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大肠杆菌病症状及防治要点(上)
- 格式:pdf
- 大小:90.31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猪大肠杆菌病防治措施1. 引言1.1 什么是猪大肠杆菌病猪大肠杆菌病,又称猪大肠杆菌感染症,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疾病。
大肠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的细菌,常生活在猪的肠道内。
当猪受到压力、感染或环境脏乱等因素影响时,大肠杆菌可能超过正常范围,引发疾病。
猪大肠杆菌病主要通过粪口传播途径传播,主要感染途径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黏膜。
病原体会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健康的猪,导致猪发生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
严重时还可能导致猪的死亡。
防治猪大肠杆菌病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加强猪场的卫生管理,加强消毒和隔离措施,合理饲养管理等方法,可以有效控制猪大肠杆菌病的传播。
及时发现和治疗感染猪,也是防治该病的重要举措。
只有加强对猪大肠杆菌病的认识,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保障猪的健康和生长发育。
1.2 为什么需要防治猪大肠杆菌病猪大肠杆菌病是一种由大肠杆菌引起的疾病,主要传播途径为粪便、污染水源和食物,容易在猪圈中传播。
猪大肠杆菌病的主要症状包括腹泻、厌食、体重下降等。
对猪大肠杆菌病进行有效防治和控制至关重要,否则不仅会直接影响猪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还会造成经济损失和影响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通过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和策略,如加强生态环境管理,提高猪圈卫生水平,定期对猪进行体检等,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猪大肠杆菌病的发生和传播。
预防猪大肠杆菌病至关重要,不仅可以保障猪的健康和生长发育,还可以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加强对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治工作,对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猪大肠杆菌病的传播途径猪大肠杆菌病是一种由大肠杆菌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口-粪传播途径传播。
猪在食用受污染的饲料、饮水或接触感染的环境后,会感染大肠杆菌。
猪之间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粪便、尿液等途径传播该病。
随着现代畜禽养殖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猪场内环境的污染也是导致猪大肠杆菌病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
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方法猪大肠杆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猪类疾病,它能够对猪类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严重的话还会导致猪类的死亡。
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治工作一直受到养殖户和猪场的关注,因为这是保障猪场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之一。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方法。
1.强化猪舍环境卫生管理猪舍环境卫生是猪大肠杆菌病防治的关键。
养殖户应始终保持猪舍的清洁干净,及时清理粪便、秸秆等垃圾。
针对猪舍地面,应定期进行消毒处理。
此外,还需注重猪舍内通风系统的维护,保证猪舍空气流通。
2.注重猪类饮食卫生猪类饮食卫生同样也是猪大肠杆菌病防治的重要环节,猪类的饮食过程应保持卫生。
特别是在喂食后应及时清理剩余的饲料,避免饲料受潮,以免繁殖细菌。
此外,还应注意过期的饲料不能喂给猪类,否则会增加患病风险。
3.开展疫苗预防疫苗预防是猪大肠杆菌病比较有效的防控手段之一,猪场通过疫苗预防大肠杆菌病可以减轻疾病对猪场的危害。
对于猪场或养殖户来说,他们应特别注意疫苗的选择和施用量,以避免疫苗的最大剂量。
4.控制猪场交通猪场交通是猪大肠杆菌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为避免不必要的病菌交叉感染,不同猪圈之间应禁止互相进入,猪场交通需要严格控制。
5.及时排查疫情每周定期对猪类的症状进行排查,发现口腔溃疡、下痢等症状的猪应立即隔离。
确诊后,应开展全面的消毒处理,严格培训员工消毒处理方法,增强对疫情的防控能力,防止疫情扩散。
总之,“预防为主”是防治猪大肠杆菌病的关键,养殖户和猪场要加强管理,注重对环境卫生、饮食、疫苗预防、交通等关键环节的控制,只有加强控制才能有效地遏制猪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猪大肠杆菌病的综合防治措施猪大肠杆菌病是一种由大肠杆菌引起的猪病,主要表现为腹泻、发热、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影响了猪的生产性能。
为了控制和预防猪大肠杆菌病的发生,需要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
1. 饲养环境的管理:猪舍的环境要保持清洁,定期清理粪便和污物。
保持舒适的温度和湿度,避免过度密集饲养。
合理的通风系统可以减少氨气和细菌的浓度,有利于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发生。
2. 饲料管理:使用高质量的饲料,配方科学合理,并与猪的生长发育阶段相适应。
避免过度饲料,减少饲料中的抗生素使用。
定期清理喂食器和水槽,确保供水和饲料的清洁。
3. 疫苗接种:合理使用疫苗可以增强猪的免疫力,降低猪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根据猪群的情况和猪病流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接种,严格按照疫苗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4. 生物安全措施:加强猪群管理,实施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
限制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猪舍,定期检查猪群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猪只。
消毒工具、设备和车辆,避免病菌的传播。
5. 病死动物的处理:及时处理病死动物,避免交叉感染。
确保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如焚烧或埋葬,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6. 防止应激和交叉感染:猪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受到应激因素的影响,导致免疫力下降。
需要减少运输、拍卖和其他压力事件,以减少猪群的压力和交叉感染的机会。
要定期检查猪群的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7. 合理使用抗生素:在临床必要情况下,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但需要按照兽医指导和使用说明,避免滥用和过量使用抗生素。
加强对抗生素的监管,避免抗药性菌株的产生。
猪大肠杆菌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包括饲养环境的管理、饲料管理、疫苗接种、生物安全措施、病死动物的处理、防止应激和交叉感染、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等。
通过综合施策,可以有效降低猪大肠杆菌病的发生和传播,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和生产性能。
浅谈猪大肠杆菌病防治措施猪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消化系疾病,主要的症状为腹泻、厌食、发热、脱水等。
这种疾病对养猪业是一个严重的威胁,在生产中如何正确预防和治疗猪大肠杆菌病是非常关键的。
1. 定期检查猪群健康状况猪大肠杆菌病主要是由环境和饮食引起的,所以要想预防猪大肠杆菌病,就需要定期检查猪群的健康状况。
检查猪群的健康状况可以通过检查猪圈的环境、饲料的质量、以及猪的排泄物等来进行。
如果发现健康状况不好,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感染猪大肠杆菌病。
2. 提供干净的饮水和卫生猪圈饮水和猪圈环境是预防猪大肠杆菌病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给猪提供干净的饮水,避免猪喝到污染的水,可以有效地预防猪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此外,保持猪圈的清洁和卫生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
每天要清理猪圈,消毒猪圈及周围地面,避免猪的排泄物积累在猪圈内,猪圈内的氨气浓度过高,会影响猪的健康,增加猪感染病菌的机会。
3. 合理配饲饲料,加强营养猪大肠杆菌病通常出现在幼猪期间,营养不良的猪更容易受到感染。
因此,要预防猪大肠杆菌病,需要给猪提供高质量的饲料,合理配制饲料,确保猪群的营养充足和均衡。
此外,增加猪的营养摄入还可以提高猪的免疫力,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
4. 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如果发现猪出现了猪大肠杆菌病的症状,应该及时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因为猪大肠杆菌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疾病,所以使用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杀灭细菌,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
不过要注意,使用抗生素需要按照药品说明和兽医指示使用,不能滥用或过量使用,否则会导致抗药性的产生,加大治疗难度。
总之,预防猪大肠杆菌病的关键是加强猪的养护,保持猪圈的卫生和环境的优良,加强猪的营养供应,提高猪的免疫力,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疾病的蔓延。
只有做到每一个环节的把控,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猪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浅谈猪大肠杆菌病防治措施猪大肠杆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猪类感染性肠胃疾病,由大肠杆菌引起。
主要通过粪便传播,引起猪群中频繁的腹泻、脱水、发育不良等症状,对猪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下面我们来浅谈一下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措施。
一、环境卫生管理猪大肠杆菌主要通过环境传播,良好的环境卫生管理是预防疾病的基本措施。
养殖场应定期进行彻底的卫生消毒,保持养殖场的干燥、清洁以及通风良好,减少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饮用水要经过消毒处理,确保水质清洁卫生。
二、合理调控饲料合理的饲料调控是防治猪大肠杆菌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益生菌和酶制剂,可以增加猪肠道益生菌的数量,提高消化功能,增强抵抗力,减少病菌的繁殖。
要控制饲料的质量,避免使用受污染的饲料,减少病原菌的摄入。
三、合理用药在防治猪大肠杆菌病中,合理用药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养殖场发生疫情时,可以根据病情和病原微生物的敏感性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但是要注意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以免引起耐药菌株的产生。
要遵循用药的剂量和用药周期,按照药品的使用说明进行合理使用。
四、提高养殖管理水平提高养殖管理水平也是防治猪大肠杆菌病的重要手段。
要定期对猪群进行体检,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疫情扩大。
要合理调控饲料的营养成分,保证猪群的健康生长发育。
要加强猪群的免疫力,定期进行疫苗接种,提高猪群的抵抗力。
防治猪大肠杆菌病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综合施策。
通过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合理调控饲料、合理用药以及提高养殖管理水平,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猪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养殖场要密切注意猪群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生疫情要及时采取措施,以减少经济损失,维护良好的养殖业发展。
浅谈猪大肠杆菌病防治措施猪大肠杆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猪只肠道感染疾病,由大肠杆菌引起,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发展。
猪大肠杆菌病不仅对猪只健康造成威胁,还可能对人类造成潜在的健康风险。
预防和控制猪大肠杆菌病是养猪业界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就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措施进行浅谈。
一、猪大肠杆菌病的病因和病症猪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猪只肠道感染疾病,病原菌主要通过口-粪传播和接触传播途径传播。
受到感染的猪只主要表现为腹泻、脱水、体温升高、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导致猪只死亡。
携带大肠杆菌的猪只体内可能会产生毒素,如果这些毒素进入人体,可能会引起食物中毒,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预防和控制猪大肠杆菌病显得尤为重要。
1. 加强饲养管理加强饲养管理是预防猪大肠杆菌病的重要措施。
要做好饲料卫生管理,定期清理饲料存储设施,及时清理饲料露天储存的地面,防止饲料受到污染。
要加强猪只定期检疫,发现患病猪只要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病情蔓延。
注意保持猪只场所的清洁卫生,定期对猪舍进行清洗和消毒,减少病原菌传播的机会。
合理饲养是预防猪大肠杆菌病的重要手段。
首先要保证饮水质量,防止水质受到污染。
要合理配置饲料,满足猪只的营养需求,提高猪只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机会。
要避免饲养密度过大,合理控制猪舍内的猪只数量,减少猪只之间的接触,降低感染风险。
3. 疫苗预防疫苗预防是防治猪大肠杆菌病的有效手段。
猪大肠杆菌病疫苗可通过针对性接种,提高猪只对大肠杆菌的免疫力,从而降低感染的风险。
养猪场要定期进行猪大肠杆菌病的疫苗接种,确保猪只免疫力的稳定和充足。
4. 严格消毒严格消毒是防治猪大肠杆菌病的重要手段。
定期对饲料、饮水器、猪舍等场所进行消毒,阻断病原菌传播途径,减少猪只的感染风险。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进行消毒,确保消毒效果。
5. 合理使用抗生素在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治过程中,合理使用抗生素也是一种有效手段。
当猪只出现症状时,可以进行抗生素治疗,减轻病情,防止病情扩散。
兽医临床 猪大肠杆菌病毒血症的病症及防治措施 张恩武’ 田 光 (1.黑龙江省北安市畜牧兽医局164000,2.黑龙江省嫩江县白云乡畜牧站161400) 猪大肠杆菌病毒血症俗称小猪摇摆病,是断乳 仔猪的常见多发病,断乳后l一2周龄多发,发病率 低,死亡率高,本病无明显季节性,但以春季4~5月 和秋季9~1O月发病多,特别是气候骤变,阴雨季节 和饲养条件突变时较易发病。 1病因分析 一般认为引起本病的病原是一种具有特异血清 型的溶血性大肠杆菌所产生的毒素。当以下条件存 在时可促使本病的发生,如断奶仔猪突然改变饲料 和饲喂方法,断奶方法不当,饲料蛋白质比例水平偏 高且过于单纯,矿物质、微量元素缺乏,猪只贪吃过 饱以及硒和维生素E不足时均会诱发本病。猪舍卫 生条件差,仔猪缺乏运动,致使猪只体质衰弱,脾气 亏虚,三焦失调,则水湿外泄受阻,使水湿泛溢于肌 肤,导致水肿、经络麻痹而发病。 2症状表现 多突然发病,病初病猪轻度精神萎顿、食欲减 退、步态不稳、体温一般不升高,偶有个别猪只体温 上升;随之可见头面部及眼睑水肿,并出现神经症 状,大多行走不稳,摇摆盲目转圈,有的病猪前肢跪 地,两后肢直立,有的卧地不起,四肢划动,似游泳 状,口吐白沫,用手触摸猪体,反应敏感,兴奋不安, 叫声嘶哑,惊厥。 本病进程快,一般均于48小时以内死亡或恢 复,大猪病程较长,常可延至5—7天或更长。致死率 达90%。 3病理变化 解剖可见病死猪的各部位发生不同程度的水 肿,尤以胃壁水肿最为严重。切开胃壁可见增厚和胶 胨状,并流出清亮或茶色液体,结肠系膜呈胶胨样水 肿,全身淋巴结水肿、充血和出血。心包和胸腹腔有 较多积液,暴露于空气中则凝成胶胨状。 4防治方法 药物治疗的早期效果较好,后期一般无效。 因本病的发生与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息息相 关,所以预防本病必须对哺乳仔猪适时补料,以提高 其消化吸收能力,切忌突然断乳和更换饲料,饲料营 养要全面,蛋白质不能过高,断乳后的仔猪切忌饲喂 过饱。 在缺硒地区,应注意添加硒和维生素E。保持猪 舍清洁干燥,定期冲洗消毒,可起到较好的预防作 用。同时可采用以下药物进行预防。 在仔猪断乳前l星期和断乳后2星期,肌肉注 射组织胺球蛋白2毫升,每星期1次,或在断乳前l 星期和断乳后3星期,每天内服磺胺二甲基嘧啶1.5 克,也可在发病季节用磺胺、大蒜等药物进行预防。 使用盐类泻剂(硫酸镁)15~25克内服;暂时在 不同时间内控制或急剧减少饲料喂量,在断奶时把 饲料喂量减少到每头仔猪每天0.5千克,并在1星期 左右慢慢增加至足量,这是较成功的预防方法。 治疗可采用中西结合和对症治疗法,以抗过敏、 消除水肿和抑制肠道致病菌的协同进行,而且应及 早诊断和治疗。 磺胺嘧啶钠、6一甲氧磺胺嘧啶、恩诺沙星、氯霉 素、硫酸卡那霉素对本病均有治疗作用,治疗时应配 合亚硒酸钠一维生素E效果较好,同时根据病情适 当配合使用地塞米松,可获得满意效果。 还可应用盐类缓泻剂进行通便,以减少毒物的 吸收。推荐用法是50千克的猪只,用亚硒酸钠一维 生素E2—3毫升、地塞米松1支,每天1次。
编辑: ̄(zhaoxin@jsagri.gov.cn)DONGWUMENZHEN动物门诊^
猪大肠杆菌病是由原性大肠
杆菌引起的仔猪肠道传染性疾
病 常见的有仔猪黄痢、仔猪白痢
和水肿病三种.以发生肠炎、肠毒
血症为特征
一
、
仔猪黄痢
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
1~7日龄仔猪发生的一种急性、高
度致死性的肠道传染病 临床上 以剧烈腹泻、排黄色或黄白色水 样稀便、迅速脱水死亡为特征 剖 检常有肠炎和败血症.有的无明 显病理变化 1.流行特点 本病在世界各 地流行。一般没有季节性.潮湿多 雨季节发病多 猪场集约化饲养 发病严重.分散饲养的发病少 主 要是病原体菌由带菌母猪经粪便 +・・+一— 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 5.青苔大量泛起死亡时.被风 吹到塘角或沉人塘底变黑发臭. 腐烂分解产生硫化氢等有害气 体.败坏水质,造成氨氮升高。溶 氧下降,极易导致河蟹缺氧、中毒、 发病和死亡 三、青苔的防控措施 1.清塘成蟹起捕后.排干池 水.清除塘边杂草.挖除塘底过多 淤泥,冻、晒塘底整个冬季 于蟹 猪大肠杆菌病症状 及防治要点(上) 排出.散布于外界.污染母猪的乳 头和皮肤.仔猪吮乳或舔母猪时 被感染:下痢的仔猪随粪便排出 的病菌。再随水、饲料和用具感染 其他母猪,形成新的传染源。头胎
母猪所产仔猪发病最为严重.随
着胎次增加.仔猪发病逐渐减轻。
这是由于母猪长期感染大肠杆菌
而逐渐产生了对该菌的免疫力
对于新建的猪场.该病危害严重.
之后发病逐渐减轻也是这个原
因 新生仔猪244",时内最易感染
发病.一般出生后3天左右发病.
最迟不超过7天
一
+一+-+一+-+”十一+”+一+一+一+-+・
种放养前15天左右向池内注水
80~lO0厘米.用生石灰和茶籽饼
清塘 先用生石灰清塘.用量125~
150千克/亩:7天后再用茶籽饼清
塘,用量20千克/亩 使用茶籽饼清
塘.能起到肥水培藻的作用.可促
进单胞藻类迅速繁殖.抑制青苔
滋生。(未完待续)
江苏省金湖县水产技术椎广站
(211600)唐玉华
江苏省丰县跻身全国现代苹果产业10强县。 庆尔钗每41
一_.动物门诊DONGWUMENZHEN 编辑:赵昕(zhao×in@jsagri.gov.cn)
2.临床症状潜伏期短.一般 在244'时左右.长的也仅有1~3天. 个别病例到7日龄左右发病 仔猪 出生时正常.当窝内发生第1头病 猪.一两天内同窝猪相继发病 最 初为突然腹泻.排出稀薄如水样 黄色至灰黄色粪便.混有小气泡 并带腥臭.随后腹泻愈加严重.数 分钟即泻1次。病猪口渴、脱水.但 无呕吐现象.最后昏迷死亡 3.剖检尸体脱水而显干瘦. 表现为皮肤干燥、皱缩、口腔苍白, 肛门周围沾有黄色稀粪 最显著 的病变为肠道的急性卡他性炎 症.其中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 胃 膨胀.内部充满酸臭的凝乳块.胃 底部黏膜潮红 肠壁变薄.黏膜和 浆膜充血、水肿,肠腔内充满腥臭 的黄色、黄白色稀薄内容物,空回 肠臌气明显 4.防治要点在发现第1头病 猪后.立即对与病猪接触过的未发 病仔猪进行药物预防.疗效较好 大肠杆菌易产生抗药菌株.宜交替 用药: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做药敏 性试验后再选择用药 5.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母 猪分娩时专人守护.把母猪乳头用 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干净.以 防止产后感染和仔猪黄痢。产前、
产后各1周.在母猪饲料中拌入利
高霉素预混剂.能起到良好的预防
作用 仔猪出生后.立刻口服庆大
霉素l毫升或使用杀痢王擦剂1支
6.治疗 给病猪肌肉注射黏
杆菌素注射液0.i毫升/千克.每日
2次 在母猪料中添加白头翁类中
药.通过母猪给仔猪喂奶治疗
二、仔猪白痢
由大肠杆菌引起l0~30日龄
仔猪的多发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临床上以排腥臭的灰白色粥样稀
便为主要特征.发病率高但死亡
率低。
i.流行特点 本病一般发生
于10~30日龄仔猪.7日龄以内及
30日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生 本
病的发生与各种应激有关.如没
有及时给仔猪吃初乳.母猪奶量过
多、过少或奶脂过高,母猪饲料突
然更换、过于浓厚或配比不当,圈
舍污秽,冬、春季节气温骤变,阴
雨连绵或保温不良等均易诱发此
病 且1头发病后.同一窝的仔猪
相继发病 此愈彼发.一般拖延10
余天才停止。(未完待续)
江苏省溧阳市上兴镇畜牧兽医站
(213363)陈锦芳
42 2016 21蛋鸡日粮含钙3.0%-3.5%即可满足其生产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