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球和地图专题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67.74 KB
- 文档页数:5
课时作业(一)[第1讲地球与地图]一、选择题图K1-1为地球局部经纬网图。
读图回答1~2题。
图K1-11.图中P地位于X地的方向是()A.南方B.北方C.西北方D.东南方2.从X地到P地沿最短路径需经过()A.东、西两半球C.东半球B.西半球D.南、北两半球读下面的四幅图(图K1-2),回答3~4题。
图K1-23.①~④四地中位于北京(116°E, 40°N )东南方向的是()A.①B.②C.③D.④4.四幅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经纬线方格,面积最大的是()A.甲B.乙C.丙D.丁读地球表面某区域的经纬网示意图(图K1-3),回答5~7题。
图K1-35.若某人从M点出发,依次向正南、正东、正北和正西方向分别前进100千米,则其最终位置是()A.回到M点B.在M点正西方C.在M点正东方D.在M点东南方6.O和P两点的实际距离约是()A.4440千米B.3330千米C.2220千米D.1820米7.若一架飞机从M点起飞,沿最短的航线到达N点,则飞机飞行的方向为() A.一直向东B.先东北再东南C.一直向西D.先东南再东北读图K1-4,回答8~9题。
图K1-48.上面的四幅图中,实际范围最大的是()A.①图B.②图C.③图D.④图9.四幅图中等高距相同,下列关于坡度大小判断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②>③>④D.无法判断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图K1-5,单位:米),回答10~12题。
图K1-510.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是()A.80米B.220米C.300米D.420米11.R河流经甲村后流向()A.正北方向B.西南方向C.正东方向D.东南方向12.甲村与M山峰的水平距离约为()A.9千米B.12千米C.15千米D.18千米图K1-6为等高线图,已知等高距为25米,A—B为空中索道。
读图回答13~14题。
图K1-6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B两点相对高度可能为25米B.图中索道上行方向为西南向东北C.A处坡面径流的方向是流向西北D.D处可能形成瀑布14.下列选择中最佳的是()A.A、B、E三地中,B处是建火情瞭望哨的最佳地点B.若要在B或E附近选一处建寺庙,B比E更合适C. B处是欣赏瀑布比较理想的地点D.若图示区域发生泥石流,正在欣赏瀑布的游客应往南逃走二、非选择题15.图K1-7中阴影表示黑夜,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第1讲地球和地图讲案【考纲细化考题预测】——考纲解读细化面向高考一、高考考点统计分析【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知识纵横联系融汇贯通纵向联系横向联系【直击真题剖析高考】——感受真题体会命题方向(2018·新课标Ⅰ卷)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图3所示。
据此完成下题。
10.小明若从重庆出发乘长途汽车经遵义至毕节,为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且能欣赏窗外风景,以下出发时间和座位较好的是A.6:00出发,左侧靠窗B.8:00出发,右侧靠窗C.10:00出发,左侧靠窗D.12:00出发,右侧靠窗【答案】10.B【解析】精准分析:【试题点评】该题重点考查了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结合图例进行分析,也属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很好地考查了学生运用地理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首先是要掌握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即7月份图示区域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再结合客车向南行驶,要向欣赏风景,需靠右侧坐;其次要结合图例信息,从重庆到遵义240km,限速是80,即最少需要3小时,从遵义到毕节205km,限速100,即最少需要2.05小时,即全程最少需要5.05个小时,即只有8点出发,才能避免长时间的太阳照射。
(2016•江苏卷)5月初,几位“驴友”到我国东南部某山区旅游。
图2 为该山区地形示意图,图中①—⑥处为露营和观景的备选地点。
读图回答3-4 题。
3.最适宜作为露营地的是A.①B.②C.③D.④4.最适宜观日出的地点是A.③B.④C.⑤D.⑥【答案】3.B 4.D【解析】试题分析:考点:地形与人类的生活生产的联系.【名师点睛】露营营地的选择我们一般要按照这四大基本原则。
第一、水源补给,一天大运动量的穿越过后,选择的露营营地有有水源补给,是完成整个穿越目标的关键,一来可以不必要增加背水负重穿越的体能消耗,二是可以有水源把大量出汗发臭的身体与衣物美美的洗上一把。
因此,在选择营地时应选择附近有溪流、水潭、河流、涌泉等有水源补给的地方扎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球和地图)考点知识和考纲解读[《考试说明》中涉及本考点的知识点]:地球的大小,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地球的形状,地轴、两级、赤道、经线纬线、经度、纬度,本初子午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经纬网及意义,时区划分,区时的计算和应用,日界线和北京时间;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注记、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考纲解读]:地球和地图部分是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学会阅读地图也是地理学的基本技能要求之一。
地球部分重点内容为经纬网部分,地图部分的重点为地图的比例尺和方向及其等高线地形的判读。
在近几年高考中,涉及本考点的内容的命题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计算能力及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综合行、分析性和实用性明显加强。
如时区计算、昼夜长短、根据经纬度判断位置、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等等,特别是于现实联系密切的内容。
第一章地球基础知识-经纬网一、知识结构体系二、基础知识思考训练(一)经线和纬线基本常识对比基本常识经线及经度纬线及纬度实际应用纬线的概念、特点纬度的划分重要的纬线经线的概念、特点经度的划分重要的经线确定某一点的经纬度位置确定两点的相对位置(方向)确定两点间最近距离的方向地图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地球的形状及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要求:阅读教材-区域地理第3页至第4页,结合图1-1,完成以下问题和表格。
①、观察经纬线,说出经线和纬线的不同;区分东西经和南北纬,确定经度和纬度的范围。
②、描绘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描绘0°经线和180°经线。
③、读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读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半球位置。
④完成以下表格: 表格1-经线和纬线对比 经线纬线定义特 点 形状长度相互 关系间隔指示方向表格2-经度和纬度的对比经度纬度北极东半球北极南极南极1111111西半球赤道图1-1起点线划分分布规律表格3-区分0°经线和180°经线的两侧经度分布经度区分向西为,向东为,向西为,向东为,经度变化向西,向东,向西,向东,[实战操练]1.以下有关地球上纬线和经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任何地方,纬度差1°的经线长度都相等B.经度差1°的纬线长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C.O°纬线的长度是O°经线的两倍多D.任何纬线圈都长于任何经线圈2.关于东西半球的叙述,正确的是:()A.东经度的范围都在东半球B.本初子午线和1800经线是东西半球的界线C.1800经线在东半球D.200W—00—1600E的经度范围为东半球3.用200W和1600E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界线的依据是()A.这两条经线都从海洋上经过,不经过陆地B.这两条经线正相对C.这一经线圈基本上各国边界上通过D.这一经线圈基本上在大洋通过,避免把非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分在两个半球读右经纬网图,回答4—7题:4、穿过海洋最长的经线是:()A、A线B、B线C、C线D、D线5、比较不同纬线的长度:()0°180°A 、①线是②线的1/2B 、②线比③线长C 、③线比④线长D 、①②③④四条纬线一样长 6、甲、乙两人从G 点出发,甲向北行,乙向东行, 如果前进的方向保持不变,那么:( ) A 、两人都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B 、两人都不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C 、只有甲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D 、只有乙能回到原出发地点7、图中符合“东半球、北半球、低纬度”条件的是:( ) A 、E 点 B 、G 点 C 、H 点 D 、K 点(二)经纬网的基本常识及其应用1、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训练1要求:阅读教材-区域地理第4页至第5页,结合图地图册,完成以下问题和表格。
第1页/共5页 高考一轮复习地球和地图专题分析 一、选择题 下图是一幅经纬网地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④地对应的经纬度正确的是 A. (15°N ,30°W) B. (15°N ,30°E) C. (15°S ,30°W) D. (15°S ,30°E) 2. 关于图中四个点所处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点处在西半球温带 B. ④点处在东半球热带 C. ②点北侧为中纬,南侧为低纬 D. ③点南侧为高纬,北侧为中纬 3. 关于图中四个点方位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 ①点位于②点的西南方 B. ②点位于③点的西北方 C. ③点位于④点的东北方 D. ④点位于①点的东南方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读图可知,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图示为南半球,则④地纬度位于15°S;④地位于0°经线以西30°,即为30°W。故选C。 2.读图可知,①地经度位于0°经线以东30°,即30°E,位于东半球,①地纬度位于30°S,位于南温带,故①点处在东半球温带,A错误;由上题结论可知,④地位于(15°S ,30°W),则④点处在西半球热带,B错误;②点位于30°S,其北侧为低纬,南侧为中纬,C错误;③点位于60°S,其南侧为高纬,北侧为中纬,D正确。故选D。 3.由(1)题推理可知,图示为南半球,读图可知,①②两地纬度相同,①地位于②地的正东,A错误;②地既位于③地的西侧,又位于③地的北侧,即②点位于③点的西北方,B正确;③地既位于④地的西侧,又位于④地的南侧,即③点位于④点的西南方,C错误;④地既位于①地的西侧,又位于①地的北侧,即④点位于①点的西北方,D错误。故选B。 读地球表面某区域的经纬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4. 甲点的对跖点 A. (5°N ,5°W) B. (5°N ,5°E) C. (5°S ,5°W) D. (5°S ,5°E) 5. 若某船从乙地起航按正西、正南、正东、正北顺序各航行100千米,该船到达的终点位于乙地的 A. 出发地 B. 正南方 C. 正西方 D. 正东方 6. 若一架飞机从丙点起飞,沿最短的航线到达丁点,则飞机飞行的方向为 A. 一直向东 B. 先东北再东南 C. 一直向西 D. 先东南再东北 【答案】4. C 5. C 6. D 【解析】 4.甲点的坐标为5°N,175°E。甲点的对跖点(过地心的对称点)与甲点纬度数相同,但南北纬符号相反;经度和甲点经度互补,但是东西经符号相反,所以甲对跖点的坐标为5°S,5°W。故选C。 5.读图可知,乙地位于(5°N,175°W),纬度相差1°所夹的经线长约为111千米,某船从乙地起航先按正西、正南航行100千米,则到达4°N附近,再向正东航行100千米,由于4°N比5°N低,4°N航行100千米所跨经度较5°N所跨经度少,故4°N附近向正东航行第2页/共5页
100千米不能到达出发点所在的经线上,只能到达出发点所在经线之西,则随后该船向正北航行100千米,到达的终点应位于乙地的正西。故选C。 6.读图可知,丁点位于丙点东方,两者在5°S,位于南半球同一纬线上,最短大圆航线航向为先向东南再向东北。故选D。 读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7.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中的“地”指的是 A. A点 B. B 点 C. C 点 D. D点 8. 设A、B两地之间和B、C两地之间的最短距离分别为d1和d2,则 A. d1和d2相等 B. d1约为d2的一半 C. d2约为d1的1.5倍 D. d1约为d2的两倍 【答案】7. A 8. C 【解析】 7.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反映的是地球自转,意思是说坐于赤道上随地球自转一天中也运动了八万里,诗中的“地”指的是赤道。图中A地位于赤道上。故选A。 8.A、B两地之间的最短距离d1和B、C两地之间的最短距离d2,分别是两地间的最短距离。根据经线上1纬度差代表实际距离约111千米,赤道上1经度差代表实际距离约111千米,北纬60°1经度差实际距离是111×cos60°=55.5千米。那么根据图示d1=111×60,d2=111×½×180,可知d2约为d1的1.5倍,即d2=1.5 d1。故选C。 甲、乙两图分别表示为我国台湾和海南,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9. 关于两图的比例尺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图比例尺更大,表示更详细 B. 甲图比例尺更大,表示更粗略 C. 乙图比例尺更大,表示更详细 D. 乙图比例尺更小,表示更粗略 10. 若甲图比例尺扩大1倍,图幅面积 A. 扩大到原图的2倍 B. 扩大到原图的4倍 C. 缩小到原图的2倍 D. 缩小到原图的4倍 【答案】9. C 10. B 【解析】 9.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甲乙两图图幅大小相同,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故甲图的范围大,也就是实际面积大,其比例尺小,表示的内容简略,乙图的范围小,也就是实际面积小,其比例尺大,表示的内容详细。故选C。 10.若比例尺扩大到几倍,则地图的长与宽都扩大到几倍,故图幅面积扩大到比例尺扩大几倍的平方倍。则若甲图比例尺扩大1倍,即比例尺扩大到2倍,则图幅面积扩大到原图的4倍。故选B。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1. 图中①~④的地形部位名称依次是 A. 山脊、山顶、陡崖、山谷 B. 山顶、山脊、山谷、陡崖 C. 山谷、陡崖、山顶、山脊 D. 陡崖、山谷、山脊、山顶 12. 在图中最适宜处建坝,坝高200米,最有可能搬迁的村落是 第3页/共5页
A. 甲村 B. 丙村 C. 丁村 D. 戊村 13. 假设甲村的温度为25℃,那么图中最高处的温度最有可能是 A. 18℃ B. 21℃ C. 29℃ D. 31℃ 【答案】11. B 12. C 13. B 【解析】 11.读图可知,图中①地等高线中间高四周低,地形部位名称为山顶;②地等高线凸向低值,地形部位名称为山脊;③地等高线凸向高值,地形部位名称为山谷;④地多条等高线重合,地形部位名称为陡崖。故选B。 12.图中最适宜建坝处是在甲村上游乙河段经过山口最狭窄处,坝高200米,蓄水位200m,丁村位于水坝上游,地势低于200m,故最有可能搬迁。故选C。 13.读图可知,图中最高处为①地,与甲的高差为600-800m,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6℃每100m,故比甲温度低3.6-4.8℃,温度位于20.2-21.4℃之间。故选B。 二、非选择题 14.下为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搜集的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的相关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该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 (1)图中A、B、C、D哪一处最适合修建水库?并简述原因。 (2)在M、N两条河流中,哪一条更适合开展竞速漂流活动?并简述原因。 (3)在甲、乙两城镇中,哪一个更适合建海港?并简要分析其建港的有利条件。 (4)根据图示内容,简要描述该区域的地形特征。 (5)简要归纳1977~2019年该地在土地利用结构方面进行的调整,并分析这些调整对河流水文特征产生的影响。 【答案】(1)A处,处在峡谷处,工程量小,节约成本;地势的落差较大,水能丰富;上游为口袋状地形(盆地地形),有较大的库容。 (2)N河,N河等高线较密集,河流有一定的落差,流速较快,而M河的等高线过于稀疏,流速太慢。 (3)甲,原因:①处在海湾中,避风;②等深线密集,水深,利于停泊。 (4)①西部主要为丘陵地形,东部沿海主要为平原地形;②西部高,东部低,总体地形起伏较小;③海岸线较为曲折,北部有港湾。 (5)林地、草坡、草山、湖泊的比例增加,耕地及其他用地比例减小;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①植被的覆盖率增加,河流的含沙量减少;②有植被和湖泊的调蓄作用,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小. 【解析】 (1)读图可知,图中A处位于峡谷处,上游为口袋状地形,在口袋状地形出口位置修建水库的工程量小,且有较大的库容。同时该处等高线密集,落差较大,水能丰富。故A处最适合修建水库。 (2) 开展竞速漂流活动要求河水流速较快,使皮艇在河流水上自上而下自然漂流。读图可知,由于N河等高线较密集,落差较大,水流流速较快,而M河的等高线过于稀疏,流速太慢。故N河更适合开展竞速漂流活动。 (3)由于甲地处海湾中,具有避风的港湾,风速较小,且甲城镇较乙城镇处的海水等深线密集,说明该处海水深,泥沙淤积少,利于大型船只停泊。故甲处更适合建海港。 (4)区域地形特征要从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地势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分布、特殊地形地貌等方面进行描述。读图可知,该地地形类型是丘陵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势起伏较小,西高东低;该地位于沿海,特殊地形地貌是海岸第4页/共5页
线较为曲折且北部甲城镇附近有优良港湾。 (5)读材料二中表格进行分析该地在土地利用结构方面的调整,从表中数据变化可知,比例增加的有林地、草坡、草山、湖泊,而比例减小的是耕地及其他用地。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对河流水文特征产生的影响主要从植被覆盖率的变化对河流含沙量的影响及植被、湖泊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进行分析即可。 15.下图为局部光照图,阴影部分为黑夜。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_____。P点的纬度是______,这一天地球上极夜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 (2)左图中如果A点的时间为19时20分,B点的地方是是_____。该日,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 (3)右图为北半球_____ (节气)日的太阳光照图,此时C地正处于_____(日出、日落),C点的太阳高度角是_____ ;C点所处的热量带是_____ 。此时ABC三点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排列_____。 (4)如果日照图由左图变成右图,在这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将向________(方向)移动,北半球白昼将怎样变化? 【答案】(1)(20°N,45°W) 70°N 70°S及其以南地区 (2)4时40分 由20°N向南北两侧递减 (3)冬至 日落 0° 南温带 BAC (4) 第一种情况: 南 北半球白昼将变短; 第二种情况: 先向北后向南 北半球白昼先变长后变短。 【解析】 (1)图示越往北昼越长,判断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晨昏线与经线成20°夹角,故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0°N,135°E为黑夜的中央,太阳直射经线为45°W.P点所在纬度位于晨昏线的最高纬度,应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互余,故判断为70°N,图示晨昏线与70°纬线相切,故70°N以北出现极昼,而70°S以南出现极夜。 (2)图示135°E经线位于夜半球的平分线,故地方时应为0时,若A点的地方时为19点20分,则计算A点距离135°E时差为4小时40分,故B点与135°E的经度差为70°,故可知B点的地方时是4时40分,此时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是从20°N向南北两侧递减。 (3)读图可知,南半球南极圈内是极昼,所以北半球此时是冬至日,此时C地正处于日落,C点的太阳高度角是0°,C点所处的位置是南极圈以北是南温带,C点在北极圈上,有极昼现象,因此C点的昼长是24小时。 该日是北半球冬至,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最大90°,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因此B点在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其次是赤道上的A离南回归线近,最后是南极圈上的C,B>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