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虚假新闻基本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1
新媒体:虚假新闻的温床——以2001~2015年《新闻记者》
十大假新闻为例
郑姣;池清波;牛牧青
【期刊名称】《新闻研究导刊》
【年(卷),期】2017(008)007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环境生态下,娱乐至死,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源的时代
的到来,虚假新闻严重泛滥,"新闻真实性"[1]受到极大的挑战,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危害.本文以《新闻记者》2001~2015年每年评选出来的十大假新闻为例,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下,从媒介伦理角度切入分析虚假新闻的特点、成因、危害以及遇到的现实困境,以求从这样的追根溯源中为虚假新闻的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总页数】4页(P32-34,52)
【作者】郑姣;池清波;牛牧青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 510632;重庆大学,重庆 401331;重庆大学,重庆 4013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0
【相关文献】
1.异化与博弈:虚假新闻的生产与社会变迁——以《新闻记者》的“十大假新闻”为研究样本(2001—2009) [J], 杨蕾
2.浅析虚假新闻的演变特点——以《新闻记者》2001-2016年度“十大假新闻”
评选为例 [J], 朱鸿远
3.虚假新闻病理研究——基于我国历年\"十大假新闻\"的统计分析(2001-2017) [J], 王敏;饶茗柯
4.新媒体环境下虚假视频新闻及其成因分析——以《新闻记者》“年度十大假新闻”为例 [J], 肖松琼
5.虚假新闻处罚中存在的问题--以《新闻记者》2001年-2006年十大假新闻为样
本 [J], 李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9卷第7期Vol.9 No.7155浅析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特征及其成因宋 毅(羊城晚报 区域新闻中心,广东 广州 510665)摘 要: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诸多变化,尤其是对新闻媒体而言,机遇和挑战并存。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虚假新闻呈现出的诸多新特征,各种新因素的出现也使得虚假新闻的产生有了与以往不同的原因。
当然,最根本的因素依旧存在,而新闻媒体扮演的“把关人”角色一直被视为出现虚假新闻的主要主观因素。
本文试图通过对虚假新闻的新特征和新成因展开简要分析,以期为减少虚假新闻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虚假新闻;网络媒体;新闻素养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8)07-0155-01作为新闻的三大基本特征之一,真实性一直被视为新闻的生命力所在。
然而就像矛盾的对立面一样,在我们将真实性原则奉为圭臬的同时,虚假新闻的生产与传播也是屡禁不止。
历来有梳理“年度虚假新闻”传统的《新闻记者》杂志也梳理了2017年带有典型意义的虚假新闻,诸如“姚明联赛改革方案因被认为不合国情全遭否决”“乐天董事长辛东彬说中国人没骨气”“温州一女生因迟到2分钟被拒绝进入高考考场”等。
[1]虚假新闻历来是新闻界的顽疾,而随着互联网与新闻生产传播的深度结合以及传受双方所处位置的变化,新媒体时代虚假新闻的特征和成因也明显和大众媒体时代不同。
一、虚假新闻的特征传统媒体时代,虚假新闻多借助强烈的刺激观感来吸引受众,用看似确凿的事实依据来混淆视听。
以2001年的“十大假新闻”为例,“上海将建300层、容10万人的摩天大楼”“家庭连环悲剧猪吃娃”等假新闻,都带有很强的煽情色彩,但与当时、当地的实际相比较之后,有较高的辨识度。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新闻点对多式的生产与传播决定了其有限的扩散速度和范围。
因此,虚假新闻的影响力度和广度也是有限的。
(一)扩散速度快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内容是以全面扩散的方式传播的。
新闻学概论的案例分析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作为我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其影响力日益凸显。
新闻学作为一门研究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规律的学科,对于我们理解新闻的本质、功能以及传播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具体案例的分析,深入探讨新闻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和原则。
案例一:“假新闻”的泛滥与危害在 2016 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一则关于希拉里·克林顿涉嫌与一家儿童贩卖组织有关的假新闻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
这则假新闻声称有确凿证据表明希拉里参与了非法活动,但实际上毫无根据。
这则假新闻迅速扩散,引发了公众的恐慌和对希拉里的负面评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选举的走向。
这个案例反映了假新闻的几个重要特点和危害。
首先,假新闻往往利用人们的恐惧、偏见和好奇心来吸引注意力。
在这个案例中,儿童贩卖是一个极其敏感和令人恐惧的话题,容易引发公众的强烈反应。
其次,社交媒体的快速传播使得假新闻能够在短时间内覆盖大量人群,而缺乏有效的核实机制使得其传播难以遏制。
最后,假新闻会对个人、社会和政治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对于希拉里来说,这则假新闻损害了她的声誉和形象;对于社会来说,它破坏了公众的信任和社会的稳定;对于政治来说,它可能干扰选举的公正性和民主进程。
案例二: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2018 年,某地发生了一起重大的环境污染事件。
当地一家主流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不仅详细介绍了事件的经过和造成的危害,还对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力进行了批评。
然而,另一家媒体在报道同一事件时,却更多地强调了政府为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和努力,对监管不力的问题只是轻描淡写。
这两个不同的报道方式反映了新闻报道中客观性与倾向性的问题。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要求记者如实反映事实,不加入个人的主观意见和情感。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完全的客观性往往难以实现。
记者的价值观、立场以及所属媒体的立场和利益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报道的角度和侧重点。
在这个案例中,第一家媒体的报道更倾向于批评和监督,而第二家媒体的报道则更倾向于支持和肯定政府的行动。
新闻反转的发展趋势、特征及防治——以2016 年新闻反转案例为例作者:曹默来源:《声屏世界》 2017年第9期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媒介生态环境的剧烈变化,“新闻反转”现象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
新闻反转现象不仅会引发舆情的关注和反转,同时在反转中也消磨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尤其在新媒体传播方式日益盛行的当下,其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本文尝试通过分析2016年发生的新闻反转典型案例,发掘新闻反转现象的发展趋势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治新闻反转现象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新闻反转标签新闻舆情反转新闻真实性“新闻反转”现象是指关于社会热点的新闻报道,随着核心事实的充分暴露,其新闻要素、报道倾向和受众评价等发生反向发展的新闻现象。
新闻反转现象在2016年频发。
仅在2016年2月就先后出现了“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东北农村礼崩乐坏”“官员抹香香”等多起新闻反转案例。
本文以2016年出现的新闻反转案例为例分析新闻反转的发展趋势和特征,在此基础上,从传播者、制度、受众和社会环境四个方面,提出防治新闻反转现象的具体措施。
新闻反转的发展趋势“新闻反转”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出现在《新华网盘点2013十大反转新闻:有图未必有真相》一文,这篇文章梳理了2013年的十大新闻反转案例,其中包括“北京大妈讹老外”“济南市民哄抢菊花”“深圳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等事件。
在梳理2013年到2016年间进入舆论话题的典型新闻反转案例后,笔者发现,新闻反转现象也在不断变化,其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第一,新闻反转现象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越来越大。
2013年,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平台还处于成长阶段,囿于平台传播力有限,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并不大。
而随着“两微一端”——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和新闻客户端逐渐成为各类媒体的“标配”,“朋友圈”成为人们主要的“生活圈”,如今的新闻反转现象已经可以轻松地“攻城略地”,迅速从“朋友圈事件”演变为舆论热点事件。
第二,对新闻反转现象的辨识难度越来越大。
社会化媒体时代虚假新闻的新特征与应对策略作者:姚亚楠来源:《新闻爱好者》2016年第08期【摘要】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在社会化媒体时代,新闻真实性遇到了新的挑战,虚假新闻呈现出新的特点,以在2016年春节期间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讨论的“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这则虚假新闻为例,分析社会化媒体时代虚假新闻所呈现出的新特点,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为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提升新闻质量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虚假新闻;新闻真实一、“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引发社会热议2016年春节期间,“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这则虚假新闻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该事件起源于上海家庭生活消费平台篱笆网的一篇名为《有点想分手了……》的帖子。
2月6日19时28分,发帖人“想说又说不出口”称自己是上海女孩,春节前去男朋友家乡江西过年,被第一顿饭吓得逃离江西。
次日上海本地论坛“KDS宽带社”将该帖转至微博,事件开始迅速发酵。
2月7日16时51分,《华西都市报》官方微博转载,在默认事实真实性的前提下,以“#随男友回村过年分手#这事儿,你怎么看”为话题掀起讨论,为该事件成为新闻事件提供了契机。
随后,大批主流媒体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纷纷转载、报道、评论,和菜头等众多微博大V也立场鲜明地表态,持续引发众多网友的反思和讨论。
直到2月11日,有网友开始对网帖内容、图像的真伪性提出质疑,12日,专业的媒体机构澎湃新闻列举了事件疑点并披露了“当事人”拒绝采访的消息,界面新闻也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了追踪报道,证实其“假新闻”的身份。
21日,江西网络部门调查回应称,“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为虚假内容。
发帖者“想说又说不出口”并非上海人,而是江苏省的一名女网民,因春节前夕与丈夫吵架,不愿去丈夫老家过年而独自留守家中,于是发帖宣泄情绪,内容是虚构的。
而之后在网上自称“江西男友”回应的网民“风的世界伊不懂”,和发帖者素不相识。
一个无中生有的网帖却能骗过成千上万家媒体的眼睛,成为一度引发社会热议的新闻,并非“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事件这一起。
39浅谈虚假新闻特点、原因及防范策略——以“2016年十大假新闻”为例赵 将(安徽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摘 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但从新闻诞生的第一天开始,虚假新闻和新闻便相伴而生了。
无论是横向比较中国和世界各国,还是纵向比较历史和现在的新闻界,都可以看到虚假新闻的影子。
虚假新闻不仅损害了媒体的社会公信力,还造成了社会秩序的动荡和受众的不安。
本文将以2016年虚假新闻为例,分析其类型特点、出现原因,并力求给出具有操作性的、行之有效的防范虚假新闻的策略。
关键词:虚假新闻;特点;原因分析;防范策略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3-0039-02收稿日期:2017-01-12作者简介:赵将,男,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媒介社会学研究。
从2001年起,《新闻记者》杂志每年都评选“年度十大假新闻”,十几年如一日捍卫着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给“假新闻”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也在新闻业界和学界树立了“求真打假”的模范榜样。
2017年1月3日,《新闻记者》又梳理出了“2016年十大假新闻”,它们分别是江西九江发生6.9级地震、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礼崩乐坏”的东北村庄、北大才女回乡创业送快递、患癌保安资助四川贫困女孩、范冰冰母女共侍大佬、女员工每日排队吻老板、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获诺贝尔奖、山西教屯留县纪委书记屉世贵被免职[1]。
一、虚假新闻的特点(一)网络新媒体日渐成为滋生虚假新闻的“温床”从样本分析中可以看出,来源于传统媒体的有2篇,占20%。
来源于网络媒体的有7篇,占70%。
产生于网络媒体的虚假新闻比列远远高于传统媒体。
一方面原因是网络具有个体匿名性、内容复制性的特征,使得虚假新闻在网络空间里大面积传播。
另一方面是因为新闻媒体工作者“把关人”角色的缺位,对信源疏于求证。
(二)行业监管部门都采取了严厉的“事后惩罚”措施2016年假新闻的事后惩罚中,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挥积极效应,公开通报了多家媒体发布虚假新闻失实报道的查办情况。
2016互联网不良信息对青少年危害分析年度报告2016年12月29日✧截至2016年6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中国网民总数已经达到7.10亿。
其中,10岁以下网民占比约为2.9%,10-19岁的网民占比约为20.1%。
✧截至2016年底,全国用户通过奇未安全桌面的举报插件,举报互联网不良信息7000余条。
淫秽色情信息占举报总量的76.3%,10.7%为衣着暴露或行为不雅的不良信息。
此外,诈骗信息为8.5%,赌博信息为2.7%,其他各类不良信息为1.8%。
✧在举报量占比最高的淫秽色情信息中,视频类占比最高为34.6%,其次图片类为20.1%。
此外,推广类信息占10.3%,文字类10.1%,应用类5.2%,综合类3.8%。
✧在用户举报的涉嫌传播不良信息的网站中,按照域名数量统计,其中约有24.5%为企业备案网站,14.5%为个人备案网站,其余61.0%为无备案网站。
从举报信息的数量来看,企业网站占39.2%,个人网站占14.6%,无备案网站占46.1%。
✧在所有被举报涉嫌传播不良信息的网站中,搜索引擎占比最高为33.3%,其次是视频影视网站为12.2%,新闻门户网站排名第三,占10.7%。
✧从服务器的地域分布来看,境内的占比为48.9%,境外的占比为51.1%。
服务器在境内排名第一的是北京,占比为30.1%,其次是香港16.5%,广东10.2%。
服务器在境外排名第一的是美国,占比为88.6%,而欧洲国家和亚洲国家各占比4.9%。
✧备案网站与未备案网站区分来看:被举报的备案网站服务器最多的是在北京,占比为36.2%,其次是广东占11.3%,天津占8.5%。
未备案服务器最多的是在美国,占比为70.0%,其次是香港占比为11.4%,境内其他地区占比为9.5%。
✧2016年1-11月,猎网平台共接到全国18岁以下青少年网络诈骗受害者举报1697人次,占猎网平台接到网络诈骗举报总量的11.8%,人均损失1845元。
2016.9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业界探讨2003年山西繁峙矿难事件中11名记者受贿事件、2004年中央电视台4套《今日关注》栏目俄罗斯人质危机有奖竞猜事件、2006年广州“注水西瓜”事件、2007年“纸馅包子”事件、2008年山西临汾矿难中40余名记者排队领封口费事件……这一系列的媒体造假事件不仅给整个新闻界带来了极坏的影响,而且也一度引起社会各界对新闻法规以及新闻职业道德的关注和反思。
2015年12月5日,人民网首先评出了“2015年度最受网友关注的十大假新闻”①;无独有偶,2016年1月4日,《新闻记者》杂志也评出了“2015年十大假新闻”,这已是该杂志第14次推出年度十大假新闻评点②,通过梳理,近几年的假新闻大致有如下特点:1.导致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并未改变,与10几年前的假新闻相比,故意造假的新闻并不多见,新闻失实或者假新闻的出现还是由于媒体的主客观原因造成。
2.新媒体出错的概率更高,也越来越成为假新闻的发源地和滋生假新闻的“温床”。
人民网“求真”栏目评出的10大假新闻中,有三分之二都是来源于微信朋友圈和各网络平台和论坛。
3.曾经的假新闻经过“包装”重出江湖。
2013年11月,各网络论坛流出的一篇帖子称丈母娘在医院门口逼迫女儿堕胎,并指责玩游戏的女婿不务正业,谁知后者当场下跪并掏出近百万存款。
虽然后来被证明,这是一则假新闻,但近日,它又开始流行于各大论坛贴吧里。
4.行业监管部门加大了处罚力度。
如2015年1月9日,《华夏时报》所属华夏网刊发报道《退休机务副总落马南航三大重要部门全部沦陷》,后证实,这是由于该网记者没有核实消息来源造成的假新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最后分别给予华夏时报社和当事记者王潇雨罚款2万元和罚款2000元的行政处罚。
5.传统媒体为了抢时效性,假新闻依然屡禁不绝。
研究假新闻产生的原因,作者认为大致从如下角度进行探寻:首先,监管的失位是假新闻产生的重要原因。
假新闻辩论辩题
正方辩手观点:
假新闻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它们扭曲了事实,误导
了公众,破坏了社会秩序。
首先,假新闻会对公众的认知产生误导,导致公众对事实的认知产生偏差。
例如,美国总统特朗普曾经称新
冠病毒是“假新闻”,导致了公众对疫情的认知产生了误导。
其次,假新闻会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容易引发社会恐慌和不稳定。
例如,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涉及到假新闻的报道引发了社会的分
裂和不满。
因此,假新闻不仅是对事实的歪曲,更是对社会的破坏。
名人名句,美国总统林肯曾经说过,“你可以愚弄所有人一段
时间;你也可以愚弄一些人所有时间;但你不可能愚弄所有人所有
时间。
”。
经典案例,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涉及到假新闻的报道引发了
社会的分裂和不满,对社会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反方辩手观点:
假新闻并非完全是负面影响,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激发公众对事实的关注和思考。
首先,假新闻可以激发公众对媒体报道的质疑,促使公众更加理性地对待新闻报道。
例如,有些假新闻被揭露后,公众对媒体报道更加警惕,不会盲目相信一切报道。
其次,假新闻也可以促使公众更加关注事实的真相,提高公众对事实的辨别能力。
例如,有些假新闻被揭露后,公众更加重视事实的真相,不会轻易被误导。
因此,假新闻并非完全是负面影响,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激发公众对事实的关注和思考。
名人名句,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
经典案例,有些假新闻被揭露后,公众更加重视事实的真相,不会轻易被误导。
虚假新闻现象分析
齐玉凤
【期刊名称】《新闻传播》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当前,随着媒体的多样化加速发展,其生存竞争日益激烈。
在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下,各媒体为了吸引更多受众而殚精竭虑,但其中有些偏离社会正义和良知,利用制造虚假新闻博取社会眼球和利益,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本文就虚假新闻
的成因、危害及对策进行分析。
【总页数】2页(P199-199,201)
【作者】齐玉凤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北京10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2
【相关文献】
1.新时期虚假新闻的特点、成因与防治——以《新闻记者》历年刊载“新闻打假”论文为例分析 [J], 陈朝晖;
2.后真相与早发声:虚假新闻生成因素的显性关系研究——基于2010~2016年
《新闻记者》"年度虚假新闻案例"的内容分析 [J], 吕山;李理
3.新媒体环境下虚假视频新闻及其成因分析——以《新闻记者》“年度十大假新闻”为例 [J], 肖松琼
4.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虚假新闻现象 [J], 王建元
5.网络传播中虚假新闻现象剖析 [J], 常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数字新闻反面案例数字新闻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但是数字新闻的反面也不容忽视。
下面是一些数字新闻反面案例:案例1:数字新闻造假数字新闻的高速发展也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
他们利用数字技术制造虚假新闻,造成社会不安和混乱。
比如,在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一些网站发布了虚假新闻,试图影响选民的投票决定。
案例2:数字新闻泄密数字新闻技术的发展也为一些机构泄露敏感信息提供了可能。
例如,2013年,美国国家安全局前承包商爱德华·斯诺登泄露了美国政府大量的机密信息,这些信息包括电话记录和电子邮件等。
这个事件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争议。
案例3:数字新闻侵犯隐私数字新闻也为侵犯个人隐私提供了便利。
一些公司和个人会通过数字技术收集和利用个人的信息,从而侵犯他们的隐私。
例如,一些社交媒体平台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出售给广告商和其他机构,从中获得收益。
总之,数字新闻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但也带来了一些风险和问题。
我们需要保持警惕,避免被虚假信息所欺骗,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数字新闻隐私和安全问题的关注和保护。
案例4:数字新闻的传播不当数字新闻的快速传播也可能导致一些问题。
一些媒体或个人可能会发布不负责任或不准确的信息,导致社会的恐慌和不安。
例如,2017年,一些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一个名为“蓝鲸挑战”的游戏,声称这个游戏要求参与者完成一系列自残和自杀行为。
虽然这个游戏最初只是在俄罗斯出现,但很快就传到了全球各地,引起了全球的恐慌和担忧。
然而,事实上这个游戏并不存在,而是一些恶作剧者创造的谣言。
案例5:数字新闻的偏见和歧视数字新闻也可能存在偏见和歧视。
一些媒体或个人可能会在报道中有意或无意地歧视某些群体或个人。
例如,在报道某些事件时,媒体可能会偏向某一方,忽略其他方的观点和声音,从而影响公众对事件的理解和看法。
这可能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和不和谐。
总之,数字新闻虽然带来了很多好处,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和风险。
虚假新闻的案例虚假新闻是指一些通过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来误导公众的新闻报道。
这种新闻往往具有误导性和危害性,可能会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以下是几个虚假新闻的案例。
首先是《纽约时报》1980年9月记载的“小报拿弹药贿赂枪手”,该报道声称纽约的一家小报拿弹药贿赂了一个杀手,对自己的竞争对手展开了报复性的攻击。
然而,后来这个报道被证明是虚假的,没有任何证据来支持这个故事,最终《纽约时报》在1981年1月公开道歉。
第二个例子是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广泛传播的“希拉里邮件门”。
这个事件指控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在担任国务卿期间,使用私人邮箱处理敏感政府文件。
然而,后来FBI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后得出结论,虽然希拉里确实犯了错误,但并没有犯下任何违法行为。
这个虚假报道对希拉里的选情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第三个案例是2018年中国的“外卖雷人事件”。
有一篇文章在社交媒体上疯传,声称某外卖平台的员工将外卖食品调包成一些奇特和恶心的东西。
这个事件引发了公众广泛关注,对相关企业的声誉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然而,后来调查发现这个故事完全是捏造的,没有任何真实性,作者为了吸引关注而制造了这个虚假事件。
最后一个例子是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一些虚假新闻声称喝漂白剂或者注射消毒剂可以治愈新冠病毒。
这个事件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一些人甚至尝试了这些危险的方法,导致了严重的健康问题。
然而,科学界早已明确指出这些方法是非常危险的,没有任何治疗效果,这些虚假新闻对公众的健康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虚假新闻的案例说明了虚假新闻的危害性和误导性。
这些虚假新闻可能会导致公众对事实的错误认知,进而影响公众对事件的看法和判断。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保持对信息的敏感性和质疑精神,不轻易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同时,媒体机构也应该加强审核和管理,严格遵守新闻伦理,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给公众。
虚假新闻的案例虚假新闻,指的是故意捏造、篡改事实,以获取不正当利益或达到特定目的而发布的新闻信息。
虚假新闻的存在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不仅容易导致公众的误解和恐慌,还可能破坏社会秩序和稳定。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虚假新闻的案例,深入分析其危害和影响。
案例一,2016年“吃人肉汉堡”事件。
在2016年,一条题为“世界首例吃人肉汉堡店”的新闻在网络上疯传。
据报道,一家名为“肉体餐厅”的店铺在某地开业,提供用人肉制作的汉堡。
这一消息一经曝光,立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恐慌。
然而,经过调查发现,这则新闻完全是捏造出来的。
肉体餐厅并不存在,更别说使用人肉制作汉堡了。
这则虚假新闻的传播,不仅给当地商家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也给公众带来了极大的恐慌和伤害。
案例二,2018年“外星人入侵地球”谣言。
在2018年,一条谣言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声称外星人即将入侵地球。
这一谣言在短时间内引起了大量网民的恐慌和讨论,甚至有人因此做出了不理智的行为。
然而,经过专家的辟谣和调查,证实这则谣言完全是虚假的。
外星人并没有入侵地球的迹象,这一谣言纯粹是某些人故意制造出来,通过网络传播引起恐慌和混乱。
案例三,2020年“药物治愈新冠病毒”谣言。
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一些自媒体和社交平台上出现了大量声称某种药物可以治愈新冠病毒的消息。
这些消息在短时间内引起了公众的恐慌和抢购行为,甚至导致了药物的紧缺现象。
然而,经过权威部门的调查和验证,这些药物并没有治愈新冠病毒的效果,这些消息纯粹是虚假的。
这些虚假消息不仅给公众带来了恐慌,也给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带来了困难。
以上这些案例充分说明了虚假新闻的危害和影响。
虚假新闻不仅容易引起公众的恐慌和混乱,还可能导致不理智的行为和资源的浪费。
因此,我们在面对各种新闻信息时,一定要保持理性思考,不轻信谣言,避免被虚假新闻所误导。
同时,媒体和网络平台也应加强对新闻信息的审核和监管,严厉打击虚假新闻的传播,共同营造一个清朗的信息环境。
虚假新闻的案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传播的便捷,虚假新闻的传播也日益猖獗。
虚假新闻,指的是故意编造、篡改事实,以获取点击量或者达到特定目的而散布的消息。
虚假新闻的存在不仅会误导公众,破坏社会秩序,还会对个人、企业和国家造成严重的危害。
下面将介绍一些虚假新闻的案例,以引起大家对虚假新闻的警惕和反思。
2016年,一则关于“川普参选总统期间,曾经公开表示如果当选总统,就会解禁大麻”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疯传。
这条消息迅速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和热议,但事实上,这是一则完全虚假的新闻。
虚假新闻的传播不仅会误导公众对候选人的认知,还会对选举结果产生影响,对政治稳定造成威胁。
2018年,一则“XX明星因涉嫌性侵被捕”的新闻在网络上迅速扩散,引起了公众的愤怒和谴责。
然而,经过调查发现,这则新闻纯属捏造,旨在炒作话题、制造舆论。
虚假新闻的传播不仅会给被害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还会对社会的道德风气和公共秩序造成负面影响。
除了社会新闻外,虚假新闻在科技领域也时有发生。
2019年,一则“某款智能手机因电池爆炸导致多人受伤”的新闻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起了公众对该手机安全性的质疑。
然而,经过权威部门的调查,发现这则新闻是由竞争对手故意制造的谣言,旨在抹黑对手产品。
虚假新闻的传播不仅会对企业形象造成损害,还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对市场秩序产生负面影响。
虚假新闻的传播不仅仅是一时的误导和损害,更是对社会公平、正义和道德的挑战。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保持警惕,不轻信、不传播虚假新闻,做到理性对待信息,理性表达观点。
同时,政府、媒体、科技公司等各方也应加强监管,加大打击虚假新闻的力度,共同营造清朗的信息环境。
通过以上案例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虚假新闻的危害之大。
只有通过加强监管、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和信息辨别能力,才能有效遏制虚假新闻的蔓延,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
希望大家能够认识到虚假新闻的严重性,共同努力,让我们的社会更加清朗、公正和和谐。
2016年虚假新闻基本特点
第一,“?W帖新闻化”现象愈演愈烈。
在以往的案例中,专业媒体对网络社区上的网贴未经证实即转发所导致的虚假新闻案例很多,2016年这一现象加剧。
第二,社会敏感问题更易汇聚虚假新闻。
一些争议事件出于各种目的,总有人会制造真真假假的信息,把谣言当做社会抗议的武器。
一些虚假新闻正是搭上了社会敏感问题、公众关切热点的“便车”,才能迅速走红网络,轰动全国。
第三,新媒体传播生态模糊了事实与虚构的界限。
近年来,一些新兴传播平台迅速崛起,甚至成为新闻分发的主流渠道。
正是这种将媒体报道的新闻与大量自媒体上发布的内容相混杂的传播生态,客观上混淆了信息与新闻、事实与虚构、观点与“口水”的界限。
(据年度虚假新闻研究课题于《新闻记者》201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