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
- 格式:pdf
- 大小:118.10 KB
- 文档页数:1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异同
相同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是研究市场经济活动中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的,而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所有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行为都是一定意义上的供给和需求行为。
因此,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相同点就在于,通过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决定价格和产量,并且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需求曲线相对价格都是向下倾斜的,供给曲线都是向上倾斜的,也就是说,随着价格的升高,需求会减少,而供给会增加。
也就是说,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都有相同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形状,他们的交点决定价格和产量。
然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的决策及其后果,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这就决定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不同特点。
微观经济学的供给和需求曲线都是经济参与者中个体的供给和需求曲线,因而由此决定的也是个体的价格和交易量。
而宏观经济学中供给和需求曲线是社会总体的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因此决定的价格和产量是社会总体的价格水平和社会总产值。
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和产量是单个产品的价格和产量,而宏观经济中的价格和产量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这里的价格水平用价格指数表示,产出水平用货币衡量的市场价值表示。
微观宏观经济学公式汇总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两个主要分支,研究的对象和方法有所不同。
微观经济学关注个体经济单位(如消费者、企业、市场等)之间的决策和交互关系,而宏观经济学则关注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表现和宏观变量之间的关系。
下面将分别介绍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中一些重要的公式。
微观经济学公式汇总:1. 边际效用公式(Marginal Utility, MU):MU=ΔU/ΔQ边际效用是指多消费一个单位商品所增加的总效用,其数值等于总效用的变化量除以消费物品数量的变化量。
2.市场需求曲线公式:Qd=f(P)市场需求曲线描述的是市场上所有个体的需求之和,通常是价格的函数。
需求量与价格呈现反向关系,即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
3.企业利润公式:Profit = TR - TC企业利润等于总收入减去总成本。
总收入等于售价乘以销售数量,总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4. 边际成本公式(Marginal Cost, MC):MC=ΔTC/ΔQ边际成本是指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总成本,其数值等于总成本的变化量除以产量的变化量。
5.供给曲线公式:Qs=f(P)供给曲线描述的是市场上所有企业的供给之和,通常是价格的函数。
供给量与价格呈现正向关系,即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
宏观经济学公式汇总:1. GDP计算公式(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GDP=C+I+G+(X-M)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之和。
其中,C代表个人消费支出,I代表私人投资,G代表政府支出,X代表出口,M代表进口。
2. 边际消费倾向公式(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MPC):MPC=ΔC/ΔY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收入的一个额外单位对消费支出的增加。
边际消费倾向与收入的增加呈现正向关系。
3. 边际储蓄倾向公式(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 MPS):MPS=ΔS/ΔY边际储蓄倾向是指收入的一个额外单位对储蓄的增加。
简述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虽然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有所不同,但是,按照西方学者的说法,对总体经济行为分析却离不开个体经济行为分析,因为后者是前者的基础。
例如,每个人的消费与其收入成一定比例,才有了总量的消费函数。
宏观经济分析要有其微观基础。
同时西方学者也认为,总体经济行为绝非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总。
对微观经济是正确的东西,对宏观经济未必是正确的。
例如,降低工资对每个厂商来说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从而增加生产和增雇工人。
但如果每个厂商都降低工资,则由工人占有相当大比重的消费者整体会由于收入减少而减少消费,使总需求下降,减少生产和就业。
可见,微观经济学的一些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宏观经济学。
其原因除经济个体和经济总体所追求目标不同外,还在于某些行为对经济个体之所以正确或真实,是因为假定其他情况不变,即假定某一经济个体的行为对其余个体不产生影响。
但宏观经济学涉及的是经济总体,例如消费者全体、厂商全体,因而不能再假定其他同一类别的个量不变,如某厂商降低工资时不能假定其他厂商不降低工资,某消费者实行节俭时不能假定其他消费者照旧消费等。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分歧经济学被认为是研究资源如何分配以满足人们需求的学科。
这个领域被分成两个主要分支,即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主体(如企业、家庭和市场行为者)如何做出决策与互动;而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变化(如国家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影响。
然而,尽管这两个分支的研究对象存在一定区别,但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分歧。
在联系方面,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同属于经济学的范畴。
因此,它们都遵循着相同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论原则。
经济学家们在这两个分支中都使用数理模型、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等工具来解释和预测在经济中发生的事件。
此外,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互关联。
例如,微观经济学在研究经济主体的决策和互动时,已经涉及到了市场与价格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则需要把这些微观层面上的行为整合起来,以便对整个经济体的行为进行分析。
此外,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体的总供给、总需求和整体价格水平都牵扯到微观经济学。
尽管存在联系,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也有一些分歧。
首先,微观经济学是以个人或企业为基础,它研究的是统计数量压缩成个体有关的行为。
而宏观经济学则更关注于整个经济体的统计数据,大量的数量压缩成宏观经济数据,如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等。
因此,这两者并不同等重要,但它们的完全分离则是不可行的。
其次,宏观经济学需要考虑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影响,因为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确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因素并不是在一个单独的国家或经济体中运作的。
相反,这些具有跨国层面的因素在微观经济学中很少研究到。
而宏观经济学则考虑到了经济全球化和这些因素对整个经济体的影响。
最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在经济决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也存在差异。
微观经济学是在帮助企业家做出有效的经济决策方面发挥作用的,而宏观经济学更侧重于特定的政策方向和概念,例如,政府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虽然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些分歧,但通过它们之间的联系却可以促进了更深刻的了解我们的经济系统。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公式大全宏观经济学部分一、国民收入的计算:1.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支出法:)(M X G I C GDP -+++= 收入法:T S C GDP ++= 2.国民收入恒等式:T S C M X G I C ++=-+++)(消去C ,得到: T S M X G I +=-++)( 若不存在对外经济活动,则: T S G I +=++若不存在对外经济活动和政府活动: S I =——两部门经济中IS 均衡条件 二、凯恩斯简单国民收入均衡:I=S (两部门)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以收入y 为自变量:⑴消费函数:)(Y C C = 平均消费倾向:Y C APC =边际消费倾向:Y CMPC ∆∆==※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⑵储蓄函数:)(Y S S =※ 边际储蓄倾向递增规律 2.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⑴假定消费函数的基本形式:Y C βα+=⑵用消费函数决定国民收入,有:YC βα+=)]([Y C C =即S I =SI Y +=∵S Y S C Y++=+=βα ∵0I I S== (I 0为自主投资)于是0I Y Y ++=βα ⇒ βα-+=10I Y ——(Ⅰ)⑶用储蓄函数决定国民收入,有:∵S C Y+=∴Y Y Y C Y S )1()(βαβα-+-=+-=-= 又∵)(0I I S==∴0)1(I Y =-+-βαβα-+=⇒10I Y ——(Ⅱ)可见,用消费函数推倒国民收入和用储蓄函数推倒国民收入能得到相同的结果。
(Ⅰ)式等于(Ⅱ)式。
⑷加入政府部门后的收入决定:设G=G0, T=T0,则加入税收后,消费者的个人可支配收入变为Yd=Y=T0,于是有:)(0T Y Y C d -+=+=βαβα于是:000)(G I T Y Y GI C Y ++-+=++=βαββα-++-=1000G I T Y ——很重要的推导基础3.乘数理论——对“推导基础”中所求变量求导⑴投资乘数:对I 求导β-=11dI dY ,即为投资乘数。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的两个重要分支。
微观经济学关注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如企业、家庭和个人的消费行为等;宏观经济学则研究整个经济的总体现象,如国民经济总量、经济增长等。
两个领域是相互关联的,但在研究方向、方法和应用层面上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微观经济学重视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它是基于个体行为研究的。
举例来说,一个企业的生产决策是基于自身生产成本、市场需求以及竞争情况等因素的综合考虑,一个家庭的消费行为是基于家庭成员的收入、偏好和预算等因素的考虑。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利用数据和模型,来研究个体决策的影响,从而了解市场供求关系和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等。
相对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更关注总体经济现象和宏观经济政策。
它着重研究经济的整体运行及其变化趋势。
举例来说,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问题包括国家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和利率等。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利用统计数据和宏观经济模型,来了解经济总量、结构、增长和波动等方面的情况。
尽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研究不同层面的经济现象,但在许多情况下,两者是相互依存、互相支持的。
例如,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对个体决策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个体决策的效果也会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的总体现象。
举例来说,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方面,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政策的制定都需要考虑到个体行为、市场供求关系等微观经济现象。
而在商业决策、投资决策等方面,又需要考虑到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对市场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相互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将两者结合、相互印证,可以更加全面和准确地分析经济现象和提出政策建议。
例如,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了解个体决策对市场利率的影响,以及市场利率再反过来对货币供给、经济总量和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
这样,就可以制定更符合市场需求和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政策。
综上所述,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紧密关联的两个领域。
产业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产业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联系导语在经济学领域,产业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是研究不同层面的经济现象和关系的分支学科。
产业经济学主要关注产业间的关联与相互作用,宏观经济学则研究整体经济概况和宏观经济变量,而微观经济学则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和决策。
本文将探讨产业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并对其重要性进行评估。
正文一、产业经济学的概念产业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研究产业与产业间关系的一个分支学科。
产业可以理解为由一组同类企业或机构组成的经济实体,如汽车产业、电子产业、金融产业等。
产业经济学着眼于分析产业间的相互作用、竞争关系和市场结构,旨在理解产业的运行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相比,产业经济学的视角更为宏观,着重关注产业的整体结构和演化过程。
它通过对产业链的研究,探讨产业间关系的紧密度、依赖关系以及协同效应,以揭示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概念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系统的运行和决策。
它关注的焦点是国民经济的总体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
通过分析宏观经济变量,宏观经济学可以预测和解释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等现象,以及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来调控经济。
与宏观经济学相对应的是微观经济学,它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
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是个人、家庭、企业和市场等微观经济单位的行为和互动,以及市场价格和供需关系等。
通过研究个体决策行为,微观经济学可以深入理解市场运行机制,以及个体决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三、产业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联系尽管产业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关注经济现象和关系,但它们的视角和研究对象并不相同。
产业经济学更偏重于分析产业间的关联和相互作用,而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更侧重于整体经济和个体经济行为的研究。
然而,产业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请论述一下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刘宗强 2014春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如何波动的,故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首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为补充的其次,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再次,宏观经济学并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简单加总或重复最后,两者共同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整体。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J·Henderson)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
正如萨缪尔逊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
”美国经济学家E·夏皮罗(E·Shapiro)则强调了“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
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
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4)基本假设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微观经济学的本质:市场有效,市场万能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行为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失灵,市场不完善,政府有能力研究的对象是整个国民经济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1、为什么农产品(例如粮食)总是跳不出“增产不增收”的怪圈?农民粮食收割后到底能卖多少钱取决于两个因素:产量和粮价,这两个变量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其关联性由一条向下倾斜的对粮食的需求线来决定。
也就是说,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
此外,粮食的需求缺乏弹性,也就是说,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不是很敏感。
当粮价下跌时,对粮食的需求量会增加,但增加得不是很多。
其基本的道理在于,粮食是一种必需品,对粮食的需求最主要的是由对粮食的生理需求所决定的。
并且,对大部分人来说,粮食方面的花费在全部花费中所占比例已很小了,并且还会越来越小,这也导致人们对粮价的变化反应不敏感2、“薄利多销”是商家经常提到的一句话,它适用于所有企业吗?薄利多销是指低价低利扩大销售的策略。
“薄利多销”中的“薄利”就是降价,降价就能“多销”,“多销”就能增加总收益。
在销售市场有可能扩大的情况下,通过降低单位商品的利润来降低商品的价格,虽然会使企业从单位商品中获得的利润量减少,但由于销售数量的增加,企业所获利润总额可以增加。
但并不是所有产品都适合采用该策略,只有需求富有弹性,即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的商品才能“薄利多销”。
因为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来说,当该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从而销售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所以总收益增加。
案例分析:禁毒与经济学毒品泛滥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严重威胁之一,许多国家花费巨大的人力与物力禁毒,但收益并不明显。
因此,有经济学家提出,用税收的手段,借助价格机制禁毒。
即让毒品合理化,这样,由于税收极高,毒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吸毒者会减少,同时,政府收入提高,又可以帮助吸毒者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