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家庭冲突研究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145.24 KB
- 文档页数:3
68309 社会其它论文家暴个案中社会工作伦理困境浅析一、导论(一)研究意义。
在家暴社会工作者工作的过程中,无疑会遇到关于技术以及伦理的问题,其中技术的问题通过不断的学习是会有很大进步的提升的,而且关于技术的问题已经有了比较系统全面的介绍。
但伦理问题中,社会工作者需要对案主做到保密,自决等工作原则,同时还要多方考虑其家人的及社会舆论的想法,对社会工作者来说是必须处理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围绕家庭暴力的研究主题,首先在总体上对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在已有的基础上提出了我的设想,然后对社会工作过程中应遵循的伦理守则进行了阐述。
家暴个案中社会工作者的处理与其他个案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三)主要概念界定。
家庭暴力:家庭暴力简称家暴,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它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
伦理困境:所谓伦理的困境是当专业核心价值中对专业人员要求的责任与义务发生相互冲突的情形,而社会工作者必须决定何种价值要优先考量。
(四)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方法的定性分析,对前人已有的关于家庭暴力在社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分析进行归纳总结,总结经验。
了解目前关于家暴个案中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分析。
二、家暴个案社会工作中应对的原则(一)保护生命原则。
保护生命原则适用于所有人,既适用于保护家暴事件中案主的生命,也适用于保护所有其他人的生命。
最少伤害原则认为当面临的困境有造成伤害的可能性,社会工作者应当避免或防止这样的伤害。
社会工作者应该永远选择造成伤害最小,造成永久性伤害最少和伤害最容易弥补的方案。
(二)生活质量原则。
在家暴个案的开展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选择的方案应当惠及所有人,应当尽量保持或提升案主的生活质量。
(三)隐私和保密原则。
在家暴个案的开展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的实际工作决定应该加强每个人的隐私权和保密权。
不泄露保密信息就是直接从这一业务中演变出来的原则。
冲突理论研究综述作者:刘春梅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10期[摘要]冲突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乃至全世界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德国思想家马克思、齐美尔、韦伯等所奠基的学说是冲突理论的基础。
米尔斯、科塞、达伦多夫等批判继承了马克思、齐美尔和韦伯等人的社会冲突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现代社会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即社会冲突理论。
本文对国内外冲突理论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探讨了其有待发展的方向与方法。
[关键词]社会冲突理论研究冲突流派[中图分类号]C9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013-02一、冲突理论的思想渊源(一)马克思的冲突思想马克思被西方学术界公认为现代冲突理论的大师。
其冲突思想影响深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建立的财产和资本私人占有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不平等的深刻根源,更是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
第二,阶級的产生为冲突的发生提供可能。
第三,社会冲突在私有制条件下往往表现为阶級斗争。
(二)齐美尔的形式冲突理论齐美尔的社会冲突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经典著作《冲突论》中,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社会生活中协调与冲突、吸引与排斥是一种常见的普遍存在的形式,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冲突产生的原因不仅是利益的反映也是敌对本能的反映。
第三,冲突的激烈程度的影响因素:一是冲突各方的团结紧密程度;二是冲突各方的情感投入程度;三是对冲突的理解程度。
第四,齐美尔视冲突为一种交往形式。
第五,冲突的作用在于:一方面,冲突可以划清社会交往各方面的界线,促使社会交往各方都能够维持自己的个性;另一方面,通过冲突可以把冲突各方所具有的对立情绪宣泄出去。
(三)韦伯的三维冲突分析模式韦伯关于社会冲突的观点,集中体现在传统权威社会向法理权威社会过渡的论述中,韦伯指出代表着占有利益的会议机构将会重视意见的一致性和团结,然而却并不总是能达到,因为任何通过社会等級特权的占有都会制造相互冲突的特殊利益。
工作家庭支持的结构与测量及其调节作用一、概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特别是当女性大规模进入职场,双职工家庭不断增加,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平衡与冲突问题愈发凸显。
在此背景下,理解工作家庭支持的结构与测量,以及探索其调节作用,对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降低离职率,以及维护家庭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工作家庭支持主要来自于两个领域:工作领域和家庭领域。
工作领域的支持可能来自于组织、领导、同事等,而家庭领域的支持则主要来自于配偶、亲人等。
这些支持可能以多种形式存在,如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领导支持、组织支持等。
这些支持不仅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家庭幸福感,还可能通过调节工作家庭冲突,进一步影响员工的工作表现和离职行为。
本文旨在探讨工作家庭支持的结构与测量,以及其在工作家庭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我们将通过文献回顾和深度访谈,明确工作家庭支持的结构和测量方式。
我们将利用定量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探讨工作家庭支持对工作家庭冲突、工作满意度、离职意向等变量的影响。
我们将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支持员工,实现工作与家庭的和谐平衡。
本文旨在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深入理解工作家庭支持的结构与测量,以及其在工作家庭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为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研究背景:探讨工作家庭支持的重要性及其在现代职场中的角色。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职场环境日趋复杂,员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这些压力不仅来自于工作本身,还来自于家庭、社会和个人生活等多个方面。
工作家庭支持作为一种重要的组织支持形式,正逐渐受到学者和企业管理者的关注。
在现代职场中,员工需要面对的挑战日益增多,如长时间的工作、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家庭责任与工作之间的冲突等。
这些挑战往往导致员工出现工作满意度下降、工作效率降低、家庭关系紧张等问题,进而影响到员工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
工作家庭冲突感知的性别差异作者:宋娜娜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10期[摘要]随着双职工家庭的增多,工作家庭间的冲突也日益加剧。
尽管已有很多关于工作家庭冲突的研究,但很少有研究关注不同性别在工作家庭冲突中是否有不同的感知。
本文综述了工作家庭冲突感知的性别差异体现,并对影响工作家庭冲突性别感知差异的因素进行探讨。
[关键词]工作家庭冲突性别感知差异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021-02过去的十年里,劳动力构成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例如,在美国发生了如下变化:全体在职人员中的女性比例在增加,双职工夫妇数量呈上升趋势,生活期望值提高,员工流动性大,制造业在向服务业转化。
劳动力中的这些人口统计学变化说明了双职工夫妇数量的增加(Hill & Henderson,2004;Neal & Hammer,2007),双职工夫妇指丈夫和妻子都在忙碌着各自的事业。
在北美社会,所出现的这些特征都足以引发工作家庭冲突。
当女性投身于工作、更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时,女性对工作相关需要的追求也就限制了她们对家庭活动的参与和所应尽的家庭职责。
相反,男性比以往更多地卷入到了家庭角色中,这样就加剧了工作家庭冲突。
此冲突再作为压力源能导致一系列的消极结果,如增加了健康风险、生产下降、缺席、生活满意度下降等(Greenhaus & Beutell,1985; Kelly&Voydanoff,1985)。
这些消极的结果反映了进一步关注工作和家庭之间内在冲突的重要性。
一、对工作家庭冲突的界定国外对工作家庭冲突这一领域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几十年来研究者对这一领域给予较多的关注,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学者们对工作家庭冲突这个术语的表述一直没有得以统一。
Greenhaus和Beutell(1985,p79)列举了许多用来刻画工作家庭冲突的表述,如job-family role strain(Kelly &Voydanoff,1985), work-family tension(Herman&Butler,1980),family/ work role incompatibility以及inter role conflict(Kopelman,1983)等。
关于女性就业的理论分析综述(一)问题形成的理论基础及分析角色冲突是现时代女性社会性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它指女性在步入职场时以及之后会面临的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冲突,即自身职业从事者的身份与作为妻子与母亲的身份之间的冲突。
它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范围内的女性普遍需要面临的问题。
该冲突主要表现为如何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分配有限的时间与精力。
许多调查显示,参加就业女性的比起同样参与就业的丈夫以及其他不就业的家庭主妇,无论是从事工作和家务劳动的时间都要更多。
当其余人积极参与职场相关的学习进修活动以寻求个人发展与晋升时,处于婚姻家庭中的女性员工仅仅是兼顾两个角色就已经自顾不暇了,更不要怀疑的是,当家庭对其需求加大,如家庭成员需要照料时,社会与文化的影响导致这种情况下更多是有女性家庭成员暂时放弃工作角色转而照料家人。
工作角色与家庭角色冲突,给女性造成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
基于传统的性别角色的期望,人们希望每个劳动者个体都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而衡量事业成功的标准并不会因为性别而有所差异,与此同时,人们在审视一个女性时着重看到的是她是否能被称为一个完美的妻子和母亲,这个标准同样不会因为她是否参与就业而产生明显差异。
与此相对应的,一个事业上的成功女性则可能由于家庭生活上的懈怠与不够美满而被认为是一个失败者,一些较为极端的观点还会将女性的事业成功与家庭失败画上等号。
当女性进入分娩和母乳喂养阶段时,不可避免地需要数月或数年才能完成怀孕和抚养的流程。
在生命周期的黄金时间阶段“混乱”,所雇佣的女性不得不暂时辞掉工作。
人类自我生产的实施对妇女的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有着严重的影响。
这种“混乱”使妇女尤其在就业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许多女性正试图利用提前生育或者推迟分娩来解决工人权利的不公正问题,但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随着政府逐步放宽生育政策,女性劳动力是否会生育,在何时生育,对企业而言是不确定的,面对潜在的成本,必然会有许多机构选择拒绝女性。
社会心理科学第25卷总第115—116期2010年第9一l0期总第1067页 ・理论研究・ 作者简介:陈睿,上海师范大 学硕士研究生.从事自我认知研 究。
青少年亲子冲突研究综述 陈睿 摘要:本文对青少年亲子冲突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在对亲子冲突概念充分界定的基础上,介绍了亲 子冲突涉及的相关理论,包括精神分析理论、社会生物学理论、家庭系统理论、社会认知模 型,并阐明了影响青少年亲子冲突的几大因素,如青少年所处的年龄段、父母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婚姻质量。最后在上述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家庭干预和学校干预两大青少年亲子冲突的 应对策略。 . 关键词:青少年亲子冲突应对策略
青少年亲子冲突一直受到研究者关注[】]。早在 上世纪,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就把青少年期称为 “疾风暴雨”期,他标志着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充 满着激烈的冲突和矛盾【2】。强烈而又频繁的亲子冲 突会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这已得 到很多研究证实。因此青少年亲子冲突就成为一 个亟待心理学家探究的问题。 1.亲子冲突的概念 心理学对亲子冲突的研究由来已久。在20世 纪60年代,研究者从人际冲突理论出发对亲子冲 突展开研究,认为亲子冲突源于亲子双方目标的 不一致。到70年代,研究者从社会化的视角重新 审视了亲子冲突的研究领域,把亲子冲突界定为 儿童对父母愿望的不顺从行为。80年代起,学者 们逐渐从关系理论出发研究亲子冲突,schantz【3认 为亲子冲突实质是一个双向人际互动事件,其中 包含亲子间暂时的对立行为,如争吵、争辩。 Yan和SmetanaI41 ̄1]认为,亲子冲突囊括亲子双方 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所表达出的不一致。方晓义等 学者【 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亲子冲突进行了操作 定义,把亲子冲突的内容确定为学业、家务、朋 友、花销、日常生活安排、外表、家庭关系和隐 私等8个方面,并把亲子冲突的形式分为情绪对 立、言语冲突和身体冲突等三类。 本文认同方晓义等学者对“亲子冲突”的定 义,同时认为应对亲子冲突的特殊性加以重视。 首先,亲子冲突不具斗争性,只是亲子间观点、 原则等“分歧”的外显表现,他虽能以激烈形式
LMX的概念领导—员工交换是Graen 于1972 年提出的用来研究领导和员工之间关系的理论。
该理论指出,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领导者在工作中要区分不同的员工,采用不同的管理风格,并与之建立起不同类型的关系。
其中,领导和一部分员工建立了特殊的关系,这些员工得到更多信任和关照,可能享有特权,这些员工就属于“圈内员工”,这些员工与领导会建立高质量的LMX关系;其余员工则成为“圈外员工”,后者占用领导的时间较少,获得奖励机会也较少,他们与领导的关系局限在正式的工作关系范围内。
2.2 LMX理论研究的发展Graen 指出,LMX 理论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领导与他们的下属之间发展了不同的关系。
第二阶段,更多地关注领导者在其工作团体内所发展的不同关系如何预测组织内部的其他变量,如员工工作态度、工作满意感、决策质量、工作绩效等。
目前关于LMX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这个阶段。
第三阶段,该阶段研究的核心问题是领导者如何与员工发展一对一的合作关系。
对于这个问题最初的理论解释主要有角色扮演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
Raymond 等认为,前两种理论忽视了社会情境这个因素对领导—员工关系产生的影响,并且它们对LMX 质量的二分法并不符合其实质。
为了研究组织中社会情境对LMX关系的影响,他们用社会交换理论中的“互惠连续体”这个概念来解释LMX的形成过程,认为领导与员工的关系是一个从负性互惠到综合互惠的连续体。
这种解释更加符合“现实中LMX质量也呈一个由低到高的连续水平”这一实质。
在互惠连续体观点的基础上,Raymond 等研究了领导、员工各自在组织中的非正式社会关系网与LMX 之间的关系。
发现:(1)新员工与其领导共有的社会关系会促使他们之间形成高质量的LMX;(2)员工与领导各自原有的社会关系会对对方的绩效起到促进作用。
这项研究启示我们对于LMX的研究应该考虑工作中的情境因素。
第四阶段,研究者们进一步探索这种一对一的关系如何在组织系统内和系统外形成与发展,并且对领导和员工双方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起作用。
家庭暴力研究综述【摘要】家庭暴力是个世界性的问题,反家庭暴力已经成为世界妇女维权的主要内容。
在世界妇女大会的倡议下,各个国家已经展开积极有效的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活动。
本文从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两方面,梳理家庭暴力的研究概况。
【关键词】家庭暴力;妇女权益一、社会背景家庭暴力属于家庭冲突的表现形式。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国际社会尚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不多。
而现在,家庭暴力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它是一个跨越种族和阶层的全球性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其中妇女是主要的受害者。
因此,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维护妇女权益的重要内容之一。
i美国社会学家的调查研究表明:在美国,近1/4的被谋杀者与自己的家庭成员的暴力有关,所有婚姻中有2/3至少会发生一次暴力。
ii在巴布亚新-几内亚,67%的农村妇女和56%的城市低收入妇女遭受过虐待。
在智利的圣地亚哥,80%的妇女承认自己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在加拿大,每4个妇女就有一个人可能会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刻遭到性侵扰。
在法国,95%的暴力受害者是妇女,其中51%的暴力出自丈夫之手。
在巴基斯坦,99%的家庭主妇和77%的职业妇女遭到过丈夫的毒打。
iii在我国,有关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内地的家庭暴力呈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国内地的家庭暴力较80年代上升了25.4%。
全国妇联信访处1995年共收到要求保护妇女权益的案件12.89万件,其中涉及家庭暴力的约占30%左右。
在中国2.7亿个家庭中,约有30%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其中施暴者九成为男性。
iv 在2002年《妇女权益保障法》颁布十周年之际,全国妇联做了该法实施情况的抽样调查,调查表明,在被调查者中,有16%的女性承认被自己的配偶动手打过,有14.4%的男性承认打过自己的配偶,因家庭暴力全国每年至少有10万个家庭解体。
v联合国健康与人权委员会总干事唐·沙拉拉指出:当今妇女所遭受的最大灾难就是“家庭暴力”。
・综 述・工作家庭冲突研究综述
宫火良Ξ1,2 张慧英3(1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广州,510631)(2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开封,475001
)
(3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开封,475001
)
摘 要 随着职业女性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调整自己在工作和家庭上的责任与投入,由此日益凸显的工作家庭冲突问题近年来得到大量管理者和研究者的关注。该文从工作家庭冲突的概念、理论、相关研究等方面总结了对工作家庭冲突的研究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趋势。关键词:工作家庭冲突 关系理论 前提变量 结果变量
1 引言 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工作家庭冲突(work-
familyconflict)研究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
物。大量工作岗位中体力含量的降低和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于工作之中及对社会生活更广泛的参与。相应地,女性对工作相关需要的增加限制了她们对家庭角色的参与和贡献,而男性也比以往较多地卷入了家庭角色。国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工作家庭冲突与个体的身心健康及许多工作相关变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Frone(1997)等人
[1]发现,长期的工作家庭冲突预示着绝望、
抑郁、身体健康状况差和压力过大等。同样,工作家庭冲突还会对人们的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及工作生活质量等带来消极的影响。
2 工作家庭冲突的定义 在早期研究中,人们对工作家庭冲突这个术语的表述显得较为混乱,Greenhaus和Beutell(1985)[2]列举了许多用来刻画工作家庭冲突的表述,如job-familyrolestrain,work-
familytension,family/workroleincompatibility以及interroleconflict等。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工作家庭冲突总是与角色联系在一起的。Greenhaus和Beutell(1985)[2]将工作家庭冲突定义为“一种角色间冲突的特殊形式,在这种冲突中来自工作和家庭生活领域的角色压力是不相容的”。在此基础上,
工作家庭冲突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分类:基于时间的冲突(time-basedconflict)、基于压力的冲突(strain-basedcon2
flict)和基于行为的冲突(behavior-basedconflict)。然而,到目前为止,人们在实际的工作家庭冲突研究中较少采用这种划分方法,这可能是因为个体活动往往同时传递了包括多重维度在内的相关信息,难以明确区分。Greenhaus等人还进一步指出,工作家庭冲突具有双向性的特征。因工作的时间、压力等对家庭相关责任的干扰是工作→家庭冲突(work-to-familyconflict);因家庭方面的需求而产生的对工作责任的干扰则是家庭→工作冲突(fami2ly-to-workconflict)。一些研究
[3,4]表明工作→家庭冲突和
家庭→工作冲突之间是一种正的交互作用关系。在元分析研究中,Kossek和Ozeki(1998)[3]发现,双向的工作家庭冲突和工作满意度有更强的相关。尽管后来的研究者大多都接受了Greenhaus等人依据双向性特征对工作家庭冲突结构所作的二分法观点,但在实际研究中人们往往较少涉及家庭→工作冲突。这是由于人们体验到的工作→家庭冲突往往高于家庭→工作冲突,如有研究[4]表明,人们体验到的工作→家庭冲突是家庭→工作冲突的三倍。3 工作家庭冲突的理论与相关研究回顾3.1 工作家庭冲突的关系理论早期对工作家庭冲突的研究是在静态的层面上展开的。1980年,Staines[5]回顾了之前研究者们对工作和家庭之间关系的讨论,从中区分出了三种类型:分割(segmentation)、溢出(spillover)和补偿(compensation)。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根据传统的性别角色意识形态,人们认为工作和家庭是两个独立分割的维度,个体可以清楚地将工作部分的感情、态度和行为与家庭部分分割开来,两个维度既不会相互影响也不会相互冲突。这就是分割理论的基本思想。与之相对应,目前被普遍接受的溢出理论则认为,人们会将在工作中建立的情感、态度、技能和行为带进家庭领域,反之亦然。这种溢出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的溢出包括满意和激励,它可以扩展到家庭中带来高水平的能量和满意。而消极的溢出是:工作中的问题和冲突消耗了个体的时间和精力,并因个体全力投入到工作中,使他们很难充分地参与到家庭生活中来。相对而言,大多数研究者更为关注消极的溢出,即工作家庭冲突。补偿理论是对溢出理论的补充。补偿理论相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是负向的,当个体在工作领域有高水平的卷入时,在家庭领域的卷入水平就会降低,相反,在家庭领域的高水平卷入会导致个体在工作领域的低水平卷入[6]。3.2 工作家庭冲突的发展理论与关系理论不同,工作家庭冲突的发展理论对一个人或一对夫妻生活范围内的工作→家庭联系进行了纵向的动态分析。该观点采用心理的、发展的构架在个体或夫妻的生活范围中探讨了个体、家庭和职业发展的关系动力学[7]。其核
Ξ通讯作者:宫火良,男。E2
mail:ghl1976@163.com
124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Science 2006,29(1):124-126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心内容为:由于男性和女性的成长模式不同,而且家庭和职业要求的波动依赖于个体所处的家庭/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在不同的人生成长阶段,个体的工作家庭角色间关系也会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处于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生活范围中。这种观点打破了以往的平面解析,引导研究者从发展的角度对工作家庭冲突进行更为细致和深入的研究。3.3 工作家庭冲突的边界理论美国学者Clark(2000)在对以往相关理论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作/家庭边界理论”(work/familybordertheory)[6]。该理论将工作和家庭看作两个不同的范围,人们在其中分别与不同规则相联系,每天在工作和家庭的边界上徘徊。边界是对工作或家庭范围的界定,是与不同范围相关的行为的起始点。边界一般有三种主要形式:物理的,世俗的和心理的。那些频繁在工作和家庭之间转移的个体被称为边界跨越者,而那些对定义范围和边界有特别影响的范围成员被称为边界维持者。工作中的普通边界维持者是监督人,而家庭中的普通边界维持者是夫妻。边界维持者与边界跨越者对工作和家庭范围及组成的不同认识,往往会影响边界跨越者的平衡;两者之间的经常交流可以缓和角色冲突。该理论不仅仅阐明了工作家庭冲突的形成机制,更对如何缓解工作家庭冲突作出了尝试性的探讨。3.4 国外的相关研究回顾国外对工作家庭冲突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早期多以角色本身作为问题的研究重心,研究对象也多集中在女性的职业问题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作家庭冲突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除探讨角色本身外,开始更多地引入一些前提变量和结果变量,以明确工作家庭冲突的形成机制和作用机制[8-10]。在研究对象方面,也开始从女性扩展到男性,并涉及不同职业、不同职务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对部分被频繁研究的变量作简要介绍,其余不再一一赘述。3.4.1 工作家庭冲突与前提变量间的相关研究工作家庭冲突与社会支持:除了探讨各种压力源在工作家庭冲突形成中的作用外,最常被人们研究的一个前提变量就是社会支持。个体和他人的关系对工作家庭冲突有重要影响。人们通过提供信息支持(建议和信息)、工具性支持(现实的资源和服务)、评估支持(帮助评估和理解问题)以及情感支持(关系和同情)来支持其他人。截至目前,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证实了社会支持对降低工作家庭冲突水平所起的积极作用,但这种作用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以及如果是间接的,都包括哪些因素在内,都尚需人们作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家庭冲突与性别:在作为前提变量的人口统计学变量中,性别是被研究最多的一个[11]。在传统的观念中,男性的成就体验大多与事业上取得的成就紧密相关,而女性的成就体验往往被定位于妻子和母亲的角色。由此推论,如果女性从事工作的话,其照顾孩子和家庭的时间与精力就会被分散,肯定会感受到较高的工作家庭冲突水平。这个观点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12]。但也有证据表明[13],工作家庭冲突的性别差异并不显著。对此,一个得到普遍认可的理由就是———不是性别本身,而是人们所秉持的性别角色态度在起作用[14]。也就是说,如果某个职业女性认可“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那么她将会体验到高的工作家庭冲突。3.4.2 工作家庭冲突与结果变量间的相关研究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结果变量:Burke(1988)[15]对警官样本的研究发现,高水平的工作→家庭冲突和更高的心理倦怠、疏离以及较低的工作满意度相关。同样的,Bacharach等人(1991)[15]发现在护士和工程师样本中,工作→家庭冲突和倦怠有显著的相关,和低水平的工作满意度相关。近来,
Thomas和Ganster(1995)[16]报告在健康看护样本中,工作→
家庭冲突和工作满意度存在负相关,和抑郁、身体不适有正相关。工作家庭冲突和家庭结果变量:Higgins及其同事[17]对双职工开展的一系列调查发现,工作→家庭冲突和家庭结果变量有显著相关,如工作→家庭冲突和低家庭生活质量相关,低家庭生活质量又和低生活满意度相关等。虽然研究者倾向于将焦点集中在工作→家庭冲突上面,
但部分实证研究也表明家庭→工作冲突与一些工作和家庭结果变量也存在相关。如Wiley(1987)[18]对一组受雇的大学毕业生被试的研究表明,家庭→工作冲突与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及生活满意度存在负相关。3.5 国内的相关研究回顾与国外相比,我国对工作家庭冲突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研究时间短和涉及范畴较窄两个方面。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如陆佳芳,时勘等人(2002)[19]采用翻译后的量表测查了195名来自不同行业的员工,发现员工知觉到的工作→家庭冲突显著高于知觉到的家庭→工作冲突,这与国外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李晔(2003)[20]开展的同类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同时也验证了社
会支持对工作家庭冲突的缓解作用。李超平,时勘等人(2003)[21]采用修订的问卷考察了医护人员工作家庭冲突与
工作倦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降低工作家庭冲突能有效地预防和矫治工作倦怠。吴谅谅等(2003)[22],安砚贞等
(2003)[23]都对职业女性的工作家庭冲突进行调查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