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低碳发展的公共政策
- 格式:docx
- 大小:18.69 KB
- 文档页数:6
2023国考申论范文:厚植公共政策助力共享单车发展2023国考申论范文:厚植公共政策助力共享单车发展近年来,共享单车在中国迅速崛起,并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方式之一。
共享单车的发展给城市带来了诸多好处,如减少交通拥堵、节约能源、改善空气质量等。
然而,共享单车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乱停乱放、损坏严重等。
为了推动共享单车行业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厚植公共政策,助力共享单车发展。
首先,加强监管执法力度是保障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关键。
城市管理部门应与共享单车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加强对共享单车的监管力度。
需要制定统一的停放规范,明确禁止乱停乱放的行为,并对违规者进行处罚。
同时,也要加强对共享单车停放点的建设和管理,确保停车点合理分布,并提供一个便捷的、安全的停车环境。
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也是助力共享单车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关政府部门应该与共享单车企业合作,建立联网系统,将共享单车的使用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为政府制定合理的交通政策提供参考。
在智能手机应用软件上,应提供详细的共享单车分布图和实时车辆信息,方便用户查询和选择合适的车辆。
此外,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研究用户使用共享单车的行为特征,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除了监管和信息化建设,鼓励共享单车企业进行绿色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收、提供优惠贷款等方式,给予共享单车企业支持和激励,鼓励其进行绿色环保的运营。
企业应该积极探索环境友好型共享单车的研发和推广,采用可再生能源作为动力源,并加强对二手车的回收和再利用。
同时,鼓励企业加强对用户的教育宣传,提倡绿色低碳的出行理念,引导用户养成良好的骑行习惯。
此外,政府还应积极推动共享单车与公共交通的结合,形成多元化的出行方式。
共享单车和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应该是相互补充和协同发展的。
政府可以提供便捷的停车场所,同时在公共交通站点、居民社区等地设置共享单车停放点,鼓励人们将公共交通与共享单车结合起来使用。
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的邻避冲突及应对之策-2019年文档资料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的邻避冲突及应对之策一、环境危机下的公共政策措施中国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崛起对环境的影响与对世界经济或政治的影响一样重大。
所有的工业国家最终都要经历一个环境拐点。
2013年1月,笼罩在北京上空长达数周的有着恶臭味的雾霾让国人意识到了环境问题治理的迫切性。
今年3月,央视记者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又将这一问题推向了舆论高潮。
201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的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
2015年的两会,本届政府无疑会以更重的篇幅阐述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
事实上早在2013年,面对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政府纷纷提出未来几年治理空气和水资源污染的任务目标。
从这些政策中我们不难看出,近年我国的环境政策主要针对的是能源结构的调整和垃圾处理,力争从源头上遏制环境污染。
事实上,落后产能和污染能源的使用也是我们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
例如,雾霾笼罩下的中国首都,聚集着该地区200座燃煤电厂和500万辆汽车排出的污染物。
我国能够使用的能源种类繁多,主要使用的能源有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和风电,这些能源的使用量每年都在上升,其中煤炭使用占比明显超出了其他能源使用量的总和。
以2013年为例,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为375000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使用量为247500万吨标准煤,占总量的66%。
基于对能源高效利用和开发使用清洁能源的认知,我国政府近年来大力发展水电,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推动核电站、PX 项目的建立和实施,淘汰燃煤小锅炉以改善煤炭的利用率。
这些政策的具体执行是一个个大型公共设施的建立,比如PX化工厂,核电站等,而这些项目设施的建设,又给我国的公共政策施行带来了新的问题。
二、公共政策过程中的邻避冲突及影响因素(一)邻避设施和邻避冲突近年来,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当下社会处在传统社会模式和现代化公用治理模式交错的状态中,一方面,政府仍倾向于传统的“为民做主”;而另一方面,公民权利意识和环境意识逐步觉醒,市民社会开始发展。
绿色低碳就业方案绿色低碳已经成为了当下的一个热门话题。
随着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的严重威胁影响,社会对环保、低碳、可持续发展相应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领先的国家已经开始着手制定绿色低碳就业方案,努力促进可持续发展,降低碳排放,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本篇文章将探讨绿色低碳就业方案的内容及未来发展。
绿色低碳就业的定义及意义绿色低碳就业是指低排放、低污染且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就业方式。
其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了新能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行业。
绿色低碳就业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带动僵化的传统产业进行转型,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健康和安全的工作环境,减轻了环境生态负担。
绿色低碳就业的发展现状在我国,绿色低碳就业已经成为了一个发展趋势和政策取向。
政府已经开始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绿色低碳就业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
同时,我国的环保产业、新能源行业、低碳物流等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壮大。
绿色低碳就业方案的实施已经从理念走向了实践,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绿色低碳就业的生产和服务行业当中来。
绿色低碳就业的实践案例1. 可再生能源随着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日益受到各界关注和青睐。
近年来,我国的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大量的绿色低碳就业岗位得以创造。
未来,随着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和政策的支持,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可观。
2. 绿色交通、低碳物流绿色交通、低碳物流是绿色低碳就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近年来,随着著名互联网公司的涌入,共享单车、电动汽车等绿色交通方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普及,同时也带动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
低碳物流则进一步降低了交通运输中的能耗,减少了环境污染,促进了物流行业的现代化转型。
3. 绿色环保产业绿色低碳就业也涵盖了绿色环保产业。
绿色环保产业指的是清洁和可持续传统产业,如大气污染治理、废弃物处理等。
绿色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为环境保护作出了贡献,也带动了众多新的就业机会。
某公共政策实施情况的分析案例:垃圾分类公共政策分析目录垃圾分类公共政策分析 (1)一、政策背景 (1)二、案例描述 (2)三、理论分析 (2)1.垃圾来源分析 (2)2.上海市垃圾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措施 (3)四、经验教训(问题分析) (3)1.配套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3)(1)监督机制缺失 (4)(2)宣传不到位 (4)(3)没有对于的激励,居民没有动力 (4)2.垃圾处理厂的空间布局上存在的社会矛盾 (5)(1)经济因素分析 (5)(2)社会因素分析 (5)(3)交通因素分析 (5)五、案例启示(对策探讨) (6)1.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6)2.提高居民意识 (6)(1)有序深入的垃圾分类宣传 (7)(2)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便利性 (7)(3)严格的奖惩措施促进居民分类 (7)3.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8)一、政策背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垃圾生产与原材料消费同步增长。
生活垃圾清运压力和终端处置压力非常严峻。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显示,2017年全国生活垃圾清运量达到21521万吨/年。
全国各地出现的“垃圾围城”现象,严重影响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成为制约城市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因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具有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属性,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2015年出台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对制定垃圾分类制度改革的部门予以明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2017年两部委出台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
建立一个完整的废物处理系统,建立一个健全的废物分类系统,促进减少、安全和资源优化,将有效地解决各地的“垃圾堆积”困境。
目前,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居民自觉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有一定提升,但是整体意识的增强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存在着硬件设施不够统一完备、源头分拣准确率有待提高、收集运输环节不够规范、资源化利用效率较低、垃圾处理全覆盖监管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低碳背景下黑龙江省公共服务型政府职能建设的对策分析张伦,付林(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8)[摘要]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近年来,黑龙江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明显进展。
但低碳经济在黑龙江省处于发展初期,职能创新与发达地区比差距较大,监管效能不显著,管理体制不完善,职能转变有障碍。
其制约因素主要是缺少因地制宜的创新性职能,未能按标准严格规范公共服务,运行机制不到位,服务理念与补贴政策未形成。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重点是创新政府职能,完善运行机制;建立低碳经济试点区,打造高效益精品工程,力争实现先进低碳技术集成应用、低碳产业发展、低碳企业增收。
[关键词]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公共服务;政府职能;对策分析[中图分类号]F406.9[文献标识码]B第2012年第11期(总第410期)商业经济SHANGYE JINGJINo.11,2012Total No.410[文章编号]1009-6043(2012)11-0012-04[收稿日期]2012-11-05[作者简介]张伦(1986-),女,黑龙江鸡西人,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行政管理;付林(1960-),山东莱阳人,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公共政策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G2010-23)。
发展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民生、促进低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载体,无疑是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重中之重。
黑龙江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期以来以煤炭、石油等高碳排放量资源为主要经济发展能源,工业结构重型化,加大了节能降耗的难度。
高耗能行业快速增长,增加了节能减排压力。
面对诸多问题和挑战,在低碳视角下,黑龙江省政府部门应如何优化政府经济职能,并结合低碳经济理论进行公共服务型政府职能的转变与重塑,是促进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区域经济转型的迫切需要。
公共政策决策中的政策分析方法探析公共政策决策是指政府或其他公共组织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其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或满足公众需求,本文旨在探究公共政策决策中政策分析的方法与应用。
一、政策分析方法:SWOT分析与影响评估1.SWOT分析SWOT分析是评估政策可行性的主要方法之一,它主要分析政策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以识别政策的内外部因素。
SWOT分析的优势在于从多元维度全面分析政策,以便制定有效的政策。
例如,在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时,要对政策内容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包括社会还是政治因素、经济和技术影响等,因此SWOT分析便是一项重要步骤。
2.影响评估影响评估是对政策的预测、测量和分析,以了解政策带来的影响、……加强研究,以便帮助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更好地采取行动。
二、政策分析方法的应用——气候变化政策分析气候变化是具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直接影响着人类生存与发展,改善其状况需要对气候变化政策进行分析。
以下是对气候变化政策的分析:1. SWOT分析优势:制定气候变化政策的时间点很重要,虽然国家之间在处理气候问题上存在分歧,但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各国对气候问题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加,因此该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政策实施的机会很大。
劣势:气候变化政策领域存在着议论纷纷的问题,政策制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和人力,因此成本可能难以承担。
此外,气候变化政策涉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对公众而言,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素。
机会:由于环境问题引起的公众关注日益高涨,气候变化政策的实施可以对政府形象、经济发展和公共信任产生积极的影响。
威胁:制定气候变化政策本身的复杂性会使其过于冗长和难以理解,这可能导致政策制定者忽略重要的问题或者让政策实施步骤过于繁琐,增加了实施的难度。
2. 影响评估分析政策对各方面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合适的政策举措,切实推动政策的落实,如制定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消耗等。
政府应加强对现有政策的监管、推广先进技术,推动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依靠科学技术手段解决环保等相关问题。
促进低碳发展的公共政策 摘要:在气候变化备受国际关注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总结了他们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启示,提出中国应该在全面理解低碳经济内涵的基础上增加研发投入,以技术和市场为根本,综合运用各种政策促进低碳经济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低碳经济 公共政策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ing about climate change,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has been gaining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accumulated a certain number of experience. As the biggest developing country in the world, no doubt, China is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response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policy instruments used by developed countries to promote their respective low-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summing up the inspiration and revelation of these polies on China. Then the conclusion has been made: China is supposed to fully understand low-carbon economy, increasing R&D investment, fundamentally depending on the technology and market, making full use of various policies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Keywords: Climate change Low-carbon economy Public policy
一、引言 全球范围的气候变暖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球农业粮食安全、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带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引发全球能源供给的严重不平衡;各种自然灾害和极端气候在世界各国亦频繁出现。气候问题、能源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从《京都议定书》到“巴厘岛路线图”,各国都在为解决气候问题而努力。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降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应运而生。 “低碳经济” (Low-carbon Economy)概念首先由英国提出,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1]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在发展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的产出,所以低碳经济被人们认为将会成为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后第五波改变世界经济的革命浪潮。
二、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关政策举措 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英国低碳经济的政策思路是通过政府引导与商业激励,鼓励市场运用最新的低碳技术,为工业和投资者提供一个明确和稳定的政策框架,进而促进整个经济结构的转变。具体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提高能源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第二,建立温室气体排放贸易等市场机制(UK ETS)。[1]第三,建立碳基金(Carbon Trust),[2]发挥政府在扶持和鼓励开发低碳技术领域的重要作用。 挪威长期致力于二氧化碳减排工作,政府一直为推进挪威成为一个低温室气体排放国而积极努力。2007年6月,挪威环境部发布了2006-2007环境白皮书,提出挪威低碳发展的政策和目标:第一,2008-2012年挪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超过在《京都议定书》中承诺量的10%;第二,到2020年,在全球范围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当于挪威1990年排放量的30%;第三,到2050年,在全球范围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当于挪威产生的排放量,成为碳中性国家。 意大利虽然并没有广泛使用低碳经济这个词汇,但政府、科研单位、企业以及社会各界都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甚至是零碳经济。[2]除落实《京都议定书》的义务,还通过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绿色证书”制度、提高能源效率的“白色证书”制度等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并鼓励低碳技术的开发。 美国虽然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但发展低碳经济、研究低碳产品从没放弃过。除投入巨资研发生物燃料、太阳能设备、二氧化碳零排放的发电厂,西部地区自发建立了碳排放贸易制度,并实施企业自愿减排计划等系列政策。尤其是其最近发布实施的《能源政策法》,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的保障。 日本于2004年11月颁布了新环境税计划,该计划旨在增强温室气体减排力度,完成《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任务。根据该计划,日本每户居民每年将缴纳3000日元环境税,以帮助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3]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力 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费大量能源和资源,因此,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需要较大的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空间。1990年至2003年的13年间,中国的GDP增长大约占全世界的10%,而同期能源消费增长却占世界的27%,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占世界的34%。[4] 中国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净增长趋势显示中国减排形式严峻。此外,从主观方面来说,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的两型社会的建设也需要寻求更科学更环保的经济发展模式。“国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就明确提出要把单位GDP的能源强度在五年内降低20%,同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因此,在未来20-50年间,中国需要在工业化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之间寻求平衡。 另一方面,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也要求中国承诺更多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如国际上就有观点认为,要实现公约“把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的最终目标,要以中国实施大量减排为先决条件。[5]2006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中国是唯一在排放量上接近于美国的国家(如表1所示)。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有专家预测中国在2020年前后CO2的排放量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因此,中国在减排方面遇到的国际政治压力也将会越来越大,要树立作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必须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表一:2006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排名 名次 第1名 第2名 第3名 第4名 第5名 第6名 第7名 第8名 第9名 第10名
国家 美国 中国 俄罗斯 印度 日本 德国 澳 大 利 亚 南非 英国 韩国 CO2排放量(单位:亿吨) 28 27 6.61 5.83 4 3.56 2.26 2.22 2.12 1.85
数据来源:根据碳监测行动(CARMA)网站整理 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 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政策思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高能源效利用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并将低碳能源技术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中;二是建立温室气体排放贸易等市场机制,设定排放上限,依靠碳排放贸易来激励对提高能效和清洁技术开发的投资;三是设立碳基金,发挥政府在扶持和鼓励开发低碳技术领域的重要作用。[6]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一是强化国家的政策导向作用,加大依法实施节能管理的力度,加快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充分发挥以市场为基础的节能新机制,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强化冶金、建材、化工等产业政策,提高资源利用率,控制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7]充分认识并重视企业在低碳经济中的积极带动作用,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同时也是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力量,所以要积极鼓励企业建立“低碳文化”。 低碳经济在中国尚处于幼稚产业时期,没有发达的市场和适当的规模,在国际市场上更缺乏竞争力,所以要在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社会制度、经济条件、历史因素、人口素质、文化传统、资源禀赋、能源结构来制定适合我国低碳发展的政策: 1、基本保证:调整能源结构,开发低碳能源。据粗略统计,2004年,我国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分别占75.6%和67.7%,石油占13.5%和22.7%,天然气占3.0%和2.6%,水电占7.9%和7.0%。[8]而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中国的资源特点是多煤少油,并且在三种化石能源中,煤的含碳量最高,油次之,而天然气的单位热值碳密集只有煤炭的60%。其他形式的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属于无碳能源。从保证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的角度看,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促进能源供应的多样化,是减少煤炭消费降低对进口石油依赖度的必然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能源结构的调整受资源禀赋、技术状况和经济成本的约束,如果能源总量仍大幅增长,那么结构调整就有可能无法满足能源供给的需求,化石能源的消费总量仍可能大幅增加,政策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2、重要保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挥节能优先作用。节能是保证能源供应量、实现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有专家预测通过强化节能和提高能效的政策措施,中国有望将2020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减少15%以上。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未来20年,世界能源强度年均下降约为1.1%,中国要实现这一目标,其能源强度年均下降2.3%。因此抓好工业、交通和建筑这三大部门的节能提效工作将是我们今后实施的重点。 3关键: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产业结构对碳排放会产生较大影响,同等规模或总量的经济,处于同样的技术水平,如果产业结构不同,则碳排放量可能相去甚远。对于农业来说,无论是传统农业生产还是现代农业生产都改变不了农作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及其对光、热、土地等自然因素的依赖,商品能源的使用只是辅助性的或是对劳动力的替代。第三产业提供的产品主要是服务,虽然在服务过程中为了提高效率需要一些办公和运行设备,需要消耗商品能源,但其单位产值消耗的能源也非常有限。但以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则需要大量消耗能源,所以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但产业结构是与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其调整调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这对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是更大的挑战,充分实现工业化,逐步提高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例,调整产业结构将是一条艰辛的必走之路。 4、战略选择:提倡低碳消费,遏制奢侈浪费。低碳消费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多选用低碳或无碳的产品,从消费环节上减少碳排放,同时引导厂商改变产品结构,以低碳需求的增加促进低碳产品的的供应。低碳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