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第三单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8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认识和掌握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重点词汇和课文内容。
- 掌握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交际用语,能在实际情境中使用。
2. 能力目标:- 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和表达方式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
-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热爱英语学习,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增进班级的友谊和团结。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第三单元的词汇和课文内容。
2. 学会运用交际用语进行简单的交流。
三、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文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 预先复习本单元的词汇和句型。
2. 课堂准备- 小黑板、白板和书写工具。
- 学生课本、笔、纸等学习用具。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以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进行展示,如购物、问路等。
引起学生兴趣。
2. 引入单元主题: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出单元主题。
- T: Can you buy things at the supermarket?(你能在超市买东西吗?)- S: Yes, I can.- T: Great! Do you know how to ask for help when you want to find something in the supermarket? (伟大!你知道在超市里找东西时如何寻求帮助吗?)- S: ...Step 2:新课讲解1. 教师出示相关图片和单词卡片,呈现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并逐个讲解其词义。
2. 学生跟读、复习单词。
3. 分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运用刚学的单词编写简短的对话。
4. 部分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编写的对话。
Step 3:课文学习1.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2. 教师逐句解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分组活动,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4. 教师反复指导学生正确发音,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运用。
人教版三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本单元的重点单词,如颜色类单词((red红色、blue蓝色、green绿色等)和简单的动物类单词((cat猫、dog狗、bird鸟等),以及相关的简单句型,如“I like...”“It is...”。
(2)能力目标: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能运用所学单词和句型进行简单的对话交流,描述事物的颜色和种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并且增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本单元重点单词和句型的记忆与运用。
让学生熟练掌握颜色和动物类单词的发音和拼写,并且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正确使用句型。
(2)教学难点:部分单词的发音,如“green”中的“ee”发音。
还有一些句型的灵活运用,比如在不同情境下准确使用“I like...”和“It is...”句型。
三、教学方法(1)游戏教学法:通过颜色卡片游戏,老师拿出一张颜色卡片,让学生快速说出英语单词。
或者玩动物模仿猜动物的游戏,一个学生模仿动物动作,其他学生猜并说出英语单词。
(2)情景教学法:创设去动物园的情景,在这个情景里让学生运用所学单词和句型描述看到的动物和它们的颜色。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播放一段超级有趣的英文动画哦。
这个动画呀,和我们这一单元要学习的内容可是息息相关的呢。
(播放动画)好啦,动画播放完了,大家是不是看到了好多熟悉的东西呀?动画里有可爱的小动物,还有一些漂亮的场景。
那大家能回忆起动画里出现了哪些小动物吗?它们都在做什么呢?这就和我们今天要学的英语知识有关哦。
(二)知识讲解1. 单词讲解老师这里有好多漂亮的图片呢。
(拿出图片,上面画着一只猫)看,这是什么呀?对啦,是一只猫,那在英语里呢,我们就说“cat”,大家跟着老师一起读,“cat,cat”。
三年级英语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三年级英语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英语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英语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篇1课题unit 3 how many?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听、说,认读本课时的主要句型:how many … can you see? i can see… 以及表示数字的单词eleven,twelve等。
2、能够运用本课时句型进行自由对话。
教学重点1、句型how many … can you see? i can see…2、数字eleven,twelve的认读教学难点beautiful的发音。
导学过程二次备课预习提纲1、课前让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数字。
2、让学生课下自己动手制作几个简易风筝。
3、让学生准备于课文相关的词卡。
一、温故知新1.listen and do.(做第一册unit 6 a部分let’s do)教师和学生边做手势边说出:show me 1 and 2.show me 3 and 4.show me 5 and 6.show me 7 and 8.show me 9 and 10.2.guess(复习数字1-10)教师举起右手做出各种表示数字的手势,让学生看好后,教师立即把手放到身后,让学生说出来。
(速度由慢到快)也可小组竞赛,看哪组正确率高,在黑板上得星评价。
3.游戏:how many fingers?1)教师伸出4个手指问学生:how many fingers? 学生回答: four. 教师继续问:how many fingers can you see? 引导学生回答:i can see four fingers.2)教师再伸出6个手指,问学生:how many fingers can you see? 学生回答:i can see six fingers.3)让学生两人一组做这一练习。
第三单元第9课《生活离不开规则》教学设计第一篇一、教材分析1.教材遵循教育规律,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娃娃抓起的要求,培养有爱心、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儿童。
2.教材旨在促进小学生以道德发展为核心的基本文明素质的全面发展。
3.教材聚焦儿童生活与成长,通过具有道德与教育意义、儿童可感可思的生活事件,引导儿童建构有道德的美好生活。
4.教材与儿童展开平等对话,陪伴儿童的道德成长。
本课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参加游戏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规则的意义。
在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生活中的规则,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规则。
通过情境呈现帮助学生认识到如果没有规则,生活将会出现混乱,人们正常生活将会受到影响。
二、学情分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还略显稚嫩。
加之又新增了思品、科学两大学科,处于爬坡状态的他们,需要一定时间来调整及适应,好在教材实例鲜活,对于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极大帮助。
这门学科是他们在学习上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好伙伴。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生活处处有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知道规则是社会生活有序运行的保证。
能力目标:懂得规则对每个人既是一种约束,更是一种保护,让我们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我们树立规则意识,并愿意在生活中自觉遵守规则。
教学重点:知道生活处处有规则,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
教学难点:体会规则的作用,懂得规则的重要性。
四、教学流程(一)课前训练,培养能力课前请同学们用查一查、找一找、问一问等方法来寻找生活中的各种规则。
(二)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请大家欣赏一段好听的歌曲。
请同学们注意倾听,会的同学跟着一起唱。
正像歌中唱的“如果能够回头回头走,我愿回到小时候”老师非常怀念童年生活那像风一样的日子,尤其让我难以忘怀的是童年生活中精彩的游戏。
你喜欢玩什么游戏呢?生:《猫捉老鼠》、《老鹰捉小鸡》、《捉迷藏》、《丢手绢》、《摸瞎》……精彩的游戏是伴随我们童年快乐成长的好伙伴。
《反义词》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反义词》。
本课主要介绍了反义词的概念和用法,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所学的反义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反义词的概念,掌握本课中的八个反义词,并能够正确运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本课中的八个反义词,并能够正确运用。
难点:理解反义词的概念,能够辨别和运用生活中的反义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谜语引发学生对反义词的兴趣,如:“世界上最高的地方,世界上最低的地方。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本课的主题——反义词。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八个反义词,并理解其意思。
3.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PPT展示本课的八个反义词,并进行讲解,如:“上”与“下”、“前”与“后”等,让学生理解并能够辨别。
4.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例题,如:“小明站在桌子前面,小华站在桌子后面。
”让学生理解反义词在句子中的运用。
5.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生活中的反义词,并进行交流分享。
8.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运用所学的反义词写一个句子,并家长签字。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反义词:上——下前——后左——右里——外多——少长——短快——慢黑——白七、作业设计1. 题目:用所学的反义词写一个句子。
答案:小明站在桌子前面,小华站在桌子后面。
2. 题目:找出生活中的反义词,并写一个句子。
答案:妈妈说,早上要早起床,晚上要早睡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谜语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小组讨论等环节,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了反义词的知识。
月相变化的规律【教材简析】《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第4课。
月有阴晴圆缺,学生在二年级时就知道月亮会变化,但是很难将月亮变化与日期进行对应,本课通过围绕月相卡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得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本课不要求学生掌握月相变化的原理,只需要学生认识到在一月之中,月相有一个不断变化的,从缺到圆,再到缺的过程。
【学情分析】学生从小就有观察月亮的经历,例如中秋节与家人赏月等。
虽然他们已经注意到月相会变化,有时候圆,有时候是像小船一样的弧形,他们在二年级科学课中对于月相还有过长时间观察和记录,但是他们很难将月相变化与时间对应起来,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一天,或者某个时间的月相,而对月相在一个月之中的连续变化,知之甚少。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了解月相是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2.知道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图片排序,制作月相图片手册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概括月相变化规律。
2.在教师引导下,掌握处理图片信息的方式。
3.能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1.对月相变化规律保持好奇心,保持观察月相的兴趣。
2.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别人观点的同时修正自己的认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自然现象规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人们探索太空更多的秘密。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月相图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学生对一个月内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难点:根据一个月里月相变化的顺序给月相图片排序。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月相变化图片,燕尾夹。
【教学过程】一、导入1.在上课前,王老师想考考大家的观察能力,所以我们先来做个找规律游戏吧(板书:规律),看来大家都非常的厉害,那我们下面就一起做更难的挑战2.出示三张月相图片(初三、初七、十五)师:这三张图片大家还认识吗?月球发亮部分的形状,就是月相(预设:认识,这是月相)师:你们知道这三张月相图片的先后顺序吗?(预设:初一的在前,初七在中间,十五的在后)师:其实啊月相变化周期为农历一个月,你们知道一个月内的月相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个月的月相,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音乐第三单元《歌唱二小放牛郎》课件1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九课《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学目标:1、掌握歌曲的旋律;2、会完整的唱歌谱;3、采用不同的速度用“lu”音哼唱曲谱。
教学重点、难点:1、哼唱曲子;2、掌握两个节奏型。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革命英雄人物的故事片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让我们一起来看吧!(播放视频)同学们,看了这段影片,你的心情怎么样?是啊,影片把我们带入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当年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今天就让我们踏上红色之旅去寻找一位小英雄的足迹。
一路上山风呼曳、鸟儿嘤鸣,让我们轻轻地《歌唱二小放牛郎》。
(播放音乐)二、新课(一)、导语:不知不觉,我们就来到了二小的家乡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二小是村里的儿童团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可是,有一天……(二)分段欣赏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1、欣赏第一段师:二小到哪儿去了呢?让我们再熟悉的旋律中听听他的伙伴是怎么说的?2、欣赏第二、三段师:谁能告诉老师,二小他干什么去了?生:(被敌人抓去带路了)3、让我们一起走进1942年9月16日的那天早上,请看故事的第一部分,“敌人进村”、“二小被抓”,歌曲演唱到这里,气氛紧张起来了,演唱的速度和力度是怎样变化的呢?4、欣赏第四段师:如果你是王二小,被敌人抓去带路的话,你会怎么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二小又是怎样做的?(播放影片片段)师:二小用机智和勇敢把敌人带进了我们八路军的埋伏圈,四周乒乒乓乓响起了枪炮,真是大快人心啊!5、创作声响歌曲中的场面非常的激烈,你们看到这一幕,想不想来模仿一下当时的场面?那就让我们来创作声响,来模仿当时的场面吧!请看这两组节奏,第一组我们来模仿二小走路,请同学们起立。
X X | X X | X X | X X |看第二组节奏,先听老师读一遍。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作文指导本次习作的内容是── 自我介绍在实行口语交际的时候,同学们都作了自我介绍。
这次习作,根据自己说的和同学的评价,写一写自己,向别人实的你。
写完以后再加个题目,如《我给自己画张像》《这就是我》《爱哭鼻子的女孩》。
还能够把习作读给了听听他们的意见,并认真改一改。
本次习作的目的要求:1、介绍自己的性格、爱好,优缺点;2、抓住自己的特点写清楚完整;3、以自己特点的某方面为主来写;4、通过人物的外貌、爱好等来反映特点。
教学过程:一、回顾口语交际,明确介绍自己的内容。
1、让学生说出自己最希望介绍给同学们听的特点是什么?学生边说,教师边有意识的分类板书。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归纳出:介绍自己能够从自己的性格、爱好、品质、优点或缺点等方面来介二、导入习作要求,指导审题。
明确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三、组织讨论交流,突破指导重难点1、不过如果你只用一句话概括地告诉别人你的特点,是很难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的。
有什么办法通过你的一下子就记住你的特点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举一个事例2、围绕某一个方面,分层次请几个学生就相同的特点用一件事例来介绍自己,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到,同够用不同的事例来表现。
进而讨论:(1)你们觉得刚才几个同学当中,哪个同学的事例能够突出自己的特点呢?引导学生理解到这个事例还要恰当的(2)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板书:把事情的经过有条理地写清楚(3)小组讨论,怎么样协助事例不够具体的同学把经过说清楚?汇报小组意见3、教师小结:(1)写法点睛这次习作让我们来写一写自己,通过自己的介绍让别人理解了解一个真实的“自我”,一个完完整整的“自我”更好地完成这次习作呢?首先,简介自己的基本情况。
习作开始能够用三言两语对自己的基本情况实行介绍,即用简短、清楚的语言把自性别、年龄、在哪里上学写出来,使人对你印象深刻,语言要活泼,写法灵活多样,突出自己的特点。
其次,描写自己的外貌特点。
第 3单元第 10 课共 2 课时三语备课组时间:月日中心发言人:课题:复习第三单元第1、2 课时总计第节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意思,熟练书写生字词。
2.背诵并默写《清明》和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内容。
3.通过各种练习巩固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1.熟练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
2.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回顾本单元课文1.同学们,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2.围绕这个专题安排了哪些课文?师:第9课介绍了传统节日,10课介绍了造纸术,11课介绍了赵州桥,11课介绍了《清明上河图》。
【设计意图:回顾单元主题,能激起学生对本单元课文的熟悉。
】二、复习生字词。
1.课件出示生字词,学生读,强调易错的读音和生字。
2.听写,同桌批改,并订正。
3.复习本单元的形近字、近反义词、四字词等。
三、复习课文内容9《古诗三首》1.大声读课文,说说三首古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2.理解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
3.背诵三首古诗。
4.默写《清明》。
同桌互批,订正。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的重难点引导学生逐步落实,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运用。
】10《纸的发明》1.大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主要内容。
2.理解词句的意思。
3.了解纸发明的过程。
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4. 了解纸的家族:书写纸、复印纸、包装纸、餐巾纸、再生纸。
11《赵州桥》1.读课文,理解词句意思。
2.重点复习第三自然段,知道第一句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并能说出这段话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
3.了解我国其它的历史文化遗产。
四、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五、复习语文园地【交流平台】了解如何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识字加油站】1.读标牌,注意“税、档、览、贸”的发音。
2.积累其它标牌上的字词。
【词句段运用】1.能按顺序介绍一次手工活动。
2.会围绕一个意思来写一段话,先概括后具体。
【日积月累】背诵和默写。
教后思考:10纸的发明目标导向习得方法培养能力【教材内容分析】《纸的发明》是第三单元“中华传统文化”主题下的一篇说明文。
第三单元
《复式统计表》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初步理解复式统计表的形成过程和意义,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相关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能对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统计观念。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单式统计表;在此之后,学生还将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
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复式统计表的认识,体会初步的统计思想。
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引导学生经历描述数据方式的发展过程;二是引导学生经历不同难度的统计活动,进一步掌握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三是恰当控制教学要求,避免不必要的制表练习。
设计教学时,一方面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描述数据方式的发展过程,即了解复式统计表的形成过成,另一方面应注意通过在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体会到制作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从而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相关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能对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形成、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体验统计方法,在统计过程中初步学习统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提高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学习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逐步合并形成复式统计表,体会制作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会填写复式统计表,能对统计表作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并能体会其优越性。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练习纸、统计表教具等。
教学过程:
一、预设情境,创造复式统计表
出示课件:第组最爱色彩统计表
谈话:同学们,屏幕上显示的是什么表?(小结出:单式统计表,板书:统计表)这张表是统计什么的?它可以统计几个组的情况?如果要统计全班4个组的情况,需要几张这样的统计表?
贴4张表在黑板上,(按组次,横摆)
请每一组选一个代表到前面来,帮助调查统计自己小组喜欢红绿色情况,填到表里。
师问到前面来的学生:你想怎么调查?
学生调查,填写黑板上的单式统计表。
讨论:这些“人数”要写单位吗?(不需要,只要写出数据就可以了)
介绍:喜欢红色的人一般待人热情大方、积极向上,喜欢绿色的人一般都比较冷静、智慧、热爱和平。
这只是反映人的一些基本性格,没有好坏之分。
我们来看一看,第一组喜欢红色的有几人?第四组喜欢绿色的有几人?第几组喜欢红色的人最多?你看了几张表才知道的?
讨论:你们看了4张表才知道的,怎样看更方便?
学生讨论,提出:把统计表排成一竖看,或合起来看(引导:竖着看)。
老师将四张表竖着排成一列。
讨论:怎样修改,可以看起来更方便?
预设:标题有重复,去掉。
(师将二、三、四组的标题覆盖)
讨论:还可以怎样改一改,看起来更方便?
预设:去掉“红绿色”一栏。
(师将“色彩”栏覆盖)
讨论:还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改的?(标题反映的是什么?)
预设:将标题换成反映全班的。
(出示:大浦中心小学五()班同学最爱色彩统计表年月)
讨论:这样可以吗?(填上班级)这个制表日期怎样填?(现在的日期,填上)
讨论:还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改的?(能看出哪一组喜欢红色的人最多吗?)
预设:要将人数改为第几组。
(师将第一到四组贴上)
讨论:还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改的?(色彩表示?)
预设:色彩表示红绿,不能表示第几组。
讨论:既要表示色彩,又要表示组别,怎么办呢?这样行不行?(出示表头)
提问引导:这个是表头,它被分成了几个部分?(三个)色彩表示?(红绿色)这一行叫横栏。
组别表示?(第几组)这一竖叫竖栏,也叫纵栏。
人数表示哪里?用手在空中摸一摸?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摸。
这里是填人数的,因此叫数据栏。
提问:现在能看出全班一共有多少人喜欢红色吗?(不能)怎样才能一眼看出来?
预设:学生要求加上“总计”
引导:(出示总计)通常总计写在表头的下面。
谁来填一填?(生填)
提问:总计和合计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合计算出的是同一组内部的人数,而总计算出的是四个组喜欢红色、绿色的情况)提问:这里的总合计是怎么算的?还有别的算法吗?
提问:如果这两种方法算出的得数不一样,说明了什么?(某个地方出了问题,需要检查)
引导:所以,我们在填表时,可以先用一种方法算出得数,再用另一种方法?(检验)
小结:我们用刚才的四张单式统计表合成了这样一个大表,这个表叫做“复式统计表”(板书完整课题:复式统计表)
讲述:复式统计表一般有标题、制表日期、表格三个部分。
二、比较异同,体验复式统计表
提出要求:如果这个表格里的数据栏都是空的,你会填吗?请拿出练习纸,上面就有这样的一个统计表。
我把黑板上的这个复式统计表还原成原来的四个单式统计表,请你填的时候想一想,先填哪一部分,再填哪一部分,最后填哪一部分。
学生填表后,指名一生上讲台用视频展示作品,说一说先填哪一部分,再填哪一部分,最后填哪一部分。
提问:现在我们看一看,哪个组喜欢红色的人最多?你看的是这个复式统计表,还是那些单式统计表?哪种更容易比较?
小结:所以,复式统计表更容易比较,这既是复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表不同的地方,也是它的一个优点。
(板书:容易比较)这两种表还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讨论。
启发引导:单独看这一张单式统计表,只能看到哪个组的信息?而看这一张复式统计表,可以看到几个组的信息?从哪个表中可以看到全班一共有多少人喜欢绿色?从那四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直接看出来吗?说明了什么?(复式统计表反映的内容丰富)(板书:内容丰富)
三、练习分析,应用复式统计表
谈话:复式统计表的好处多,用处也多。
我比较喜欢体育运动,专门收集了我国体育代表团在第26-29届奥运会上获得的奖牌数情况。
(课件出示)请拿出练习1(改编后的“练一练”),你能把它们填到这个复式统计表里吗?
提问:我国体育代表团在第26届奥运会上分别获得金、银、铜牌各多少枚?填在哪里?互相说一说。
其他的都会填吗?可以用计算器帮助计算。
学生填表,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学生作品:你们和他做的一样吗?看到这个表,你有什么想说的?
引导:我国体育代表团在第29届奥运会上获得金牌多少枚?这是世界第一名。
这一届是在哪里举行的?再来看一看,第26届共获得金银铜奖牌共多少枚?第27届共获得奖牌多少枚?第28届?第29届?我国的体育事业有进步吗?明年的第30届在哪里举行?(英国伦敦),估计一下,那时我国一共能得多少枚奖牌?(生说)谈话:我国的体育事业确实有了非常大的进步,至于在明年的奥运会上,成绩如何,还要看我国体育代表团的表现。
四、变式练习,认识变化的复式统计表
谈话:刚才两个复式统计表的表格中都有表头、合计、总计,是不是所有的复式统计表都必须有表头、合计、总计呢?我们来看看这个题目。
(课件出示练习二十第2题)
练习:请大家看练习纸上的练习2。
会填吗?可以用计算器计算。
学生填,教师巡视、指导,选一学生作品展示。
提问:这个“面积”是怎样算出来的?(长乘宽)
小结:这说明了统计的时候不一定全用加法,还可能用到其它的方法。
提问:这个统计表里有表头、合计、总计吗?(没有)如果加上合计,面积、长、宽可以合计吗?(不能)
小结:所以统计表的样子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作一些变化的。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例如我们学校五年级每周常规检查表(课件出示)就是一个变化了的复式统计表。
五、拓展练习,灵活应用复式统计表
谈话:回到刚才的话题,我们五(1)班的同学也做了一个最爱色彩统计表,不过被墨水弄脏了一部分,看不清了,你能推算出这些数据吗?我已经将它打印到练习纸上了,请填一填,如果会,就自己填,如果不会,就和同桌商量一下。
学生填,教师巡视、指导。
选一学生作品展示。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生一一说出)
反馈:我们把课件上的墨水移开去,如果和他一样,就给自己鼓鼓掌。
(出示课件,移出墨水痕迹)
六、全课总结,体验收获谈话: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七、提出假想,课外延伸
谈话:对于最爱色彩,我有一种假想,就是喜欢红、绿色的情况与男女生的性别有关系吗?有关统计表就在练习纸上,同学们课后可以调查统计一下,说不定你会有惊喜的发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