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信息发布流程
- 格式:docx
- 大小:91.73 KB
- 文档页数:2
气象业务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规范气象业务管理,提高气象预报和服务水平,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安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管理原则1. 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服从国家气象管理部门的统一领导。
2. 对气象信息的收集、分析、发布、应用等环节进行科学规范管理。
3. 确保气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提高业务水平。
4. 积极推动气象科技创新,提高气象预报准确性和服务水平。
5. 加强与其他行业的沟通合作,推动气象服务应用的完善和普及。
三、组织架构1. 总体架构气象业务管理分为气象信息采集部门、气象信息分析部门、气象信息发布部门和气象信息应用部门四个部门。
气象信息采集部门负责气象数据的采集和传输。
气象信息分析部门负责气象数据的分析和研究。
气象信息发布部门负责气象预报的发布和更新。
气象信息应用部门负责气象服务的应用和推广。
2. 岗位设置气象信息采集部门包括气象观测员、气象技术员等。
气象信息分析部门包括气象分析员、气象预报员等。
气象信息发布部门包括气象预报员、气象编辑员等。
气象信息应用部门包括气象服务员、气象应用工程师等。
四、工作流程1. 气象信息采集气象信息采集部门负责气象数据的收集和传输工作。
气象观测员负责对气象要素进行观测和记录。
气象技术员负责气象设备的维护和维修。
气象信息采集部门需定期对观测站点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气象信息分析气象信息分析部门负责对采集到的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
气象分析员通过分析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制定气象预报方案。
气象信息分析部门需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确保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3. 气象信息发布气象信息发布部门负责将气象预报发布到各类媒体和平台。
气象预报员应根据分析结果,及时更新气象预报内容。
气象信息发布部门需与媒体合作,确保预报信息的及时性和广泛性。
4. 气象信息应用气象信息应用部门负责将气象服务推广到各行业和群众中。
气象服务员应根据不同行业的需求,定制气象服务方案。
气象信息服务管理制度一、总则为加强气象信息服务管理,提高气象信息服务质量,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天气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目标1.提高气象信息服务水平,准确及时发布气象信息;2.加强对气象信息服务机构和人员的管理,确保服务质量;3.规范气象信息服务行为,维护市场秩序;4.提高公众对气象信息的认知和理解,提高自救能力。
三、管理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从事气象信息服务的机构和个人,包括气象部门、气象媒体、气象专家等。
四、管理要求1.气象信息发布(1)气象信息发布机构应当及时、准确发布气象信息,包括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预警、气象监测数据等;(2)应当遵循国家统一标准,确保信息内容全面准确;(3)应当维护信息发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确保信息满足用户需求。
2.气象信息服务机构管理(1)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规范操作流程;(2)培训员工,提高服务水平和素质;(3)及时处理用户反馈和投诉,确保用户满意;(4)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保护信息不被篡改或泄露。
3.气象专家管理(1)气象专家应当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得发布虚假信息;(2)应当积极参与气象宣传普及工作,提高公众气象防灾意识;(3)应当加强自身素质提升,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专业水平。
4.信息保密管理(1)对涉密气象信息应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给未授权人员;(2)建立健全信息保密制度,规范信息处理流程;(3)加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防范信息泄露风险。
五、监督检查1.相关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气象信息服务机构和专家进行监督检查,检查内容包括信息发布情况、服务质量、安全保密制度执行情况等;2.对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要求整改,对严重问题进行严肃处理。
六、责任追究对违反本制度和其他相关法规的单位和个人,将按照法律法规进行严格处罚,情节严重的将追究刑事责任。
七、附则1.本制度由气象部门负责解释和修改;2.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备案后执行;以上是气象信息服务管理制度的详细内容,希望各相关单位和个人严格遵守,共同维护气象信息服务质量,为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提供可靠的气象服务。
气象局预报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气象预报工作,提高预报准确率,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气象预报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气象预报工作应当坚持科学、严谨、准确、及时的原则,遵循气象科学规律,提高预报技术水平,确保预报质量。
第三条气象局负责全国气象预报工作的管理,各级气象局应当设立预报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预报工作。
第四条气象预报工作应当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结合传统预报方法,提高预报准确率和时效性。
二、预报业务第五条气象预报业务包括天气 forecast、气候 forecast和气象灾害 forecast。
第六条气象预报业务应当根据不同预报周期、不同地区、不同气象要素和气象灾害类型,制定详细的业务计划,确保预报业务的全面开展。
第七条气象预报业务应当加强预报技术研究和预报产品开发,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预报水平。
第八条气象预报业务应当建立健全预报质量控制体系,对预报产品进行质量评估,确保预报准确率。
三、预报发布第九条气象预报发布应当遵循及时、准确、权威、公正的原则。
第十条气象预报发布主要包括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
各级气象局应当加强预报传播渠道建设,提高预报传播效率。
第十一条气象预报发布前,应当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预报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时效性。
第十二条气象预报发布后,应当对预报准确性和服务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及时发现问题,改进预报工作。
四、预报服务第十三条气象预报服务应当坚持公益性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原则,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第十四条气象预报服务应当针对不同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预报产品和服务。
第十五条气象预报服务应当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全球气象预报业务,提高我国气象预报的国际地位。
五、预报人员第十六条气象预报人员应当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
第十七条气象预报人员应当勤奋工作,严格遵守预报工作制度,提高预报准确率。
盐城市灾害性天气预报及服务工作流程制度盐城地处苏北平原中部,江淮平原东部,为里下河水网密集地区,东临黄海,西襟淮扬,地理位置复杂,同时处于处于北亚热带向南暖温带过渡的地区,暴雨、大雾、雷雨短时大风、龙卷风、冰雹、短时强降水、强雷暴、寒潮、大雪、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在本地时有发生,为强化责任意识,将预报服务工作落到实处,把预报服务工作做好做细,为盐城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气象保障,特制定盐城市灾害性天气预防及服务流程制度。
宗旨:提高预报服务的效能,使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工作规范化和流程化,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
要求:及时有效开展预报服务工作,灾害性天气达到相应的标准立即迅速准确的发布相应的预警信号。
工作流程:(1),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白天(早上07:30分到傍晚18:30分)主要由从事灾害性天气监测岗的预报员来承担相应的工作和职责,晚上(18:30分到第二天早上07:30分)由上夜班的预报员承担相应的工作和职责。
监测的实况信息包含:卫星云图,雷达回波、能见度,本市和全省的自动站实况信息(雨量,最高气温,极大风速),重要天气实况,全省雷电监测信息等。
(2),加强联防互动,当我市雷达监测范围内局部出现强回波时(强度超过45DBZ),或出现强对流天气(雷雨短时大风,强雷电,冰雹,短时强降水,龙卷)等,及时通知相应的县局和市局相关部门(信息中心),告知回波动态、实况信息和开展相应服务工作。
同时通知台长,汛期期间同时要通知值旬人员。
(3),加强预警信号的发布。
当个别县站出现达到预警信号的发布标准时,市台要立即迅速指导县站发布相应的预警信号。
当有2到3个站出现达到预警信号的标准时或县站已发布相应的预警信号,同时灾害性天气影响范围有扩大的趋势时,市台要发布相应的预警信号,同时要与县站预报中心进行电话沟通。
当盐都测站或市区将出现或已出现达到发布预警信号标准的灾害性天气时,市台应及时发布相应的预警信号。
当天气过程结束,要及时解除相应的预警信号。
气象服务业务规范执行气象服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农业生产到交通运输,从能源供应到旅游出行,准确、及时和有效的气象信息对于人们做出合理的决策和安排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而要确保气象服务的高质量和可靠性,严格执行气象服务业务规范是关键所在。
气象服务业务规范涵盖了从数据采集、分析预报、信息发布到服务反馈等一系列环节。
在数据采集方面,需要遵循严格的标准和流程,确保所获取的气象数据准确、完整和及时。
这包括对气象观测仪器的校准和维护,对观测站点的合理布局,以及对观测人员的专业培训。
只有高质量的数据输入,才能为后续的分析预报提供坚实的基础。
分析预报是气象服务的核心环节之一。
气象工作者运用先进的气象模型和算法,结合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预测。
在这个过程中,严格按照业务规范操作至关重要。
规范明确了不同天气类型和气象要素的预报方法和精度要求,同时也规定了预报结果的审核和订正流程。
只有遵循这些规范,才能尽可能减少预报误差,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信息发布是将气象预报成果传递给用户的关键步骤。
规范要求根据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和特点,选择合适的发布渠道和方式。
例如,对于公众用户,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站、手机应用等多种途径发布气象信息;对于专业用户,如航空、航海、农业等领域,则需要提供更加详细和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产品。
同时,在信息发布过程中,要确保语言准确、简洁、易懂,避免产生歧义或误解。
服务反馈是气象服务业务规范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收集用户的反馈意见,能够及时了解气象服务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改进和优化服务。
规范要求建立有效的反馈渠道,对用户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梳理和分析,并将其作为改进服务的重要依据。
在实际执行气象服务业务规范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首先,气象现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给预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尽管现代气象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难以做到百分之百准确的预报。
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报告气象信息服务站是气象服务向基层延伸的重要载体,对于提高气象服务的覆盖面和针对性,增强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气象信息服务站的建设情况,包括建设背景、目标、建设内容、实施步骤、运行管理、效益评估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方面。
一、建设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显著,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建设气象信息服务站成为了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建设目标1、提高气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确保公众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气象预报和预警信息。
2、增强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气象服务。
3、加强气象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气象科学素养和防灾减灾意识。
4、建立健全气象信息服务站的运行管理机制,确保服务站的长期稳定运行。
三、建设内容1、基础设施建设选择合适的场地,建设服务站办公场所,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和通信设施。
安装气象信息显示屏,实时展示气象数据和预警信息。
2、信息采集与发布系统建设建立气象信息采集网络,收集本地的气象观测数据。
开发气象信息发布平台,通过短信、微信、网站等多种渠道向公众发布气象信息。
3、人员队伍建设配备专职或兼职的气象信息员,负责气象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工作。
加强对气象信息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4、气象科普宣传设施建设设立气象科普宣传栏,展示气象科普知识和防灾减灾常识。
配备气象科普图书、资料和宣传册,供公众查阅和学习。
四、实施步骤1、项目筹备阶段进行需求调研,制定建设方案和预算。
落实建设资金和场地。
2、项目建设阶段按照建设方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采购安装。
开发信息采集与发布系统,组建人员队伍。
3、项目试运行阶段对服务站进行试运行,测试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的完整性。
收集用户反馈意见,对系统和服务进行优化和改进。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2.28•【字号】市政办发[2012]27号•【施行日期】2012.02.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市政办发〔2012〕27号2012年2月28日)《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办法为进一步加强我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11〕109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制定如下实施办法: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原则,按照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依靠法制、科技和基层,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加快建设信息发布系统,积极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着力构建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形成防灾减灾合力,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工作目标。
加强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临预警和中短期预报的有效衔接,建设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信息发XXX传播体系。
力争到2015年,实现气象灾害监测站在乡、镇、街办覆盖率达到100%,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30分钟以上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6%以上,尤其是要覆盖到“一河两区三库”(即渭河,西安城区和秦岭北麓局部暴雨山地灾害高发区,金盆水库、石砭峪水库、零河水库)、南部山区主要支流、旅游景点、人群聚集地。
到2020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基本消除预警信息发XXX传播“盲区”。
XXXXX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第一条为了规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防御气象灾害,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损失,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气象预报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呼伦贝尔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实施细则》(呼气业函〔2015〕33号)文件,结合本旗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旗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传播以及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气象灾害,是指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所造成的灾害.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因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的防御工作,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本办法所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包括:(一)气象灾害的种类、强度、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发展趋势、影响区域、防御指南;(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名称和图标,预警信息级别;(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单位名称、发布时间.第四条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一发布、快速传播原则.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发布与传播渠道,扩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范围.第六条旗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与传播工作。
旗政府应急管理机构以及公安、安监、国土、建设、农业、水利、交通运输、旅游、教育等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及应急工作。
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主管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组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以及通信运营商等单位(以下统称信息传播机构)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工作.第七条旗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编制气象灾害防御指南,并向社会公众发布.第八条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采取分级管理原则。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分为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四级,在预警信号图标上分别采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定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发布与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必须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以下简称预警信号),是指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向社会公众发布的预警信息。
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
第三条(等级划分)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
本办法根据不同种类气象灾害的特征、预警能力等,确定不同种类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级别。
第四条(明确职责)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预警信号发布、解除与传播的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警信号发布、解除与传播的管理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设施建设)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预警信号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畅通、有效的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渠道,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并组织有关部门建立气象灾害应急机制和系统。
学校、机场、港口、车站、高速公路、旅游景点等人口密集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设臵或者利用电子显示装臵及其他设施传播预警信号。
第六条(设施保护)国家依法保护预警信号专用传播设施,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
第七条(明确发布制度)预警信号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按照发布权限、业务流程发布预警信号,并指明气象灾害预警的区域。
发布权限和业务流程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另行制定。
气象信息发布流程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气象信息发布流程
1、在遇到关键性灾害性转折性天气时,气象台和科技服务中心及时发布重要天气信
息。
2、达到预警信号发布标准时,由主要领导签发,按照发布规定,编发相应颜色的预
警信号。遇有重大气象灾害预警由主要领导向市政府应急办及市政府分管领导汇报天气情
况,并将预警信息内容通过手机短信发送给市政府分管领导预审。市政府分管领导预审通
过后,市气象局立即填写《市气象灾害预警手机短信发布表》并盖章,及时通过市政府应
急办报市政府分管领导批准、签发。紧急情况下,市政府分管领导可通过手机短信回复
“同意发布”,市气象局先行组织发布,并在24小时内按照规定补办批准签发手续。
3、市气象局通过气象预警发布平台将《市气象灾害预警手机短信发布表》及预警信
息内容以传真、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电话告知等方式通知移动、联通、电信、广播、电
视等发布单位指定的联系责任人。
3、接到上级业务部门的气象应急响应时,及时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记录应急
启动响应开始和终止时间。
4、通过政府办公网、气象预警平台、电话传真、电视天气预报、电子显示屏、
96121、大喇叭等渠道,将天气预警信息发布到市委、市政府、市直机关、乡镇和街道行
政村,提醒采取措施,提前做好防御。
5、常规天气预报由气象科技服务中心负责核对、审查;重要天气信息由气象台值班
人员核对、审查;重大气象灾害预警由局领导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