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汶川到芦山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缅怀汶川地震的句子文案(100句)缅怀汶川地震的句子1、天动地动不需惧,心诚志诚方有功!2、地震让我们知道,困难也许不会离去,但坚强会陪我们前行。
短信让我们知道,生命可以延续,爱永远不息。
新春佳节的今天,祝愿好朋友万事大吉,一生平安!3、祈祷灾难快快过去!家园快重建。
4、雅安在哭泣,屋毁人伤待救援;我们在行动,捐款捐物纷争先。
无论钱多与钱少,同样都把爱心献。
听闻朋友大手笔,慷慨解囊是榜样。
向你学习不迟缓,祝福短信送身边。
祝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5、灾难过后,祝福大家每一次手机的鸣叫,都带来开心与欢乐!6、级响应奔高原,昭通地震八方援。
灾民清泪挥不去,将心比心心难安。
但有温情送心意,一分微力尚可捐。
爱心短信多传递,人人有爱处处暖!7、川山水如画,壮如铁;即使地震不坍塌,开山建新居;千百万灾民在一起,发誓要把灾难降到最低;新城人的兴起感叹,川生不平凡!8、中国情、川鲁情。
一方有难,八方有援。
在这次没有任何预料的灾难中,你们失去了亲人朋友,失去了家园,你们一定要坚定信心,美好的家园会建立,中国人民都是你们的亲人。
亲人为你们祈祷!9、地震、海啸、洪水、火山、台风、灾难无时不有,难民痛不欲生;捐款、献物、救死、扶伤、扶危、济困,只要人人献出爱,天下无难民。
10、抗战有你们,内战有你们,抗洪有你们,地震救灾有你们,雪灾天灾有你们,子弟兵就是人民的兵,为了国家为了大家为了小家,向军人致敬,向马上参军的你祝福,参军光荣。
四川为你们喝彩!11、时间冲不淡真情的酒,距离拉不开祝福的手,无论岁月如何漂走,祝福你的心依旧,让阳光普照你所有的日子,让鲜花开满灾区同胞人生的旅程。
12、地震,震不断八方情谊,毁不掉众志长城,灭不了生命精神。
全国人民心系,愿灾区朋友战胜灾难,早日重建家园,我们与你同在!13、川山水美如画,人民坚强如铁打;纵有地震震不垮,开山辟土建新家;万千灾民齐努力,誓把灾害最低化!15、地震的朋友们,希望你们坚强,自然灾难是打不倒人类的,全世界人民一起为你们祈祷和祝福,愿你们早日重建家园。
纪念512汶川大地震文案句子纪念512汶川大地震文案句子100句转眼又是一年5月,而每年的5月12日,我们将迎来512汶川地震纪念日。
在这样一个沉重的日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纪念512汶川大地震文案句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纪念512汶川大地震文案句子1、不忘灾难,致敬坚守,致敬所有的负重前行,愿以后的日子,山川无恙,一切皆安。
2、我们从未忘却,缅怀那些在地震中戛然而止的生命,致敬那些抗震英雄!3、有一种力量使山川动容,有一种团结叫守望相助,有一种重生叫自强不息。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
4、加油噢!灾区的人们,我们永远在一起!一定会战胜困难的!你们都是好样!加油!5、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难,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
6、大地无情起祸端,芦山同胞遭震难。
母亲闻讯速救援,兄弟姐妹意志坚。
全国人民心连心,有难我们要管!坚持!平安!7、没有迈不过的槛,人定胜天,我们相信,在全国人民的一起努力下,四川的人民一定能克服困难,你们的将来一定会更好。
8、月圆年年相似,你我岁岁相盼。
那满天的清辉,遍地灾难,便是我们互倾的思念——愿你,我的家人,永远平安。
9、转眼之间,瞬息万变,愿你我安好!人生一瞬,直到无恙!10、生死不离,生生不息,缅怀逝者,致敬重生。
11、去年这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这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祝愿失去亲人的人们,能坚强的活下去。
12、今天,汶川地震十五年。
我们缅怀生命的逝去,也铭记危急时刻的生死救援、灾难面前的大爱无疆、震后重建的守望相助。
13、十五年了,那身熟悉的绿军装,仍旧是我们记忆当中最感人的画面。
14、汶川地震十五周年,遥亿悲伤,珍重当下。
15、缅怀逝去的同胞!祝福汶川,未来一切安好!16、祝四川的中国同胞们能够平平安安,早日回到自己的家园。
只要我们众志成城,你们一定能够脱离困境的!祝你们平安!17、深切缅怀在那场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18、向遇难同胞致哀,向救援英雄致谢,愿世间少一些灾难,更多一些温暖关怀!19、悬崖峭壁、余震落石、滚滚洪流,在英雄的人民军队面前,再大的障碍都不能阻挡救援人民群众的使命。
汶川8.0和芦山7.0级地震序列应力场时空特征张致伟;周龙泉;龙锋;阮祥【期刊名称】《地震地质》【年(卷),期】2015(037)003【摘要】分别基于汶川M≥4.0和芦山M≥3.0余震震源机制解,采用Michael提出的应力场反演方法,分析了汶川、芦山余震区压应力(S1)和应力张量方差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了应力张量方差时空变化与强余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汶川、芦山余震区S1方位复杂,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区差异,主震起始破裂区附近S1方位相对紊乱,应力张量方差明显偏高;2)汶川余震区自西南至东北,S1方位由近EW向逐渐转变为NW-SE向,最后在余震区的北段又转为近EW向,应力类型均呈逆断型,而理县分支S1方位呈NEE向,应力类型为走滑型,整个余震区JS1呈近水平特征;3)芦山余震区S1方位总体呈现NW向,倾角近水平,除主震震中附近的应力类型为纯逆断型外,其他区域走滑型和逆断型的应力类型均有存在;4)应力张量方差时空分布对于强余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汶川、芦山强余震均发生在应力张量方差低值分布区或其边缘附近,且汶川强余震的发震时间也在其出现低值的时段.【总页数】14页(P804-817)【作者】张致伟;周龙泉;龙锋;阮祥【作者单位】四川省地震局,成都610041;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 100045;四川省地震局,成都610041;四川省地震局,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2+7【相关文献】1.2013年芦山Ms7.0地震序列断层结构及震源区应力场特征 [J], 李文超;王勤彩2.汶川8.0级地震序列的小震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特征 [J], 张致伟;张永久;程万正;吴朋;龙锋;阮祥3.汶川8.0级地震序列联合定位研究 [J], 何斌;张元生;李稳4.汶川8.0级地震序列时空分布研究 [J], 姜振泉;刘芙荣;徐瑞朋5.汶川8.0级和芦山7.0级地震对区域地壳形变场及应力场的影响 [J], 刘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震报道的内容选择和应坚持的原则作者:胡广来源:《新闻世界》2014年第09期【摘要】对于重大灾难新闻的报道,记者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报道新闻成了最重要的使命。
在地震灾区,哪些内容是媒体报道的重点?我们在采写新闻时,应该坚持哪些原则?笔者结合自己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在一线的报道经历,谈一些心得体会。
【关键词】地震报道内容原则一、地震报道的重点1、抓灾情——不要放弃面上新闻当地震发生的时候,一开始最重要应该是灾情。
从大的层面来讲,我们要重视读者的知情权,及时告知地震灾害的信息,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
一般来说,在灾难事件发生时,由于灾难事件与公众个体切身利益相关,所以往往会引发公众的恐慌以及对信息的大量渴求,这时,社会最需要的是记者准确、及时的传播,告知相关信息。
如果我们能够很好的满足读者的需求,那么对以后事件的处理等会带来非常明显的效果。
在汶川地震中,我们对灾情的报道有《空城北川》、《直击映秀》等一系列反映地震灾情的报道;芦山地震发生后,本报记者第一时间赶赴震中,写出了《本报记者直击震中龙门乡》、《本报记者走进震中芦山县——困难虽多,生活依然在继续》、《你们来了,宝兴就不再孤独》等反映灾区灾情的稿件。
虽然反映灾情应该全面,但我们的记者不应该扎堆,应该走近一些被冷落,甚至被遗忘的地方。
这次本报记者在灾后第三天率先进入了天全县,是全国媒体中最先抵达的一批,我们及时的传递了天全的灾情,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2、抓热点——热点地区事件人物什么是热点?笔者认为就是读者关注或者喜欢,并期待知道的信息。
这里包括热点地区、热点事件和热点人物三个方面。
热点地区:地震发生后,热点地区一般来说有三个方面:一是震中地区,汶川地震中的汶川、映秀,芦山地震中的芦山、龙门;二是重灾地区,汶川地震的北川,芦山地震的宝兴;三是被遗忘的地区,汶川地震的青川,芦山地震天全。
在这两次灾难报道中,我们的记者都在这些现场。
热点事件:这方面需要前方记者和后方指挥合力解决。
第2期(总第175期)2020年6月四川地震 EARTHQUAKERESEARCHINSICHUANNo.2Jun.2020收稿日期:2020-05-12;修回日期:2020-05-13作者简介:芮雪莲(1990-),甘肃白银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预测研究,E mail:scdzarui@163.com.通讯作者:龙锋(1981-),湖南湘阴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学与地震预测研究,E mail:icy1111@163.com.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地震空段的地震活动特征芮雪莲,龙 锋,赵 敏(四川省地震局,四川成都610041)摘 要:地震空段是中—长期地震风险评估的重要指标,为研究汶川8 0级与芦山7 0级地震的余震区之间长约40km的地震破裂空段的地震活动特点,采用多阶段定位法对此空段内2005年以来的ML1 0以上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结果显示:空段NE侧地震分布密集而SW侧稀疏,结合其在纵深方向的分布特点,由此认为空段内主要发震构造为大川—双石断裂和大邑断裂;此外,空段内地震时间分布特征说明该区域地震活动受附近强震触发和震后应力调整作用十分显著。
关键词:地震空段;多阶段定位法;发震构造;时间演化中图分类号:P31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8115(2020)02-0015-04DOI:10.13716/j.cnki.1001-8115.2020.02.003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地震空段位于2013年4月20日的芦山7 0级地震与2008年的“5·12”汶川8 0级地震之间,长度约40km(高原等,2013;何富君等,2017;梁春涛等,2018)。
针对此地震空段,学者们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针对该区域未来强震发生的可能性持有不同的观点。
Pei等(2014)通过Pg波二维层析成像方法分析认为汶川8 0级地震和芦山7 0级地震之间空段的上地壳强度较弱且存在韧性变形;何富君等(2017)通过接收函数法揭示了空区地壳结构特征,认为物质以塑性流变为主;颜照坤等(2014)则通过分析芦山7 0级地震与汶川8 0级地震间空段的地貌,发现该空段的地形变化相对两次大地震的主震区较平缓。
四川汶川地震断裂活动和次生地质灾害浅析王涛;马寅生;龙长兴;谭成轩;吴树仁【期刊名称】《地质通报》【年(卷),期】2008(27)11【摘要】为了揭示汶川地震断裂活动与次生地质灾害的关系,在时汶川地震重灾区进行快速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汶川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震后的断裂活动、地表破裂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的关系.野外调查发现,龙门山3条断裂带的地表变形破坏(包括沿断裂带的道路、农田、建筑物和边坡变形破坏)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分段性,即映秀-北川断裂地震活动最剧烈,南坝-关庄断裂、灌县-安县断裂、平武-青川断裂等活动性次之的"横向"差异性,以及龙门山断裂带由南向北地震活动性减弱的"纵向"分段性.地震断裂活动的差异性和分段性明显控制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即映秀-北川断裂区域的次生地质灾害规模大、分布密度大、危害严重,沿其余断裂的次生地质灾害危害相对较轻.【总页数】10页(P1913-1922)【作者】王涛;马寅生;龙长兴;谭成轩;吴树仁【作者单位】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94【相关文献】1.汶川地震灾后次生地质灾害的特点与防范 [J], 宋鄂平;张克信;卢炎秋;孙毅2.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浅析 [J], 汪耀武3.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特征对比 [J], 王怡璇;朱利东;杨文光;李超;李敬波;陈顺4.从汶川和芦山地震浅析四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特点及减灾对策 [J], 吴微微5.5.12汶川地震四川省平武县次生地质灾害遥感分析 [J], 秦绪文;张志;杨军杰;黄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一等奖(文字评论)把校舍真正建设成第一避难所4月25日人民日报报道,针对一些媒体在芦山灾区拍到的汶川地震后重建房墙体开裂、脱皮等情况的照片,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和求证。
专业人士表示,对有些校舍墙体的开裂、脱落要科学认识,主体结构受损才能算危房。
芦山县初级中学部分建筑物的墙体受破坏在预期之内,达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
另据中国教育报4月22日报道,在芦山地震发生时,该县在汶川地震后修建的校舍无一垮塌,有效保障了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
汶川地震中的校舍坍塌事故可谓教训惨痛,后续的诸多声音为中国的国家形象抹上了厚厚的阴影,校舍安全问题一时间成为灾难报道中的一个敏感话题。
相比较而言,芦山地震中“在汶川地震后修建的校舍无一垮塌”值得肯定。
它传递了一个暖人的警示信号:安全不再是一种奢望,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和结果,我们完全有能力将生命寄托在一个安全的地方。
在灾难面前,给生命一个安全的承诺,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现实的。
“要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
”中国政府于2009年实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新一轮的校舍安全排查工作,对校舍安全做出了明确的防震级别和安全指数要求,以期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
在这次芦山地震中,新建校舍承受住了七级地震的摇晃,它托起的不仅仅是生命本身,更是一种新的希望。
学校是孕育理想和希望的地方,保障校舍安全,关乎民族的未来。
在校舍安全问题上,如何强调都是理所当然的。
在地震频繁的日本、智利、美国等国家,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校舍安全的民生保障立法进程,学校被列入了紧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范畴,校舍的安全标准因此更为“苛刻”。
1933年,美国长滩发生6.3级大地震,众多校舍被毁,加州政府随即通过“菲尔德法案”,详细规定了建筑设计标准、监管机构、审查程序、惩罚措施等内容。
在智利,为了推行更高标准的建筑抗震规定,政府出台了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确保所有校舍都能够“按抗9级地震设计”。
[5.12汶川地震感人故事]汶川地震感人故事5篇汶川地震感人故事篇一:汶川大地震作文700字感动中国2022年5月12日14点28分04.0秒,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的强烈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1.0度东径103.4度。
在地震发生两小后,我们敬爱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爷爷,在随时面临余震发生的危险情况下,立刻赶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我们在广播中一次次听见他沙哑而铿锵有力的喊话:“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在电视中看见他一直工作到深夜都不肯休息。
他的行为受到了外界的好评:中国领导这次对灾区作出求援的反应非常快,这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看见总理这样辛苦地工作着,感动地流下了眼泪。
说起救灾,还有奋斗在第一线上的武警官兵、消防战士、解放军叔叔们。
他们日日夜夜都在寻找幸存者。
累了困了就在地上打个盹;饿了吃几块压缩饼干;渴了,忍着,实在渴得不行了才喝一小口水。
这已经足以让我们感动地流下了泪水。
不过还有更能使们催人泪下的故事:一位解放军叔叔,患了癌症,已经接受了几次化疗,他的上级让他好好养病,可是他却偷偷地跟着他的战友爬上了车。
等车走了之后,他的上级才发现他。
到了灾区,他像其他健康的人一样搬石块,救伤员,看不出来他是带病上战场的。
当我看到这则报导时,泪水湿润了我的眼眶。
还有很多可爱的人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上汶川地震感人故事篇二:汶川地震的作文600字大地无情,人有情2022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一场毁灭性的7.8级地震。
这场大地震,使得无数人死伤,几十万人无家可归,无数人失踪,无数房屋倒塌,无数道路被封,无数座大山滑坡,无数人被深埋于地下。
大地无情。
随即,政府就派出了几十万解放军及几十万名消防官兵,去拯救生命。
不久,又有大批救灾物资送往汶川及都江堰等受灾最严重的地区。
很快,这事就传到了全国人民的耳朵里和眼里,他们纷纷购买食品、矿泉水、帐篷、棉被、衣物等捐给灾区人民,还有很多人自愿报名参加成为志愿者,他们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拯救他人;还有很多人踊跃捐款,还有人去献血,为灾区伤员提供一线希望;还有一座小学的学生们,每人折一只千纸鹤,上面写上对灾区人民最诚挚的祝福和对遇难者的哀悼,大街上挂满了祝福灾区人民的标语。
从汶川到芦山,一个民族的砥砺前行(人民时评)
陆 侠
《 人民日报 》( 2013年04月22日 05 版)
“我们并不只活在我们所属的时代里,每个人身上也扛着历史。”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
坚守雅安的同胞、众志成城的国人,让我们看到了“扛着历史”的坚韧
8天前,青海玉树,地震3周年。20天后,四川汶川,地震5周年。一切都还历历在目,
4月20日,四川芦山,一场7.0级地震,在13亿中国人心中再添一道深创剧痛。
同样是地动山摇、生命危殆,同样是万众一心、千里驰援。从汶川到芦山,“救人第一”
的国家理念没有变,举国动员的灾难应对没有变,同心协力的守望相助没有变,然而这两天,
更多的变化和行动,却让我们看到一个民族在磨砺中的前行。
震后53秒,第一条震情微博就已传上网络;一小时内,应急响应预案有条不紊展开;3
小时里,第一支救援部队火速到达震中,400多名危重伤员被送往异地救护……及时、高效、
有序,这是千万网友对两天来救援的共同评语。从容、镇定、坚强,这是世界从灾难中看到
的中国表情。
这份镇定与从容,不仅是因为我们遭遇过灾难,有了救援的经验、应对的技巧,更是因
为我们经历了思考,对许多问题早有答案。在命运的洗礼中,在持续讨论、不断反思、积极
推动中,那些至关重要的价值,被熔铸为不言而喻的社会共识。
从汶川到芦山,我们对生命尊严有了更深领悟。灾情不再封锁在档案里,遇难者不再是
冷冰冰的抽象数字,逝去同胞的名字在国家电视台被庄重念出……汶川地震5年后的今天,
十万火急的救灾行动中,人们小心翼翼地相互提醒不要消费苦难、注意媒介伦理。“丧失生
命迹象的也要把遗体抬出来”,李克强总理掷地有声的指令,再次传递这样的信念:一个国
家的真正财富不是别的,而是它的全体公民。
从汶川到芦山,我们对公民精神有了更多期待。有人曾将2008年视为“公民元年”,在
感天动地的生命大救援中,亿万中国人激情释放朴素的公民精神。5年移易,这种精神已经
成为重塑中国社会的磅礴力量。政府、社会及民众之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良性互动。从政
府第一时间新闻发布,到网站建起“寻亲热线”、“灾情快报”,从公益慈善组织高效运转,到
志愿救援队伍迅速集结,国家力量、社会力量与个体力量相互交汇,西方媒体感叹:“人们
对普通中国人更有信心了,可以确信他们拥有建立一个更具美德社会的能力和责任感。”
从汶川到芦山,我们对社会理性有了更大信心。转型期的中国无疑必须面对各种矛盾,
以焦虑对待沉疴只会积攒问题,以怨怼发泄不满只能撕裂社会。这5年,当“正能量”成为流
行词,“建设者”成为首选项,我们的社会开始向理性回归。“不要放纵感情一味煽情,也别
肆意否定一味挑错”,芦山地震的第一时间,即有网友如此告诫。“帮助灾区,不一定都要赶
赴现场”,“不传谣、不占路、不添堵,都是在奉献力量。”一样的情系灾区,一样的生死与
共,然而比起5年前的那个初夏,对于如何展开有效救援、怎样呵护受灾者尊严,我们有了
更高要求、更深理解。
汶川到芦山有多远?85公里,1804天。但我们所翻越的距离,岂止万水千山。
就在这1804天里,我们遭遇了“7·23”动车事故,经历了“7·21”暴雨之恸,痛惜过“小悦
悦之死”。我们也奉献了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的精彩,见证了鸟巢一代、海宝一代的成长,
感动着“最美老师”、“最美司机”的平凡伟大。灾难与辉煌并存,痛楚与复苏同在,徘徊与进
步相生。飞速前行的中国开始了灵魂的跟进,重建对人性对社会的信心。
正如苦难是人生的老师,人类的进步也正是在挑战与砥砺中延展。我们还应该做得更好。
新媒体展现了大爱中国,但也推送了芜杂信息、制造了不实传言,如何更好发挥网络平台的
正能量?面对公开透明要求和信息时代的压力,权威部门如何统揽全局、提供更加系统的信
息?被网友连连喊“滚”的慈善组织,能否以自己的“埋头苦干”重建公信?天灾难以避免,但
能不能在选址、预防、灾后保障上做得更到位?
“我们并不只活在我们所属的时代里,每个人身上也扛着历史。”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
坚守雅安的同胞、众志成城的国人,让我们看到了“扛着历史”的坚韧。这种从很多人身上体
现出来的“历史感”,不正是一个民族不断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