资本的划分(六)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七)资本积累理论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一)资本主义垄断的形成(二)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三)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五)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六)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及其原因和实质(七)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发展趋势。
马原复习提纲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创建者、继承者的相识成果来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阶级属性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探讨对象和主要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马克思主义【总结】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阶级性);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创始人);是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探讨对象和主要内容)。
●为什么要推翻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不行克服的几大弊病:物质财宝对人的统治;人与人的对抗、分裂;最重要的是,资本主义不能给绝大多数人以华蜜●马克思的社会志向消退人与人的对抗、分裂,实现人类解放,建立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如何实现人类解放两大根本途径:发展生产力;变革社会关系,特殊是歼灭私有制●人类解放的历史进程整个人类历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地为自身争取自由和解放的历史。
更详细地讲,就是人类不断摆脱自然界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渐渐驾驭自身命运,最终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子的奋斗过程。
原始社会:人尚未受到社会关系的奴役,但却是自然界的确定奴隶。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复习资料一、马克思1、马克思的主要作品(识记,加深的为重点)马克思全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1835年8月)、《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评普鲁士的书报检查令》、《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与恩格斯合著)(1845-1846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 、罢工和工人同盟(1847年上半年)、工人联合会(1847年12月底)、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1848年) 、共产党宣言(1848年)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5月31日)、伦敦交易所的恐慌—罢工(1853年9月27日)、给工人议会的信(1854年3月9日于伦敦)、《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年8月)、鸦片贸易史(1858年8月3日和9月3日)、《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1864年9月28日)、工资、价格和利润(1865年)资本和劳动之间的斗争及其结果(1865年5月底—6月27日)、工会(工联)它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1866年8月底)、资本论第一卷(1867) 、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致社会主义民主同盟中央局(1869年3月9日)、法兰西内战(1871年4月)、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4-5月)、资本论第二卷(1885)、资本论第三卷(1894)2、马克思投稿的主要报纸和主编的主要报刊马克思为《德国缪斯年鉴》《德法年鉴》《莱茵报》《杜塞尔多夫日报》、《巴门日报》、《法兰克福日报》、《特利尔日报》、《汉堡通讯》、《科尼斯堡日报》等多家报刊上撰稿上千篇,其中最长的是《纽约论坛报》,撰稿长达十年之久。
马克思主编的报刊主要有《莱茵报》《新莱茵报》和《德法年鉴》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报刊思想3、马克思对报刊社会性质的论述报刊的社会性质要求它与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并全心全意服务人民,只有拥有最大多数的读者,得到他们的承认才能生存。
唐少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整理大全绪论1.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答:(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2)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为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3)无产阶级肩负着资本主义的掘墓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创立马克思主义的。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答:(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3)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答:(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资本论复习提纲第一讲:绪论一、马克思研究《资本论》的对象和目的1、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1)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的三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资料)* 科技(高科技 n )生产关系——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制度上层建筑——政治、法律等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2、研究目的:揭示现代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
马克思在序言中说:“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
”揭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必然性,指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二、《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唯物辩证法、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马克思说:“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
二者都必须用抽象离来理解。
”三、《资本论》的阶级性——代表广大工人阶级利益恩格斯在谈《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的影响说:“《资本论》在大陆上常常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任何一个熟悉工人运动的人都不会否认:本书所作的结论日益成为伟大的工人阶级运动的基本原则。
第二讲:劳动价值论复习思考题: 1、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
3、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4、讨论:如何理解和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商品,在政治经济学中,抽象为一个使用价值集合与一个价值集合的统一体,形式表示为:商品={使用价值,价值,……},这里的“使用价值”是指“使用价值集合”,“价值”指“价值集合”,非特别指出皆省略“集合”二字。
八年级下册政治复习提纲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和主要内容2.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二、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机构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作用和地位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4.国家权力的机构和职能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和特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和特点3.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协调关系四、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1.国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的比较与联系2.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关系五、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道路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特征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道路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1.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性2.国防政策和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防力量和军事战略八、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与合作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政策和基本原则2.中国与世界的多边合作和双边关系3.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作用和贡献以上提纲仅供参考,在复习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希望同学们通过复习政治知识,深入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实践,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提纲一、基本常识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等前人优秀思想成果而创立的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及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狭义的马克思主义,还包括继承者对他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如列宁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狭义马克思主义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共性与个性)。
首先,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其次,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
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或两大基本观点:联系和发展。
6、联系与发展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发展是具有前进上升性质的运动和变化,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规律的含义:事物发展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而不是偶然的。
8、认识的辩证过程:(一)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二)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实践。
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0、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1、两种社会历史观的分歧:(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2)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有无规律。
(3)谁是历史的创造者?12、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社会基本矛盾是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也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
13、生产力的构成:直接要素:(1)劳动者;(2)劳动对象;(3)劳动资料(劳动手段,主要指劳动工具)。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复习资料一、考试形式:开卷考试。
二、考试题型1、选择题:分为单项和多项选择2、简答题3、材料分析题3、论述题三、知识点复习1、哲学定义和哲学基本问题包括的两个方面⑴哲学定义:哲学和世界观的区别所在;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⑵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和唯心的唯一标准;第二方面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3、意识的本质及其对创新的哲学意义的理解4、实践的基础地位5、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的两个特征: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和发展观点(发展的本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科学发展观)。
6、矛盾观点:矛盾的特殊性:在方法论上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8、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
社会基本矛盾推动历史发展9、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问题10、历史主体的哲学含义:人民群体的历史作用1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和价值规律(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形式和具体表现)12、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1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四、对热点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几个热点:经济方面: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134-136);2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变化(174全球化背景;175-182);3、价值规律(129-132)政治方面:1、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阐释(建国六十周年的经验总结: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生态环保等等);2、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人的本质观点115;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115-116;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目的)社会生活方面:自然灾害(汶川大地震引发的思考)和流感病爆发(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普遍联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50-52)原理方面:1、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最重要的理论品质(13-15);2、社会生活本质上具有实践性(32-35);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65-67)Yangdong0929@知识提纲第一部分:知识点绪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如何理解哲学?第一:从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和联系来把握;第二: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来把握2、如何把握哲学基本问题?第一:哲学基本问题以及它包含的两个方面;第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决定因素;第三:划分唯物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四: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五行学说属于朴素唯物主义阶段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第一章 哲学及其发展规律哲学的含义: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人生观: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
方法论:方法论就是关于方法的理论。
方法论主要解决人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事物和问题须“怎么办”这个问题,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问题。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哲学和宗教的区别就在于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就是说“理论化、系统化”这一点,可以把哲学和宗教区别开来。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关于整个世界最普遍本质和规律的学科。
(1)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一方面,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
——本体论2.思维能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的问题。
——认识论3.思维怎样反映存在的问题。
——方法论基本派别:唯心主义哲学形态:凡认为万物的最大共相和本质是精神的哲学家及其哲学理论都叫唯心主义哲学。
唯物主义哲学形态凡认为万物的最大共相和本质是物质的哲学家及其哲学理论都叫唯物主义哲学。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万物的本源看作是某种物质具体形态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把构成事物的最小单位原子(或分子)等同于物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把从包括“黑马”在内的世界万物中抽象出来最大共性的本质视为物质,即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形而上学:一是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之外对象的哲学。
二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思维方式,即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客观唯心主义(万物共相、本质是“客观精神”)主观唯心主义(万物共相、本质是“主观精神”或万 物共相、本质为人心所造) 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谈话论辩、在辩论中揭露对话议论中的矛盾并通过克服这些矛盾以求得真理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p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方法) p3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p15
鲜明的政治立场 p16
重要的理论品质 p17
崇高的社会理想 p18
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p21-p22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p23-p24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观、方法论 p28
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p29
为什么第一问题是基本问题 p29
唯心主义 p29
历史唯物主义 p30
辩证法、形而上学 p30
物质和意识 p31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p32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pp32-p33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p37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体现 p39
规律及其客观性 p40
主管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 p42
联系的特点 p44
发展 p46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p48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p49-p50
质变和量变的相互转化 p51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p51-p52
唯物辩证法(客观、主观辩证法) p53
必然性--偶然性 p53
现实性--可能性 p54
现象--本质 p54
内容--形式 p54
辩证思维方法
归纳,演绎 p57
分析,综合 p58
抽象,具体 p58
历史,逻辑 p59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p60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p64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p65
认识的本质问题 p67
反映的特点 p68
认识运动的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理性、感性) p70
从认识到实践 p71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p72
真理的客观性 p73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p74-p76
真理与谬误 p7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p78-p79
价值及其特性 p81-p82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p82-p83
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p85-p86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历史观、唯心历史观) p95
生产方式、社会意识的认识与理解 p96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 p98
社会意识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p99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辩证关系的理论意义 p100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p101-p102
生产关系 p102-p10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联系 p104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矛盾 p105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理论意义 p105-p106
经济基础的内涵 p106
上层建筑的理解
观念上层建筑 p106
政治上层建筑 p106
关系 p107
国家的理解 p107-p108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p108-p109
上层建筑队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p109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p109
社会形态的内涵 p110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p110-p111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民的历史选择性 p111-p112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p112-p113
社会基本矛盾 p114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p114-p116
阶级 p117
阶级斗争 p117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p118-p119
阶级分析方法 p119-p120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p120
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p121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p122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p123-p126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p129
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的原则 p130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p131-p132
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p134-p135
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p135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p135-p136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资本的原始积累 p142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p144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价值) p145-p146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p146
价值量的决定 p146-p147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p148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p148-p150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p150-p15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p152-p153
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深化认识 p153-p154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p155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p158
所有制和所有权 p156-p157
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p157-p158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特点 p158
价值增值过程 p158-p160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p160-p162
资本积累 p163-p166
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p188-p168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p169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p171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 p173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p174-p175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 p176-p177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阶级局限性 p177-p178
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本质 p179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生产集中 p184
垄断的形成 p185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特点 p186
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p186-p187
垄断利润 p187-p188
垄断价格 p188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 p190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 p191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经济动因 p192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 p192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经济后果 p193
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和实质 p195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p196-p197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p198
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p199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p200-p201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p202
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p202-p203
政治制度的变化 p203-p204
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原因 p204-p205
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p206
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p208
资本主义自身局限性 p209-p210
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决定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p210-p212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p213
部分要点
马克思主义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标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1845春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 1844-1846
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标志:《哲学的贫困》1847 《共产党宣言》1848.2 的发表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关系的哲学范畴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基本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
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诗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