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妇幼保健
- 格式:pdf
- 大小:244.47 KB
- 文档页数:3
环球智库015浅谈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李 倩(中共铜川市委党校 陕西铜川 727031)摘 要: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陕甘宁边区广大妇女在民族解放浪潮中努力生产,将妇女自身的解放同民族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蓬勃发展,呈现出新特点,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积累了妇女工作的重要经验和启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应该让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的宝贵经验放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经验启示在人类历史上,妇女解放的历史进程是与社会革命或变革相伴而行的,妇女运动的蓬勃发展也是与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携手共进的。
在中国,妇女解放的历史进程则是与民主革命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相伴而行、携手共进的。
在陕甘宁边区,获得翻身解放的广大妇女同胞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投身于为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之中,为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不朽的历史贡献。
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将妇女解放融入到民族解放的大潮中。
“所谓民族解放,当然也包括男女解放在内。
如果仅是男子解放,女子得不到解放,整个民族就讲不上解放。
也只有民族的解放,才足以保证妇女,解放的实现。
”[1]陕甘宁边区的妇女运动就是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同时,在民族解放中实现妇女的解放。
广大妇女支前、参战、生产,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
1938年到1939年,边区妇女共做袜子、手套8万双,鞋2万双。
这些支前运动大多数是没有补贴的,无代价的。
[2]“男子前线打东洋,妇女后方生产忙。
”大批妇女担任起后方生产的重任。
1939年陕甘宁边区有10万多妇女参加各种生产,开荒6万多亩,植树7万余株。
她们还组织了“帮耕队”,为军属代耕。
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边区广大妇女不惜牺牲一切地支前、拥军、生产,送亲人参军、参战,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斗争。
坚持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与党的当前工作保持一致。
陕甘宁边区妇女工作是在党中央的直接关怀下成长起来的。
1935年中共中央胜利落脚陕北,就成立了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并多次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充实主要负责人。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陕甘宁地区医疗机构的变迁及特点<em>打开文本图片集摘要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陕甘宁地区的医疗机构经过苏维埃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不断建设与完善,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
通过对三个时期陕甘宁地区医疗机构的梳理,发现其具有“战时性”和“共享性”的特点,同时使该地区医疗卫生状况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提高了军民的健康水平,有力地支援了战争,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陕甘宁地区医疗机构Abstract In the 1930s and 1940s, the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the Shaanxi-Gansu-Ningxia region achieved a transformation from nothing after the continuous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during the Soviet period,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the War of Liberation. Through the combing of the medicalinstitutions in the Shaanxi-Gansu-Ningxia region during the three periods, it is found that they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rtime”and “sharing”,and that at the same time, the medical and health conditions in the region have also undergone qualitative changes, improving the health level of the military and civilians, effectively supporting the war and laying a certain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edical and health institutions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Keyword the 1930s and 1940s; Shaanxi-Gansu-Ningxia region; medical institution20世纪初陕甘宁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社会经济文化水平落后,医疗卫生条件整体状况极差。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妇女教育研究摘要: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党中央的首席根据地,对全国的抗日根据地起着领导示范的作用。
陕甘宁边区的妇女教育问题在抗战时期被我党明确地提上日程,在我党和边区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教育方针、政策的引导和实施下,边区妇女教育取得喜人的成绩。
受到教育的边区妇女,地位显著提高,思想观念全面解放,政治觉悟也大有提高,为抗战救国和边区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妇女教育一、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妇女教育的背景1.边区总体教育水平落后,妇女教育不受重视陕甘宁边区的总体教育水平十分落后,“当中国共产党没有带红军来此地建立政府以前,这儿简直可说是一块文化教育的荒漠。
”就小学教育而言,整个边区才仅有120所,像样的文化教育机构根本没有建立起来。
曾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的张维汉说,边区“知识分子缺乏,文盲达99%,学校教育,除城镇外,在分散的农村方圆几十里找不到一所学校”。
在这样的一个文盲遍地,教育贫瘠的文化荒漠,一般的男子尚且少有受教育的机会,更何况是地位低下的妇女。
因此,发展教育,尤其是妇女教育成为改善陕甘宁边区整体落后面貌的重要任务之一。
2.边区妇女深受传统家庭观念和封建思想束缚,自身缺乏受教育意识陕甘宁地区是我国相对偏僻和闭塞的地域,这里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交通不便和信息不畅导致经济发展的滞后。
民众愚昧落后,深受封建思想束缚,封建残余被一代代继承下来。
可以说“边区人民从旧社会承继过来的经济遗产是落后的,其所承继过来的文化遗产则更为落后,封建文化残余还在多数人民的脑子里存在着”。
传统的家庭观念长久地成为制约陕甘宁地区妇女自我提高和进步的直接因素。
历史强加给妇女的思想束缚和旧家庭观念的压制使得妇女根本不懂得什么是教育,没有受教育的意识,更不知道教育的深远意义。
3.近代兴起和发展的女学思潮的影响随着戊戌维新的发展,维新派发起的妇女解放运动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洪流,中国人自办女学的思潮也就兴起和发展起来。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干部保健工作述略作者:张雪梅盛开放来源:《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3期[摘要] 抗战时期,为保证广大干部的身体健康,陕甘宁边区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逐步建立了干部保健制度与机构,由此开始了边区的干部保健工作。
在1941年边区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西北局和边区政府根据党中央的干部保健指示,建立健全干部保健组织,制定干部保健政策,改进干部休养工作,推进了边区干部保健工作。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干部保健工作有效地保障了边区干部的身体健康,不仅推动了边区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也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干部保健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关键词]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干部保健;西北局[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6121(2018)03-0099-08在陕甘宁边区成立前,陕北是一个交通闭塞,自然环境恶劣,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
当时,陕北地区封建迷信思想浓厚,医疗卫生技术与人才极为缺乏,老百姓多相信巫医,甚至连医药卫生是什么也不清楚,更谈不上卫生保健意识。
1937年初,中共中央进驻延安时,延安城里仅有几家小诊所,而且医疗卫生条件极差,时有天花、伤寒、红疹、痢疾等疾病的传染。
那时正在延安访问的美国记者海伦·斯诺认为,当地众病盛行的根源,是“由于当地人民营养不良,不讲卫生,传染病才得以大肆流行”[1]99。
与此同时,在历经了艰苦的长征与革命战争后,有不少党的干部及红军战士患上了严重的疾病或难以治愈的慢性疾病。
而陕北自然环境的恶劣、物资的紧张及工作劳累等因素也导致了大批中共干部的身体状况欠佳。
中共干部的身体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干部本人及其家庭的生活状况,而且会影响到他们所在部门及单位的工作进展。
因此,干部休养、疗养等保健事宜成为当时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而被党中央提上议事日程。
为了进一步保证党的干部身体健康,提高边区医疗卫生工作的质量,陕甘宁边区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逐步健立了干部保健制度,并组建了各级干部保健与医疗机构,有效地开展了一系列干部保健工作。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妇幼保健知识宣传——以《中国妇女》
为中心的考察
王思彤
【期刊名称】《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22)2
【摘要】在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生活环境艰苦、医疗条件落后,群众的妇幼保健知
识十分匮乏,导致产妇和婴儿死亡率较高。
针对这种情况,党和边区政府高度重视妇
幼保健工作,并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以提高妇幼健康水平。
在这些举措中,最为
关键的是对妇幼保健知识的宣传。
作为中共中央创办的第一本妇女期刊,《中国妇女》在这一时期成为了宣传妇幼保健知识的重要平台。
《中国妇女》通过开辟专栏,刊登有关妇婴卫生和保育幼儿知识的文章,为保障边区妇幼健康作出了贡献,同时也
为今天的妇幼保健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总页数】6页(P36-41)
【作者】王思彤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3
【相关文献】
1.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大众文化宣传——以《解放日报》文化广告为中心
2.全
面抗战时期中共加强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考察——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3.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众公共卫生宣传动员——以《解放日报》为中心考察4.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报纸出版宣传研究——以《解放日报》和《新中华报》为主的考察5.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卫生防疫宣传动员研究——以《新中华报》《解放日报》为中心的考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ECONOMIC RESEARCH GUIDE2021年第18期No.18袁2021经济研究导刊对于陕北,毛泽东这样评价:陕北是中国共产党的落脚点,是一切工作的试验区。
但在文化上,当时的陕北是“中国最黑暗的地方”[1]。
1944年11月毛泽东在文教大会上指出,“……陕甘宁边区有一百多万文盲,两千个巫神,封建迷信的思想还在经过文化生活的各方面影响着群众,反对群众脑子里的这个敌人甚至比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还要困难……陕甘宁边区现在婴儿死亡率高至百分之六十,成人死亡率高至千分之三十,人民相当普遍的相信巫神……”[2]边区文教大会上通过《关于开展群众卫生医药工作的决议》,《决议》指出:为要扑灭大量的疾病死亡,第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普遍的开展卫生运动。
决议对普遍开展群众卫生运动的原因做了如下分析:抗战以来,政府医药卫生部门虽然做了很多努力,但是这些工作不全面、不系统,特别是没有动员全部人民的力量去扑灭疾病,工作成效有待提高。
所以,边府在《决议》中号召各级干部:迅速动员一切力量,为扑灭边区大量的疾病死亡做斗争。
这标志着党决心以群众路线的工作方式解决乡村卫生防疫问题,随着整风运动的深入与精兵建政的施行,下乡干部充实了基层政权,并使党的群众路线成为边区卫生工作的根本路线,群众路线所强调的正是政治动员和政治参与。
一、陕甘宁边区乡村卫生防疫运动中的农民动员边区农民普遍存在不讲卫生的落后观念,以及讲卫生就是为了漂亮等错误观念,通过宣传动员转变农民的卫生意识,并在农民的生活中形成讲卫生的“空气”是乡村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农民生活中的动员手册、报纸等的文字宣传全面翔实。
1941年上半年边区卫生处防疫队在乡村共印发军民手册2000份,传染病防疫问题100册,防疫须知300册,防疫传单8种[3]。
1945年初延安、安塞、子长麻疹流行波及甘泉,《解放日报》实时跟踪并详细报道疾病症状、易感人群、死亡人数等,提醒广大民众注意疫情,及时公布、更正李鼎铭治麻疹的验方[4]。
第42卷第6期2021年6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RBIN UNIEERSITYVcd42Nc.5Juo.2021[文章编号]1404—5856(2021806—0098—03陕甘宁边区妇女社会生活状况及妇女解放运动雷鸣(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2127)[摘要]陕甘宁边区曾是一个封建落后的地区,封建陋俗盛行,妇女地位低下,中国共产党经历长征后来到陕甘宁边区,将陕甘宁边区建成了一个民主进步的根据地,其一大成果就是领导了一系列妇女解放运动,包括放足运动、婚姻制度改革、妇女保育工作、文化教育、社会劳动以及妇女参政议政。
不仅有效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改善了边区落后的社会风气,还发展了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使得边区社会呈现焕然一新的风貌。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妇女社会生活状况;妇女解放[中图分类号]K26[文献标识码]A dob10.3969/j.isso.1404-5856.2021.06.023一、陕甘宁边区妇女社会生活状况陕甘宁边区地处交通封闭的黄土高原山区,降水稀缺气候干旱,且饱受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困扰,当地人民生活困苦,物资极度匮乏。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边区妇女生活更加悲惨,当地谚语有“女人不是人、母猪不献神”“打倒的婆姨揉到的面”“官凭印、虎凭山、婆姨凭的男子汉”等,这些充分说明了边区女性毫无尊严的悲惨处境。
直到近代,当地妇女仍有缠足陋习,妇女地位低下可见一斑。
在整个文盲率达到95%的陕甘宁边区,妇女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她们的生活就是伺候夫家养育孩子,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精神生活,她们甚至对这种压迫习以为常,没有学习文化知识的自觉性。
由于陕甘宁边区妇女从小缠足,很难进行正常的生产劳动,也就丧失了争取经济独立的机会,并且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下认为妇女参加劳动是可耻的,使得她们缺乏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男子赚取家庭所需日常开支,妇女没有经济来源只能依靠男子生活,这就形成了男尊女卑的格局,注定妇女无法获得行动和精神上的自由,甚至在日常言语中也备受欺压,只能被迫忍气吞声。
抗战时期的延安保育院延安的保育事业开创于抗日烽火时期,在党中央的关心领导下,在从事保育工作的教职员工的努力下,为养育、培养革命后代呕心沥血,艰苦奋斗,留下一段不能忘记的历程。
创建延安托儿所,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大片国土沦陷,无数同胞被杀戮,家破人亡,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众多儿童失去家园,失去父母。
面对无数遇难儿童的悲惨境遇,中国共产党人奔走呼号,吁请各界贤达、海内外仁人志士伸出手来,共同拯救战区难童,并于1937年3月在延安城南柳林子办起了延安托儿所,倾其所力,额定收容婴孩20名。
这是延安最早的托儿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以来最早的幼托机构,以收容抚养战区难童、烈士遗孤、出征将士子弟、革命干部子女为宗旨;以解除妇女干部繁重的家务,免去革命干部、出征将士的后顾之忧,鼓励壮丁上前线,培养优秀的民族后代、革命事业忠实可靠的接班人为保育教育的目的。
延安托儿所于3月7日创办,最早收容的婴孩有:毛姣姣(李敏)、罗小金(李铁映)、谢丁丁、陈小胖、傅维芳、贾丽丽、王苏苏、秦新华等人。
随着战区的不断扩大,抢救战区难童已成为中国战时重要的工作。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倡导推动下,经周恩来、王明、孟庆树、邓颖超、宋庆龄、何香凝、李德全、史良、冯玉祥、沈钧儒、郭沫若等奔走呼吁,联合各党派、民主爱国团体、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共同发起组织抢救难童的工作。
历时两个月的筹划,于1938年3月10日在汉口圣罗依中学成立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恭请宋美龄先生出任理事长。
消息传来,延安军民热烈响应。
在边区青年救国联合会的协调下,由边区妇女救国联合会、边区各界抗敌后援会、中国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鲁迅小学、延安托儿所等12个团体和蔡畅、徐明清、成仿吾、高朗山、史秀云、徐特立、萧劲光、毛齐华、滕代远、沙可夫、艾思奇、何思敬、林彪、高岗、丁玲等60余人共同发起创立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会。
1938年7月4日,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
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概况*(一九三八年五月十八日)【字号大中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陕甘宁边区(以下简称边区)地处中国的西北,合陕西、甘肃、宁夏三省之交界边区而成。
地瘠民贫,人口稀少,粮食缺乏,文化、经济、交通都很落后,风气闭塞,封建思想浓厚;大多数妇女缠足不识字,一般人民仍是重男轻女,在妇女工作的进行中仍常常遇着障碍和困难,这是我们所处环境的一个轮廓。
边区政府,是在统一的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个地方政府,所以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不只是边区抗日救亡运动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与妇女运动的一部分。
边区妇女运动的方针与发展,是在确定的国策——“贯彻抗战到底,争取国家民族最后胜利”的总方针之下,动员与组织全边区的广大妇女群众,为了保卫边区,保卫西北,保卫中国而奋斗,参加抗战动员工作的各方面,在神圣的民族自卫的抗战建国胜利中,求得妇女的解放。
一、在组织方面当去年芦沟桥抗战的号炮传到边区的时候,在边区政府整个抗战动员计划之下,妇女便进到战时的战斗新生活,经过每一抗战任务与每一工作的执行中,加紧与扩大组织边区的妇女。
在原有的乡区妇女代表会的组织基础上,扩大与充实,在未建立妇女代表会的乡区发展新的组织,进而成立县市与全边区的妇女总的组织。
在半年的过程中,先后召集了延安、延长、延川、安定、安塞、甘泉、鄜县、保安、固林等十数县的分区,县的各级代表,用民主的方式,由会员直接选举(每二十人选出一个乡代表,五十人选出一个区代表),经过代表会,改选了各级委员会,但还有一部分县内的一部分乡区,尚未建立起代表会与各界妇联的组织。
在今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在延安举行了全边区妇女代表大会,到会的有十八个单位,包括各界的妇女代表一百三十余人,中国共产党中央,边区政府,均派代表到会,河南、西安妇女团体(如慰劳会)亦派有代表出席。
经过几天热烈的讨论,严格地检查了过去的工作,确定了边区妇女在战时的任务,成立了边区妇女运动统一领导的机关——边区各界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