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工程课后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21.50 KB
- 文档页数:23
计算机网络教程课后习题答案计算机网络教程课后习题答案计算机网络作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个人生活中,我们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的支持和帮助。
而在学习计算机网络的过程中,课后习题作为巩固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针对计算机网络教程中的一些常见习题,给出详细的解答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知识。
一、网络基础知识1.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分散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有哪些?计算机网络可以按照规模、拓扑结构和使用范围进行分类。
按照规模可以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和广域网(WAN);按照拓扑结构可以分为总线型、环型、星型和网状型;按照使用范围可以分为互联网、企业网络和家庭网络等。
3. 什么是协议?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用于规定通信双方交换信息的规则和约定。
常见的协议有TCP/IP协议、HTTP协议等。
二、传输层1. 传输层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传输层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和端到端的通信。
2. TCP和UDP的区别是什么?TCP(传输控制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传输协议,提供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流量控制。
而UDP(用户数据报协议)是一种无连接的、不可靠的传输协议,提供了数据传输的快速性和实时性。
3. TCP如何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TCP通过序列号、确认应答、超时重传、滑动窗口等机制来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三、网络层1. 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传输和路由选择。
2. IP地址的作用是什么?IP地址用于标识网络中的主机或路由器的唯一标识符,使得数据包能够正确地传输到目的地。
3. IP地址的分类有哪些?IP地址分为IPv4和IPv6两种。
IPv4采用32位地址,IPv6采用128位地址。
1-20 网络体系结构为什么要采用分层次的结构?试举出一些与分层体系结构的思想相似的日常生活。
答:分层的好处:①各层之间是独立的。
某一层可以使用其下一层提供的服务而不需要知道服务是如何实现的。
②灵活性好。
当某一层发生变化时,只要其接口关系不变,则这层以上或以下的各层均不受影响。
③结构上可分割开。
各层可以采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④易于实现和维护。
⑤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与分层体系结构的思想相似的日常生活有邮政系统,物流系统。
1-22 网络协议的三个要素是什么?各有什么含义?答: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1)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2)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3)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1-23 为什么一个网络协议必须把各种不利的情况都考虑到?答:因为网络协议如果不全面考虑不利情况,当情况发生变化时,协议就会保持理想状况,一直等下去!就如同两个朋友在电话中约会好,下午3点在公园见面,并且约定不见不散。
这个协议就是很不科学的,因为任何一方如果有耽搁了而来不了,就无法通知对方,而另一方就必须一直等下去!所以看一个计算机网络是否正确,不能只看在正常情况下是否正确,而且还必须非常仔细的检查协议能否应付各种异常情况。
1-24 论述具有五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的要点,包括各层的主要功能。
答:综合OSI 和TCP/IP 的优点,采用一种原理体系结构。
各层的主要功能:物理层物理层的任务就是透明地传送比特流。
(注意:传递信息的物理媒体,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等,是在物理层的下面,当做第0 层。
)物理层还要确定连接电缆插头的定义及连接法。
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的任务是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frame)为单位的数据。
每一帧包括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
网络层网络层的任务就是要选择合适的路由,使发送站的运输层所传下来的分组能够正确无误地按照地址找到目的站,并交付给目的站的运输层。
第三章2.计算机网络采用层次结构的模型有什么好处答:计算机网络采用层次结构的模型具有以下好处:(1)各层之间相互独立,高层不需要知道低层是如何实现的,只知道该层通过层间的接口所提供的服务。
(2)各层都可以采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只要这层提供的接口保持不变,各层实现技术的改变不影响其他屋。
(3)整个系统被分解为若干个品于处理的部分,这种结构使得复杂系统的实现和维护容易控制。
(4)每层的功能和提供的服务都有精确的说明,这样做有利于实现标准化。
3. ISO在制定OSI参考模型时对层次划分的原则是什么答:ISO在制定OSI参考模型时对层次划分的原则是: (1) 网中各结点都具有相同的层次。
(2)不同结点的同等层具有相同的功能。
(3)同一结点内相邻层之间通过接口通信。
(4)每一层可以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并向其上层提供服务。
(5)不同结点的同等层通过协议来实现对等层之间的通信。
4.请描述在OSI参考模型屮数据传输的基本过程。
答:OSI参考模型中数据传输的基本过程:当源结点的应用进程的数据传送到应用层时,应用层为数据加上本层控制报头后,组织成应用的数据服务单元,然后再传输到表示层;表示层接收到这个数据单元后,加上木层的控制报头构成表示层的数据服务单元,再传送到会话层。
依此类推,数据传送到传输层;传输层接收到这个数据单元后,加上木层的控制报头后构成传输层的数据服务单元(报文);报文传送到网络层时,由于网络层数据单元的长度有限制,传输层长报文将被分成多个较短的数据字段,加上网络层的控制报头后构成网络层的数据服务申i元(分组);网络层的分组传送到数据链路层时,加上数据链路层的控制信息后构成数据链路层的数据服务单元(顿数据链路层的巾贞传送到物理层后,物理层将以比特流的方式通过传输介质传输。
当比特流到达目的结点时,再从物理层开始逐层上传,每层对各层的控制报头进行处理,将用户数据上交高层,最终将源结点的应用进程的数据发送给目的结点的应用进程。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是()。
A. 将计算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B. 利用通信设备和帮助计算机实现异地通信和资源共享的软件系统C. 将计算机与其他设备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网络D. 以上答案均不正确答案:B2. 在计算机网络中,「协议」是()。
A. 双方各自对自己表示的理解的统称B. 双方对彼此要求的统称C. 参与通信双方所要共同遵循的规则D. 以上答案均不正确答案:C3. 「网络拓扑」是指()。
A. 网络中的设备之间的物理连接方式B. 网络中的设备之间的逻辑连接方式C. 网络中不同设备的排列方式D. 以上答案均不正确答案:A4. 在计算机网络中,「互联网」是指()。
A. 全球范围内的所有网络的集合B. 企事业单位内部的网络C. 家庭或个人内部的网络D. 以上答案均不正确答案:A5. 「IP地址」是用来()。
A. 标识互联网上的终端设备B. 标识一个网络C. 标识一个计算机D. 以上答案均不正确答案:A二、填空题1. 计算机网络中,「URL」的全称是__________。
答案:统一资源定位符2. 在计算机网络中,「HTTP」的全称是__________。
答案:超文本传输协议3. 在计算机网络中,「DNS」的全称是__________。
答案:域名系统4. 计算机网络中,「FTP」的全称是__________。
答案:文件传输协议5. 在计算机网络中,「TCP」的全称是__________。
答案:传输控制协议三、简答题1. 请解释「OSI参考模型」的七层结构。
答:「OSI参考模型」,全称为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是一个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概念框架,用于理解和描述计算机网络中不同层次的功能和关系。
该模型分为七层,从物理层到应用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后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a type of network topology?A. StarB. BusC. RingD. CameraAnswer: D2. What is the purpose of a router in a computer network?A. To connect multiple devices within a local area networkB. To connect multiple local area networks togetherC. To provide wireless connectivity to devicesD. To store and retrieve dataAnswer: B3. Which protocol is commonly used for email transmission?A. FTPB. HTTPC. SMTPD. SNMPAnswer: C4. What is the primary function of a firewall in a network?A. To prevent unauthorized access to the networkB. To increase network speed and performanceC. To store and manage network dataD. To provide wireless connectivity to devicesAnswer: A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an example of a public IP address?A. 192.168.0.1B. 10.0.0.1C. 172.16.0.1D. 63.245.123.45Answer: D二、填空题1. The process of converting an IP address into a domain name is called ________.Answer: DNS resolution2. The maximum data rate of a channel is defined by its ________.Answer: bandwidth3. ________ is a protocol used for securely transmitting data over the internet.Answer: HTTPS4. The process of breaking a larger network into smaller subnetworks is called ________.Answer: subnetting5. A ________ address is assigned to a device by a router when it connects to a network.Answer: dynamic三、简答题1.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CP and UDP protocols?Answer: 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is a connection-oriented protocol that ensures reliable data transmission between two devices. It guarantees that data is received in the correct order and checks for errors. UDP (User Datagram Protocol) is a connectionless protocol that does not guarantee reliable data transmission. It is faster but less reliable than TCP.2. Explain the concept of IP addressing.Answer: IP addressing is a method of assigning unique addresses to devices on a network. It allow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routing of data packets between devices. There are two versions of IP addresses: IPv4, which uses a 32-bit address format, and IPv6, which uses a 128-bit addressformat to accommodate the growing number of devices connected to the internet.3. What is a subnet mask and how is it used?Answer: A subnet mask is a 32-bit number used to divide an IP address into network and host portions. It determines which part of an IP address is used to identify the network and which part is used to identify the host. The subnet mask is applied bitwise to the IP address, allowing devices to determine if another device is on the same local network or a different network.四、编程题1. Write a program in Python to create a socket and establish a basic client-server connection.```python# Server codeimport socketserver_socket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socket.SOCK_STREAM)server_address = ('localhost', 12345)server_socket.bind(server_address)server_socket.listen(1)print("Server is listening for incoming connections...")while True:client_socket, client_address = server_socket.accept()print("Connection established with:", client_address)message = "Welcome to the server!"client_socket.send(message.encode())client_socket.close()``````python# Client codeimport socketclient_socket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STREAM)server_address = ('localhost', 12345)client_socket.connect(server_address)message = client_socket.recv(1024)print("Server message:", message.decode())client_socket.close()```以上是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课后习题及答案。
计算机⽹络课后答案精简版参考答案:第⼀章10、试在下列条件下⽐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要传送的报⽂共x(bit),从源站到⽬的站共经过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率为b(bit/s)。
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时间为s(s)。
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t),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
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电路交换的要⼩?答:对电路交换,当t=s时,链路建⽴;当t=s+x/b,发送完最后⼀bit;当t=s+x/b+kd,所有的信息到达⽬的地。
对分组交换,当t=x/b,发送完最后⼀bit;为到达⽬的地,分组需经过k-1个分组交换机的转发,每次转发的时间为p/b,所以总的延迟= x/b+(k-1)p/b+kd所以当分组交换的时延⼩于电路交换x/b+(k-1)p/b+kd<s+x/b+kd时,(k-1)p/b<s17、试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1)数据长度为107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kbit/s,传播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108m/s。
(2)数据长度为103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Gbit/s,传输距离和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同上。
答(1):发送延迟=107/(100×1000)=100s传播延迟=1000×1000/(2×108)=5×10-3s=5ms(2):发送延迟=103/(109)=10-6s=1us传播延迟=1000×1000/(2×108)=5×10-3s=5ms第⼆章9、⽤⾹农公式计算⼀些,假定信道带宽为3100Hz,最⼤信息传输速率为35kb/s,那么若想是其最⼤信息传输速率增加60%,问,信噪⽐S/N应增⼤到多少倍?如果在刚才计算的基础上将信噪⽐在增⼤到10倍,问最⼤信息速率能否再增加20%?答:根据公式C = W log2 (1+ S/N )得出S/N应该增⼤约100倍,再增⼤到10倍,最⼤信息速率只能再增加18.5%左右16、共有4个站进⾏码分多址通信。
计算机网络课后作业答案1. OSI参考模型计算机网络通常使用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简称OSI模型)作为标准。
它将通信过程分为七个层次,每个层次都负责特定的功能。
下面是对每个层次的解释:1) 物理层(Physical Layer):主要负责传输比特流,将数字数据转化为电信号传输。
常见的物理层协议有以太网(Ethernet)和无线传输技术。
2)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负责将原始的比特流转化为数据帧,并通过物理层传输。
数据链路层还负责错误检测和纠正。
常见的数据链路层协议有以太网协议、点对点协议(PPP)和局域网协议(LAN)。
3) 网络层(Network Layer):负责将数据包从源主机传输到目标主机。
该层主要处理路由选择和分组转发。
常见的网络层协议有互联网协议(IP)和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
4)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负责在通信端点之间建立可靠的数据传输连接。
传输层协议一般分为面向连接的传输协议(如传输控制协议TCP)和无连接传输协议(如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5) 会话层(Session Layer):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连接。
这些会话连接可以是单向的或双向的。
6)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负责数据格式的转换和数据加密解密。
该层的功能确保应用层可读格式的交换数据。
7)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最顶层的应用层负责处理特定的网络应用,例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和远程登录。
常见的应用层协议有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文件传输协议(FTP)和域名系统(DNS)。
2. TCP/IP协议族TCP/IP协议族是互联网通信的基础,它由许多协议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传输控制协议(TCP)和互联网协议(IP)。
1) 互联网协议(IP)是TCP/IP协议族的核心协议,负责为数据包提供路由功能,将数据包从源主机传输到目标主机。
计算机网络 第六次作业 P133 3-1 3-3 3-4 1. 要发送的数据为1101011011。采用CRC的生成多项式是P(X)=X4+X+1。试求应添加在数据后面的余数。 答: 已知除数为10011 ,被除数为11010110110000,得余数为1110。 2. 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最后一个1变成了0,问接收端能否发现? 答: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最后一个1变成了0,11010110101110除以10011,余数为011,不为0,接收端可以发现差错。 3. 若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最后两个1都变成了0,问接收端能否发现? 答: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最后两个1都变成了0,11010110001110除以1011,余数为101,不为0,接收端可以发现差错 4. 如果数据字段为11100011,生成多形式G(x)= X5+X4
+X+1。请写出发送的比特序列,并画
出曼彻斯特编码序号波形图 答:已知除数为110011,被除数为1110001100000则余数为110101,因此CRC码为1110001111010。曼彻斯特编码序号波形图如下
1110001111010
5. 在后退重传(GBN)方式中,发送端已经发送了编号为0~7的帧。当计时器超时之时,只收到编号0、
2、4、5、6的帧,那么发送方需要重发哪几个帧? 答:GBN不只是超时重传的特点,它还有累计确认的功能,即:发一个确认N,表示前N个帧都已正确收到。超时重传一旦发生,就重发最后确认帧之后的所有帧。发送方需要重发1~7共七个帧。 6. 在选择重传(SR)方式中,发送方已经发送了编号为0~7的帧。当计时器超时之时,只收到编号0、
2、4、5、6的帧,那么发送方需要重发哪几个帧? 答:选择重传协议中,接受放逐个地确认正确接收的分组,不管接收到的分组是否有序,只要正确接收就发送选择ACK分组进行确认。因此选择重传协议中的ACK分组不再具有累积确认的作用。本题中已经接收到了0、2、4、5、6的确认,因此需要重发1、3、7帧。
计算机网络重点课后答案第一章概述1-1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哪些服务?答:计算机网络向用户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有两个,连通性和共享。
1-2 试简述分组交换的特点答: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存储——转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兼有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的优点。
分组交换在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技术传送按一定长度分割为许多小段的数据——分组。
每个分组标识后,在一条物理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的技术,同时传送多个数据分组。
把来自用户发端的数据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内,接着在网内转发。
到达接收端,再去掉分组头将各数据字段按顺序重新装配成完整的报文。
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的电路利用率高,比报文交换的传输时延小,交互性好。
1-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电路交换就是计算机终端之间通信时,一方发起呼叫,独占一条物理线路。
当交换机完成接续,对方收到发起端的信号,双方即可进行通信。
在整个通信过程中双方一直占用该电路。
它的特点是实时性强,时延小,交换设备成本较低。
但同时也带来线路利用率低,电路接续时间长,通信效率低,不同类型终端用户之间不能通信等缺点。
电路交换比较适用于信息量大、长报文,经常使用的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
(2)报文交换将用户的报文存储在交换机的存储器中。
当所需要的输出电路空闲时,再将该报文发向接收交换机或终端,它以“存储——转发”方式在网内传输数据。
报文交换的优点是中继电路利用率高,可以多个用户同时在一条线路上传送,可实现不同速率、不同规程的终端间互通。
但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以报文为单位进行存储转发,网络传输时延大,且占用大量的交换机内存和外存,不能满足对实时性要求高的用户。
报文交换适用于传输的报文较短、实时性要求较低的网络用户之间的通信,如公用电报网。
(3)分组交换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存储——转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兼有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的优点。
分组交换在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技术传送按一定长度分割为许多小段的数据——分组。
第1章习题及解答 题 目 1. 举例说明把信息系统建立在计算机网络上已成为一种趋势,一种基本要求。 2. 如果要建设一个 MIS 系统,你希望获得什么样的系统平台服务?如果是远程教育系统呢?
3. 系统集成不等于计算机网络工程,但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4. 在计算机网络发展的过程中, OSI 模型起到了什么作用? 5. TCP/IP 模型中没有会话层和表示层,是 Internet 不需要这些层次提供的服务吗?如果不是, Internet 又如何得到这些服务?
6. 选择题 (1) 处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结构最底层的是( )。 (A) 系统平台 (B) 信息系统 (C) 传输平台 (D) 网络平台
(2) 在基于网络的信息系统中,为了了解、维护和管理整个系统的运行,必须配置相应的软硬件进行( )。 (A) 安全管理 (B) 系统管理 (C) 故障管理 (D) 配置管理
(3) 系统集成是在( )的指导下,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将部件或子系统综合集成,形成一个满足设计要求的自治整体的过程。 (A) 系统规划学 (B) 系统集成学 (C) 系统工程学 (D) 系统配置学
(4) 以下不属于系统集成任务的是( )。 (A) 应用功能的集成 (B) 技术集成 (C) 支撑系统的集成 (D) 产品设计
(5) 计算机网络工程就是使用( )的方法,根据建设计算机网络的目标和网络设计原则将计算机网络的技术、功能、子系统集成在一起,为信息系统构建网络平台、传输平台和基本的网络应用服务。 (A) 网络集成 (B) 系统集成 (C) 产品管理 (D) 技术管理
(6) ( )是网络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性环节。 (A) 需求调查和分析 (B) 网络设计 (C) 网络测试 (D) 网络施工
(7) 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计算机网络是由多台独立的计算机和各类终端通过传输媒体连接起来相互交换数据信息的复杂系统,相互通信的计算机系统必须高度协调地工作。 (B)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从整体角度抽象地定义计算机网络的构成及各个网络部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功能,给出协调工作的方法和计算机必须遵守的规则。 (C) 现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按结构化方式进行设计,分层次定义了网络通信功能。 (D) 不同协议实现不同的功能,如差错检测和纠正、对数据块的分块和重组等,同样的功能不会出现在不同的协议中。
(8) 开放系统互连 OSI 参考模型中的“开放”意指( )。 (A) 其模型是允许不断调整和完善的 (B) 模型支持不定数量的设备 (C) 遵循 OSI 后,一个系统就可以和其他遵循该标准的系统进行通信 (D) 该模型支持和其他标准的设备互连
(9) OSI 七层网络体系结构中,由下往上第四层为( )。 (A) 传输层 (B) 应用层 (C) 网络层 (D) 会话层
(10) 网络互连通常采用( )拓扑结构。 (A) 星型 (B) 总线型 (C) 网状 (D) 环形
解 答 1. 如企业的生产销售管理系统、证券市场的证券管理系统、政府的办公系统、医疗单位的管理系统等。 (返回题目)
2. 建设一个 MIS 系统,系统平台服务可能涉及 DBMS 、群件、开发工具和网络服务等,其中对 DBMS 通常有较高要求;对于远程教育系统,系统平台服务也涉及网络服务、 DBMS等,但由于涉及实时的音频、视频流,因此对网络服务要求通常较高。 (返回题目)
3. 系统集成是指在系统工程学的指导下,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将部件或子系统综合集成,形成一个满足设计要求的自治整体的过程。系统集成是一种指导系统规划、 实施的方法和策略,体现了改善系统性能的目的和手段。计算机网络工程是使用系统集成的方法,根据建设计算机网络的目标和网络设计原则将计算机网络的技术、 功能、子系统集成在一起,为信息系统构建网络平台、传输平台和基本的网络应用服务。可见,网络工程被包括在系统集成的范畴内。 (返回题目)
4. OSI 参考模型是 ISO 提出的一个标准框架,为连接分布式的“开放”系统提供了基础,其有关体系结构理论上比较完善,对理解计算机网络有重要意义 。 (返回题目)
5. 不是。 TCP/IP 的多数应用层协议都将 OSI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的相应功能合在一起。(返回题目)
6. (1) D (2) B (3) C (4) D (5) B (6) B (7) D (8) C (9) A (10) C (返回题目)
第2章习题及解答
题 目 1. 比较以太网 MAC 帧结构与 IEEE802.3 帧结构的区别,并解释为什么两种不同格式的帧可出现在一个网络上。 2. 使用中继器为什么可以扩展网络长度?有无限制条件? 3. 堆叠式集线器的级联电缆的作用是什么?比较堆叠式集线器与普通集线器的优劣,指出适用场合。
4. 简述千兆以太网采用的帧突发技术和帧扩展技术。 5. 假设光速C=3×108m/s,物理层延迟Tphy=0.15×10-5,电信号在电缆种的传播速度为0.7C,最小帧长Lmin=64B。在无中继器和集线器的情况下,请计算快速以太网跨距的近似值。
6. 比较全双工以太网和半双工以太网的区别。 7. 共享型以太网有哪些弱点?交换型以太网是如何弥补这些弱点的? 8. 描述以太网交换机的逻辑机理。 9. 比较存储转发与直通两种交换方式的优缺点。 10. 无线局域网的 CSMA/CA 协议与以太网的 CSMA/CD 协议主要区别在哪里?为什么在无线局域网中不能使用 CSMA/CD 协议?
11. 无线局域网有几种建网方式?分别适用于哪些应用场合? 12. 无线局域网使用哪些技术解决安全问题? 13. 无线局域网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14. 何谓基本服务集?何谓延伸服务集?何谓分发系统? 15 说明接入点(AP)在无线局域网中的作用。 16. 组建一个有 3 个 AP 的无线局域网,这三个 AP 分别接在 3 个不同的 IP 子网上。这样的一个无线局域网,运行时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
17. 选择题 (1) 以下关于以太网络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关于 Ethernet-II 的规范是 IEEE 802.3 (B) 以太网的媒体访问控制方式是 CSMA/CD (C) 以太网采用了曼彻斯特编码技术 (D) 以太网交换机的出现标志着以太网已从共享时代进入到了交换时代
(2) 在以太网中,媒体访问控制采用( )。 (A) 非坚持 CSMA (B) 半-坚持 CSMA (C) p -坚持 CSMA (D) 1 -坚持 CSMA
(3) 对传统的以太网而言,限制网络跨距的最根本因素是( )。 (A) 节点发送的信号会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大而衰减 (B) 节点是边发送边检测冲突的 (C) 跨距太大将不利于载波帧听 (D) 跨距太大会造成“退避时间”过长
(4) 以下关于 802.3 帧格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802.3 帧即 Ethernet-II 帧 (B) 前导码为 8 字节 (C) 有一个长度字段 (D) 有一个类型字段 (5) 10Mb/s 以太网不支持的媒体是( )。 (A) 粗同轴电缆 (B) 单模光纤 (C) 多模光纤 (D) 非屏蔽双绞线 UTP
(6) ( )相当于一个多端口网桥。 (A) 网关 (B) 路由器 (C) 以太网交换机 (D) 中继器
(7) 在工程中,组建总线型 10Mb/s 以太网应遵循( )规则。 (A) 6-5-4-3-2-1 (B) 5-4-3 -2-1 (C) 4-3-2 -1 (D) 3-2-1
(8) 1000BASE-T 中采用( )编码。 (A) 卷积编码 (B)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C) 4B5B 码 (D) 5B6B 码
(9) 生成树协议的作用是( )。 (A) 确定任意两个节点间的最短路径 (B) 寻找一个源节点到多个目标节点间的多播路由 (C) 确定虚拟局域网 VLAN 的构成 (D) 查找并消除循环冗余链路,并能在工作链路出现故障时自动启用备用链路来维持数据通信
(10) ( )不属于 VLAN 的划分方式。 (A) 基于应用层 (B) 基于网络层 (C) 基于 MAC 地址 (D) 基于端口
(11) 在管理 VLAN 成员端口时,端口的输出规则一般是( )。 (A) Tag (B) Untag (C) Unchange (D) 以上都有可能
(12) 802.11 媒体访问协议定义了( )种不同的帧间隙。 (A) 3 (B) 4 (C) 5 (D) 6
解 答 1. 不同之处有三点:其一, IEEE802.3 帧中以长度字段取代, Ethernet- Ⅱ帧的类型字段 ;其二, Ethernet- Ⅱ帧 的前导码为 8 个字节,而 IEEE802.3 帧的前导码为 7 个字节,另一个字节用作帧首定界符 ;其三, IEEE802.3 帧中 DA字段除了最高位外还定义了次高位,次高位为“0”表示全局管理地址,为“1”表示局部管理地址。
为了使两种帧能兼容,通常采用一种能够处理类型和长度的机制。该方法是:当长度字段值大于最大帧长(1518B,实际采用0600H)时,就认为该帧采用 Ethernet-Ⅱ帧格式,该字段表示类型,否则就认为该帧是IEEE802.3帧。 (返回题目)
2. 因为中继器可对信号进行放大、整形,一定程度上抵抗信号的衰减和失真。中继器无法无线扩展网络长度,因为以太网的网络长度受冲突时间的限制。 (返回题目)
3. 起到扩展集线器底板总线的作用。
普通的独立式集线器能以较低价格支持共享型以太网的连接,不需要进行管理;但在组网时遵循 5-4-3 -2-1 ,一个网络中最多只能使用 4 个集线器,即集线器对网络规模存在约束。它适合于一些站点数较少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