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植物的抗性生理.
- 格式:doc
- 大小:72.00 KB
- 文档页数:16
第十章植物的抗性生理【主要教学目标】★掌握植物抗性生理的基本知识;★弄清植物的寒害和抗寒性;★弄清植物的旱害和抗旱性;★了解植物的抗热性、抗盐性和抗病性。
【习题】一、名词解释1.逆境 2.抗逆性 3.逆境逃避 4.逆境忍耐 5.抗寒锻炼6.冻害7.冷害 8.抗病性 9.植保素 10.活性氧 11.生物自由基 12.永久萎蔫二、填空题1.实验证明,细胞膜蛋白在结冰脱水时,其分子间的很容易形成,使蛋白质发生。
2.零上低温对喜温植物的伤害大致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第二步是。
3.冻害和干旱使植物致死的共同机理是。
4.膜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越高,植物抗冷性就越。
5.干旱时,抗旱性强的小麦品种叶表皮细胞的饱和脂肪酸较不抗旱的。
6.在逆境下,植体内最主要的渗透调节物质是。
7.干旱时,不抗旱品种体内累积脯氨酸较抗旱的。
8.是植物抗寒性的主要保护物质。
9.逆境下,抗性强的品种脱落酸含量比抗性弱的。
10.植物的抗冻性与细胞的硫氢基含量高低成关系。
11.干旱可分为干旱和干旱。
12.CAM植物的抗热性,因为。
三、选择题1.在植物受旱情况下,下列哪种氨基酸会发生累积:()A.天冬氨酸 B.精氨酸 C.脯氨酸2.试验证实,膜脂不饱和脂肪酸越多,抗性就()A.增强 B.减弱 C.保持稳定3.植物受到干旱胁迫时,光合速率会()A.上升 B.下降 C.变化不大4.植物感染病菌时,其呼吸速率是()A.显著升高 B.显著下降 C.变化不大5.抗旱性强的小麦品种在灌浆期干旱时,叶表皮细胞的饱和脂肪酸() A.较多 B.较少 C.中等水平6.在逆境条件下植物体内脱落酸含量会()A.减少 B.增多 C.变化不大7.细胞间结冰伤害的主要原因()A.原生质过度脱水 B.机械损伤 C.膜伤害8.越冬作物体内可溶性糖的含量()A.增多 B.减少 C.受化不大9.植物适应干旱条件的形态特征之一是根/冠比()A.大 B.小 C.中等10.生理干旱是因为()A.土壤含水量过低 B.土壤水势过低 C.土壤结冰四、是非判断与改正1.抗寒力强的植物,在低温下合成饱和脂肪酸较多。
第十章植物的抗性生理植物体是一个开放体系,生存于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不是恒定不变的,天南地北,水热条件相差悬殊,即使同一地区,一年四季也有冷热旱涝之分。
对植物产生伤害的环境称为逆境(stress),又称胁迫。
胁迫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有病害、虫害和杂草。
非生物因素包括寒冷、高温、干旱、盐渍等。
有些植物不能适应这些不良环境,无法生存。
有些植物却能适应这些环境,生存下去。
这种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和抵抗力,称为植物的抗性(hardiness)。
植物的抗性生理(hardiness physiology)就是研究不良环境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以及植物对不良环境的抗御能力。
第一节抗性生理通论一、逆境对植物的伤害逆境会伤害植物,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逆境可使细胞脱水,膜系统破坏,一切位于膜上的酶活性紊乱,各种代谢活动无序进行,透性加大。
逆境会使光合速率下降,同化物形成减少,因为组织缺水引起气孔关闭,叶绿体受伤,有关光合过程的酶失活或变性。
呼吸速率也发生变化,其变化进程因逆境种类而异。
冰冻、高温、盐渍和淹水胁迫时,呼吸逐渐下降;零上低温和干旱胁迫时,呼吸先升后降;感染病菌时,呼吸显著增高。
此外,逆境诱导糖类和蛋白质转变成可溶性化合物增加,这与合成酶活性下降,水解酶活性增强有关。
二、植物对逆境的适应植物对逆境的适应(或抵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避逆性(stress avoidance)和耐逆性(stress tolerance)。
前者是指植物对不良环境在时间上或空间上躲避开,如沙漠中的植物只在雨季生长,阴生植物可在树荫下生长。
后者是指植物能够忍受逆境的作用。
(一)生物膜在电镜下观察得知,各种细胞器的膜系统在逆境下都会膨胀或破损,所以生物膜和抗逆性有密切的关系。
按照生物膜的流动镶嵌学说,膜的双分子层脂质的物理状态通常呈液晶相,温度过高时转化为液晶相,温度过低时转化为凝胶相。
试验表明,零上低温首先使膜的形态发生改变,从液晶相变为凝胶相,膜出现裂缝,透性增大,受害组织离子外渗,破坏了原来的离子平衡。
由于膜相改变,也使结合在膜上的酶系统活性降低,有机物分解占优势。
(二)胁迫蛋白在逆境条件下,植物关闭一些正常表达的基因,启动一些与逆境相适应的基因。
例如,高温诱导合成一些新的蛋白质,叫做热激蛋白(heat-shock protein)。
经过热锻炼而形成热激蛋白的植物,抗热性提高。
又如,低温胁迫下在拟南芥中发现的抗冻蛋白(antifreeze protein),能减少冻融过程对类囊体膜的伤害。
(三)活性氧没有氧,就没有植物生命。
好气植物是离不开氧的。
然而,氧也会被活化,形成对细胞有害的活性氧。
这种植物的需氧性和氧对植物潜在的危害性,是植(生)物界普遍存在的重大矛盾问题。
基态氧分子具有较低的反应活性。
而植物组织中通过各种途径产生超氧物阴离子自由基(O2-·)、羟基自由基(OH·)、过氧化氢(H2O2)、单线态氧(1O2),它们有很强的氧化能力,性质活泼,故称为活性氧(active oxygen)。
活性氧对许多生物功能分子有破坏作用,包括引起膜的过氧化作用。
然而,植物体中也有防御系统,降低或消除活性氧对膜脂的攻击能力。
例如超氧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可以消除O2-·产生H2O2,而H2O2可被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分解。
O2·-+ O2-·+2H+SOD H2O2 + O2其中重要的机理是定位于叶绿体中的专一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可将H2O2分解H2O。
具体来说是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等共同作用,把H2O2除去,这一系列反应以发现人命名为Halliwell—Asada 途径。
所以,SOD、CAT和POD 等统称为保护酶系统。
维生素E、谷胱甘肽、抗坏血酸、类胡萝卜素都是天然的非酶自由基清除剂。
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内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自由基水平很低,不会伤害细胞。
可是当植物受到胁迫(高温、低温、盐渍、干旱)时,这个平衡就被打破。
自由基累积过多,就会伤害细胞。
自由基伤害细胞的主要途径可能是逆境加速膜脂过氧化链式反应,自由基增多,而SOD等保护酶系统又被破坏,于是积累许多有害的过氧化产物,如丙二醛等。
自由基破坏膜结构,损伤大分子生命物质,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紊乱,导致植物死亡。
(四)渗透调节实验表明,无论干旱、高温、低温,还是盐渍等不良环境下,细胞会被动地丢失一些水分,除此以外,逆境会诱导参与渗透调节的基因的表达,形成一些渗透调节物质,提高细胞内溶质浓度,降低水势,使能从外界继续吸水,植物就能正常生长。
组织水势的变化主要是渗透势的变化。
除了适应极端干燥条件的植物,渗透势变化范围很小,一般只有0.2~0.8 MPa。
人们把胁迫条件下,细胞主动形成渗透调节物质,提高溶质浓度,从外界吸水,适应逆境胁迫这种现象称为渗透调节(osmoregulation)。
渗透调节物质主要有糖、有机酸和一些无机离子(特别是K+)。
脯氨酸(proline)是最有效的渗透调节物质之一,在多种逆境下,植物体内都积累脯氨酸,尤其是干旱时积累最多,可比原始含量增加几十倍到几百倍。
抗旱的高粱品种的脯氨酸积累比不抗旱品种高一倍以上。
外施脯氨酸可以解除高等植物的渗透胁迫。
甜菜碱(betaine)在抗逆性中也有渗透调节作用。
在水分亏缺或氯化钠胁迫下,小麦、大麦、黑麦等作物积累甜菜碱。
(五)脱落酸植物对逆境的适应是受遗传性和植物激素两种因素控制的,它们可以通过基因控制或代谢作用改变膜系统,提高抗逆能力。
在逆境条件下,脱落酸含量会增加。
一般认为,脱落酸是一种胁迫激素(stress hormone),又称应激激素,它调节植物对胁迫环境的适应。
1、逆境时脱落酸的变化无论在什么逆境条件下,如低温、高温、干旱、盐渍和水涝,植物体的内源脱落酸含量都会增加,以提高抗逆性。
例如,在8~10℃以下的低温下,水稻幼苗叶片和黄瓜子叶的脱落酸含量显著增加,而且这些增加是在细胞受害之前就已发生了。
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低温增加叶绿体膜对脱落酸的透性,触发了合成系统大量合成脱落酸;同时,低温也会促使根部合成更多的脱落酸运到叶片。
可是,如将受过低温影响的植株转放在正常环境中,脱落酸水平就下降。
在同一作物不同品种中,抗逆性强的品种在逆境情况下,脱落酸含量高于不抗逆性的。
例如,在同样低温下,粳稻内源脱落酸含量比籼稻的高,前者抗冷,后者较不抗冷。
2、外施脱落酸对抗逆性的影响试验表明,外施适当浓度(10-6 ~10-4 mol·L-1)的脱落酸可以提高作物的抗寒、抗冷、抗盐和抗旱能力。
外施脱落酸后要经过一定时间(24 h以上)的代谢变化,才能提高作物的抗逆性。
植物生长延缓剂能提高植物体内脱落酸的含量,提高抗逆性,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
3、脱落酸在交叉适应中的作用植物处于零上低温、高温、干旱或盐渍条件下,能提高植株对另外一些逆境的抵抗能力,这种与不良环境反应之间的相互适应作用,称为植物中的交叉适应(cross adaptation)。
交叉适应的作用物质就是脱落酸。
前面讲过,植物在某一种逆境条件下,会提高脱落酸含量以适应该不良环境,而脱落酸含量提高又能增强另一种抗逆能力,因此就形成交叉适应特性。
三、提高作物抗性的生理措施选育高抗品种是提高作物抗性的基本措施。
这里只讨论提高抗性的生理措施。
1、种子锻炼播种前对萌动种子进行干旱锻炼或盐溶液处理,可提高抗旱性或抗盐性。
2、巧施水肥控制土壤水分,少施N肥,多施P,K肥,使植株生长慢,结实,提高抗性。
3、施用植物激素应用植物生长延缓剂CCC、PP333等和生长抑制剂茉莉酸、三碘苯甲酸等,可使植物生长健壮,提高ABA含量,加强抗性。
第二节植物的抗冷性低温对植物的危害,按低温程度和受害情况,可分为冷害(零上低温)和冻害(零下低温)两种。
在零上低温时,虽无结冰现象,但能引起喜温植物的生理障碍,使植物受伤甚至死亡,这种现象称为冷害(chilling injury)。
原产于热带或亚热带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遇到零上低温,则发生冷害,损失巨大,冷害过程的生理生化变化:1、胞质环流减慢或停止2、水分平衡失调3、光合速率减弱。
4、呼吸速率大起大落一、冷害的机理膜脂的物理状态影响膜蛋白的活性。
所以调节离子和其他溶质的运输。
不抗冷植物膜脂有很高的饱和脂肪酸链百分比,在0℃以上凝固呈半结晶状。
膜的流动性低时,膜蛋白功能不正常,会抑制H+-ATP酶活性、溶质运输出入细胞、能量转换、酶代谢等。
此外,不抗冷植物叶片在高光强和冷害温度下,会产生光抑制,损害光合机构。
抗冷植物的膜脂的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常常大于不抗冷植物的。
当低温来临时,去饱和酶(desaturase)活性增强,不饱和脂肪酸增多,使膜在较低温度时仍保留液态。
所以脂肪酸去饱和作用对抗冷害有一些保护作用。
以同一植物不同抗冷性品种比较,抗冷品种叶片膜脂的不饱和脂肪酸在含量上和在不饱和程度方面(双键数目)都比不抗冷品种的高。
此外,膜脂脂肪酸不饱和度与膜流动性有关。
植物就是通过调节膜脂不饱和度来维持膜的流动性,以适应低温条件。
增加膜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和不饱和程度,就能有效地降低膜脂的相变温度,维持流动性,使植物不受伤害。
二、影响冷害的内外条件1、内部条件不同作物对冷害的敏感性不同,棉花、豇豆、花生、玉米和水稻等对冷害温度是很敏感的,这些作物各生长期如处于2~4℃,12 h即产生伤害。
同一作物不同品种或类型的抗寒性亦不同。
例如,适应冷凉环境生长的粳稻的抗寒性,比适应于高温环境生长的籼稻强得多。
在同一植株不同生长期中,生殖生长期比营养生长期敏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前后最敏感)。
2、外界环境低温锻炼对提高喜温植物的抗寒性是有一定效果的。
在25℃中生长的番茄幼苗在12.5℃低温锻炼几小时到两天,对1℃的低温就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黄瓜、香蕉的果实和甘薯块根经过低温锻炼,同样对冷害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但是,这种保护作用只是对轻度至中等的低温有效,如温度过低或时间过长还是会死亡的。
植物生长速率与抗寒性强弱呈负相关。
植株稳生稳长,组织结实,含水量低,呼吸速率适中,这种生长状态的植株对不良环境有一定的适应准备,较能抗寒。
相反,暴生暴长,组织疏松,身娇肉嫩,含水量高,呼吸旺盛,这样的植株对低温全无适应准备,经受不住低温侵袭。
所以,在低温来临之前的季节,应合理施用磷钾肥,少施或不施化学氮肥,不宜灌水,以控制稻秧生长速率,提高抗寒能力。
还可以喷施植物生长延缓剂,延缓生长,提高脱落酸水平,提高抗性。
第三节植物的抗冻性当温度下降到0℃以下,植物体内发生冰冻,因而受伤甚至死亡,这种现象称为冻害(freezing inj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