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2011年《极限突破》语文 新课标语文版 九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22.与朱元思书 [配套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44.50 KB
- 文档页数:5
《与朱元思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切实掌握文言基本知识,夯实文言基础。
2、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
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3、讨论法。
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结构美,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吴均的资料,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词并结合文章下面的注释能自己疏通课文。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士为之歌唱。
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为我们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风光旖旎的富春江。
二、出示活动任务1、切实掌握文言基本知识,夯实文言基础。
2、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作者简介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
字叔庠。
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
书法自成一体,称谓“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
在文学方面,他提倡“骈体文”。
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
梁武帝天监初,为郡主簿。
天监六年(507)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
后又被任为奉朝请(一种闲职文官)。
因私撰《齐春秋》,触犯梁武帝,被免职。
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
2、作品背景:《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
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
第六单元与朱元思书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疏通文意并且熟练的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2、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三)情感目标:1.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教学重难点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学准备让学生通过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
教师准备有关富春江的风景短片及课文重点字词的投影。
设计思路本文虽是书信可与一般书信不同,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小品文。
因此在教学时,应当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要教学生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二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
朗读,总的说来,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要注意停顿,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才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
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
教师要做示范朗读,也可以让学生中读得好的示范。
教学时由眼前的风景引入。
启发想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假定某些情节,然后设问。
例如,作者这次是特意选择一个“风烟俱净”的日子并且自雇小船出游;作者说“猛浪若奔”不是从旁看到的,而是小船在浪尖上行驶时亲自感受到的;“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是作者的幻觉,如此等等。
根据这些情节设问,可能引起争论,但更有可能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好答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点?(学生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
第22课与朱元思书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并理解翻译课文2.体会文中“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主旨3.深入文章意境,涵泳体会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然的山水最能洗涤人的心灵,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今天就让我们去感受古代文人吴均在自然山水中的体会吧。
二.文学常识简介(一)走近作者吴均(469-520),字叔痒,南朝梁代文学家、历史学家。
其诗以描写山水景物为主,风格清新挺拔。
其文虽用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称一体,谓之曰:“吴均体”。
著有《齐春秋》。
(二)概述背景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紊乱。
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君。
吴均一生的仕途也不如意。
梁武帝时,他因私撰《齐春秋》,武帝恶其实录,免其职。
此后,他便到石门山中去隐居。
课文就是在隐居中写下的。
(三)了解文体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书信。
从文章的内容看,它属于游记(散文)。
从语言特点上看,它属于骈文。
骈文,因多用四六字又称“四六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韵文,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
骈文的最大特点是讲究对仗。
其次是讲究平仄搭配,上下联要平仄相对。
三是讲究使用典故,追求形式的美,讲究辞藻华丽。
三.诵读活动1.教师范读明确读音和停顿2.朗读学生齐读和自由朗读结合3.朗读比赛分组配出代表朗读,看谁读的最好四.疏通文意再次朗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句,并相互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举手问老师。
然后完成下列习题;(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水皆缥.碧( piǎo )泠泠..作响(líng )嘤.嘤成韵(yīng )鸢.飞戾.天(yuān\lì )(2)理解词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风烟..俱净(烟雾)②水皆缥碧(青白色)(3)通假字①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婉转地叫)②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③有时见日(“见”通“现”,露出)(4)古今异义①风烟俱净.(古义是散尽;今义是清洁) ②鸢飞戾.天(古义是至,到达;今义是罪过,乖张) ③经纶..事务(古义是筹划,治理;今义是政治才能) (5)一词多义 天下独绝.(独特) 猿则百叫无绝.(停止) 负.势竞上(凭依) 负.者歌于途(背) 直.视无碍(一直) 争高直.指(笔直) 千丈见.底(看见) 有时见.日(通“现”,露出) (6)文言虚词(1)蝉则.千转不穷(助词,无实义) (2)鸢飞戾天者.(名词,……的人) (7)理解句意(答案见教参)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