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思维及创新课程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11
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方法论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医学领域,医学生要想成为优秀的医生,除了扎实的医学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科学方法论。
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医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中注重培养和引导。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方法论。
一、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指从传统观念中跳脱出来,独立思考并提出新的观点、方法或解决方案的能力。
对于医学生而言,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首先,学校和教师应提供一个积极鼓励创新思维的学习环境。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问,引导他们思考问题的多个角度,并鼓励他们尝试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其次,开设创新思维的课程和讲座也是培养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
这些课程可以包括科学哲学、逻辑学、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知识,通过理论学习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除了课堂教学,还可以通过参加科研项目、参与学术交流等方式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科研环境中,让他们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二、科学方法论的培养科学方法论是指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一系列方法和规范。
医学生需要掌握和应用科学方法论,才能进行准确、科学的研究和临床实践。
首先,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批判思维是首要任务。
医学生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善于质疑和分析,不轻易接受表面的观点,注重证据的收集和分析。
其次,学校和教师应该加强对科学方法的培训。
医学生需要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包括问题提出、假设建立、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等。
实践也是培养科学方法论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亲自进行实验和观察,掌握科学研究的实际操作和分析方法。
最后,培养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也是培养科学方法论的重要一环。
医学领域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医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才能更好地应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和实践。
结语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方法论的培养是医学教育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学校和教师应通过提供积极鼓励创新思维的学习环境、开设专门的课程和讲座、提供科研项目和实践机会等方式,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方法论,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的优秀医生。
如何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作为医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还需要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对医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开设跨学科课程为了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开设跨学科课程,将医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心理学、管理学、工程学等。
通过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医学生可以拓宽思维边界,培养跨领域思维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医学问题。
二、鼓励参与科研项目参与科研项目是培养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校和医院可以提供科研项目的机会,鼓励医学生主动参与。
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医学生可以学习科研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锻炼创新思维。
三、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培养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
通过真实的病例,医学生可以学习分析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讨论案例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医学生思考不同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推行团队合作学习医学生的培养应该强调团队合作学习。
医学是一个团队合作的领域,医生往往需要与护士、技术人员、药师等进行紧密合作。
通过团队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团队中,医学生可以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吸收不同观点,从而提高自己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提供创新实践平台为了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校和医院可以提供创新实践的平台。
例如,可以组织医学生参加创新比赛、科技成果展示等活动。
通过这些实践,医学生不仅可以锻炼创新思维,还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注重实践教学医学生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校和医院应该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临床实习、实验操作等机会。
通过实践,医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创新。
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中医教学模式研究张琰(濮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河南濮阳457000)作者简介:张琰(1979—),女,汉族,河南濮阳人,本科学历,讲师,研究方向:中医基础。
医学技术的进步使医学服务于社会的能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都有赖于医学自身认知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更是依靠富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医学专业人才的逐渐成长与发展[1]。
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医学未来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爱护大众生理健康和提高居民生命质量。
培养与造就富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医学专业人才,这是社会赋予医学专业教育的神圣使命,更是医学教育需要努力攻克的深奥问题。
医学是一门横跨文、理两大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医学知识的创新与医学知识的进步有其独特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会对包括医学创新思维能力在内的医学知识及其思维认知能力的提升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特有的认知能力主要来源于其特有的知识体系结构,而这种医学思维认知下的知识体系结构,对医学生来说,无疑是通过在大学五年读书期间系统的课程教育才能够建立起来[2]。
着眼于知识体系结构的建立以实现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医学专业教育来说,自然涉及医学知识专业课程以及教育教学的问题。
如同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人文医学,在医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建立与创新思维能力形成过程中始终发挥着特殊功能与作用一样,有利于包括医学创新思维能力在内的医学知识与思维认知能力的形成。
一、以课程内容整合为手段现今,整个中医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甚至是课程教学模式,主要还是以学科教学为主体,医学方法学课程也无例外。
作为课程内容的“学科”与科学体系分类中的“学科”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实质关系:“‘学科’在某种程度上形象化地反映出‘科学’的内在结构。
‘学科’的教学内容并不是片段式的、琐碎的零散知识的集合体。
‘科学’不可以没有内在逻辑,而且,‘学科’的内在逻辑主要还是依存在‘科学’的内在逻辑之中。
科学的逻辑认知架构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始终是比较稳定的,因而‘学科’的内容也必须依据这一认知架构加以厘清。
“新医科”背景下医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以《生物化学》课程为例摘要:本文探讨了“新医科”背景下医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并以生物化学课程为例,重点从医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通过内容体系的构建、教学方法和方式的创新、课程考核的改革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新医科,基础课程,生物化学2017年,教育部启动“新工科”建设,之后又前后启动新农科、新医科和新文科建设,“四新”建设全面启动。
2019年4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 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其中,新医科是构建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础。
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2.0 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医药教育要主动适应新要求,以创新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着力培养大批卓越医学人才。
可见,新时代的医学教育对医药类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更广泛的知识面和交叉学科知识体系,更强的创新能力和从临床问题挖掘新的学科前沿问题的能力,“新医科”旨在探索全球工业革命4.0和生命科学革命3.0背景下医学人才教育的新模式,实现医学从“以生物医学科学为主的医学教育模式”向以“医文、医工、医理交叉学科支撑的医学教育新模式”转变,紧密结合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与“新工科”等其他“四新”体系融合互动,在建立生物医学科学平台的基础上,培养基础医学拔尖人才,同时全面整合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方兴未艾的医学新领域,打造中国特色的“新医科”人才培养新体系,培养能够适应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革命和以合成生物学为代表的生命科学变革,能够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未来医学领域前沿问题的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2]。
与此同时,健康中国2030战略提出了“大健康”的理念,强调医疗需服务于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
浅谈对医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摘要: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同时需要个人刻意培养和努力的过程。
本文阐述了创新思维培养的一些方式方法,以及培养创新思维的一些条件。
关键词:医学生;创新思维在现代的世界里,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想要傲立于世界舞台上最有力的武器。
创新产生科研成果,而创新的前提是创新思维。
创新的思维就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得到生动内容,即知觉思维形式上,在此基础上利用联想,想象,逆向思维,逻辑推理等抽象的思维形式,对事物的发生,发展,做出不同寻常的分析判断。
创新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一些天才们与生俱来的,这需要我们学习,并且需要长期的培养才能形成。
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生,作为未来医学界的主力军,掌握夯实的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培养及养成创新的思维更加重要。
因为只有创新的思维,才能更好的做学问,更强的做学问,才能提高我国的医学水平,才能让我国成为真正的创新大国,才能更好的为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去除病痛。
那么如何培养及养成创新的思维?个人认为,应基于以下几点:1 养成坚定的创新意识。
只有树立了坚定的创新意识,才能有可能培养成创新的思维。
养成坚定的创新意识必须存在于医学生教育的始终。
在基础学习中,必须着重培养创新意识,以及打下坚定的理论基础。
我们医学生怎么样才能通过图书馆及发达的网络了解最新的科学发展情况以及最新的科学研究情况。
现在许多学校的图书馆藏书较少,网上查阅文献时只能看到摘要,不能看到文章的全部内容,这样就造成了学习内容的片面性,单调性,以及思维的狭窄性。
我认为学校应该更多的订阅各种优秀的文献资料,从而让医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更好的学术客观环境。
这样才能使查看文献时更加全面和具体。
更好理解作者的原意。
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创新思维研究做准备。
在科学研究阶段,要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凡是多想想为什么。
带着这些为什么去学习,去研究,这样才能保持自己学术的创新性。
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1. 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进行科研创新的基础。
医学生应该认真学习医学基础课程,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以及临床课程,如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等。
同时,还应该学习科研方法和统计学等相关知识,为科研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参与科研实践:参与科研实践是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医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等方式,积累科研经验,提高科研能力。
在实践中,医学生可以学习科研方法、掌握实验技能、提高数据分析能力等。
3. 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进行科研创新的关键。
医学生应该积极培养创新思维,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可以通过阅读科研文献、参加学术讲座、参与学术讨论等方式,开拓视野,启发思维。
4. 加强团队合作:科研创新往往需要团队合作。
医学生应该学会与他人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完成科研任务。
在团队合作中,医学生可以学习团队协作、沟通协调、领导能力等,提高综合素质。
5. 建立良好的科研习惯:良好的科研习惯是进行科研创新的保障。
医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如定期阅读科研文献、及时记录实验数据、认真撰写科研论文等。
同时,还应该注重科研诚信,遵守学术规范,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总之,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学校可以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资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实践,学生也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
第1篇一、前言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医学教育也在不断改革。
新医科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本大纲旨在明确新医科临床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为临床实践教学提供指导。
二、实践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临床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医患关系处理能力。
3. 培养学生的临床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医学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4.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三、实践教学内容1. 临床基本技能训练(1)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掌握病史采集技巧,熟练进行全身系统体格检查。
(2)临床基本操作:熟练掌握注射、输液、输血、导尿、灌肠等基本操作。
(3)辅助检查:了解常见辅助检查项目的原理、操作方法和临床意义。
2. 临床病例分析(1)常见病例分析:分析常见病例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2)典型病例分析:分析典型病例的鉴别诊断、治疗方案及预后。
3. 临床实习(1)内科实习:掌握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2)外科实习:掌握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手术操作。
(3)妇产科实习:掌握妇产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分娩处理。
(4)儿科实习:掌握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
(5)急诊科实习:掌握急诊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急救措施。
4. 临床科研与学术交流(1)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提高科研能力。
(2)参加学术会议,了解医学领域最新动态。
(3)撰写学术论文,提高学术水平。
四、实践教学方法1. 讲授法:邀请资深医师进行专题讲座,传授临床实践经验。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病例分析,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3. 实践操作训练: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临床基本技能训练。
4. 临床实习: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临床诊疗工作。
5. 科研与学术交流: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参加学术会议,撰写学术论文。
五、实践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设计适用于预防医学的创新创业类课程1. 介绍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污染的增加,预防医学变得愈发重要。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设计适用于预防医学的创新创业类课程是必要的。
本文将探讨如何设计一门综合预防医学知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
2.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预防医学方面的全面了解,同时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和培养创新创业精神。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能够了解预防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具备创新解决问题和创业的能力。
3. 课程大纲本课程包括以下模块:3.1 预防医学基础•预防医学概述•流行病学基础•统计学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3.2 疾病防控•传染病预防及控制•慢性病预防及控制•个人卫生与公共卫生3.3 创新创业基础•创业基础知识•创新思维及方法•商业模式设计3.4 创新创业案例分析•成功创业案例分析•创业失败案例分析•创新创业的机遇与挑战3.5 创新创业实践•创新项目策划•创业计划书编写•创新产品设计和开发4. 课程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4.1 课堂讲授通过专业教师的讲解,传授预防医学和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和理论。
4.2 实践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预防医学和创新创业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特定话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4.4 创新创业实践安排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如创新产品设计、创业计划书编写等,培养实践技能。
4.5 毕业项目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项预防医学创新创业项目,并进行最终报告和展示。
5. 课程评估考核形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1 平时作业包括课堂问题回答、小组讨论记录等,占总评成绩的20%。
5.2 课堂测试对课程掌握情况进行测试,占总评成绩的30%。
5.3 创新创业实践报告根据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完成情况和成果,撰写实践报告,占总评成绩的30%。
5.4 毕业项目报告和展示完成毕业项目并进行最终报告和展示,占总评成绩的20%。
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2. 课程编号:3. 课程类别:4. 学时分配:总学时、理论学时、实验学时、实习学时5. 课程负责人:6. 教学对象:7. 教学大纲制定时间: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a. 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b. 了解本课程的发展动态和前沿问题;c. 掌握与本课程相关的医学伦理、法律法规等。
2. 能力目标:a. 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b. 具备良好的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c. 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3. 素质目标:a.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b.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c. 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理论教学内容:a. 第一章:绪论b. 第二章:基础知识c. 第三章:基本技能d. 第四章:临床应用e. 第五章:前沿问题2. 实验教学内容:a. 实验一:基本操作b. 实验二:技能训练c. 实验三:临床应用d. 实验四:综合实验3. 实习教学内容:a. 实习一:临床观察b. 实习二:病例分析c. 实习三:临床技能操作d. 实习四:实习总结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系统讲解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
4.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实验技巧。
5. 实习法:通过临床实习,使学生了解临床工作,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1. 考核方式:a.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报告等;b. 期末考试: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c. 实习考核:实习总结、实习报告、实习答辩。
2. 评价标准:a. 知识掌握程度;b. 能力运用情况;c. 素质培养情况。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1. 教材:a. 《课程名称》b. 作者:[作者姓名]c. 出版社:[出版社名称]2. 参考书目:a. 《医学相关书籍》b. 作者:[作者姓名]c. 出版社:[出版社名称]七、教学进度安排1. 理论教学进度安排:a. 第一章:[学时]b. 第二章:[学时]c. 第三章:[学时]d. 第四章:[学时]e. 第五章:[学时]2. 实验教学进度安排:a. 实验一:[学时]b. 实验二:[学时]c. 实验三:[学时]d. 实验四:[学时]3. 实习教学进度安排:a. 实习一:[学时]b. 实习二:[学时]c. 实习三:[学时]d. 实习四:[学时]八、课程建设与改革1. 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内容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2. 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4. 开展课程评估,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教学。
医学创新思维方法及其经典案例一、医学创新思维方法。
1.1 联想思维。
在医学领域,联想思维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
比如说,看到一种新的病毒感染症状,就会联想到以往类似病毒的发病机制、传播途径等。
像当初发现新冠病毒的时候,医疗专家们看到它引起的肺部炎症等症状,就联想到了SARS等冠状病毒的情况。
这不是瞎联想,而是基于丰富的医学知识基础上的联想。
联想思维就好比是给医生们插上了翅膀,能从已知飞向未知。
1.2 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在医学创新里那可是相当厉害。
大家都知道常规的治疗思路是这样,那逆向思维就是反着来。
比如说传统治疗某种疾病是用药物A来刺激身体产生某种反应对抗病症。
逆向思维就会想,要是抑制身体里某个会加重病症的反应会怎样呢?这就像走一条大家都习惯的路走不通了,就转身往回走找另外的路。
有时候这种逆向思维就会给陷入僵局的医学难题带来新的曙光。
二、经典案例。
2.1 青霉素的发现。
这绝对是医学史上的一个传奇。
弗莱明当时在做细菌培养实验,实验室那叫一个杂乱。
结果呢,他意外发现一个培养皿里有一块地方没有细菌生长,周围却长满了细菌。
一般人可能就觉得这是实验失败了,不当回事。
可弗莱明就不一样,他敏锐地抓住了这个现象。
他就开始联想,这是不是有一种物质能抑制细菌生长呢?然后就开始各种研究,最后发现了青霉素。
这就像在一堆乱石头里发现了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
这个发现那可是救了无数人的命啊。
要是没有弗莱明的这种善于发现、联想的创新思维,还不知道多少人要被细菌感染夺去生命呢。
2.2 心脏搭桥手术的诞生。
以前人们面对心脏血管堵塞那是一筹莫展。
传统的治疗方法效果有限。
这时候就有人用逆向思维了。
既然血管堵塞了,那能不能在堵塞的血管旁边再建一条通道呢?就像一条路堵死了,咱们再造一条路呗。
于是心脏搭桥手术的概念就这么诞生了。
这可不得了,很多心脏病人有了新的生机。
那些心脏病患者本来是在生死边缘徘徊,感觉是走投无路了,这下好了,有了新的希望。
这就是创新思维带来的巨大变革。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003211课程名称:临床医学概论英文名称:Clinical Medicine Summary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要求:必修学时/学分:3刀(讲课学时:32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0)适用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电气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课。
使学生掌握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诊断思维;临床常见急症、传染病、内、夕卜、妇、儿等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预防方法。
在教授课程过程中将重点讲述药物在预防、治疗、诊断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使学生了解临床的常见疾病。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以《解剖与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先行课,与上述课程的联系要求如下:1.《解剖与生理学》应掌握生命活动中重要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2.《生物化学》应理解DNA复制的半保留机制和半不连续复制;掌握DNA复制的一般特点;理解转录的基本过程、机制。
3.《分子生物学》掌握基因与基因组的概念,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及特点; 掌握真核RNA的转录后加工;掌握蛋白质合成的生物学机制;掌握原核基因表达调控模式; 掌握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一般规律三、课程教学目标1.应熟悉和掌握现代临床医学的内容和特点。
(支撑毕业能力要求1.3,2.2)2.掌握常见多发疾病的临床特点和诊断要点及常规治疗方法。
(支撑毕业能力要求1.3)3. 了解未来医学的发展及未来的治疗方法(支撑毕业能力要求2.1,2.2)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五、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讲课为主,多增加一些图片和视频,适当安排一些病例讨论,要求学生多阅读相关资料,以加深对疾病的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讲授、提问、讨论、演示等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理解各种常见多发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及治疗。
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一部分章节安排学生自学,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专业文献。
创新思维在中医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近年来,随着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创新思维在中医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创新思维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它能够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应对临床挑战,提高护理教学的效果,促进中医护理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1. 创新思维在中医临床护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在传统的护理教学中,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而在中医临床护理教学中,学生需要具备观察、诊断、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他们具备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医养生文化的理解和探索,从而提高其对中医护理的领悟和应用水平。
2. 创新思维在教学方法上的应用传统的中医临床护理教学往往以讲授为主,缺乏互动和实践环节。
而引入创新思维,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小组、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可以设计一些真实的临床案例,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提出不同的护理方案,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创新思维在教学内容上的应用在中医临床护理教学中,除了传统的中医理论知识外,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进行病情分析、护理方案设计、临床实践等方面的实践,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这些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护理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技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4. 创新思维在学生评价上的应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是通过笔试和口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
在中医临床护理教学中,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临床技能竞赛,评选出优秀的护理案例和创新团队,从而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才能。
总结:创新思维在中医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医护理的理论和技能,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创新思维的引导,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临床护理工作,为中医护理教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医学思维与创新》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概述:本课程内容是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临床医学的创新教育研究”全国协作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之一。
除绪言,分思维科学概述、医学思维与学习、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技法训练、创造力培养、成功者的成才因素及其规律、医学创新性项目的社会实践,共7章。
以最新的医学科学和思维科学发展的成果为依据,遵循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原则,较系统地阐述了思维与思维科学、创造性思维的脑功能基础和医学思维的基本原理、特征、类型、方法,医学科学家的个性品质和成功之路的历史轨迹,以及大学生创新性社会实践的项目报告。
[课程目标]思维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组成部分之一,是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过程的角度,研究思维的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通过临床医学思维和创造型思维的系统学习,以正确的思维方法归纳整理和医学学习思维,并指导在临床和社会实践中的应用,改革思维方法,进而培养哲学思辨能力,从而达到充分开发潜能,提高医学思维的能力和效率。
[使用X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护理学专业;专升本层次教学内容和学时数序号授课内容授课时数实验时数1 思维科学概述 4 /2 医学思维与学习 4 /3 创造性思维4 /4 创造性思维的技法训练 4 /5 创造力培养 4 /6 成功者的成才因素及其规律 4 /7 医学专题创新性社会实践 4 /8 复习 2 /合计30 /[考核要求]1、本课程考核能力要求由低到高分为“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其含义是:(1)了解:要求准确地理解有关的名词、概念的意义,并能正确地认识和表述。
(2)熟悉: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掌握有关概念和原理的区别与联系。
(3)掌握:在熟悉的基础上,能综合运用有关的概念、原理,分析和理解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考试形式:开卷考试,由单选题、配伍题、问答题和论述题构成。
解答论述题需结合案例分析实际应用。
试题难易比例,掌握占40%,熟悉占50%,了解占10%。
试卷中各章节考题所占比例与教学大纲规定的各章教学时数比例大致相等。
[教材]1、课程选用教材:《医学思维与创新》谢宗豹林蕙青主编XX科学技术2005年1 月第一版2、参考教材:《来自学术前沿的报告——边缘地带》宋正海孙英龙主编学苑出版+第一章思维科学概述[学习要求]掌握:脑的神经系统的物质结构层次与赫曼提出的全脑创造过程模式;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观念差异,创造性思维的动态模式构建。
熟悉:思维的一般概念;思维的基本形式;思维科学的层次与学科构成;科学思维的六大要素。
了解:思维的特征;思维的外延关系;思维科学的科学理念与时代的需要;思维的共振性特征。
[授课时数]4学时[授课内容]从恩格斯和钱学森对思维的描述出发分析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在教学实践环节中的观念差异,构建医学思维与创新课程体系。
介绍了思维的特征、外延关系及基本形式;阐述了思维科学研究的必要性与学科构成;提出了将学科研究的重大进展在构建创造性思维的动态模型,促进思维的表达与开发方面,跨越了脑科学与教育的鸿沟,归纳了科学思维的六大要素。
[复习思考题]一、选择题:1、形式逻辑思维不包括:A、演绎逻辑B、辩证逻辑C、归纳逻辑D、类比逻辑2、非逻辑思维包括:A、直觉思维B、形象思维C、想象D、立体多向思维E、以上都是二、简答题:赫曼提出的全脑创造过程模式。
第二章医学思维与学习[学习要求]掌握:临床诊断决策思维失误的原因与危害;诊断性医源性疾病案例分析;循证医学思维的参与因素、实践方法和目的;学习高原现象的概念、产生原因及教师的职责义务。
熟悉:医学思维方法的概念、特征;临床诊断治疗、护理思维的概念、形成以及医源性疾病的预防;循证医学思维的基本涵义;知识建构的三种途径、不同特点。
了解:医学思维的概念、产生与发展、类型及特征;几种具有模式意义的学习方法;研究型学习方法基本概念及设计思路和原则。
[授课时数]4学时[授课内容]从清华大学铊中毒女学生网络求医循证的经历出发,介绍医学思维方法概念特征,知识构建的三种途径与不同特点;结合医患关系基本模式阐述了临床医护诊治决策思维的基本步骤及其失误案例分析,提出了临床循证思维的重要性及其实践方法。
从时代需求出发,介绍了具有模式意义的学习方法和研究型学习,分析了“学习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教师的职责和义务。
[复习思考题]一、选择题:1、思维科学的层次分类中没有:A、基础科学B、技术科学C、应用技术D、社会科学2、医学思维方法的特征除外:A、个体性B、动态性C、时间性D、必然性E、医患互动性二、简答题:科学思维的六大要素。
第三章创造性思维[学习要求]掌握:创造性思维来源与基本形式;收敛思维中的演绎推理;奥斯本智力激励法的实施步骤。
熟悉:创造性思维的概念、特征;发散思维的概念和形式;创造性思维的主、客观条件及形成条件。
了解: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法;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授课时数]4学时[授课内容]从第一届中国创造学学术研讨会上的回形针用途研究引发,介绍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来源以及发散思维的八种形式和收敛思维的五组形式,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五种能力,开发大脑的脑干,边缘系统、脑皮层三位一体功能,以及与小脑协同作用。
[复习思考题]一、选择题:1、循证医学是指:A.一种思维方法B.一个临床专科C.一门医学科学D.一种学科门类二、简答题:1、创造性思维的主观条件包括2、创造才能的表现形式第四章创造性思维的技法训练[学习要求]掌握:常用的七类创造性技法及其组合创造技法中的信息交合法和群体激智型中的默写式智力激励法。
熟悉:观察发现型、列举型、组合型、系统分析型、逻辑推理型、检核提示型、群体激智型创造技法。
了解:精选创造性思维的技法要点。
[授课时数]4学时[授课内容]从法国科学家巴斯特发现酸酒中的细菌引发,创造性技法精选的要点,介绍常用的七类二十八种创造技法。
现场进行综合思维能力测验、文字、数字记忆测试,七种智力开发的训练。
在判断性格类型的基础上提出克服“职业枯竭”的表现状况和预防措施。
[复习思考题]一、选择题:1、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主要不是:A、科学性B、实践性C、独创性D、探索性E、理论性2、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法除外:A、模型论B、物理方法C、数学方法D、信息分析法E、整体论二、简答题:发散思维的基本形式。
答:逆向、侧向、想象、联想、灵感、直觉、假设、系统思维。
第五章创造力培养[学习要求]掌握:创造力的概念和作用;类创造力的概念和表现形式;创造才能的表现形式。
熟悉:假创造力的概念和表现形式;创造力的结构及其活动的模式。
了解:创造性活动的模式(创造过程);阻碍创造力培养因素;创造气氛的营造;创新外环境和创新主体的内环境。
[授课时数]4学时[授课内容]从“来自学术前沿的报告——边缘地带”一书中的“生态平衡观念的消极性质疑”[复习思考题]一、选择题:1、类创造力不是指A.摘抄B.模仿C.改进D.学习二、配伍题:医学思维与创新的课程体系的各类课程具体配对:医学科技信息检索()医学思维创新设计与实践()创造型人才()A、发展一般创新思维课程B、发展医学思维创新课程C、发展创新个性品质课程第六章成功者的成才因素及其规律[学习要求]掌握:环境因素对成才影响;创造型学生的特征。
熟悉:成功者的十大心理品质;大脑与成才;遗传与成才;性别差别与成才;年龄与成才;。
了解:诺贝尔医学奖百年回顾。
[授课时数]4学时[授课内容]1、介绍自然因素对成才的影响。
2、简介诺贝尔医学奖的百年回顾和展望。
3、成才的心理品质和环境影响。
[复习思考题]一、选择题:1、人的一生中智力水平最佳时期一般为A.15-20岁B.20-25岁C.25-30岁D.30-35岁2、人的一生中取得科技成果的最佳年龄为A.10-25岁B.20-35岁C.30-45岁D.40-55岁二、配伍题:百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分为四个时期1901-1928年()1929-1957年()1958-1979年()1980-2000年()A.基础科学为主B.基础和应用并重C.完成应用向基础过渡D.应用科学为主第七章医学创新性项目的社会实践[学习要求]掌握:社会实践的活动宗旨;创新性项目选题原则和思维方法;创新性项目报告写作。
熟悉:社会实践的活动项目;项目学习的基本特点与意义;项目学习的内容模块;项目学习的活动模式;项目学习的操作模式和特性;项目学习的评价与分析;。
了解:开展项目学习要遵循的主要原则;学习过程的辩证关系;。
[授课时数]4学时[授课内容]1、医学专题社会实践的项目学习引导。
2、医学创新性项目社会实践选题与写作。
[复习思考题]一、选择题:1、医学创新性项目报告的科学性不是指A.真实性B.实用性C.准确性D.可重复性2、论文报告题目常见有A.破折号B.缩略号C.注释D.标点符号二、简答题:- - -.产生学习“高原现象”的原因。
2008-3-28- - 总结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