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版)上海市静安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8
静安区2017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卷 2018.01一积累应用1. 按要求填空。
(1)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_________,失向来之烟霞。
(李白《____________》)(2)________,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柳永《八声甘州》)(3)西汉时的冯唐出仕时已年过古稀,后世遂常用冯唐来形容“有志难伸”,如:左思《咏史》“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 (1). (1)惟觉时之枕席 (2). 梦游天姥吟留别 (3). (2)不忍登高临远(4). (3) 持节云中, (5). 何日遣冯唐?【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本题属于两者兼考。
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惟”“姥”。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
2. 按要求选择。
(1)在国外访学的赵教授想用古诗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以下诗句最合适的一项是(____)。
A.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杜甫《月夜》)B.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C.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D.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苏轼《江城子·记梦》)(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
从“文明社会”的“文化”观念来看,我们可以把《边城》中的翠翠看成是无知无识、心智未开的“自然人”:她见了有“机心”的外人,不是常常要逃入深山吗?。
上海2018年静安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静安区2017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
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3.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1)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失向来之烟霞。
(2),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3)西汉时的冯唐出仕时已年过古稀,后世遂常用冯唐来形容“有志难伸”,如:左思《咏史》“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2.按要求选择。
在国外访学的赵教授想用古诗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以下诗句最合适的一项是( )。
A.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B.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C.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
D.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从?文明社会?的?文化?观念来看,我们可以把《边城》中的翠翠看成是无知无识、心智未开的?自然人?:她见了有?机心?的外人,不是常常要逃入深山吗?。
A.可是,如果知识和心智发展出的只是“机心”,那就是“文化”走向狭隘的标志了。
B.因此,知识和心智如果发展出的只是“机心”,“文化”就可能走向了狭隘的境地。
C.因此,如果知识和心智发展出的只有“机心”,那就是“文化”走向狭隘的标志了。
D.可是,知识和心智如果发展出的只有”机心”,那就说明“文化”走向了狭隘境地。
第 1 页共11 页二阅读70分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文化的融合将日益重要①城市发展一方面需要移民,但是移民的确会带来很多相应的问题。
移民带来互补性和多样性,这对经济社会发展是好事,尤其是文化领域,文化和民族多样性有益于产生重大的思想。
特大城市的真正挑战在于,不同的人,习惯、文化、宗教都不一样,如果移民的融合做得不好,多样性就可能转化为冲突。
上海市2018年静安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精心整理2018.05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 分)(1)总为浮云能蔽日,。
([唐《登金陵凤凰台》)(2)曾子曰:“ ,任重而道远。
”(《论语》)(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㓿过三种之境界”,其中形容第二种境界的句子是“ ,。
”2.按要求选择。
(5 分)(1)卓不凡同学恃才傲物,好友想写一句话劝诫他,以下句子最合适的一项是( )。
(2 分)A.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
(欧阳修)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C.金以刚折,水以柔全;山以高移,谷以卑安。
(葛洪)D.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2)填入下面句子空白处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
(3 分)①银行应遵循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可比性原则,规范地[甲]㓿过审计的年度财务报告。
②教师职业的性质不明确,其特点也会不明确,不仅给教师带来[乙],也给管理带来了困难。
A.[甲]透露 [乙]疑惑,B.[甲]披露 [乙]困惑C.[甲]披露 [乙]疑惑D.[甲]透露 [乙]困惑二、阅读 70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37 题。
(16 分)中国怎样成了中国人的中国①公元前 7500 年左右,中国开始出现农作物和家畜,还有陶器和打磨的石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动植物驯化中心之一。
中国广大的幅员和生态的多样性造就了许多不同的地区性文化。
在公元前第四个千年期间,这些地区性文化在地理上扩张,它们开始相互作用,相互竞争,相互融合。
文化多样性地区之间的交流,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和技术,而交战的酋长管辖地之间的激烈竞争推动了规模更大、权力更集中的国家的形成。
②虽然中国的南北梯度妨碍了作物的传播,但这种梯度在中国不像在美洲或非洲那样成为一种障碍,因为中国的南北距离较短;同时也因为中国的南北之间既不像非洲和墨西哥北部那样被沙漠阻断,也不像中美洲那样被狭窄的地峡隔开。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静安区2017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卷2018.01考生注意: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
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3.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失向来之烟霞。
(李白《》)(2) ,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柳永《八声甘州》)(3)西汉时的冯唐出仕时已年过古稀,后世遂常用冯唐来形容“有志难伸”,如:左思《咏史》“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2.按要求选择。
(5分)(1)在国外访学的赵教授想用古诗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以下诗句最合适的一项是( )。
(2分)A.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杜甫《月夜》)B.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C.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D.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苏轼《江城子·记梦》)(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从“文明社会”的“文化”观念来看,我们可以把《边城》中的翠翠看成是无知无识、心智未开的“自然人”:她见了有“机心”的外人,不是常常要逃入深山吗?。
A.可是,如果知识和心智发展出的只是“机心”,那就是“文化”走向狭隘的标志了。
B.因此,知识和心智如果发展出的只是“机心”,“文化”就可能走向了狭隘的境地。
C.因此,如果知识和心智发展出的只有“机心”,那就是“文化”走向狭隘的标志了。
D.可是,知识和心智如果发展出的只有“机心”,那就说明“文化”走向了狭隘境地。
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文化的融合将日益重要①城市发展一方面需要移民,但是移民的确会带来很多相应的问题。
2018届高三年级学业质量监测语文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神话不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而是一种依附于历史文化思潮而存在的叙事形态和思维形态,是以神秘性思维方式为内核、叙事性表述为手段的表现艺术。
就中国神话史而言,它曾有过三次创作高潮,而三次高潮又分别体现着神话内涵的三次变迁。
首先是“五帝”“三王”时代历史的神话化。
中国神话的第一个高潮,使出现在历史上神秘性思维最为高扬、神权思想最为膨胀的“五帝”、“三王”时代。
上古史非但不是神话的历史化,恰恰相反,上古神话更多却是历史的神话化,在历史记叙不发达的时代,它承载着传承历史的功能。
例如夸父神话。
无论是夸父追赶太阳的伟大举措,还是饮干河渭的巨大威力,都是在现实中不可能见到的。
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这个神话最少披露了三个方面的信息。
第一是夸父的身份。
夸父当是炎帝一族的人。
第二是黄帝、蚩尤之战的反映。
第三是关于当时气候恶化的反映。
尽管神话中也有先民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哲学认识,但其主体则是历史的。
其次是秦汉魏晋时代哲学的神话化。
战国时代人们对人类生存所遇到的或涉及的种种问题,都作了理性的思考,阴阳五行学说成了解释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础理论。
秦汉人则把这种理论广泛地用于实践,并用神话对这种理论最大限度地进行图解,使神话具有了哲学的内涵。
一个显著的例子,在先秦,诸神多为独立存在的个体,而秦汉人则根据“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理论,将许多神话人物配成了夫妻。
如以伏羲配女娲,以嫦娥配后羿,以东王公配西王母。
这反映了汉魏神话与上古神话迥然不同的意义内涵,标志着神话性质的一次重大变迁。
再次是元明时代宗教的神话化。
元明时代,神秘性思维再次高扬,其标志便是新的造神运动动的兴起。
元明人则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大量的神祗偶像。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静安区2017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卷2018.01考生注意: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
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3.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失向来之烟霞。
(李白《》)(2),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柳永《八声甘州》)(3)西汉时的冯唐出仕时已年过古稀,后世遂常用冯唐来形容“有志难伸”,如:左思《咏史》“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2.按要求选择。
(5分)(1)在国外访学的赵教授想用古诗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以下诗句最合适的一项是( )。
(2分)A.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杜甫《月夜》)B.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C.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D.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苏轼《江城子·记梦》)(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从“文明社会”的“文化”观念来看,我们可以把《边城》中的翠翠看成是无知无识、心智未开的“自然人”:她见了有“机心”的外人,不是常常要逃入深山吗?。
A.可是,如果知识和心智发展出的只是“机心”,那就是“文化”走向狭隘的标志了。
B.因此,知识和心智如果发展出的只是“机心”,“文化”就可能走向了狭隘的境地。
C.因此,如果知识和心智发展出的只有“机心”,那就是“文化”走向狭隘的标志了。
D.可是,知识和心智如果发展出的只有“机心”,那就说明“文化”走向了狭隘境地。
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文化的融合将日益重要①城市发展一方面需要移民,但是移民的确会带来很多相应的问题。
静安区2017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卷2018.01一积累应用 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失向来之烟霞。
(李白《》)(2) ,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柳永《八声甘州》)(3)西汉时的冯唐出仕时已年过古稀,后世遂常用冯唐来形容“有志难伸”,如:左思《咏史》“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2.按要求选择。
(5分)(1)在国外访学的赵教授想用古诗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以下诗句最合适的一项是( )。
(2分)A.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杜甫《月夜》)B.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C.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D.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苏轼《江城子·记梦》)(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从“文明社会”的“文化”观念来看,我们可以把《边城》中的翠翠看成是无知无识、心智未开的“自然人”:她见了有“机心”的外人,不是常常要逃入深山吗?。
A.可是,如果知识和心智发展出的只是“机心”,那就是“文化”走向狭隘的标志了。
B.因此,知识和心智如果发展出的只是“机心”,“文化”就可能走向了狭隘的境地。
C.因此,如果知识和心智发展出的只有“机心”,那就是“文化”走向狭隘的标志了。
D.可是,知识和心智如果发展出的只有“机心”,那就说明“文化”走向了狭隘境地。
二阅读 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文化的融合将日益重要①城市发展一方面需要移民,但是移民的确会带来很多相应的问题。
移民带来互补性和多样性,这对经济社会发展是好事,尤其是文化领域,文化和民族多样性有益于产生重大的思想。
特大城市的真正挑战在于,不同的人,习惯、文化、宗教都不一样,如果移民的融合做得不好,多样性就可能转化为冲突。
受其熏染,终乃收改变气质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广,脸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气,无以名之,名之曰书卷气。
同时在谈吐上也自然高远不俗。
反过来说,人不读书,则所为何事,大概是陷身于世网尘劳,困厄于名缰利锁,五烧六蔽,苦恼烦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语言有味?⑤当然,改变气质不一定要靠读书。
例如,艺术家就另有一种修为。
“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
成连言吾师方子春今在东海中,能移人情。
乃与伯牙偕往,到蓬莱山,留伯牙宿,曰:‘子居习之,吾将迎师。
’刺船而去,旬时不返。
伯牙延望无人,但闻海水澒洞崩坼之声,山林窅冥,群鸟悲号,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
’乃援琴而歌,曲成,成连刺船迎之而返。
伯牙之琴,遂妙天下。
”这一段记载,写音乐家之被自然改变气质,虽然神秘,不是不可理解的。
禅宗教外别传,根本不立文字,靠了顿悟即能明心见性。
这究竟是生有异禀的人之超绝的成就。
以我们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还是读书。
⑥书,本身就有情趣,可爱,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书,立在架上,放在案头,摆在枕边,无往而不宜。
好的版本尤其可喜。
我对线装书有一分偏爱。
吴稚晖先生曾主张把线装书一律丢在茅厕坑里,这偏激之言令人听了不大舒服。
如果一定要丢在茅厕坑里,我丢洋装书,舍不得丢线装书。
可惜现在线装书很少见了,就像穿长袍的人一样的稀罕。
几十年前我搜求杜诗版本,看到古逸丛书影印宋版蔡孟弼《草堂诗笺》,真是爱玩不忍释手,想见原本之版面大,刻字精,其纸张墨色亦均属上选。
在校勘上笺注上此书不见得有多少价值,可是这部书本身确是无上的艺术品。
1.第①段说“(在古代),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其理由是:。
(2分)2.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畅销未必内容好,价廉未必货色差。
B. 内容好的不一定畅销,货色差的不一定价廉。
C. 价廉未必货色差,畅销未必内容好。
D. 货色差的不一定价廉,内容好的不一定畅销。
3.第④段加点词“书卷气”的含义是:(2分)4.第⑤段中,为什么要写有关“移情”、“顿悟”的内容?()。
静安区2018年高三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卷2018.01考生注意: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
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3.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失向来之烟霞。
(李白《》)(2) ,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柳永《八声甘州》)(3)西汉时的冯唐出仕时已年过古稀,后世遂常用冯唐来形容“有志难伸”,如:左思《咏史》“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2.按要求选择。
(5分)(1)在国外访学的赵教授想用古诗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以下诗句最合适的一项是( )。
(2分)A.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杜甫《月夜》)B.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C.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D.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苏轼《江城子·记梦》)(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从“文明社会”的“文化”观念来看,我们可以把《边城》中的翠翠看成是无知无识、心智未开的“自然人”:她见了有“机心”的外人,不是常常要逃入深山吗?。
A.可是,如果知识和心智发展出的只是“机心”,那就是“文化”走向狭隘的标志了。
B.因此,知识和心智如果发展出的只是“机心”,“文化”就可能走向了狭隘的境地。
C.因此,如果知识和心智发展出的只有“机心”,那就是“文化”走向狭隘的标志了。
D.可是,知识和心智如果发展出的只有“机心”,那就说明“文化”走向了狭隘境地。
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文化的融合将日益重要①城市发展一方面需要移民,但是移民的确会带来很多相应的问题。
静安区2018届高三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漫谈读书梁实秋①我们现代人读书真是幸福。
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缣素。
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
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
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简,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断了,那时候读书多么吃力!后来有了纸,有了毛笔,书的制作比较方便,但在印刷之术未行以前,书的流传完全是靠抄写。
我们看看唐人写经,以及许多古书的钞本,可以知道一本书得来非易。
自从有了印刷术,刻版、活字、石印、影印,乃至于显微胶片,读书的方便无以复加。
②物以稀为贵。
但是书究竟不是普通的货物。
书是人类的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宝藏,所以尽管如今满坑满谷的都是书,书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精到。
宋太宗每天读《太平御览》等书二卷,漏了一天则以后追补,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这是“开卷有益”一语之由来。
《太平御览》采集群书一千六百余种,分为五十五门,历代典籍尽萃于是,宋太宗日理万机之暇日览两卷,当然可以说是“开卷有益”。
如今我们的书太多了,纵不说粗制滥造,至少是种类繁多,接触的方面甚广。
我们读书要有抉择,否则不但无益而且浪费时间。
③那么读什么书呢?这就要看各人的兴趣和需要。
在学校里,如果能在教师里遇到一两位有学问的,那是最幸运的事,他能适当指点我们读书的门径。
离开学校就只有靠自己了。
读书,永远不恨其晚。
晚,比永远不读强。
有一个原则也许是值得考虑的:作为一个地道的中国人,有些部书是非读不可的。
这与行业无关。
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读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
经书当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史书也一样的重要。
盲目地读经不可以提倡,意义模糊的所谓“国学”亦不能餍现代人之望。
一系列的古书是我们应该以现代眼光去了解的。
④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细味其言,觉得似有道理。
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人,确实是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居多。
我曾思索,其中因果关系安在?何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我想也许是因为读书等于是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书立说必定是一时才俊,与古人游不知不觉受其熏染,终乃收改变气质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广,脸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气,无以名之,名之曰书卷气...。
同时在谈吐上也自然高远不俗。
反过来说,人不读书,则所为何事,大概是陷身于世网尘劳,困厄于名缰利锁,五烧六蔽,苦恼烦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语言有味?⑤当然,改变气质不一定要靠读书。
例如,艺术家就另有一种修为。
“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
成连言吾师方子春今在东海中,能移人情。
乃与伯牙偕往,到蓬莱山,留伯牙宿,曰:‘子居习之,吾将迎师。
’刺船而去,旬时不返。
伯牙延望无人,但闻海水澒洞崩坼之声,山林窅冥,群鸟悲号,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
’乃援琴而歌,曲成,成连刺船迎之而返。
伯牙之琴,遂妙天下。
”这一段记载,写音乐家之被自然改变气质,虽然神秘,不是不可理解的。
禅宗教外别传,根本不立文字,靠了顿悟即能明心见性。
这究竟是生有异禀的人之超绝的成就。
以我们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还是读书。
⑥书,本身就有情趣,可爱,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书,立在架上,放在案头,摆在枕边,无往而不宜。
好的版本尤其可喜。
我对线装书有一分偏爱。
吴稚晖先生曾主张把线装书一律丢在茅厕坑里,这偏激之言令人听了不大舒服。
如果一定要丢在茅厕坑里,我丢洋装书,舍不得丢线装书。
可惜现在线装书很少见了,就像穿长袍的人一样的稀罕。
几十年前我搜求杜诗版本,看到古逸丛书影印宋版蔡孟弼《草堂诗笺》,真是爱玩不忍释手,想见原本之版面大,刻字精,其纸张墨色亦均属上选。
在校勘上笺注上此书不见得有多少价值,可是这部书本身确是无上的艺术品。
1.第①段说“(在古代),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其理由是:。
(2分)2.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畅销未必内容好,价廉未必货色差。
B. 内容好的不一定畅销,货色差的不一定价廉。
C. 价廉未必货色差,畅销未必内容好。
D. 货色差的不一定价廉,内容好的不一定畅销。
3.第④段加点词“书卷气”的含义是:(2分)4.第⑤段中,为什么要写有关“移情”、“顿悟”的内容?()。
(4分)5.下列推断与文章一致的一项是()(2分)A.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确实下了一番苦功。
B.所谓“开卷有益”,就是只要读书,就一定会有收获。
C.不读书的人,一定是“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D.作者对“线装书”的偏爱,正是热爱传统文化的表现。
6.关于读书,本文的主要观点有哪些?(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
(17分)请接受残酷迟子建①一个儿童站在漆黑的楼道里敲一扇铁灰色的门,他没有听到回答声;一个年轻女子伫立在百货商场柜前为丈夫购买丧服的衣料;一个探险者倒在茫茫无际的丛林中,弥留之际他发现鹰和乌鸦在头顶鸣叫盘桓不休;一个终日坐在河边洗衣的女人突然有一天发现河对岸那棵美丽的椴树让人砍了,而那椴树正是她曾与弃她而去却缅怀不已的恋人约会过,从此她不再来河边洗衣。
这些景象的出现,标志着残酷的诞生。
残酷走来的时候总是步履从容,不动声色。
残酷可以出现在战场、医院,也可以出现在阳光明媚的网球场绿草簇拥着的花坛。
生活让人学会残酷,而艺术必须让人接受残酷。
②一幅画的失败,一首交响乐的流产,一篇小说的流于平庸,并不意味着残酷。
艺术的残酷是一种精神自虐的残酷。
当你站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上对全世界的人发表演说时,心里却突然涌起一股莫名的空虚、恐怖、甚至厌倦,残酷在这个时候威风凛凛地走向艺术。
③那些伟大的艺术家在残酷微笑着向他们走来时总是采取积极态度。
海明威和三岛由纪夫,一个在西方用枪口对准自己的头颅,一个在东方用刀剖开自己的腹部。
他们冷静地接受了艺术的残酷。
尽管有许多饶舌的社会学家对他们的自杀做出了种种看似理由很充分的分析,但那只是社会学家的误解而已。
能使艺术家结束生命的,只能是艺术。
而我们总是在接受别人残酷上领略辉煌,这实在是一种惊心动魄的悲哀。
④生活中出现残酷时尚有补救之机,而残酷走向艺术时只能面对死亡,你别无选择。
没有任何伟大的艺术家会不断创造高峰,人在艺术的探索中越是执着、激动而勇往直前,同时又越是疲惫、绝望。
艺术是狡猾的,当你迢迢奔向它时它能神采飞扬地向你招手,而当你切近它时却又将真实的面孔转向别处。
所以总在路上行走的奔向艺术的人(不是艺术家)是幸福的。
因为他们尚且能在生活中占一席之地。
而真正走到艺术临界点的艺术家是不幸的,因为他们接受了双重残酷:生活的和艺术的。
⑤卢浮宫的藏画,巴黎图书馆的藏书,莫扎特、肖邦、柴可夫斯基、拉威尔留给我们的音乐,无一不是残酷的表现。
我们在领略伟大和辉煌的同时,必须明白我们首先应该接受残酷。
凡•高的金黄色的像太阳一样燃烧着的向日葵是残酷的,因为它曾使凡•高的心灵备受摧残而又令后来者手持画笔望洋兴叹。
《老人与海》《神曲》《喧哗与骚动》《人间喜剧》是残酷的,因为后来的作家在涉及同类题材时没有达到它的精神境界。
《红楼梦》也是残酷的,它站在中国古典小说塔尖的位置上使其他作品黯然失色。
而中国的艺术,能让人领略到残酷的却是太少太少了。
徐悲鸿画马与齐白石画虾,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我不明白为什么之后还有一些国画家孜孜不倦地画马和虾,真是不可思议。
⑥美国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让我看见三天》,在命题上是残酷的,因为她永远看不到她要看到的三天,只是她文章中的三天太罗曼蒂克,她没有让我们看到残酷的三天,因而这三天不是永恒,它时隐时现。
⑦我非常喜欢福克纳的《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的结尾:那男人躺在床上。
我们在那里立了好久,仰视着那没有肉的脸上令人莫测的龇牙咧嘴的样子。
那尸体躺在那里,显出一度是拥抱的姿势,但那比爱情更能持久,那战胜了爱情的熬煎的永恒的长眠已经使他驯服了。
他所遗留下来的肉体已在破烂的睡衣下腐烂,跟他躺着的木床粘在一起,难分难解了。
在他身上和他身旁的枕上,均匀地覆盖着一层常年积累下来的灰尘。
后来我们才注意到旁边那只枕头上有人头压过的痕迹。
我们当中有一个人从那上面拿起了什么东西,大家凑近一看——这时一股淡淡的干燥发臭的气味钻进了鼻孔——原来是一绺长长的铁灰色头发。
⑧这是最精彩的结尾,因为它是残酷的,是岁月,爱情的残酷,同时更是艺术的残酷,让我们接受它。
7.第①段是怎样解说“残酷”的?这样写有何表达效果?。
(4分)8.赏析第④段画线句。
(2分)9.用福克纳的作品结尾有何用意?(3分)10.分析本文引用名家名作的作用。
(3分)11.以第②、③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5分)(三)默写。
(7分)12.(1)于是废先王之道,____,以愚黔首。
(贾谊《过秦论》)。
(2)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3)东隅已逝,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4)古代游子常以“月”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
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