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学案:3古代印度
- 格式:docx
- 大小:116.94 KB
- 文档页数:17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3课古代印度1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
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
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
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
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
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
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
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
而印度的雅利安人。
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
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
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
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
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
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易俗河镇三中八年级1801、1803班历史学科教案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那么“种姓制度”有什么
内容呢?等级是怎么划分的?
提示:
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贱民
2.婆罗门编造说:从造物神的嘴演化出婆罗
门,从手生出刹帝利,从腿生出吠舍,从脚
生出首陀罗。
那么印度的“种姓制度”有什
么特点呢?它带来了什么影响?请同学们归
纳一下。
提示:“种姓制度”的特点有:①种姓界限森严;②等级低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③种姓实行内婚。
“种姓制度”严重阻碍印度社会的发展。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同学们应该都知道《西游记》里孙悟空辅佐他的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吧?他们取经的目的实际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经。
那么,佛教的创始人是谁?想想为什么佛教能广泛传播?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
提示:佛教产生的时间是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佛教的教义是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古代印度的大致历史,需要同学们重点掌握的是“种姓制度”的内容和影响;佛教产生时间、创始人以及佛教教义,要求学生课后多花时间进行巩固。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代印度》是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兴衰,以及佛教和耆那教的兴起。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文化特点等,从而拓宽视野,丰富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文明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宗教文化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古代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2.教学难点:对古代印度文明的理解和评价,以及对佛教和耆那教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史料,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古代印度的宗教文化,让学生了解佛教和耆那教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古代印度文明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课题远古代印度课型新授课时序号上课时间月日课标与教材分析内容标准:知道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文明、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等历史信息。
核心概念:知道并能口述传说故事;甄别并获取历史信息;与他人的合作交流;进一步了解认识印度文明。
教材分析:1.本课主要讲述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文明、种姓制度和佛教创立。
2.本课重点讲述了古代印度的文明,学习本课对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四大文明古国印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解析,确立本课的重点难点如下:重点:印度早期文明的代表;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及其教义。
难点:对于种姓制度的认识;佛教产生的背景学情分析(一)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1、基础知识: 90%以上学生能够掌握2、重点知识:85%学生能够掌握3、难点知识:70%学生能够掌握(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初中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对时事感兴趣,但仍处于感性认知阶段,而本课内容理论性强,涉及知识比较广泛,学生理解难度大,学生知识整体化把握能力弱,要注意整合教材,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教材,能准确说出古印度的地理位置、文明发源地、奴隶制小国兴起时间、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时间及名称和文明遗存。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学会从课本图片,观察地图,材料阅读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类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必须十分珍视。
通过小组讨论,在教师提示下,归纳总结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分析大河对于古代印度文明形成的意义,大河文明相对应在政治上多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国家。
教学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学习法,问题探究法五、备教学过程(一)【构建动场】请同学们说出四大文明古国?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灿烂的古代文化,只是后来印度的文明没有传递下来,那么古代印度曾经有过哪些辉煌呢?本课我们将学习这些内容。
第3课古代印度-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印度的地理、历史背景以及文化特点;2.掌握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3.了解古代印度社会阶层和经济发展情况;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增强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1.古代印度的地理、历史背景以及文化特点;2.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3.古代印度社会阶层和经济发展情况。
三、教学难点1.理解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的发展和影响;2.分析古代印度社会阶层的形成与特点;3.探究古代印度的经济发展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有关印度的一些地理和文化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探究(2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就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的发展和影响进行分析和讨论。
3. 教师讲解(15分钟)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点拨,并介绍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
4. 学生思考(15分钟)请同学思考和回答以下问题:1.古代印度的社会阶层有哪些?特点是什么?2.古代印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如何?5. 教师总结(5分钟)教师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并补充相关知识点。
五、教学方法1.学生合作探究法;2.研讨讨论法;3.问答法。
六、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参与问题探究等方式进行课堂评估。
可以根据以下指标进行评估:1.知识掌握情况;2.学习态度和表现;3.参与小组讨论的贡献。
七、教学资料1.教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2.课件PPT。
八、教学反思本课程采用合作探究法和研讨讨论法,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但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更加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课堂互动效果。
在课后作业设计方面,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地将学习成果应用到实际中去,提高学习效果。
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目标1.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2.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种姓制度的落后性||。
教学内[来源学+科+网]容新课[来源:Z_xx_]导入[来源:1ZXXK][来源:]导入1(情境式导入)播放《西游记》动画片主题曲||,让学生结合唐朝时期的历史知识说说《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取经的目的地是哪里?由此导入新课||。
[来源:Z+xx+]导入2(图片式导入)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古代印度是个地理概念||,它包括今天哪些国家呢?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
非常正确!同学们请看图||,它北面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东面有一条河流是恒河||,西部一条河流就是印度河||。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又会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课堂探究板块一古代印度国家1.看图片大河流域的亚非文明古国||,让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图中A、B、D分别是哪一文明古国?教师引导学生观察C所处位置有哪两条河流?结合课本知识说出这两条大河流域孕育了哪一文明古国的文明?答案:图中A、B、D的文明古国依次是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王国和古代中国;印度河和恒河;古代印度||。
2.结合课本知识说说古代印度国家产生的时间、民族||。
约公元前6世纪至前4世纪被称为什么?答案:公元前2300年左右||。
雅利安人||。
列国时代||。
过渡语: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的贫富分化||,在古印度社会中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
板块二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1.看图片(见课件)种姓等级示意图||,结合课本知识说出种姓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案:种姓制度把古代印度居民从高到低分成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第一等级婆罗门掌管宗教祭祀||,不从事生产劳动||,是特权等级;第二等级刹帝利是世俗统治者||,主要掌管国家军事和行政权力||,不从事生产劳动||,也是特权等级;第三等级吠舍是具有自由身份的平民||,主要从事农业、牧业和商业||,是劳动者等级||,通过纳税等方式承担供养不从事生产劳动的婆罗门和刹帝利||。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 3 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课标内容】古代文明古国古印度兴起,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地位作用】古代印度位于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古代印度是古代亚非文明之一,古代亚非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
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也为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教材分析】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入侵南亚次大陆以后所形成的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它把人分成世袭不变的等级,并且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强化。
种姓制度在今天的印度虽然已经被废除,但它的消极影响至今依然存在。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 世纪。
佛教提倡“众生平等”,但是,这种“众生平等”的观念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对人民有很大的麻痹作用。
种姓制度和早期佛教都是古代印度统治者用来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学情分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自学和理解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关于文明的兴起和佛教的产生这两部分内容学生学习起来很容易。
种姓制度及其影响、佛教产生的背景学生了解的较少,理解起来有困难,需要侧重讲述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重点:印度早期文明的代表,森严的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及其教义。
难点:种姓制度及其影响,佛教产生的背景。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预习法、提问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进行学习。
1. 预习法。
课前先预习,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2. 提问法。
通过抛出问题,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的把控。
同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自主学习法。
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也有利于老师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从而侧重训练。
4. 合作探究。
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让学生取长补短,达到资源共享和共同提高。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这部神话电视剧,它讲的是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那么,同学们“西天”指的是哪里?生:印度。
第3课 古代印度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概况。 2.知道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3.掌握佛教的创立、教义及传播。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地理环境: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 。 2.在印度河流域发现的 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年代大约为 世纪。这些文明一度繁荣,后来因不明原因衰亡,长期不为人所知。
3.公元 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 ,陆续在 和 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4. (约公元前324-前187年)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 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首都 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5.形成: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 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6.内容
第一等婆罗掌管 级 门 第二等级 刹帝利 掌管 和 权力
第三等级 吠舍 从事农业、畜牧业和
第四等级 首陀罗 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等级之外 “贱民” 最卑贱的“ ”,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
7.特点: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 。各等级之间 。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8.创立:佛教创立于 。创始人 ,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 ,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同时,佛教宣扬 ,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佛教一度成为印度的国教。
9.传播: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活动方案】 活动一 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仔细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分析那里的自然条件,并说出古代印度的早期文明遗址。 2.雅利安人是从何处侵入印度的?古印度在什么时候基本实现统一?当时都城是在哪里?
3.根据上述思考,整理完成古代印度文明发展的时间轴。 4.结合教材P12“相关史事”材料和你所了解的历史常识,说说古印度有哪些典型文明。
活动二 理解种姓制度的本质、特征,了解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毁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杀1个刹帝利,应立誓守戒6年,并交出1 000头母牛和一头公牛;杀1个吠舍,应同样立誓守戒3年,并交出100头母牛和一头公牛;杀1个首陀罗,应同样立誓守戒1年,并交出10头母牛和一头公牛。
材料二 根据古代印度的法律条文规定:各等级间贵贱分明,界限森严,不同等级不能通婚;若通婚生子,其父母子女皆为“贱民”,“贱民”将被赶出婆罗门村庄居住,成为不可接触的人。
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种姓制度日益引起人们的不满,反对婆罗门特权的情绪不断高涨。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1.从材料中你能看出古印度有哪些等级?你能不能排列一个顺序?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2.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对古印度各社会等级的阶层、职责与义务进行表格梳理,并据此归纳种姓制度的本质。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种姓制度的特征和影响。 活动三 知道佛教的创立概况,了解佛教的传播路线。 阅读下列材料,提取相关史料信息回答问题。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是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城释迦族的王子。据说,他看到走投无路的乞丐、痛苦不堪的病人、暴露于荒郊的尸体时,心灵受到极大震撼,感到人生皆苦,于是下决心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道路。他离家修行,后来创立佛教,被尊为“佛陀”。
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它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
1.根据上述史料指出佛教创立的时间、地点和创始人,并归纳佛教的教义内容。 2.结合教材知识,概述佛教传播的路线。
3.结合你所了解的历史知识,说出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深受佛教影响的文明成就。 三、课堂练习 1.如果你寒假期间去世界文明古国旅游,以下可能经历的情景是( ) A.在印度河西岸驻足,欣赏摩亨佐·达罗城遗址 B.沿尼罗河而上,赞美“新月沃地”的富足 C.逛罗马历史博物馆,感受民主制度的源头 D.游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品味悠久的华夏文明 2.“诸神以原人为牺牲而加以分割的时候,从他的口产生了婆罗门,从他的手臂产生了刹帝利,从他的腿产生了吠舍,从他的脚产生了首陀罗。”这段材料反映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哪种制度( )
A.种姓制度 B.君主专制制度 C.分封制 D.宗教等级制 3.社会制度影响人们的生活。根据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当时的武士和官吏是哪一等级?( ) A.第一等级婆罗门 B.第二等级刹帝利 C.第三等级吠舍 D.第四等级首陀罗 4.公元前6世纪,茂密的菩提树下,一位智者在独自沉思,寻找苦乐两极之间的平和,提出“众生平等”“忍耐顺从”等全新的信仰。他是( )
A.耶稣 B.乔达摩•悉达多 C.穆罕默德 D.老子 5.佛教创立后,最初传播于恒河流域,后传遍南亚大陆,又传往东亚、东南亚。佛教倡导众生平等、行善积德、乐善好施,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上述材料叙述佛教的( )
①产生过程 ②传播过程 ③教义 ④地位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四、达标检测 1.古代印度文明鼎盛时期孔雀王朝的首都在( ) A.哈拉帕 B.巴比伦 C.摩亨佐·达罗 D.华氏城 2.“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这种制度 ( )
A.规定印度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B.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们之间可以通婚 C.认为印度人生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D.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 3.2018年1月2日,印度孟买地区持续多天“贱民暴动”,造成严重的流血冲突,种姓制度再次引起热议。印度政府虽已废除种姓制度,但这一古老制度仍然在影响着现代印度社会。以下关于种姓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国王掌管国家一切大权 B.国王和武士同属婆罗门 C.富裕商人仍属于吠舍 D.首陀罗掌管祭祀 4.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基本社会制度,其特点是 ( ) A.等级和职业世代相传 B.实行民主的选举制度 C.强调所有人一律平等 D.允许各等级自由通婚 5.印度独立后,专门制定法律,规定任何人不得在公共场合实行不可接触制和对“贱民”有任何形式的歧视,但是今天在印度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贱民”还受到奴隶一样的歧视,甚至洗澡都只能在外面洗。这说明现在的印度( )
A.法制并不健全 B.民族歧视严重 C.种姓制度影响根深蒂固 D.各个阶层等级森严 6.《宗喀巴显密次第科颂》经文:“业果若不定,便成无因果,业果若决定,众生不成佛。当知业可转,如二水相投,热多冷从热,冷多热从冷。”据此判断,此经文应属于( )
A.佛教 B.伊斯兰教 C.道教 D.基督教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据新德里媒体报道,印度北方邦日前发生惨剧。一对来自不同种姓的年轻情侣被村里人吊死。这位20岁的青年男子属于地位较高的“婆罗门”种姓,而他18岁的心上人属于较低的种姓。据当地警方称,他们逮捕了这对情侣的亲属,因为他们也参与了将两人吊死的暴行。警方还表示,几乎全村老少都反对这对年轻情侣不同种姓之间的婚姻,认为这是大逆不道,为此导致双方家庭采取了过激行动。新德里舆论指出,由于种姓制度的根深蒂固,目前在印度农村地区,人们对于不同种姓和不同宗教男女之间的婚姻普遍持反对态度。
(1)材料中的青年男女被什么制度迫害致死?
(2)材料中的制度起源于何时?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3)年轻情侣被村里人吊死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1.南亚次大陆 印度河流域 2.哈拉帕 公元前23世纪—前18 3.前1500 雅利安人 印度河流域 恒河流域 4.孔雀王朝 鼎盛 华氏城 5.社会等级 6.祭祀 军事 行政 商业 不可接触者 7.世代相袭 贵贱分明 8.公元前6世纪 乔达摩·悉达多 “众生平等” “忍耐顺从” 9.公元前1世纪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活动一 1.位置:古代印度地处南亚次大陆,起源于印度河流域。印度河入阿拉伯海。 自然条件:水量充沛,土壤肥沃。 早期遗址: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 2.路线:从中亚侵入印度。 统一:孔雀王朝时期。 都城:华氏城。 3.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形成。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并定居,印度北部开始出现小国。 公元前4世纪:孔雀王朝统治,印度基本统一。 4.盛产黄金;大象之国;发明阿拉伯数字;佛像艺术。 活动二 1.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