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过年风俗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3
温州风俗晒酱油肉作文
哎呀呀,快过年啦,温州的家家户户都开始晒酱油肉啦!嘿嘿,这可是我们温州的传统风俗呢。
奶奶说,酱油肉始于北宋1139年,是著名的瓯莱和温州过年十大习
俗之一。
每年农历十一月份,温州人就会开始筹备晒酱油肉。
妈妈买来生瘦猪肉,我们把肉放在酱油里浸泡,再加入白糖、味精、少许黄酒和一点白酒。
哈哈,这样可以让肉更加美味,还能起到杀菌、
避免蝇虫的作用哦。
接下来,就要把酱油肉钉在房子上啦。
看着爸爸那吃力的眼神,嘿呀,我也想试一试。
我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才打出了一个小小的洞,水泥可
真坚硬啊!
经过冬月寒风和冰冷的雨,再经过风吹日晒,酱油肉终于晒好啦!晒好的酱油肉就像一块坚硬的石头,上面还结满了白花花的猪油,让人垂
涎欲滴。
用大刀把酱油肉切成一片一片,就可以开始品尝啦!咬一口,首先感觉到了咸咸的酱油味,接着是肉的酥麻口感,最后是咽进肚子里的满足感。
哎呀,真是太好吃啦!
酱油肉不仅美味,还承载着家乡的味道和亲情的温暖。
如果你身在远方,吃上一口酱油肉,那不仅仅是美味,还有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呢……。
温州春节的风俗
习惯:
1、闹年:温州习俗是所有老少男女并肩跳“跳腰舞”,祝福大家事事如意。
2、凑歌:男女聚到一起,唱着“温州凑歌”听者催促,作词只能以宜人的字眼把相关的往事的叙述添上去。
3、宴席:在春节期间,很多家庭会举行宴席,互相庆祝新春佳节,这也是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风俗习惯。
4、春联:每家每户除了悬挂春联以表达对新春美好祝愿外,还会在天花板上写上对家人与朋友祝福的内容,送上祝福语。
5、送礼:在温州新春来临之际,要送礼丰厚,象征着对亲朋好友的爱意。
大多数时候,收礼者会把礼物“献丑”,表达对亲朋朋友的感谢之情。
温州春节民俗的故事看到一张老照片,说起过去温州过年的习俗,拎着纸篷包去拜年。
现在别说小孩就连年轻人也没有见过纸篷包,更勿论提着去拜年。
那是穷得不能再穷的岁月里,又想体体面面地去亲戚家拜年想出来的鬼点子。
所以有“纸篷包,骗人(音能)方”一说。
纸篷包是用很硬的粗纸篷,折成一个菱形的纸包,里面放几颗黑枣、桂圆等干货,上面覆一张红纸,用细绳一扎,拎在手上漂漂亮亮,其实里面空空如也,走路摇晃着还能听到咣当咣当声音。
就这个里面仅仅一点点东西的“骗人方”,很多人家收到后还不舍得拆开,还要转手送给其他亲戚。
中途会有小孩忍不住,把小手伸进去,偷一颗小枣出来吃。
这样转手几次,纸篷包的形状也破坏了,里面也真的全空了,年也过完了,纸篷包才完成了它的拜年使命。
我们家从来不用纸篷包拜年。
母亲的亲戚都在城里,二姨家是温州市委干部,外公和小姨跟我们住一个院子。
父亲乡下亲戚来拜年带的纸篷包,母亲会就手拆开来。
我到乡下拜年,母亲总是买一刀肉,用绳子穿着,让我拎着去。
过年小孩子穿新衣,拎着一刀肉就得小心翼翼,别油了新衣服。
城里孩子去乡下,走在路上也总有人看着,很不自在,所以我是一百个不愿意拿着肉去乡下拜年。
母亲总劝我,说你去乡下,他们招待你很为难,你带着肉去,他们在地里拔点菜切点肉一烧,菜就有了。
剩下的肉他们还能吃好几天。
我去乡下,果然如母亲所言。
他们都吃番薯丝,在满满番薯丝的大锅里放一点点米,用一个碗扣住。
吃饭时,把那一碗饭舀出来给我吃,他们吃番薯丝。
其实一大锅番薯丝,一小碗米饭早浸透了番薯丝的味道。
母亲是节俭又爱体面的人,穷自己不能穷别人。
我家年夜饭很丰盛。
但是吃完年夜饭,初一开始就要吃剩饭剩菜。
其他好吃的,都放在一个非常大的竹篮子里挂得很高,就等待乡下亲戚来拜年。
母亲总是对乡下几家亲戚千叮咛万嘱咐,交代一定要同一天来拜年,同时来吃午饭。
因为同一天来,母亲能够把过年准备的菜烧出一大桌子,若分别来,食材就不够了。
乡下亲戚回去,母亲总是用叉子把挂在屋檐下晾着的一串串咸带鱼叉下来让他们带回去。
浙江春节习俗介绍虽然现在的人们也开始过圣诞节、感恩节这样的西方节日,但传统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依然是最重要的,而春节就是重中之重。
浙江春节习俗温州开门炮: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
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
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
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
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
"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中云锦,形成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
现在放鞭炮在城镇已被禁止,但在农村和渔岛上仍可燃放。
拜六神:打过开门炮,各家男女穿新衣。
主妇烧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种祭品,供于香案。
中堂悬挂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
民间认为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护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
接三神:拜过六神后,又在中庭摆起小方桌,盛米一碗,盖以红纸,周围粘固,端放桌上,烧香点烛,虔诚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1/ 13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后移到室内,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拜祖:旧时正月初一中午,在洞头县,各家要祭拜祖宗。
其仪式由家庭主妇主持。
先列供品,摆好酒盅、筷子,在酒蛊里斟上黄酒。
在神位和供桌中间要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红烛,并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龛香炉上焚香。
待红烛燃过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将焚完,此时开始烧"金纸"(一种贴着金箔,折成元宝状的纸钱,俗信经过念经才有效),放鞭炮。
温州除夕夜菜谱大全在这浓浓年味里,你知道温州人家瓯菜的年夜饭都有啥吗?你家又摆上了哪些特色菜?赶紧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吧,顺道跟着大厨学几手。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温州除夕夜菜谱大全,希望能帮到你。
温州特色——分岁酒在温州,人们认为除夕是新旧年交替的分界线,因此把年夜饭也叫“分岁酒”,意即新旧岁由除夕夜而分。
除夕夜合家同堂,摆酒聚餐,一起辞旧迎新。
许多在外温州人,做再大生意,赚再多钱,最想念的还是儿时那顿最传统的年夜饭。
而暖心的生活君也赶紧请教专家,然后告诉你温州年夜饭都有哪些特色~~~一、十道冷盘道道有寓意在温州已有千年传统的温州分岁酒有十大冷盘、十大热菜,以炒年糕“年年高升”开席,到红枣八宝饭“新年红早”招财进宝收尾,每一种食材、每一种做法都有彩头、有讲究。
盘点可以按时令调整,但所摆的冷盘(碗)必须是十个,寓意十全十美。
1、酱油肉:亦称“腊肉”。
将新鲜的瘦猪肉放入酱油(略加调料)中浸泡若干时刻,再晒干蒸熟食用。
不管是蒸得油光透亮切片下酒,还是软糯酱香地炒入年糕里,都十分美味。
酱油肉通常都是在大太阳的日子拿出来晒,而它的表皮也成红褐色,因此过年吃酱油肉也寓意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2、鳗鲞:腊月里,温州每家都会自制淡鳗鱼鲞。
挑选新鲜鳗鱼,从背脊部入刀剖开,挂通风遮阳处自然风干。
鳗鲞肉细味鲜,色泽淡黄银白。
蒸熟切片中夹肥肉片,再蘸以酱醋胡椒等调料食用。
因为温州话中的“鲞”和“想”的读音一样,长辈希望孩子吃了鳗鲞后,能善于动脑筋,做事情干净利落。
3、炸带鱼温州地处沿海,水产品特别新鲜,带鱼经油炸后,常常还保持着诱人的光泽。
带鱼为长形状,如银光闪闪的护身利剑,寓含“长寿”之意。
4、虾干温州靠近海边,虾干、鱿鱼干等这类海鲜加工风干的美食很多。
不加任何调料晒成,虾肉嚼起来纤维感十足,不下饭当零食干吃也让人停不下口。
虾干寓意有头有尾。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头有尾,不能半途而废。
5、海蜇皮(海蜇头)海蜇皮是海蜇的制成品。
温州人的风俗
温州,地处浙江省东南部,北枕雁荡山,南濒东海,东南与台州毗连。
温州古称“永嘉”,是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
温州的民风淳朴,有着许许多多的风俗习惯和古老的传说。
温州人在过去一年中都有个重要的日子,那就是大年三十。
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吃,因为饺子又叫“交子”或“岁交”,在新的一年里交好运。
而且饺子馅要做得非常好才行,因此每家每户都会做饺子馅。
不过吃到的人可不是一般人哟!
温州人在大年三十吃饺子的时候会包一些硬币在饺子里,吃到硬币的人会在新一年里生活得更加美好;而没吃到硬币的人也不会气馁,因为在新一年里他们也有福气吃到了饺子。
温州人还会包很多很多的小动物在饺子里:有老鼠、小猪、小狗等等……这些小动物都是寓意着来年可以有很好的收成。
而温州人最喜欢包给小孩子们吃了。
因为他们觉得小孩子是家里最有福气的人,所以他们都希望自己家的小孩子在新一年里可以聪明伶俐。
温州人除了这些有趣的风俗外还有许许多多有趣的传统习俗。
—— 1 —1 —。
家乡节日风俗作文第一篇:家乡节日风俗我的家乡是温州,温州的海鲜是有名的。
我们温州过年的十大习俗是:1冬至吃汤圆2晒酱油肉和鳗鲞5捣年糕4祭灶5掸新6贴春联7分岁酒8开门炮9拜年10穿新衣以上10点是我们温州人在过年时会准备的事情。
在我们的温州的传统节日有:1、正月初一春节2、正月初五路神生日3、正月十五日上元节(元宵节)4、二月初二春龙节又叫龙抬头青龙节5、二月十五花朝节6、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7、三月初三上巳节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8、春分后十五日清明节(现定阳历四月五日)9、四月初八日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五月初五端午节11、夏至节12、六月六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
”“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13、七月七日,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14、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
15、七月三十地藏节 16、八月十五日中秋节17、九月九日重阳节 18、十月初一十月朝,又称祭祖节19、十月十五日下元节20、十一月二十二日冬至21、十二月八日腊八节22、腊月二十三日祭灶节,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23、腊月的最后一天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
以上是我们家乡的节日与习俗。
第二篇:家乡节日风俗我的家乡是九江,在过年的时候,可有很多特别的习俗呢!过年前夕,家家户户挂满了腊肉、腊鱼和腊肠,像是在为人们提前宣告了新年的来临,又像是在争斗谁更有喜气。
在我家中,人人都在忙上忙下,有的忙去订年货,有的还在打扫卫生,还有的正在分配红包,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我们脸上的喜悦却是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
除夕来临,街道上空无一人,家家灯火通明,鞭炮声络绎不绝,我家也不例外。
家中,大人小孩正团聚在一起,手烘着温暖的火,正惬意地吃着由“顶级厨师”婆婆亲自现做的可口饭菜。
温州过年吃松糕的历史故事温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城市,尤其在过年这个重要的节日,温州人有一种传统习俗,那就是吃松糕。
松糕是一种用糯米、红糖、糖浆等原料制作的传统糕点,口感软糯,甜香可口,深受当地人喜爱。
而温州过年吃松糕的传统则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温州有一个叫李文华的年轻人,他非常聪明、勤奋,却生活贫困。
每天他都要早早起床,去田里干活,为了生活,他辛苦地耕种着自己的一块小田地。
但是每天的收获却总是那么微薄,根本无法解决温饱问题。
过年的时候,李文华更是感到了无比的孤独和寂寞。
他看着别人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而自己却只能独自一人度过。
就在这时,他听说了一个关于松糕的传说。
传说中,在远古时代,有个叫松泉的老翁,他一生都在田间劳作,最喜欢吃的便是用糯米和红糖做成的糕点。
他精心熬煮糯米,混合红糖和香草,搅拌成均匀的面团,再放入开水中蒸熟,待糕点冷却后便可食用。
因为他的松糕做得特别好吃,整个村子的人都感到很羡慕。
传说有了一百年,渐渐地人们不再知道这个美味的松糕是从哪里来的,也不知道该怎么样才能得到这样一种美味的食品。
但是有一天,老翁去世了,传说中的松糕也从此消失了。
渐渐地,人们渐渐忘了这个传说,后来便也没有人去追寻了。
李文华听了这个传说后,心中有了一丝希望。
他希望能重现那个传说中的松糕,并且用这个糕点改变自己的命运。
于是他开始在田间研究这个传说中的松糕的制作方法,无论是在寒风中埋头苦干,还是在酷热的夏天煤炉旁敲研着各种糕点的新制法。
经过数次尝试,他终于成功了。
他用自己的糯米和红糖,熬制出了传说中的香甜松糕。
这个松糕既软糯又甜香,味道极其美味。
李文华并没有吝啬,他将自己制作的松糕带到了村子的人们面前,那一阵甜香的味道立刻引来了村子里的人们。
他们一口接一口地吃着,满足地表扬着这个美味无比的松糕。
在这一年的年味里,每个家庭都迎来了块松糕,伴随着甜甜的回味。
李文华也因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了村里最有名的糕点师傅。
温州人过春节的习俗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又有些不一样,你知道温州人过春节的习俗吗?今天小编特意准备了一些温州人过春节的习俗资料,希望你能喜欢。
温州人过春节的习俗一、“冬节”吃汤圆冬至称“至日”,俗称“冬节”。
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或麻糍。
吃麻糍、汤圆,寓意着团圆和喜庆,民间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长一岁”的说法。
二、晒酱油肉和鳗鲞温州人习惯大约在农历十一月份就开始晒酱油肉和鳗鱼鲞。
用生瘦猪肉、生鸡鸭放在酱油中泡浸,然后晒干食用,别有风味。
三、捣年糕也叫“捣糖糕”。
蒸好的糯米捣成糕,如放在不同花纹的印版里,可压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财神爷、状元,以及鲤鱼、麒麟等图样的甜糕,即年年高升的意思。
四、祭灶农历十二月廿四,家家户户还要“拜镬灶佛”。
据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凡人功过的日子,据说灶神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会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麦芽糖,为的是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说坏话。
五、掸新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四前后,沿袭腊月“掸新”习俗,温州全城家家户户扫尘驱垢,粉壁饰室,涤具晒物,准备干干净净迎春。
六、贴除夕那天,各家大门、屋柱和房窗两边都用红纸贴上春联,俗叫“门对”。
门楣上贴四个字,俗叫“横批”,单扇门贴“大吉”两字。
正屋、厅堂、书斋以及猪、羊、牛栏,都贴上不同内容的春联,内容大多是祈求吉祥平安和各业丰收。
七、分岁酒温州人很讲究吃“分岁酒”,又称“年夜饭”。
吃分岁酒非常讲究吉祥。
过去酒席上会用十只朱砂高脚红碗,盛着十样冷盘,叫“十全”。
其中除鸡、肉外,要有花生(结子)、柑桔(大吉)、鲤鱼(跳龙门)、豆腐(家门清洁)等,而且每碗必须要有一块切成薄片的圆形红萝卜头盖在顶端,以示讨彩。
八、开门炮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富,俗谓“接年”。
九、拜年正月初一早晨起来,先在自己家里,晚辈按顺序向长辈叩拜行礼,称“拜年”。
从正月初二起,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
这些年,我们总觉得年味越来越淡,当年过年的兴奋不知忘于何地。
一些90后的年轻人认为,除夕全家人团聚吃上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正月拜年、走亲戚、回请亲戚吃正月酒就是过年了,今天就给大家讲讲瓯北的传统过年习俗!□胡理聪
廿四至廿九过大年,初一至初五过新年
年最早在古籍《谷梁传宣公元年》中有记载——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腊八至廿四办年货、过小年。
廿四至廿九,称过大年。
正月初一至初五过新年、拜年。
到十五元宵节摆正月酒、划龙灯(船)。
冬至前酿酒,磨粉晒“丁涨圆”(汤圆粉)。
冬至吃团圆、麻糍。
此前要晒酱油肉、鸡、鸭。
若节后晒,容易变味、发霉。
接下来就是置办过年货、做新衣、新鞋、弹新被、碾年米、换(掸)新、迎新年。
到了廿四,晚饭后就是拜灶神了,也有廿三夜祭灶的。
灶神的传说有多种。
总结起来就是灶神在日晦之夜,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祸福时,总说坏话。
为了对付他,人们就用糖黏他牙齿,要他“上天言好话,下界降吉祥”。
灶神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上天只得讲好话了。
祭灶时,在灶头或是烟囱上贴上灶神爷像,下有灶神孙儿、对联“上天言好话,下界保平安”。
点起香烛,摆上糯米糖、猪脚糖、芝麻糖、饼、糕、瓜子、水果等十来样食物。
斟酒、泡茶、祭拜、祈祷,三巡礼毕,大家就可以食用糖果、糕点。
而喝了茶就可以平安、“相能”(学乖)。
廿四后即过大年。
年糕含“年年步步登高”之意,让捣年糕成了不可少的活动。
年糕有两种,白的叫水浸糕。
在捣臼里捣久揉韧,凉一天后浸泡在水中。
而另外一种则是加入红糖、桂花、桔皮,人们常常用糖糕印(模子)制作,也有做成元宝、鲤鱼、十二生肖的。
除了捣年糕外,还有就是宰年猪。
通常人们会将猪肝、肚等成付,给有办喜事的人家。
猪头、尾巴留着接龙船(灯)或祭祀用。
而剩下的猪肉就用盐腌成咸肉,这样就可以吃到第二年六七月。
至于猪肠、猪血则分送给隔壁邻居。
宰猪时小孩们都会来看热闹。
大家相互开玩笑,“想吃猫猫,臂儿抓抓,你家杀猪,我走来嬉嬉,你讲我想吃,我讲你吝啬。
”接下来就是写、贴新春对联。
柱、门、窗,贴对联,横额到福,而中堂则挂上年画、三星五福、虎龙、鲤鱼、诗词等。
分岁酒有十个冷菜,放在红色高脚碗内,热菜先吃年糕
“还冬”、“还愿”在吃分岁酒前。
“还冬”时,有鸡、肉、鱼、糕、饼、豆腐、豆芽、水果、米饭等十多样。
此外,还会放置酒杯、筷子三到五份。
点上香烛,敬拜,念着感恩、祈祷、祝愿、保佑之词,再化元宝银纸。
待酒巡三次,敬拜完毕后,就可以烧制祭祀的食物,先给已过世的上辈们分岁。
在桌上摆上十样菜肴,点上香烛,摆上酒杯、筷子,斟酒敬拜,念词念经,告知上辈今年顺境运好发财,并请上辈快乐地吃分岁酒,大方地用“九十钱”、银纸。
而后,敬酒三巡则祭祀完毕。
点分岁灯、吃分岁酒,兄弟人多,上辈健在的要早几天开始轮流吃。
这样使上辈感到子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
已成家、已赚钱的都向上辈奉上孝顺钱。
而上辈则给未成年的下辈分压岁钱。
分岁酒有十个冷菜,放在红色高脚碗内,有鸡、肉、带鱼、花蚶、芋头、虾、盘菜等十碗。
热菜先吃年糕、芋头,然后有鸡、肉、鱼、虾、海参、目鱼等,共八到十二道菜。
吃分岁酒时还要按辈分敬酒,下辈祝福上辈福禄寿喜,上辈向下辈提
出希望。
大家说说笑笑,不吉利、不团结的话勿讲,图的是高高兴兴过个年。
人们会在分岁酒后,增加一碗大吉(柑),并确保桌上有五到十冷菜能保留到正月初五。
大年廿九、三十,每户人家再里里外外打扫一遍,在谷仓、树木、猪圈、鸡窝等上面贴上红纸条。
谷仓、米缸、床头放置用红纸条包的糖糕、元宝。
给小孩的压岁钱也放在“眠床头”,直到满五天五夜后,再收起来。
另外上辈还会给小孩一些零用压岁钱,让他们买零食、小玩具等。
在分岁酒后,则是洗澡换新衣、新鞋。
而点百岁灯、水灯也是不可少的环节。
红烛按在红萝卜片上,先在水缸里放上碗,点上水灯,再在房间、灶房、楼梯间、井边、菜园等都点上水灯。
等这些都结束后,守岁、坐岁就开始了。
以前没电,没电视机、广播,所以人们在午夜十一点前就和邻居聊聊天。
但十一点后就必须回家,因为有不得在露天过年的说法。
“年”与“夕”是妖魔鬼怪,午夜时会出来伤人吃人,所以人们要用爆竹炮仗、烟花驱除,消灾驱邪。
除夕有的人在家守岁,先打关门炮,到午夜后再打开门炮。
也有人先睡,快到午夜时起床打开门炮,去点佛灯。
有诗曰:“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点佛灯先在本地再到别地。
瓯北除夕最热闹的有老太殿、码道寺院、三港殿、复舟山、芦桥山、隆平寺、寿昌寺、兴国寺等。
新春接福,初一不扫地、不爆粗、不吃药、不打骂
春节,年之初岁之首。
新春接福,初一则不扫地、不爆粗、不吃药、不打骂。
在这天,乞丐们早早的来了,一口气说上一大堆的好话、祝福语。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正月初一送元宝都好讲”。
此外,初一要点蜡烛香敬拜上间佛,早晚各一次,并要一直持续到初五。
拜年从正月初一开始,先到娘舅家、岳父家拜年。
带上蜡烛香、柑、“伴手”。
“伴手”通常有荔枝、桂圆、柿饼、桔饼等,并用纸蓬包,包成三角或四角,上面放红色的印花或是剪纸。
而被拜访者会为你煮汤圆、烧点心。
点心大都是面条,上面放些肉丝、蛋丝、香菇、木耳之类。
划龙船(灯)一般在初五六开始。
瓯北的龙灯有狮子龙、凳板龙、布袋龙、虾弹龙(虾蛄)、走马灯等。
最大最闹成本最高的是装饰龙。
龙上安装有神话戏曲人物、百兽花鸟、祭坛等。
祭桌上则摆上三牲、水果、米塑等。
龙灯挨家挨户地划,经过之处需“炟红”、鸣炮迎接。
主家祭拜先生会先唱祭文,然后对主家每人工作行业都进行祈求。
主家要送上红包,有喜事的人家还要“献红”(红绸)。
活动后,吃点心送龙灯。
江北岸最热闹的一次在塘头村,引得各地人们来参观,简直是人山人海。
而最迟的是码道村,正月廿四才结束。
比划龙船要热闹的就是迎佛迎神活动了。
銮驾、坐轿、装饰龙、花车、马队、乐队、吹班、花鼓、各类扮演的古装人物都会在活动中出现。
场面极大,声势之壮,一言难尽。
这期间还有庙会、做戏等活动。
到了正月十五闹元宵时,就少不了闹花灯了。
从前瓯北各家各户会悬挂各自的纱灯、宫灯、珠灯、玻璃灯、纸灯或是布灯。
罗浮新殿的珠灯最具地方特色,高四米多,有十二个灯球。
灯体由数十盏造型各异的珠灯组成,周边有网栏、飘带、珠球等装饰。
在灯光下,彩珠闪烁、风格独特。
闹元宵当然离不开灯谜。
近年来,江北街东方等地也举办过元宵灯会。
瓯北传统的过年习俗实在太多,难以细数。
而且许多传统的内容被现代文化所代替,也不再希求继承那种古老复杂的习俗,今只能表一下过去过年有这么回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