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价方案

  • 格式:docx
  • 大小:30.51 KB
  • 文档页数:1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评价方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一、指导思想: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课堂教学必须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落实,有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民主、和谐,自主、协作,开放、多元的课堂模式的建构。

二、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即以学生为评价主体,落实学生在课堂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2.发展性原则,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内驱力,同时也促进教师的发展;

3.全面性原则,即在评价的内容构成及评价的指标构成两个方面体现全面性,既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4.过程性原则,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要贯穿在学生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全过程;

5.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6.多样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基本理念:

1.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发挥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确定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侧重评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评教”,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这样才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评学”,建立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以具体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评价要以评学为重点,以此来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行为。

四、评价内容:

本方案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共设置13个评价项目,25个评价要点:

“评价项目”,从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出发,设置项目。“评价要点”,列出了对各个项目进行评价的主要内容。

“对评价要点的特征描述”,采用描述性语言对评价要点中具有典型性的特征进行列举和描述。

“其他”,选择教学准备齐全与否、学生发言面,其余留给评价者列出自己认为所需要补充的评价项目和要点。

“等级”,是根据特征描述,对课与评价要点是否符合所作的判断。每个项目分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

“评价等级和评语”,是评价者依据评价标准,评定等级,写出评语。

1.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明晰,要体现三个维度。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审美能力、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想象能力、思维品质、探究和创新精神都得到发展。

(2)目标确立和实施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生活体验基础之上,并能针对本班学生实际和学科特点。

(3)教学目标能为学生所理解接受并化为自己努力的方向。

2.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正确,重点安排合理,容量适当,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2)讲授不出现知识性错误,如有错漏出现能够勇于承认并予以纠正。

3.教学形式:

(1)教学形式、方法、手段的选择和使用符合教学内容需要、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

(2)教学环节安排合理,环节紧凑,节奏适度。

4.学习主体:

(1)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2)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5.学习氛围:

(1)营造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学习氛围,努力构建和谐、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

(2)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平等对话者。

6.学习方式:

(1)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并结合有效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课程的实施应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我构建知识、提高技能、发展心智、拓宽视野、健全人格、磨砺意志的过程。

(2)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并有时间保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学习,并达到一定的深度与广度。

(3)问题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辩性,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探究批判和创新精神,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归纳掌握学科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适当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讨论、交流、辩论、竞赛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深思)、“倾听”和“动嘴”相结合,加强“生生”、“师生”之间的交互学习,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教学相长”。

7.学习因素:

(1)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出发,创设真实可感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和理解,巧设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充分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2)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开放课程资源,拓宽学用渠道,沟通课堂内外,开阔学科视野,并能反映当代学科成果。引导学生加强课外学习活动。充分利用课外的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社会人文资源,在生活中自觉主动地学习,巩固、延伸和拓展课堂教学。重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处理好跨学科内容。

8.教学反馈:

(1)课堂信息反馈及时,富有教学机智。妥善处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错误。课堂教学内容和时间、步骤安排做到预设性和生成性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弹性,体现教学的灵活性、机动性和针对性。

(2)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习水平,更要关注学习的情感和态度,关注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评价以形成性和描述性的评价为主。评价方法多样,如:观察记录、谈话提问、书面测试等。评价要科学、有效和及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健康心智的发展。

(3)作业布置适量,体现开放性。

9.目标达成:

(1)通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目标有良好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