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对中国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6
厄尔尼诺现象对中国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厄尔尼诺现象作为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影响也越发显著。
本文将从农业、水资源、自然灾害和经济发展等角度,探讨厄尔尼诺现象对中国的具体影响。
一、农业影响厄尔尼诺现象通常会引发我国南方地区的干旱问题,在冬春季节降水偏少,导致农作物生长受到抑制,粮食产量下降。
而夏季则可能出现极端降水,造成洪涝和水浸等问题。
此外,由于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气温异常升高,长时间高温会影响农作物的养分吸收和产量质量,从而对中国的农业产业造成重大损失。
二、水资源影响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减少,旱情严重,地下水资源受到严重影响。
随着农田灌溉需求的增加,干旱造成的水资源短缺将使得水资源分配更加困难。
此外,极端降水也会导致洪涝灾害,水资源无法有效利用和控制,给中国的城市和农村带来巨大的灾害性水害。
三、自然灾害影响由于厄尔尼诺现象会对我国的气候系统造成严重干旱和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的暴发,自然灾害风险也大大增加。
干旱会导致森林火灾的发生概率增加,对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造成严重损害。
而洪涝则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经济发展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带来重大的负面影响。
农业产量下降,造成粮食供应紧张和价格上涨,不仅影响国内市场,还会对国际经济产生波动。
此外,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会导致交通中断、农田损失、基础设施受损,对国家的投资和建设带来巨大压力。
综上所述,厄尔尼诺现象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农业、水资源、自然灾害和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
面对这一现象带来的挑战,我们应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降低厄尔尼诺现象对中国的不利影响,保障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安全。
农业防灾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自然灾害对农业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农业防灾则成为减轻这些影响、保障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农业防灾的意义、主要措施以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一、农业防灾的意义自然灾害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威胁之一,包括洪涝、旱灾、冻害、台风、地震等。
这些灾害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歉收,损失严重时更可能导致农民生活困难,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受阻。
因此,农业防灾具有如下重要意义:1. 保障粮食安全:农业是粮食的主要生产来源,农业防灾可以减小农作物减产风险,确保粮食供应。
2. 维护农民生活:自然灾害往往导致农民收入减少,甚至负债累累。
农业防灾可以帮助农民度过困难时期,维护其生活品质。
3.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防灾措施可以降低生产风险,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防灾的主要措施农业防灾主要包括减灾和防灾两个方面。
减灾是指在自然灾害发生前或发生初期通过科学手段降低灾害损失;防灾则是指在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采取一系列预警和保护措施。
1. 减灾措施(1)优选适应性强的农作物品种:选择能耐旱、耐涝、抗病虫害的品种,提高农作物的抗灾能力。
(2)合理耕作管理:包括科学施肥、合理灌溉、土壤保墒等措施,提高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减轻灾害对农作物的冲击。
(3)人工降雨和排涝:通过人工方法增加降雨、排除积水,减轻洪涝灾害对农田的影响。
2. 防灾措施(1)建立灾害预警系统:通过监测气象、地质等因素,预测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程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堤坝、防风林、水利工程等的建设,提高农田的抗灾能力。
(3)推广应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监测并及时获取灾情信息,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农业防灾对农业的影响农业防灾措施的实施可以显著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对农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首先,农业防灾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通过科学灌溉、施肥和防治病虫害等措施,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得到改善,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
新时代背景下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省份之一,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一直备受关注。
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受到了诸多影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本文将针对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其影响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为黑龙江省粮食产量的提高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自然因素对黑龙江省粮食产量的影响1. 气候因素黑龙江省地处东北地区,属于寒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短而炎热。
这种气候条件对于黑龙江省的农作物种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冬季寒冷使得农作物种植的时间较短,夏季炎热则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季风影响黑龙江省的降雨情况,不同的降雨情况也会对农作物产量产生影响。
2. 土壤质量黑龙江省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土壤的污染、退化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对粮食产量造成了一定影响。
3.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如旱灾、水灾、风灾等也会对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洪涝灾害,常常影响到黑龙江省的农田,造成粮食减产甚至绝收。
1. 农业生产结构过去,黑龙江省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产量较高。
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结构开始向种植业、养殖业的多元化方向发展,这对于粮食产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耕地资源利用耕地资源的过度利用与资源浪费,也成为影响黑龙江省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
由于一些地区存在耕地过度集中利用、土地资源损耗等问题,导致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受到了限制。
3. 农业技术水平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水平虽然较高,但仍存在不足。
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提高粮食产量至关重要。
黑龙江省需要不断推进农业技术的创新,提高农业产量。
黑龙江省的农业生产管理也对粮食产量产生了影响。
一些地区的农业生产管理不善,导致种植规划不合理、施肥不当、灌溉不足等问题,进而影响了粮食产量。
1. 加强科技支持黑龙江省需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中国农作物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及灾害防治措施分析农作物是农业上栽培的各种植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两大类。
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科学的科技生产技术,以及新型工业制造出来的能辅助农业生产的机械设备。
一、农作物受灾情况随着中国气象灾害体系的逐步建立,中国农作物防灾意识逐步增强,中国农作物受灾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
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1996万公顷,较上年增加70万公顷,同比增长3.63%。
水灾会把农作物冲倒、冲毁,土壤中的营养成分流失,甚至把表层肥沃的土壤冲走,造成土壤贫瘠化、结块化,使农作物难以正常生长而发生各种伤害。
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作物受水灾面积719万公顷,较上年增加51万公顷,同比增长7.63%。
农作物在生长过发育的每一个阶段对水分的需求和干旱的灵敏程度和敏感性不尽相同,当干旱的时期恰巧出现在农作物的水分临界上就会对作物造成严重的影响。
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作物受旱灾面积508万公顷,较上年减少276万公顷,同比下降35.2%。
二、农作物成灾情况农作物成灾面积是指因水旱等灾害造成农作物比正常年份减产3成(含3成)以上的播种面积。
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作物成灾面积799万公顷,较上年增加8.0万公顷,同比增长1.01%。
切实做好洪水、天气的科学预报与滞洪区的合理规划,建立防汛抢险的应急体系,可以减轻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作物成水灾面积304万公顷,较上年增加43万公顷,同比增长16.48%。
国家研究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例如人工降雨,喷滴灌、地膜覆盖、保墒,以及暂时利用质量较差的水源,使农作物成旱灾面积逐年减少。
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作物成旱灾面积251万公顷,较上年减少82万公顷,同比下降24.62%。
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作物成灾面积799万公顷,农作物受灾面积1996万公顷,成灾面积占受灾血积比重的40.1%,较上年减少1.0个百分点。
影响粮食生产安全的原因及对策粮食生产安全是指粮食生产过程中不受病虫害、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确保生产出优质、安全的粮食。
影响粮食生产安全的原因却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原因及对策:一、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气候变化会导致气温、降水和日照等环境条件发生变化,给粮食生产带来不确定性。
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台风等也会对粮食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对策:建立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气候变化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农艺措施;加强灾害防范和应急救援能力,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二、种植方式不合理:过度耕种、过度施肥、过度使用农药、农业生态破坏等都会对粮食生产安全造成负面影响。
对策: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如合理轮作、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等,保持良好的土壤结构和肥力;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限制农药、化肥等的使用量和种类,鼓励有机农业发展。
三、病虫害危害:病虫害是粮食生产中的常见问题,它们会导致作物减产和质量下降。
对策: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培育抗病虫害品种,提高作物的抗逆性能。
四、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会通过食品链传导到粮食中,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对策: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严格执行粮食质量监管标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五、供给结构不合理:供给结构不合理会导致粮食市场出现供需失衡,进而影响粮食生产安全。
对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民逐步转变种植结构,提高粮食供给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六、科技创新不足:农业科技的落后会限制粮食生产的发展,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对策: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效益。
影响粮食生产安全的原因复杂多样,需要从多个方面采取对策。
政府、农民、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粮食生产安全的保障,以确保粮食生产的持续和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和安全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气候变化是近年来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对中国粮食生产和安全产生了深远影响。
气候变化不仅导致粮食生产过程中的灾害频发,如干旱、水灾、冰雹等,还对气温、降雨分布等要素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农田的适宜性和作物的生长发育。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和安全带来的威胁,中国政府和农民们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
首先,气候变化改变了降水分布特征,导致干旱和水灾的频发。
干旱对粮食生产造成了重大威胁,因为干旱导致土壤水分不足,给作物生长带来严重困扰。
中国政府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改进农业灌溉体系来应对干旱。
他们推广了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和地下渗灌等,以保证作物能够获得足够的水分,同时减少用水量。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水资源调配和储备力度,确保干旱地区的粮食供应。
另一方面,水灾也对粮食安全造成了威胁。
气候变化引发了降雨的不规律性和强降雨事件的增加,给水稻等水田作物的生长带来了困难。
为了应对水灾,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他们加强了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高了排涝能力,减少了水灾对作物的破坏。
此外,政府还通过建设水库、塘坝等水利工程,增加水资源储备能力,以应对突发洪水等自然灾害。
气候变化还引起了温度升高,给粮食生产带来了影响。
温度升高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使其生长周期缩短,产量下降。
为了应对温度升高,中国农民采取了多种策略。
例如,选择抗旱、耐高温的品种,用于适应气候变化环境;改变种植结构,调整作物适应新的气候条件。
此外,农民还通过合理的农田管理来调节温度,如种植覆盖物、调节灌溉等,以减轻温度对作物的影响。
另外,气候变化还导致了冰雹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对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重大破坏。
为了应对冰雹等灾害,中国政府和农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建设农田防护网,减少冰雹对作物的伤害;加强灾后抢救和修复工作,恢复农田生产能力。
此外,农民们还通过建设大棚和简易遮阳网来保护作物,减少冰雹等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河南省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和山区到平原的过渡带,是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全省农业灾害发生的类型多、频率高、范围广、危害重,其中最频繁的是旱、涝灾害。
每年旱涝成灾面积占全部自然灾害成灾面积的80%左右,造成粮食减产每年达40亿斤左右。
随着气候变暖,重大气象灾害具有“提早、增多、加重”的发生趋势,气象灾害造成粮食产量减产率由正常年景的10%左右将升至20%~30%,从而使粮食增产的限制性因素增大,对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与水平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文系统分析了河南境内主要的气象灾害(干旱、洪涝、风沙、冰雹及病虫害等)的发生规律及危害,以期为加强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提供借鉴。
1.干旱灾害干旱是指水分的收与支或供与求不平衡形成的水分短缺现象。
干旱是河南平原地区最普遍、最频繁的气象灾害,河南素有“十年九旱”之说。
豫北地区属于全省干旱发生最频繁、最严重的地区,据近50年来旱情统计,共发生85次,年平均达1.8次;豫东和豫中次之,南阳盆地又次之,豫南地区出现次数较少。
按季节分布,春旱出现最频繁,占37%,旱期较长,初夏旱出现频次居第二位,占29%,秋旱一般占14%,春旱北部多于南部,伏旱则南部多于北部。
就干旱强度来讲,一般是伏旱最重,初夏旱次之。
大旱主要出现在豫北,约2.5-3年一遇,向南迅速减少,沙河以南一般无大旱;小旱频率较高,分布较广,沙河以北两年一遇。
近50年来,旱灾面积>67万hm 2的年份有22年,频率达45%,1949-1990年间,河南干旱受灾面积平均每年为126万hm 2,其中成灾面积79hm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干旱有不断加重趋势,受水利灌溉条件所限,年平均干旱成灾面积超过220万hm 2。
河南干旱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区域性和年际变化特点,这主要是由河南自身的气候特点所决定的,即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空间分布差异及年际间波动。
春旱频率北部高于南部(黄河以北春旱频率在30%以上),初夏旱频率为30%~50%,伏旱频率在25%(豫西丘陵地区和南阳盆地伏旱最为严重),秋旱频率为20%~35%。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中国农业生产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这对于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国家而言,影响不容忽视。
因此,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农业该如何应对。
第一部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1. 降雨量减少近年来,中国许多地区的降雨量明显减少,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
同时,由于农业灌溉水源的局限性,土地逐渐变得贫瘠,无法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
2. 变异的气温气候变化导致的温度变化对于不同的农作物有着不同的影响。
气温升高会导致部分农作物的叶片过早枯萎,影响收获周期;而对于其他农作物,气温升高则会促进它们的生长,导致作物生长周期缩短。
3. 自然灾害增加全球气候变化还导致了自然灾害更加频繁的发生。
洪涝灾害、干旱、台风等灾害对于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非常大。
这些自然灾害不仅破坏了农作物的生长,而且还会给土地造成严重的损坏。
另外,在灾害过后的农业耕作过程中,无法避免会产生一些灾后恢复的费用。
第二部分:应对措施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国应该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应该从传统的以粮食为主、以大规模果蔬种植为支柱的农业产业结构,转而发展以优质生态农产品、高品质休闲农业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2. 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是抵御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因此,应该大力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如精准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以保障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和配合气候变化的要求,实现高产高效的农业生产。
3. 绿色种植技术绿色种植技术采用的是生态有效、资源节约的农业生产模式,能够更好地减少CO2的排放和污染物的产生。
这种模式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能、提高生物多样性和净化产业环境等有很大的融合度。
因此,应该加强绿色种植技术的标准化、规划和推广。
第三部分: 结论总的来说,全球气候变化对于中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但应对措施却提供了一系列的解决思路。
极端气候对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及保障措施摘要总结了极端气候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提出了极端气候背景条件下确保粮食安全的措施,包括科学规划农业生产格局、依靠自己的力量、适时加大粮食储备、重视农业气象预测预报等,以供参考。
关键词极端气候;粮食安全;影响;措施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自然社会系统中,农业生产是弱质性产业,即农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直接、最脆弱的部门之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利用,我国农业的生产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从根本上说,农业无法摆脱耕地、水资源、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条件的制约,依然是“靠天吃饭”[1]。
粮食等农产品作为主要的食物种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必需品。
这决定了人类对食品的需求弹性非常小,也就是所谓“刚性的需求”。
因而,粮食等农产品供求两端的任何细小变化,都可能会产生剧烈的价格反应。
确保粮食安全,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命题,更是一个政治学命题[2]。
全球变暖,极端气候频发,粮食生产环境和条件恶化,粮食生产的自然风险不断加大,对粮食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必须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政策扶持,多渠道、多方面防范极端气候带来的负面效应,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3]。
1极端气候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我国季风气候特征显著,气候要素变率大,旱、涝、低温等气象灾害频繁。
同时,农业基础比较薄弱,抵御灾害的能力较差。
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全球范围异常气候出现的概率大大增加,这种变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极端天气现象的增多,势必导致世界粮食生产的不稳定,造成巨大损失。
在中国不稳定的气候背景下,再叠加气候变化带来的水分胁迫、高温热害、暴雨洪涝、臭氧浓度增加带来的危害等负面效应,很可能加大农业的不稳定性和风险,直接影响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使中国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3个突出问题,一是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对产量的影响可能主要来自于极端气候事件频率的变化。
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中国农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气象灾害的侵袭,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对作物产量的严重影响。
农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而作物产量对于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生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首先,中国农业面临的气象灾害包括高温干旱、洪涝、冰雹、台风等等。
这些灾害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
在高温干旱的年份,作物生长受限,产量大幅下降。
高温会导致水分的迅速蒸发和蒸散,在没有足够降雨的情况下,土壤中的水分供给不足,作物无法正常生长,产量大大减少。
洪涝灾害则会导致大片农田被淹泡,农作物因缺氧而死亡。
冰雹和台风则会摧毁农田上的植物,使农作物的病虫害数量激增,进一步影响产量。
其次,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具有区域性和季节性的特点。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较大,灾害的类型和强度也不同。
例如,北方地区常常受到寒潮和冻害的侵袭,这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期,导致产量减少。
南方地区则经常遭受台风和洪涝灾害,这些灾害会摧毁大片稻田,使水稻产量大幅下降。
此外,不同季节的灾害也会对作物产量产生不同的影响。
比如,夏季的高温干旱会导致玉米、大豆等夏季作物的产量下降,而冬季的冰雹和寒潮则对小麦等冬季作物产生更大的影响。
然而,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直接的灾害损失。
它还会导致作物品质下降和生态系统失衡。
在受到高温和干旱胁迫的情况下,作物的品质会受到严重影响。
例如,玉米和大豆的油脂含量、小麦的蛋白质含量都会因为干旱而降低。
另外,灾害还会打乱农田的生态平衡。
洪涝灾害会冲走农田中的有机质和养分,导致土壤贫瘠,无法为作物提供足够的养分,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
针对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应采取一系列的应对策略。
首先,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
2010年第8期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 echno l ogy M anage m ent R esearch2010N o 18收稿日期:2009-09-14,修回日期:2009-12-0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973054)文章编号:1000-7695(2010)08-0202-03影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1983)2006年数据庄道元1,2,陈 超1,杨 丽1(11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21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摘要:利用1983)2006年粮食生产数据,通过建立经济模型对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土地与化肥是粮食增产最主要的原因,受灾面积对粮食产量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最后提出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粮食产量;C -D 生产函数;实证分析中图分类号:S11 文献标识码:A1 问题的提出民以食为天。
粮食生产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关系国家的全局。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粮食消耗最大的国家,粮食生产对我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尽管我国粮食已连续5年增产,目前基本满足自给需要,但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消费结构的调整,粮食需求将进一步增加,我国粮食供需偏紧的态势将会在较长时期内存在。
2007~2008年世界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再次为我国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据粮农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2008粮食价格分别上涨了6113%和130%,由于粮价高涨,发展中国家饥饿人口在2007年增加了7500万。
为确保粮食安全,我国政府制定了粮食的自给率达到95%的目标,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也将成为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一项主要任务。
因此,对我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分析(1)粮食播种面积。
土地是粮食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有着较直接的影响。
自然灾害对中国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研究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食供给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稳定。
以1979—2010年间的中国粮食产量与自然灾害成灾面积的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运用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中国粮食产量与自然灾害的关系进行了深
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灾害与粮食产量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
提高粮食生产的抗灾能力对粮食供给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粮食生产;回归分析;自然灾害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2)33-0005-03
引言
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
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
粮食生产除了受到耕地面积,农业人口,农业政策以及农业科技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学术界对粮食生产与自然灾害关系的实证研究成果颇丰,龙方等(2011)以稻谷为例研究了自然灾害对稻谷年际变化的影响,实证得出中国稻谷单产水平变化是由技术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决定的,其中,社会因素占15%~17%,技术因素占28%~35%,自然因素占48%~56%,在稻谷单产变化中自然灾害影响产量与其他灾害成灾率的关联度最大;张丽丽等(2010)通过建立中国1979—2007年粮食生产函数并结合贡献率分析得出自
然灾害对粮食产量显著的负面影响,继而应用趋势分解法分析了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波动的负影响;马九杰等(2005)通过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着重讨论了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及灾害抵御能力加强对稳定粮食安全的作用;王秀芬等(2012)利用脱钩理论,对全国粮食产量之和占全国总产量90%以上的19个省(市、区)粮食生产与自然灾害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长时段来看,全国粮食生产和自然灾害之间表现为扩张耦合的关系。
纵观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在自然灾害与粮食生产的关系上基本达成了共识,普遍认为自然灾害与粮食产量存在明显的负相关,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也对其做了实证与理论方面的分析,本文将以1978—2010年的农业相关数据为基础,在充分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有关经济理论和计量模型,试图在这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中国自然灾害和粮食生产的现状
(一)中国自然灾害的现状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及气候现象复杂,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征显著,对农业生产影响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灾害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上国土面积第三大的国家几乎囊括了世界上各种类型的自然灾害,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近年来中国灾害还呈现
出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的趋势,对农业产生较大影响的气象灾害主要是旱、涝、风、雹、冷冻、台风。
1978—2010年中国平均受灾面积达到45 626.69千公顷,旱灾受灾面积24 601.61千公顷、洪涝受灾面积11 523.76千公顷、其他自然灾害受灾面积10 023.2千公顷,成灾面积达到年平均23 576.73千公顷,其中旱灾成灾面积12 675.424千公顷、洪灾成灾面积6 341.545千公顷、其他自然灾害4 559.761千公顷。
据测算,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2005年为3 450万吨,2006年为4 470万吨,2007年为5 395万吨,分别占到当年粮食产量的7.12%、8.98%、10.76%。
可见,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逐年加重。
据估计,过去自然灾害对农作物产量损失的影响为总产量的3%~5%,未来自然灾害对农作物产量损失的影响可能会上升到10%~15%(尹成杰,2009)。
2.干旱是对粮食产量影响最大,发生频率最高的自然灾害,成为中国农业稳产和粮食安全供给的主要影响因素。
农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农业是一个充分暴露在各种自然气象风险之下的特殊行业,农业活动对气象条件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从上页图1可以看出,从1978—2010年除了在1991年、1996年、1998年、2008年四个特殊年份洪涝灾害和其他自然灾害的成灾率高于旱灾成灾率外,其他年份无一例外都是旱灾处于主导地位。
在这三十三年间旱灾,洪涝灾害和其他自然灾害的平均成灾率分别为53.09%、27.24%、19.68%。
由于中国南北跨度大,几乎年年都会遭受到旱灾的影响,只是在程度上存在差异。
由于中国农业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旱灾对中国粮
食生产的负面影响已经越来越显著。
(二)1978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变动的现状
为了描述中国粮食产量的变动特征,本文利用excel软件绘制出了1978—2010年中国粮食产量实际值与趋势值变化曲线图(如图2所示)。
总体上,中国粮食产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1978年以来粮食产量由最低的30 477万t增长到54 647.7万t,年平均增长732.4万t,平均每年以2%的速度增长,其中增长年份最为显著的1981—1984年与1994—1996年粮食总产的增长幅度更是分别高达8.4%与6.8%,2003年以来的中国粮食产量改变了过去“一减两增”的局面出现了连续八年的增长,年均增幅达3.8%。
与此同时中国粮食产量先后在1978年、1989年、1996年跨越了30 000万t,40 000万t和50 000万t等多个台阶,这三年分别实现粮食总产30 477万t、40 755万t、50 453.2万t。
然而在上涨的同时,粮食总产量的波动特征更为明显,喻翠玲(2006)指出从1978—200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经历了7个周期,并且波动周期短,频率快,有逐步进去较长周期的趋势;胡岳岷、任春良(2007)年认为,纵观粮食生产的波动历程,不难发现粮食生产是循着“增长—波动—增长”的轨迹向前推进的,是在波动中发展的。
诚然,虽然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但是中国粮食的生产的发展并不稳定,总产的波动非常明显。
农村改革伊始的1978—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从30 477万t增加到40731万t,但是在1985—1989年出现连续在40 000万t徘徊的局面,1989年的粮食产量仅是1984年的水平,1990年
粮食出现小段时间的上涨后,又进入长达四年的徘徊期,1994—1996年进去粮食生产的黄金时期,年均粮食增产2 971.6万t,从1999年开始,由于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特别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粮食价格低迷导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的影响,1998—2003年出现了连续六年的下跌,一直从最高的51 229万t下降到43 069.5万t,下降幅度高达18.9%,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2003年至今粮食年年增产,已经从过去的43 096万t上涨到最高的54 647万t。
因此从总体上看中国粮食产量呈现出波浪式增长的趋势。
二、自然灾害对中国粮食生产变动的实证研究
1.单位根检验。
在进行计量分析之前,需要对时间序列数据做平稳性检验。
因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会造成“伪回归”现象,从而使几个本来没有关系的序列之间呈现出一定的关系。
所以当涉及到时间序列数据回归的时候,在进行计量检验之前,都必须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
为了避免异方差的干扰,本文所有变量均取自然对数,本文采用迪克—富勒检验(augmented dickey-fuller(adf)test)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农业是多自然灾害产业,要重视自然灾害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不断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第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尤其要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
完善、坚实的农业基础设施是抵御自然灾害的根本,在发挥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主导地位的同时,探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
路子,不断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和个人在农业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中的作用,保证农业基础设施正常运行;第二,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提升粮食生产现代化水平。
农业的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而抵御自然灾害除了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要提高粮食本身的抗灾能力。
一方面通过培育抗灾新品种增强粮食作物抗灾的能力,另一方面组织科技人员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让农民全面准确地掌握种植新品种的技术要领和要求,减少因技术不到位而影响粮食生产的效果;第三,加强农业灾害保险。
针对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比较大的特点,政府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农业保险既能弥补粮农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又有助于稳定粮食生产;第四,建立防灾、减灾体系。
这包括灾害的预报、预警,制定灾害的应急预案,灾害的救助,灾后的补救与重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