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文学常识
- 格式:doc
- 大小:43.46 KB
- 文档页数:17
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文学创作涵盖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形式,风格独特,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文学常识包括:
1.鲁迅是中国近代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小说《呐喊》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鼻祖”。
2.鲁迅的文学作品大多揭露和批判旧社会的腐败和丑恶,表达了人民的苦难和希望。
3.鲁迅的文学风格有三个特点:强烈的感情色彩、精练的文字表达和富有张力的叙事技巧。
4.鲁迅的文学作品有很多经典名篇,如《祝福》、《阿Q正传》、《故事新编》等。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帮助你了解鲁迅的文学常识。
1/ 1。
文学常识及常考100题汇总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现代文化的奠基人。
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著名短篇小说《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记《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等。
《朝花夕拾》是鲁讯写于1926年2月间的散文集,共10篇。
《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选自《朝花夕拾》;课文《雪》选自《野草》(《鲁讯全集》第2卷);《阿Q正传》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2、胡适(1891-1962) 原名胡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作家、学者、教育家。
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奠基人之一。
著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集》、《胡适作品集》等。
3、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沫若为笔名。
四川乐山人。
现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文学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蔡文姬》等。
《天上的街市》《净夜》选自《郭沫若全集》。
4、巴金: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男,四川成都人。
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灭亡》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还有短、中、长篇小说。
《短文两篇》选自《龙.虎.狗》。
5、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厚。
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
其《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绝句《江雪》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
6、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
文学常识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被誉为“诗圣”的唐代诗人是: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维答案:B2.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鲁迅的代表作?A. 《狂人日记》B. 《阿Q正传》C. 《边城》D. 《呐喊》答案:C3.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出自哪位诗人的《水调歌头》?A. 苏轼B. 李白C. 王安石D. 辛弃疾答案:A4. 《红楼梦》的作者是:A. 曹雪芹B. 罗贯中C. 施耐庵D. 吴承恩答案:A5. 以下哪个选项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代表作?A. 《悲惨世界》B. 《安娜·卡列尼娜》C. 《战争与和平》D. 《堂·吉诃德》答案:A二、填空题6. 我国古代文学的“四大名著”指的是《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和________。
答案:《水浒传》7. 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其中近体诗包括律诗和_______。
答案:绝句8.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________的代表作,被誉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
答案:加西亚·马尔克斯9. 世界文学史上的“三大悲剧”指的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奥赛罗》和________。
答案:《李尔王》10. 鲁迅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是_______。
答案:《狂人日记》三、简答题11. 简述《西游记》的主要内容。
答案:《西游记》是一部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为主线的神话小说,讲述了他们一路上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
小说通过奇幻的情节,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深刻的道德寓意。
12. 请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答案:“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推动了文学语言的现代化。
同时,它强调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批判性,对现代文学的题材、风格和思想内容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论述题13. 论述《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形象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答案: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主人公,以其反叛传统、追求真爱和对封建礼教的不满而著称。
《呐喊》文学常识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字为豫才。
浙江绍兴人。
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是他在1918年5月发表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98年到南京求学,1902年留学日本学医,后痛感医治麻木的国民精神重于医治肉体病痛,便弃医从文。
1909年回国,1918年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后又发表了《孔乙己》、《坟》、《阿Q正传》等著名小说,并撰写大量杂文、散文。
1923年出版《呐喊》,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1923 年8 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14 篇小说;《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 年出版,收11篇小说。
鲁迅说过,他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来写小说的,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但因写作年代不同,受当时社会环境、时代风潮的影响,鲁迅这两部小说集的创作心境和运用的创作方法、表现手段也不尽相同。
《呐喊》中的作品,大都写于五四运动的高潮时期,要为新文化运动助阵振威,取名《呐喊》,意指作者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鲁迅的“呐喊”的含义是想要借由自己的呐喊来鼓舞当时有思想的进步青年。
集子中的作品明显地保留着作者于“五四”高潮时期,在结束了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奋起呼喊的特色。
在艺术上,吸收和借鉴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因此,《呐喊》集中的作品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令人耳目一新。
鲁迅写小说虽然借鉴了外国小说的艺术经验,但他把外国小说的经验与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结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的基础。
鲁迅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主要是它在形式上是新的、成熟的,思想内容上是彻底反封建的,揭开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纪元。
八年级下文学常识1、《社戏》是一篇小说,选自《呐喊》,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药》,《阿q正传》,《祝福》等,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华盖集》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2、《回延安》,选自《贺敬之诗选》,作者是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
3、《灯笼》的作者是吴伯箫,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4、《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是竺可桢,他是我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5、《恐龙无处不有》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和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曾获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代表作有《极地》《新疆域》,他是公认的当代美国科幻小说界的泰斗。
6、《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田园居》,《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7、《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是柳宗元,河东人士,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又称柳柳州,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和韩愈并称韩柳,他们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
柳宗元与刘禹锡并称为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为王孟韦柳。
8、《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选编的《虞初新志》,作者是明末的魏学洢。
9、《关雎》和《蒹葭》,都选自《诗经》,诗经又名《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大约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主要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呐喊》梗概作文400字《呐喊》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故事以一个年轻知识分子的视角展开,通过他的经历和观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英文回答:The short story collection "Call to Arms"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Lu Xun, a modern Chinese writer. It depicts the darkness of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suffering of the people. The story is narr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young intellectual, who through his experiences and observations, reveals various social issues of that time.The collection consists of several stories, including "A Madman's Diary," "Kong Yiji," and "Medicine." Each story focuses on a different aspect of society, but they all share a common theme of criticizing the oppressive and backward traditions that hinder China's progress.In "A Madman's Diary," the protagonist's descent into madness serves as a metaphor for the insanity of the society. He realizes that his fellow villagers are cannibals who devour each other's souls, representing the destructive na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Kong Yiji" tells the story of a failed scholar who becomes a street performer. Through this character, Lu Xun criticizes the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lack of opportunities for intellectuals. The story highlights the tragic fate of those who are unable to conform to societal expectations.In "Medicine," Lu Xun exposes the corruption and incompetence of the Chinese medical profession. The protagonist, a young doctor, witnesses the unethical practices of his colleagues and the suffering of the patients. This story reflects Lu Xun's belief in the need for social reform and the importance of standing up against injustice.Overall, "Call to Arms" serves as a wake-up call to theChinese people, urging them to confront the problems in their society and strive for change. It is a powerful and thought-provoking work that continues to resonate with readers today.中文回答:《呐喊》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呐喊>自序》练习题一、文学常识填空1.鲁迅先生一生创作的小说收在三个集子中,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2.鲁迅先生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________,这部小说写在_________年,这部小说与俄国作家________的一部小说同名。
3.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是________,散文诗集是__________。
二、词语理解1.以下词语〔或其中画线的语素〕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质铺〔质:典当、抵押〕苦楚〔楚:地方〕B.久违:好久没见未曾经验〔经验:动词,经历过〕C.侮蔑:轻视、轻蔑无端〔端:来由、缘故〕D.卒业〔卒:完毕、结束〕不惮〔惮:害怕〕2.自序的开头说“我在年青时候也曾做过许多梦〞,根据课文内容,分条说出这里“梦〞所指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说说下面语段中画横线词语的含义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铁屋子〞指的是:“熟睡的人们〞指的是:“大嚷起来〞指的是:三、对全文内容的理解1.课文第一段最后说“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下面说法中对“《呐喊》的来由〞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年青时的理想和追求至今没有泯灭。
B.过去的经历不能忘怀,一吐为快。
C.借以消除寂寞时光的记忆,获得新生。
D.避免将残存在记忆中的梦全部忘却。
2.课文第七段中“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是一个比喻,请简要分析这个比喻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下面的句子画线部分改写成意思比较直露、通俗的句子。
部编版语文九年上册4-6单元文学常识汇总1、《故乡》体裁是小说,选自小说集《呐喊》。
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代表作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热风》《坟》《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
文中的我不等同于鲁迅。
2、《我的叔叔于勒》体裁是小说,作者是法国的莫泊桑。
他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3、《孤独之旅》体裁是小说,节选自《草房子》,作者是曹文轩。
4、《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体裁是议论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是鲁迅。
5、《怀疑与学问》体裁是议论文,选自《宝树园文存》,作者是顾颉刚,字铭坚。
6、《谈创造性思维》体裁是议论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
原题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是罗迦·费·因格,美国实业家。
7、《创造性思维》体裁是议论文,选自《陶行知全集》。
作者是陶行知,教育家。
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8、《智取生辰纲》体裁是小说,节选自《水浒传》。
《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
纲,宋代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
作者是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
9、《范进中举》体裁是小说,节选自《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作者是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清代小说家。
10、讳,旧时为了对某人表示尊敬,不直呼其名,叫作避讳。
桑梓,指代家乡。
11、《三顾茅庐》体裁是小说,节选自《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
作者是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12、《刘姥姥进大观园》体裁是小说,节选自红楼梦。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讲述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
呐喊故事梗概这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挑战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不断奋起反抗,最终取得胜利的励志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李明的年轻人,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从小就有着坚强的意志和不服输的性格。
然而,命运却并不总是眷顾他,他的父母在他还很小的时候就离异了,留下了他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
尽管生活条件并不宽裕,但李明并没有因此而沮丧,相反,他更加努力地学习,希望能够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在中学时代,李明因为优异的成绩被一所名校录取,然而,他却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因为他没有能力支付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
但是,李明并没有放弃,他努力地申请各种助学金和奖学金,同时还打工赚取生活费,终于顺利地完成了学业。
大学毕业后,李明进入了一家知名企业工作,然而,他很快就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份工作,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于是,他毅然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决定创业。
然而,创业的道路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他面临着资金短缺、竞争激烈等问题,但是他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击倒,而是不断地寻找机会,努力奋斗。
经过多年的努力,李明终于成功了,他的创业公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了行业的佼佼者。
他用自己的励志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告诉他们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我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要放弃,因为只有坚持下去,才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李明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赢得了人生的胜利。
呐喊归纳总结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由鲁迅先生创作于1920年。
作品以呐喊为题,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与绝望,通过对各个人物命运的描写,呐喊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愤怒和无奈。
本文将对《呐喊》进行归纳总结,探讨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以及其所揭示的现实问题。
一、《呐喊》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其影响深远而广泛。
首先,《呐喊》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开创了新的文学风格,使之成为了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
其次,鲁迅以真挚的感情和生动的语言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不公,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激发了他们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此外,鲁迅对中国文化的批判和传统的颠覆也为后来的文艺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呐喊》揭示的现实问题1. 社会的黑暗与封闭《呐喊》通过对农民、知识分子等不同社会群体生活的描写,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封闭。
农村的贫困和苦难、城市的污浊和堕落,都反映出社会制度的问题和社会结构的不合理。
作品中的人物普遍生活在绝望和无助之中,他们的命运受制于底层社会的束缚。
2. 个人的挣扎与无奈《呐喊》中的人物无不在尝试着与命运抗争,但却常常以失败告终。
无论是黄四娘在与土匪的斗争中被迫堕落,还是狄克在求学的道路上碰壁,他们都在现实面前感到无力和绝望。
作品通过这些命运的交错,展示了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3. 传统文化的束缚与批判《呐喊》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和颠覆。
通过对西方文明的赞美和传统文化的讽刺,作品呼吁人们要打破束缚,追求真理和自由。
鲁迅在作品中批判传统文化的僵化和愚昧,提倡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文艺革命树立了榜样。
三、《呐喊》对时代的启示《呐喊》所揭示的中国社会问题在当下依然存在,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作品呈现出的社会黑暗与封闭问题提醒我们,社会制度和结构的合理性是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的基础。
其次,作品中人物的挣扎与无奈告诉我们,个体与社会的矛盾需要我们思考和解决。
篇一:文学常识《雷雨》《呐喊》《雷雨》、《呐喊》简答题《雷雨》1.曹禺说:“周朴园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
”这句话该怎么理解?是说他没有一点是非观念,以坏为好吗?答:周朴园并非没有一点是非观念,而是说他严格运用地主资产阶级的观念来衡量自己,比如说,妻子必须绝对服从丈夫,叫你吃药就吃药;为了门当户对,可以对曾经心爱的人绝情;工人必须好好工作,不得动辄罢工;子女必须绝对服从父亲;金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等等,只要这样做了,大家都是好人,自己自然是个典范,无可挑剔。
而实际上,这样的人就成了暴君、魔鬼。
2.请用三个四字短语概括繁漪的性格特征。
答:追求自由,行为反常,心理变态。
3.请用三个四字短语概括周萍的性格特征。
答:生活放荡,玩世不恭,卑怯懦弱。
4.联系全剧,试对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作出评价。
答:周朴园是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基本性格特点为:真诚的伪善,伪善的真诚。
他的行为自相矛盾。
性格复杂、多面,在对待家人及工人时表现得虚伪、残忍、冷酷、自私、贪婪。
5.请结合对剧本主题的理解,谈谈以“雷雨”为题的作用。
答: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
可以这样说,“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环境;作者以雷雨象征作品的社会环境,告诉人们,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抑郁的空气里,一场改变现实的雷雨即将来临;作者通过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了正在酝酿社会大变动的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
6.请用三个四字短语概括周朴园的性格特征。
答:唯利是图,专制蛮横,极端虚伪。
7简要概括《雷雨》中鲁侍萍的人物形象。
答:鲁侍萍,是一个典型的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
她善良正直,备受欺辱和压迫,但又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毅顽强。
8.《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请简要说明。
答:在《雷雨》中,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体现在他对鲁侍萍的怀念上应该说这种怀念是真实的。
要点:①两次婚姻都不如意,难免怀念起过去与侍萍度过的快乐时光;②急于了解当年的情况,想为侍萍修墓。
同时这种怀念又是虚伪的。
要点:①当他得知侍萍没有死而且就在眼前时,他想把她永远打发走;②维护家庭地位,保护“好父亲”的嘴脸。
9.谈谈《雷雨》标题的作用。
答: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环境;作者以雷雨象征作品的社会环境,告诉人们,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抑郁的空气里,一场改变现实的雷雨即将来临;作者通过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了正在酝酿社会大变动的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
10.举例分析《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
答:周朴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形象。
一方面,周朴园作为脱胎于封建阶级的中国第——代资产阶级,天生带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他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而又虚伪。
但另一方面,在周朴园的内心中,又时常发生着本能与良知的剧烈冲撞。
11.当知道眼前的鲁妈就是当年的“侍萍”时,周朴园的表现有哪些变化?这说明了什么?答:由前面的“惊愕”“惶恐”转为“忽然严厉地”盘问“谁指使你来的”,以至最后凶相毕露,辞退四凤和鲁贵,开除鲁大海,并声称“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需要到周家来”。
他对侍萍的凌辱、摧残,他对侍萍的忽冷忽热,软硬兼施,都充分暴露了他的残忍、自私和冷酷、虚伪,说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是一个人格卑下、没有任何仁义和道德可言的反动资本家。
12.试简述雷雨的含义。
答:雷雨既指自然界的雷雨,又指人物内心酝酿的“雷雨”,还指中国即将到来的一种社会变革。
13.《雷雨》第—?幕开始时,四凤要去给太太繁漪送药,他父亲鲁贵却再三阻挡,想要敲诈钱财用来赌博,因为他掌握了两个不可告人的秘密,你知道是哪两个吗?答:一是大少爷周萍和四凤有暧昧关系,二是周萍又与他的后母繁漪有暖昧关系。
14.《雷雨》中的主要人物都作尽各种各样的挣扎,希望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你能举出三个这样的例子吗?答:周萍抓住了四凤不放手,想由一个新的灵感来洗涤自己;繁漪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侍萍也抓住四凤,希望她不要重走自己当年走过的路,以永远地摆脱发生在昨天,今日又被唤起的梦;周朴园又抓住侍萍,希望借助她的明智,既结束旧梦,又维护周公馆的既成秩序;周冲也抓住四凤的手,想仰仗她的帮助,走入理想的境界。
15.《雷雨》中,周朴园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举出一两个细节加以说明。
答:主要人物周朴园是一个既有地主阶级某些特点,又有资产阶级某些特点的封建性很强的资本家。
他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虚伪险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细节如:(1)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他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多个工人,进而将每个工人的抚恤金扣去300块钱。
(2)强迫繁漪喝药。
(3)他与鲁大海的冲突。
(4)当他日思暮想的侍萍以女佣母亲的身份出现在他面前时,竟马上翻脸不认人等等。
16.《雷雨》中,四风和周萍的结局各是什么?答:四凤触电身亡,周萍也开枪自杀。
17.《雷雨》第一幕大幕刚拉开,鲁贵就连喊三次“四凤”,四凤为什么装作没有听见?答:因为四凤知道父亲掌握了他和大少爷周萍的私情,又要来敲诈钱财用来赌博了。
18.请简析《雷雨》中鲁侍萍这一人物形象。
答:鲁侍萍,是一个典型的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
她善良正直,备受欺辱和压迫,但又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毅顽强。
19.《雷雨》在细节描写上使用了少而精的典型细节,反映了深而广的社会内容,请举出一两个细节加以说明。
答:“吃药”“电线”等细节,在刻画人物上具有“一石二鸟”的作用,在情节展现中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丰富了情节,突出了戏剧的动作性。
20.周朴园为什么认为繁漪有病,一定要为她治病?答:繁漪要求个性自由、追求人格独立的表现,与周朴园奉行的封建伦理格格不入;他不仅不理解,反而视她为神经不正常,是“疯子”。
他不能允许周家有这种叛逆,要“教化”她。
21.如何理解侍萍拒收周朴园的钱?答:鲁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
她正直、善良,但是在周公馆却倍受凌辱和压迫。
生活磨炼了她,使她认清了周朴园的本性,勇敢地控诉周朴园的罪行。
她以撕毁五千元支票的举动,表现出了她对残酷现实的清醒认识,对周朴园的蔑视和对不公平社会的抗议,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
她的唯一的要求就是“见见我的萍儿”,表现出她那纯洁、崇高的母爱。
她终于由一个无知幼稚的侍女成为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女人。
《呐喊》1.鲁迅小说中,狂人、阿q、孔乙己等形象各有什么典型的语言?试各写出一句来。
答:狂人:“这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救救孩子……”等阿q:“我总算被儿子打了,……”、“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等孔乙己:“窃书不能算偷……”、“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能写一句即可;个别字有出入,但不影响意思亦可。
)2.鲁迅在东京留学时为什么一开始选择医学?后来为什么弃医从文?答:学医是为了拯救被庸医所害的病人,促进国人对维新的景仰,战争时就去当军医。
后来觉得更重要的是要拯救国人的心灵,所以弃医从文。
3.请写出《呐喊》中收集的几篇小说。
(列举一个1分,共5分)答:《狂人日子》、《孔乙己》、《药》、《风波》、《故乡》、《阿q正传》等。
4.王胡、水生、王九妈、华大妈、仲密夫人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答:《阿q正传》《故乡)《明天》(药)(鸭的喜剧》5.请围绕《阿q正传》举例谈谈你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本质的理解。
答:阿q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王胡、小d的冲突中,一直都是失败者,但他却自我辩护和粉饰:盲目地自夸自尊,“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莫名其妙地自轻自贱,“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对耻辱和失败的健忘和自慰,“儿子打老子了!”;对更弱者的欺凌和报复,“他扭住伊(指小尼姑)的面颊”。
(举一实例即可)精神胜利法的本质:就是自欺自骗以求自慰,这种奴性心理,是长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人们造成的,是中华民族觉醒和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也是鲁迅先生通过(阿q正传)对我们民族进行的自我批判。
6.吴妈、七斤嫂、八公公、方玄绰、夏四奶奶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答:《阿q正传》《风波》《社戏》《端午节》《药》。
7.赵白眼、麻子阿四、豆腐西施、驼背五少爷、红鼻子老拱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答:《阿q正传》《风波》《故乡》《药》《明天》。
8.华老栓、陈老五、赵七爷、红鼻子老拱、六一公公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答:《药》《狂人日记》《风波》《明天》《社戏》。
9.康大叔、古久先生、何小仙、丁举人、赵太爷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答:《药》《狂人日记》《明天》《孔乙己》《阿q正传》。
10.八一嫂、杨二嫂、邹七嫂、方太太、三太太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答:(1)《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兔和猫》。
11.宝儿、宏儿、阿发、六斤、小尼姑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答:《明天》《故乡》《社戏》《风波》《阿q正传》。
12.华小栓、狼子村的佃户、钱太爷、蓝皮阿五、监督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答:《药》《狂人日记》《阿q正传》《明天》《头发的故事》。
13.《狂人日记》中狂人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答:狂人性格的特点,首先便是有才气和狂气。
他具有清醒的头脑和科学的态度。
他洞察封建礼教的本质,“这历史没有年代,……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性格的又一特点,是他充满了义勇和正气。
早在20年前,他就把象征封建统治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
20年后,他又质问吃人者:“吃人的事,对么?”“从来如此便对么?”狂人性格的另一特点,是充满理想和信念。
他预言: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存在的社会。
由此可见,狂人在未狂之前,便是一位敢于斗争的战士,致狂之后,他那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封建精神更加昂扬。
14.请简述《呐喊》的艺术特点。
答:《呐喊》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革命现实主义反映时代,二是以典型化的方法塑造人物,三是以体裁家的姿态不断创新。
15.鲁迅在《呐喊》中运用了一些“曲笔”,那么,什么是“曲笔”?请结合《药》加以分析说明其作用。
答:曲笔:指不拘泥于事物真实情况的写法。
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
《药》这篇小说,既写了华、夏两家由于愚昧麻木所造成的家破人亡的悲剧,也写了革命者由于脱离群众而不被理解的悲哀,整个作品弥漫着一股凄清色调,尤其是结尾关于坟场环境的描写文字,更是让人感到阴森恐惧。
可是,“瑜儿坟上”的一圈花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