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历史文献
- 格式:docx
- 大小:22.86 KB
- 文档页数:4
古代丝绸之路的考古与历史研究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和欧洲的重要贸易路线,它不仅承载着东西方之间的物品交换和文化传播,还见证了历史上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件。
通过考古与历史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影响和变迁。
一、古代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考古学的出现使得我们有机会通过实物遗迹来解读丝绸之路的历史。
在中国境内,敦煌、千佛洞、楼兰等地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揭示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比如,在敦煌莫高窟中,壁画中的人物形象、服饰和物品,都能反映出当时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融合和东西方之间的交流。
此外,中国西北地区的出土文物,如丝绸、瓷器、金银器等,也证明了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
二、丝绸之路的历史研究通过对历史文献、地理资料、考古发现等的研究,我们可以还原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轨迹。
成千上万的商人和旅行家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往来贸易和传播文化,他们的经历和见闻对于我们了解该路线的运营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而一些历史文献,如《后汉书》、《大唐西域记》等,更是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丝绸之路的命名、起源、贸易商品和其中的沿途城市。
三、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影响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重要的交流纽带,不仅促进了中外经济贸易,也使得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
通过贸易,中国向西方输出了丝绸、瓷器等奢侈品,而西方则向中国输送了大量的珍贵商品如香料、玛瑙、大象牙等。
丝绸之路也见证了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如东汉末年的王莽之乱和唐朝时期的安史之乱,它们对丝绸之路的影响是深远的。
四、丝绸之路的变迁与终结随着历史的演变和技术的发展,丝绸之路也经历了许多变迁。
在清朝时期,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西方列强开始通过海路进入中国,丝绸之路渐渐式微。
此外,西亚地区的政治动荡和战争也给丝绸之路的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最终,丝绸之路在15世纪后期基本上终结。
五、丝绸之路的影响和意义丝绸之路的贸易和文化传播对于中国和欧洲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丝绸之路古代相关书籍丝绸之路是古代最重要的贸易通道之一,连接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文化,有许多经典著作可以供我们阅读学习。
下面将介绍几本与丝绸之路相关的书籍。
《丝绸之路》是彼得·弗兰克梅尔(Peter Frankopan)的作品,他是牛津大学的中东与亚洲研究学院副院长。
该书详细叙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和影响,从古代起源一直到现代。
作者通过对丝绸之路上各种文化、宗教和商业交流的描绘,展示了这条古代贸易路线对世界历史的重要影响。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是罗兰·迪伯恩(Roland Dibbern)的作品。
该书从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全面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历史。
作者通过对丝绸之路各个阶段的详细描述,揭示了这条古代贸易路线对世界各国的影响,以及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丝绸之路:连接世界的古代贸易网络》是伊莎贝尔·韦伯(Isabel Webb)的作品。
该书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和特点。
作者通过对古代商人、旅行者和探险家的故事的讲述,展示了丝绸之路上的物品、文化和技术的传播,以及对世界贸易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古代丝绸之路》是吴兆骞的作品,该书是对丝绸之路历史的全面研究。
作者通过对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的分析,详细解读了古代贸易路线的形成、发展和衰落。
书中还介绍了丝绸之路上各个城市和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对世界历史和地理的影响。
《丝绸之路:亚洲的历史》是吉尔·戴维斯(Jill Davis)的著作,该书以亚洲地区为重点,详细叙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
作者通过对丝绸之路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的介绍,展示了丝绸之路对亚洲历史的影响,以及对亚洲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的重要性。
以上是几本与丝绸之路相关的经典著作,它们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深入探讨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和影响。
对于想要了解丝绸之路的人来说,这些书籍无疑是重要的参考资料。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十大考古发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引言部分:概述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交流的著名商路,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自古以来,许多考古发现揭示了丝绸之路上的珍贵文物和遗迹。
这些考古发现不仅展示了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交融,也为我们深入了解古代交流、经济和文化变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本文旨在介绍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十大考古发现。
这些考古发现横跨不同的地域和历史时期,包括马家窑文化遗址、敦煌莫高窟、大月氏古墓群等等。
通过对这些发现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多样性、交流活跃度以及其对古代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阐述。
首先,我们将介绍文章的结构和每个部分的内容安排。
然后,我们将详细描述十大考古发现的具体内容,包括其地理位置、文化价值和考古发现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对这些考古发现进行总结,分析其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意义,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最后,我们将以结束语作为本文的结尾,概括全文重点和意义。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唤起读者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兴趣,加深对古代交流与文化发展的理解,同时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让我们一同踏上丝绸之路的考古之旅,探寻古代世界的文化瑰宝。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2. 正文:本部分将介绍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十大考古发现。
针对每一个考古发现,将分别介绍其发现的历史背景、具体的考古发现内容和所带来的文化遗产意义。
在介绍每项考古发现时,将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和专家学者的观点,系统阐述其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价值。
为便于读者理解,每个考古发现将分别安排一个小节进行介绍。
3. 正文:此部分继续介绍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剩余考古发现。
同样,针对每个考古发现,将分别介绍其发现的历史背景、具体的考古发现内容和所带来的文化遗产意义。
为提供详实的信息,将引用相关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以确保文中内容的可信性和权威性。
每项考古发现也将分别安排一个小节进行介绍。
丝绸之路古代相关书籍一、《大秦帝国》《大秦帝国》是司马迁所著的一部历史著作,主要记载了中国历史上的西汉时期。
该书通过描述大秦国的兴起、发展和灭亡,揭示了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其中,书中详细记载了张骞出使西域的经历,他所开辟的丝绸之路为中国与西域地区的贸易交流提供了重要的通道。
《大秦帝国》以其详实的历史记载,为读者展示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使人们对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彼得·弗兰克·奥希恩所著的一本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著作。
该书从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到衰落的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作者通过对古代文献、考古成果和历史事件的研究,还原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真实面貌。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丝绸之路上的各种商品和文化交流,展示了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和政治方面的重要性。
《丝绸之路》以其深入浅出的风格,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三、《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是彼得·弗兰克·奥希恩所著的一本关于丝绸之路的全新视角的历史著作。
该书通过对丝绸之路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世界史观。
作者认为,丝绸之路的兴起和发展,不仅是中国和西域地区之间的贸易交流,更是整个古代世界各大文明交流的象征。
书中详细描述了丝绸之路上各民族、各种商品和文化的交流,揭示了丝绸之路对世界历史的深远影响。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以其独特的视角,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丝绸之路的方式。
四、《丝绸之路:一个亚洲经济圈的兴起》《丝绸之路:一个亚洲经济圈的兴起》是罗伯特·卡普兰所著的一本关于丝绸之路的经济学著作。
该书通过对丝绸之路上各国经济发展的研究,提出了一个亚洲经济圈的概念。
作者认为,丝绸之路的重新崛起将带动整个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一个辐射全球的经济圈。
书中详细分析了丝绸之路上各国的经济特点和竞争优势,探讨了如何通过加强合作和互利共赢来推动亚洲经济圈的兴起。
先秦两汉的南方丝绸之路探源作者:白晓红来源:《大观》2015年第10期摘要:中外很多文献中都记载有先秦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这在当时是我国西南对外交通要塞。
而且在罗马文献中所记载的东方“长寿者”以及“赛里斯”等奇怪现象也并非无稽之谈,这些记载其实描述的就是我国南方的丝绸之路,而根据古希腊探索者在印度与中亚时的所见所闻表明,丝绸之路在当时已经是沟通中亚与印度的重要交通线。
关键词:先秦;两汉;南方丝绸之路;探究我国是生产丝绸源地,而且在商周时期,我国民间丝绸织造工艺水平就已经相当高。
四川是我国生产丝绸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在古代就有发达丝织产地之称,而且到了商周时,四川省得丝绸业发展达到顶峰[1]。
在广汉三星堆所出土的绣有各种花纹衣服以及兽首花冠中就可以看出丝绸在当时副业中的地位,极具蜀绣与蜀锦特征。
到了两汉时期,一支氏族类逐渐从渭水宝鸡地域中凸显出来,这是丝绸从古蜀向渭水不断发展的一个拓殖点。
一、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推究溯源,蜀地丝绸业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水平就已经非常高,像湖北江陵与湖南长沙所出土的刺绣与织锦,就是战国时期的蜀国产品,这些出土葬品非常类似于在四川卡莎石葬墓中出土的蜀汉织品。
很多专家学者对我国南方丝绸进行研究时发现,当年张骞通西域时,所见到的大夏“蜀布”,这些丝绸很可能就生产于蜀地。
在《蜀都赋》中杨雄就曾经说过蜀地可谓是“一筒数金,黄润细布,[2]”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秦汉蜀地最佳品质丝绸为黄色。
乔希先生(印度前任考古所所长)也曾经提出,根据古梵文文献记载,多数印度教大神都非常热衷于穿中国丝绸,特别是湿婆神,比较爱穿黄色蚕茧丝织品。
乔希先生所提到的黄色丝织品,很可能就是杨雄在诗中所言的“黄润细布”。
湿婆神在印度教中产生的年代相对来说比较早,而且在古印度文明时湿婆神原型就已存在,而且历代印度文明中所提出的湿婆神都是源自古印度文明时期。
查阅相关印度古文献资料发现,至少大约在公元前600年前,就已经存在湿婆神,那个时间与我国两周时期基本相当,西周时的中国并不知遥远他国存在一个名为印度的国家,但是却已经开始着从古蜀到我国西南,再到印度的丝绸贸易[3]。
丝绸之路论文
《丝绸之路论文》是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论文,主要探讨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经济、文化交流和影响等方面。
以下是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论文提纲,供参考:
一、引言
- 介绍丝绸之路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 引出研究目的和重要性
二、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
- 古代中国和中亚、中东、欧洲等地区的政治、经济关系概述- 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三、丝绸之路的经济交流
- 丝绸之路上的商品和贸易路线
- 丝绸之路的商人和商队
- 丝绸之路的货币流通和贸易制度
四、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
- 丝绸之路的宗教传播,如佛教、伊斯兰教等
- 丝绸之路的艺术和文学交流
- 丝绸之路的语言和文字传播
五、丝绸之路的影响与启示
- 丝绸之路对各地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 丝绸之路在当代的意义和启示
六、结论
- 总结论文中的主要研究发现和观点
- 对未来丝绸之路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 引用论文中使用到的相关研究文献和资料
以上是一个基本的丝绸之路论文提纲,具体的研究内容和论证方法可以根据个人的研究兴趣和实际情况进行拓展和调整。
关于丝绸之路研究报告
丝绸之路(Silk Road)是一个古代贸易路线网络,连接了中国和欧亚大陆的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是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的关键交流通道。
丝绸之路的研究报告可以涵盖以下内容:
1. 历史背景: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消亡,以及其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影响。
2. 路线和节点:介绍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和关键节点,包括陆上和海上的贸易通道、重要城市和商业中心。
3. 贸易商品:分析丝绸之路上的主要贸易商品,除了丝绸之外,还包括瓷器、茶叶、香料、药材等,以及西方带入亚洲的玻璃、马匹、黄金等。
4. 文化交流:探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包括宗教、艺术、建筑和语言等方面的交流和影响。
5. 政治和经济影响:分析丝绸之路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包括帝国扩张、贸易繁荣、税收和关税等方面的影响。
6. 当代影响:讨论丝绸之路对当代世界的影响,如中国的“一
带一路”倡议和西方国家与亚洲的经济合作。
7. 未来发展:探讨如何利用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资源,推动旅游业、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繁荣等。
这些内容可以通过收集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学术研究和实地调研等方式来进行研究,以形成一份全面而详实的丝绸之路研究报告。
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简介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因为这条路上主要贩运的是中国的丝绸,故得此名。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简介,供大家参阅!丝绸之路简介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因为这条路上主要贩运的是中国的丝绸,故得此名。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
它以西汉首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起点,东汉时以都城洛阳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达西域,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
丝绸之路:丝路历史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要道,但为何在河西走廊上没有“丝门”而有“玉门”?早在文献记述丝绸之路之前2000年,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线路已经开通,但它不是为出口丝绸,而是为进口和田玉。
江苏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统编版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黄宗羲,关注教育,尤其重视学校建设,认为“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他对以科举为轴心的学校教育非常不满,痛斥之为名利争夺场,黄宗羲所理想的学校,是超越功名利禄的文化传承与光大之地是养士之所,又是涵育与推动思想解放与创新的精神家园。
在黄宗羲看来,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体现思想解放的创新家园。
黄宗羲断然否认皇权与真理的等价性,强调是非不是任何专断的意志所能独裁,必经理性辨析而后定。
其间隐含了黄宗羲对学校的不迷信、不盲从而唯在求真求是的创新寄意。
黄宗羲曾痛斥科举祸国殃民,而其最大的危害则是“取士而锢士”,扼杀教育的启蒙与创新追求,使“经、训”俨然雷池,士人不敢越之半步。
黄宗羲痛斥科举强化了这种盲从迷信的学术风气,使“数百年亿万人之心思耳目,俱用于揣摩抄袭之中”,士林失去了思想的活力和探索的勇气,从而形成严重的“封己守残”。
有鉴于此,黄宗羲大声疾呼要冲破迷信,要学贵独创,学贵自得:“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
…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
”黄宗羲反对“以水济水”,正是期待学校教育彻底摈弃科举的“锢士”之弊和“空华臭腐”的精神沉沦,而涵育独抒已见的勇气与冲破成见的创新活力。
黄宗羲曾开宗明义地说过:“学校,所以养士也。
”不过,这里的“养士”,绝非仅仅是培养、造就一般的人才,或者是科场得意,进而能博取功名利禄的人,其寄意所在是为国家培养和准备安邦与治天下的精英与栋梁。
具体说来是像东汉太学生那样,“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是如宋代的太学生那样,“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
可能正是在此安君保国的意义上,黄宗羲又强调学校有着使天下达于大治的重要功能:“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丝绸之路的学术书
丝绸之路,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和文化现象,吸引着无数学者展开研究。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本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学术书籍。
1.《丝绸之路:中亚到欧洲的文化交流》
作者:克里斯蒂安·斯特梅林斯基
这本书涵盖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分
析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作者详细描述了交流和贸易在中亚到欧洲的
区域间所起到的作用,揭示了丝绸之路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2.《丝绸之路:贸易、传播与文明交汇》
作者:杜德森
这本书探讨了丝绸之路作为一个交流和贸易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作
者通过对文化遗产、物质文化和语言的研究,揭示了不同文明间的相
互影响和交流,同时强调了丝绸之路在文明交汇中的重要性。
3.《中共丝绸之路政策研究》
作者:黄兵
这本书聚焦于中国共产党对新丝绸之路政策的研究。
作者通过对相
关文献和政策文件的细致分析,探讨了中国政府在推动“一带一路”
倡议中所采取的政策、战略和举措,以及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意义。
4.《丝绸之路上的古代商业》
作者:汤姆·斯坦顿
这本书从商业的角度研究了丝绸之路的历史。
作者通过对商业行为、商人活动和商业制度的考察,揭示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业网络和经
济交往。
同时,书中还探讨了丝绸之路上的商品流通、商业路线和商
业文化等议题。
这些学术著作都对丝绸之路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丝绸之路对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的重大影响。
无论是对丝绸之路本身感兴趣的学者,还是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这些书籍都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入的洞察力。
《丝绸之路(隋唐前)》史料集锦资源1:“丝绸之路”的提出(一)伊西多尔《帕提亚驿程志》在张骞出使西域前,中西经济文化交往就已存在。
当时在中国的输出物品中,最受西方人喜爱的是中国的丝绸,从而使西方以“丝”来称呼中国。
古希腊、罗马人将丝”字音译为“赛尔”(Ser)称中国为“赛里斯”(Seres),意为“丝国”。
希腊地理学家伊西多尔等人便于公元前25年左右,被派遣调查波斯湾头。
伊西多尔的调查报告之一就是《帕提亚驿程志》(另外还有《帕提亚周游记》)《提亚驿志》是帕提亚波斯王朝东西交通的记载,即自美索不达米亚穿越伊朗高原北部到达中亚的主要交通道路。
汉文史籍所载当时经安息(帕提亚)赴大秦(罗马帝国)的道路与伊西多尔《帕提亚驿程志》的记载有一些相同之处。
《帕提亚驿程志》所描述的年代般认为是在公元前26年之后,可能还采用了亚历山大和塞琉古时代的史料。
(二)托勒密《地理志》从公元1世纪开始,西方就出现了一些与赛里斯国有关的记录。
其中最为可信的就是古希腊地理学家马利奴斯记录下的一条通往赛里斯国的道路,即从幼发拉底河渡口出发,向东前往赛里斯国的一条商路。
这条商路追经一个叫“石塔”的中转站。
最终到达赛里斯国都赛拉(东汉首都洛阳)。
关于“石塔”的位置,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在今塔什库尔干附近,之后,生长于境及的古希腊地理学家克劳德·托勒密(约公元98-168)撰写《地理志》时,依据马利奴斯的记录并有所修正,记载了自幼发拉底河流域至Serica(丝国,即中国)的路线。
其中提到了敦煌和洛阳。
《地理志》所载Serica的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中国的西部,具体说就包括新疆、西藏和部分甘肃地区。
马利奴斯和托勒密记录下来的这条为丝绸而前往丝国的商道,后来成为创造丝绸之路”一词的基础。
……(三)裕尔《契丹及其通往那里的路》裕尔在《契丹及其通往那里的路》中虽然没有使用“丝绸之路”之类的词语,但他第一次对赛里斯之路即中国和通往中国之路进行了详细考证,为后来“丝绸之路”一词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工作心得:“丝绸之路”的考古认知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中国》一书出版。
在该书中,他将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又称“河间”)及印度的丝绸贸易路线,称为“Seiden Stra Ssen”,英文将其译成“Silk Road”,中文译为“丝绸之路”。
这是第一次出现“丝绸之路”的命名。
1910年,德国学者阿尔巴特·赫尔曼(A.Herrmann)在《中国和叙利亚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又作了进一步阐述,并将丝绸之路延伸至叙利亚。
现在,“丝绸之路”已成为古代中国、中亚、西亚之间,以及通过地中海(包括沿岸陆路)连接欧洲和北非的交通线的总称。
由于中国与中亚、西亚等地的这条交通路线必须途经一段沙漠地带,所以人们又称其为“沙漠丝绸之路”(或称“绿洲丝绸之路”)。
与这一名称相对,后来学术界又陆续提出“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等。
那么,这些丝绸之路在历史上都起过什么作用,又是怎样被发现的呢?一、对各条丝绸之路的基本认识丝绸之路有多条,目前学术界认为主要有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西南(或称“南方”)丝绸之路。
出现多条不同的丝绸之路是因为它的时空特点不相同,历史作用也不一样。
草原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东起大兴安岭,西至新疆,再向西是南西伯利亚、中亚的北部。
它始于四五千年前,也许更早。
这条路是因当时的游牧民族生产生活活动而形成的。
早期的草原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当然这种交流是游牧民族生计活动的“副产品”。
秦汉时期以后,沙漠丝绸之路开通了,这条路就变成一条“辅路”,所起的作用不像以前那么大了。
现在一般所说的丝绸之路是指沙漠丝绸之路。
沙漠丝绸之路以张骞通西域为开端,笼统地说,此路自陕西西安经甘肃、新疆,出境后经中亚、西亚至南欧意大利威尼斯,东西直线距离7000公里,在中国境内长达4000公里。
沙漠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官方开辟的一条“政治之路”“外交之路”。
历史探索重温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贸易通道,通过陆地和海上交通,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文化、经济以及科技的交流与发展。
这条古代贸易路线被称为丝绸之路,因为流传于生世界各地的中国丝绸成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之一。
历史探索重温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使我们对于人类的文明演进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一、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时期,中国皇帝为了发展对外贸易,派出了一系列的探险家和使节,开拓了通往西方的贸易路线。
丝绸作为中国的特产,在当时的西方国家非常受欢迎,因此吸引了许多商人和探险家前来交流。
从此,丝绸之路逐渐形成,成为了东西方间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二、丝绸之路的发展和影响丝绸之路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最初,丝绸之路主要通过陆路贸易来往于中国、中亚和西亚,各种商品如丝绸、陶器、瓷器、玉石、药材等在路上进行了广泛的交换。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上贸易也逐渐兴起,东南亚国家如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成为了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丝绸之路的兴起对世界各地的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过丝绸之路,不仅商品得以流通,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产品传播到了西方国家,带动了中国的经济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同时,西方国家的商品、宗教和科技也传入了中国,为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丝绸之路也使得中亚、西亚等地成为了文明的中心,各种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互相影响,为全球的文明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对丝绸之路的历史探索近年来,丝绸之路的历史探索成为了学术和文化界的热点。
通过考古学、历史学和地理学的研究,人们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有了更加详尽的认识。
通过发掘古代遗址、翻译古代文献以及考察古代贸易路线,人们揭示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轨迹,还原了古代商人和使节们的生活场景。
历史探索还带来了新的发现和认识。
一、法国学者研究丝绸之路的背景与机构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经济、政治、人员、文化和思想交流的一条大动脉。
在海上丝绸之路大举开通之前,陆路丝路东起中国 ,穿越西域、古印度、阿拉伯- 波斯社会 ,一直通向希腊- 罗马世界。
丝路输送的并不仅仅是丝绸,而且从时空和交易额方面综观全局,丝路上的丝绸交易所占比例甚小。
从狭义上讲,文化交流实际上与物质交流平分秋色,甚至还可能有过之;从广义上讲,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倡的那样:丝绸之路是对话之路。
由陆路丝绸之路又衍生出了诸如海上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瓷器之路、草原之路、皮货之路、茶叶之路、沙漠之路和骆驼队之路等形形色色的名称。
虽然这些耳熟能详的名称之科学性和历史真相,尚有商榷余地,但它们在中外关系史上的作用却不容置疑。
丝绸之路的提法,最早是外国人的发明,后来又被中国学者认同和采纳,现已成为一个国际通用学术名词,远远地超越了路的地理范畴和丝绸的物质范畴。
最早提出丝绸之路的是普鲁士舆地学和地质学家、近代地貌学的创始人、旅行家和东方学家李希托分( Ferdinand vonRichthofen ,1833 1905年)。
他于1860 年曾随德国经济代表团访问过包括中国在内的远东地区。
在他死后才陆续全部面世的5卷本巨著《中国亲程旅行记》(1877 1912 年) 中,当他谈到中国经中亚与希腊- 罗马社会的交通路线时,首次称之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一名便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流传开了,而且使用得越来越广泛,其外延也越来越大。
甚至成了中西乃至整个中外多领域交流的代名词。
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一片交通路线网,从陆路到海洋、从戈壁瀚海到绿洲,途经无数城邦、商品集散地、古代社会的大帝国。
来往于这条道路上的有士兵与海员、商队与僧侣、朝圣者与游客、学者与技艺家、奴婢和使节、得胜之师和败北将军。
这一幅幅历史画卷便形成了意义模糊的丝绸之路。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唐代的景教、元代的方济各会会士) 以及西域的巫教祆教、摩尼教、犹太教等,都是经这条路线传入中国的。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历史文献上没有丝绸之路的详细描述,对它的确认主要依据考古发现,再结合文献记载。
因此可以说,近代以来人们对丝绸之路的认知,正是源于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
公元4至11世纪,草原丝绸之路成为东北亚的国际交通路线,对中国、朝鲜和日本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有着极重要的作用。
其从中国往东发展,进入了朝鲜半岛,然后通过对马海峡到达日本九州。
日本考古发现的大量中国文物其中不少就是通过此路传播过去的。
在沙漠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它就居于次要地位了,但是仍然在欧亚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
沙漠丝绸之路首先是一条政治之路、外交之路。
通过多年来在新疆地区开展的考古工作,发现了沙漠丝绸之路上的汉唐王朝军政、经济设施的遗存,主要有作为社会政治平台的“城址”,军事与经济双重功能的屯田,军政功能的烽燧、亭障等等。
这些是中央政府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行为的重要物化载体,反映了当时西域地区的“国家主导文化”。
中古时代的北庭故城规模宏大,略呈长方形,分内、外二城。
从北庭故城城址形制与其出土遗物来看,与内地文化的一致性是显而易见的。
罗布淖尔北岸土垠遗址出土的汉文木简内容,大部分与屯田有关。
楼兰城东郊考古发现有古代农田开垦的遗迹。
米兰发现的大规模灌溉系统遗迹应该是汉代遗存。
考古发现,汉字是汉代西域时代最早的文字之一,是西域两千年来一直使用的官方正式文字。
新疆地区考古发现的汉字材料及其书写制度,深受中原影响。
西南丝绸之路与佛教传入有关。
丝绸之路开通后,南亚佛教通过中亚、西域传入内地,融合中国传统的汉文化,成为汉文化圈的一种重要宗教。
西南丝绸之路的兴起应该早于沙漠丝绸之路,因为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在今阿富汗看到从印度运去的“蜀布”,也就是说在张骞“凿空”之前,中国西南地区已经与印度有了商贸、文化往来。
四川三星堆遗址与成都金沙遗址发现的象牙,均应产于印度。
历史文化研究: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考古发现概述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东方和西方的重要贸易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通过考古发现,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条古代商路上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文化交流以及经济繁荣等方面的信息。
本文将着重介绍中国丝绸之路考古领域的一些重要发现和对于历史与文化研究的影响。
西安丝绸之路起点遗址西安作为中国丝绸之路的起点,有许多重要的考古遗址值得关注。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兵马俑坑,这个被誉为“第八大奇迹”的遗址藏有大量精美地兵马俑,并揭示了秦朝时期国力强盛、技术先进等诸多信息。
此外,在西安市周边还有其他一些起点相关遗址,如咸阳城遗址、王船山墓等。
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中的壁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展示了古代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痕迹,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经济发展、宗教信仰以及汉藏等多元文化因素。
贾村遗址贾村遗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古代城市遗址。
该遗址出土了大量与丝绸之路相关的文物和器物,包括丝绸、陶器、铜器等,为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货物贸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纳木错船冢纳木错船冢位于西藏自治区纳木错附近,是中国最高海拔的古代水上航行考古遗址。
这些船冢出土了大量来自中国内地和海外国家的货物和修建船只所需的工具,证明了当时纳木错作为一个重要的商贸中心,在丝绸之路中具有重要地位。
敦煌汉简敦煌汉简是一个关于丝绸之路历史研究领域重要的发现。
这些汉简是西北地区最早的书写载体之一,内容涉及商业、法律、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
敦煌汉简的发现填补了相关历史资料的空白,为研究丝绸之路上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影响和价值通过对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考古发现进行系统研究,我们可以获得关于中国丝绸之路历史与文化的新知识和见解。
这些发现不仅对于了解古代商业贸易、区域联系和文化交流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可以促进国内外学术界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
此外,通过对考古记载以及其他历史文献材料的综合分析,我们还可以更好地推断出古代商道的运营方式、多元文化融合等重要信息。
丝绸之路上的文物宝藏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不仅促进了经济贸易的繁荣,也传播了各种文化和艺术。
在这条古老的商路上,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宝藏,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展示了不同文明的辉煌。
本文将介绍丝绸之路上的一些重要文物宝藏,带领读者一起探索这段历史的记忆。
一、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莫高窟始建于公元4世纪,是一个由数百个洞窟组成的佛教艺术宝库。
这些洞窟内壁绘有丰富多样的佛教壁画和雕塑,展示了古代中国和中亚各国的文化交流。
其中最著名的是第17窟的“卢舍那大佛”,高达33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室内石雕佛像之一。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艺术精湛,不仅反映了佛教艺术的发展历程,也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被誉为“东方的艺术宝库”。
二、敦煌文书除了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敦煌还出土了大量的文书,被称为“敦煌文书”。
这些文书是丝绸之路上商人、僧侣和官员们的书信、合同、账目等记录,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敦煌文书中的文字多样,包括汉文、藏文、回鹘文等,反映了当时丝绸之路上各个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其中最著名的是“敦煌遗书”,是一批被封存在洞窟中的文书,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为研究唐代社会提供了重要资料。
三、敦煌音乐敦煌音乐是丝绸之路上的又一宝藏。
在敦煌莫高窟中发现了大量的音乐文献和乐器,其中最著名的是“敦煌琵琶”。
敦煌琵琶是一种古代乐器,形状像现代的琵琶,但音色更加悠扬动听。
敦煌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表演方式,展示了古代中国和中亚各国的音乐交流和融合。
近年来,敦煌音乐得到了重新发掘和传承,成为了中华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古代丝绸丝绸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
丝绸的制作技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中国的丝绸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
丝绸的质地柔软光滑,色彩丰富,被誉为“软黄金”。
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历史文献
上没有丝绸之路的详细描述,对它的确认主要依据考古发现,再结合文献记载。
因此可以说,近代以来人们对丝绸之路的认知,正是源于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
公元4至11世纪,草原丝绸之路成为东北亚的国际交通路线,对中国、朝鲜和日本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有着极重要的作用。
其从中国往东发展,进入了朝鲜半岛,然后通过对马海峡到达日本九州。
日本考古发现的大量中国文物其中不少就是通过此路传播过去的。
在沙漠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它就居于次要地位了,但是仍然在欧亚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
沙漠丝绸之路首先是一条政治之路、外交之路。
通过多年来在新疆地区开展的考古工作,发现了沙漠丝绸之路上的汉唐王朝军政、经济设施的遗存,主要有作为社会政治平台的“城址”,军事与经济双重功能的屯田,军政功能的烽燧、亭障等等。
些是中央政府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行为的重要物化载体,反映了当时西域地区的“国家主导文化”。
中古时代的北庭故城规模宏大,略呈长方形,分内、外二城。
从北庭故城城址形制与其出土遗物来看,与内地文化的一致性是显而易见的。
罗布淖尔北岸土垠遗址出土的汉文木简内容,大部分与屯田有关。
楼兰城东郊考古发现有古代农田开垦的遗迹。
米兰发现的大规模灌溉系统遗迹应该是汉代遗存。
考古发现,汉字是汉代西域时代最早的文字之一,是西域两千年来一直使用的官方正式文字。
新疆地区考古发现的汉字材料及其书写制度,深受中原影响。
西南丝绸之路与佛教传入有关。
丝绸之路开通后,南亚佛教通过中亚、西域传入内地,融合中国传统的汉文化,成为汉文化圈的一种重要宗教。
西南丝绸之路的兴起应该早于沙漠丝绸之路,因为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在今阿富汗看到从印度运去的“蜀布”,也就是说在张骞“凿空”之前,中国西南地区已经与印度有了商贸、文化往来。
四川三星堆遗址与成都金沙遗址发现的象牙,均应产于印度。
如果种看法成立的话,那么西南丝绸之路要上溯至夏商时代。
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通过古代码头、沉船的考古发现,以及相关地方的考古发现来探索其路线。
比如在安阳殷墟发现的三千年前刻甲骨文用的龟
板,经过验证是来自马来西亚的“亚洲陆龟”。
唐、宋、元时代,尤其是宋元时代,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主导地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船队活跃在印度洋,远航至非洲东海岸。
总之,古代的四条丝绸之路中,沙漠丝绸之路最重要,因为条丝绸之路关系到中国汉唐王朝盛世的国家安全和发展,关系到汉唐王朝“和合外交”的实施,关系到古代世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选自刘庆柱的《“丝绸之路”的考古认知》,有删改。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使得人们了解了在历史文献上没有详细描述的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
B.作为东北亚国际交通线的草原丝绸之路,对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始终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
C.考古发现的汉唐王朝军政、经济设施遗存是当时西域地区“国家主导文化”的具体表现。
D.古代码头、沉船、相关地方的考古发现,确立了宋元时代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如何从考古角度认识草原、沙漠、西南、海上四条丝绸之路。
B.文章运用事例论证,引用了大量的考古发现,证明沙漠丝绸之路首先是一条政治之路、外交之路。
C.张骞出使西域前西南地区就已经与印度有商贸来往,证明西南丝绸之路的兴起早于沙漠丝绸之路。
D.文章运用假设论证,证明西南丝绸之路不仅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通道,而且其开通可上溯至夏商时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考古发现的大量中国文物说明草原丝绸之路的线路是从中国往东发展最后到达日本九州的。
B.考古发现的西域书写制度深受中原影响,而且汉字也是西域两千年来一直使用的官方正式文字。
C.刻在马来西亚“亚洲大陆龟”龟板上的殷墟甲骨文足以证明海上丝绸之路在三千年前就很活跃。
D.关系国家安全、发展、外交策略实施的沙漠丝绸之路是古代世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的重要渠道。
1.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A 项,条件不足,原文认为“确认主要依据考古发现,再结合文献记载”。
B项,与原文不符,原文说是在“公元4至11世纪”不是“始终”。
D项,于文无据。
故选C。
2.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项,只能证明“西南丝绸之路要上溯至夏商时代。
”而不能证明“西南丝绸之路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通道”。
故选D。
3.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C项,强加因果且无中生有。
故选C。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