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5
新能源在农村能源消费升级中的作用与影响在咱们广袤的农村大地,能源消费这事儿可是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就拿我前段时间回老家的经历来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新能源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农村老家。
一进村,我就发现村里不少屋顶上都装上了亮闪闪的太阳能板。
记得小时候,村里一到晚上,到处黑漆漆的,只有几盏昏黄的路灯,还经常停电。
可如今,大不一样啦!先来说说新能源在农村能源消费升级中的作用吧。
这新能源啊,就像是给农村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
以前,农村做饭取暖大多靠烧柴和煤,烟熏火燎的,不仅脏,还不安全。
现在呢,好多人家都用上了电磁炉、电暖器,这电从哪儿来?不少就是来自于太阳能和风能发的电。
就拿我隔壁的王大爷家来说,他家去年装了一套太阳能发电设备。
王大爷高兴地跟我说:“以前冬天取暖可费劲了,天天得操心煤够不够烧,现在好了,有了这太阳能,屋里暖和得很,也不用天天去添煤倒灰了,省心又干净!”还有村里的养殖场,以前为了保证牲畜的生长环境,冬天得靠烧煤来保温,成本高不说,还污染环境。
现在不少养殖场都用上了沼气池产生的沼气,既解决了牲畜粪便的处理问题,又提供了能源,真是一举两得。
新能源的出现,也让农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
以前灌溉农田,得靠人力挑水或者柴油机抽水,费时费力。
现在有了太阳能水泵,只要有阳光,就能自动抽水灌溉,方便又省力。
再说这影响,那可真是方方面面的。
首先就是环境变好了。
以前烧煤烧柴,那黑烟一冒,整个村子都灰蒙蒙的。
现在用上新能源,空气清新了,蓝天白云的日子更多了。
而且,新能源的使用还带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不少村民因为安装和维护新能源设备,学到了新技能,有了新的就业机会。
村里的小李原本在城里打工,后来看到家乡新能源发展得不错,就回来搞起了太阳能设备的安装和维修,收入不比在城里差,还能照顾家里。
另外,新能源也让农村人的生活观念发生了转变。
大家越来越注重环保和节能,不再像以前那样只图方便不管环境。
推动新能源开发利用与乡村振兴融合化发展1. 推动新能源开发利用与乡村振兴融合化发展的意义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我国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新能源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农村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
将新能源开发利用与乡村振兴融合化发展,不仅有助于推动农村能源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还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推动新能源开发利用与乡村振兴融合化发展,是落实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举措。
通过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可以有效减少化石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助力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也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聚集,形成产业集群,为农村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新能源开发利用与乡村振兴融合化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农村地区往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
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为农村地区提供清洁、可持续的能源供应,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环境污染。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推动新能源开发利用与乡村振兴融合化发展,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强城乡之间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可以促进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推动城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这不仅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还能促进城乡之间的人文交流与融合,增强社会凝聚力。
推动新能源开发利用与乡村振兴融合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任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推进,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和城乡融合发展贡献力量。
1.1 促进经济发展新能源开发利用与乡村振兴融合化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壮大,为乡村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新能源在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中的潜力分析能源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关乎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农村能源消费主要依赖传统的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等,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增强,新能源的发展和应用逐渐成为优化农村能源消费结构的关键。
农村传统能源消费结构存在诸多问题。
一方面,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大量使用导致环境污染严重。
在农村,许多家庭仍采用煤炭取暖和做饭,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烟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对空气质量造成极大破坏,严重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
另一方面,传统能源的供应存在不稳定性。
农村地区往往地处偏远,能源运输和供应成本较高,一旦遇到恶劣天气或其他突发情况,能源供应可能会中断,给农村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新能源在农村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
太阳能是最常见的新能源之一,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农户可以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满足日常生活热水需求,降低对电和燃气的依赖。
同时,太阳能光伏发电也逐渐普及,不少农村家庭在屋顶安装光伏板,不仅能满足自家用电,多余的电量还可以并入电网获得收益。
风能在一些地区也有很大的利用价值。
例如,在开阔的平原和山区的山口等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可建设风力发电设施,为农村提供清洁电力。
生物质能也是农村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通过厌氧发酵可以产生沼气,用于照明、取暖和炊事。
这种方式不仅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还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廉价、清洁的能源。
此外,农村地区丰富的水资源也为小水电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小水电站可以满足当地的用电需求,促进农村能源的自给自足。
新能源的应用能够显著优化农村能源消费结构。
首先,它有助于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进口和运输成本,提高能源自给率。
其次,新能源的使用可以降低环境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再者,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能够为农村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新能源在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中的贡献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尤其是能源紧缺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加剧,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日益成为全球的关注焦点。
在农村地区,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因此探索新能源在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中的贡献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新能源在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中的潜力和作用。
一、太阳能的应用太阳能作为一种无污染、可再生的能源,被广泛应用于农村地区。
农村地区多散布着大片耕地,适宜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供给农民使用。
太阳能发电系统可以给农业生产提供电力,供给灯光、电动机、灌溉设备等,从而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效率,满足农民生活的用电需求。
此外,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也在农村地区得到广泛推广。
传统的热水器需要燃烧化石燃料来加热水,而太阳能热水器则能够充分利用太阳能,不仅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还降低了农村地区家庭的能源开支。
二、生物质能的利用生物质能是指以农作物垃圾、秸秆等农林废弃物为原料进行资源化利用的能源形式。
农村地区是生物质资源的主要来源地,因此大量的农林废弃物可以被用来发电、制取生物质燃料等。
生物质能的利用不仅可以解决农作物垃圾的处置问题,还可以为农民提供可再生的能源。
农村地区往往有大量的农作物秸秆,这些秸秆经过处理可以转化为生物质燃料,如生物质颗粒和生物质液体燃料。
这些生物质燃料可以供给农村地区的烹饪、加热等需求,减少对传统能源的消耗。
此外,利用生物质能发电也是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风能的利用农村地区的风资源丰富,而且可再生性非常强。
通过风能发电,可以为农村地区提供电力,满足农民生活和生产的用电需求。
在农村地区,可以利用小型风力发电机将风能转化为电能。
这种小型风力发电机体积较小,安装方便,适用于分散的农村地区。
利用风能发电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高农村地区能源的可持续性。
四、水能的开发农村地区通常有许多水资源,如河流、湖泊和水库等。
这些水资源可以用来发电,提供可再生的能源。
新农村建设的农村能源利用与新能源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农村地区对能源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新农村建设作为中国乡村发展的重要一环,必然需要解决农村能源利用问题,并积极推动新能源的发展。
本文将从农村能源利用状况、新能源发展现状、农村能源与新能源的结合等方面展开回答。
一、农村能源利用状况分析目前,农村能源利用状况相对滞后。
农村地区存在着传统的能源利用方式,如农田灌溉用水主要依赖于人工抽水,浪费了大量人力和时间。
同时,农村能源还主要依赖于化石能源,如煤炭和石油,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此外,农村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也不高,经常存在能源浪费的现象。
二、新能源发展现状分析新能源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一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例如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等。
然而,在农村地区,新能源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技术成熟度不高、设备成本较高等。
因此,如何将新能源应用于农村地区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开展新能源发展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开展新能源的发展。
例如,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农田可以用于光伏发电,农民可以利用自家庭院的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等。
此外,农村地区还可以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能源资源,发展生物质能。
通过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实现农村能源利用的转型升级。
四、建设农村新能源网络为了推动农村新能源的发展,需要建设完善的能源网络。
一方面,需要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增加新能源在农村地区的供应,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另一方面,需要完善能源储备和分配系统,确保农村地区能够正常供应能源。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农村能源的监测和管理,确保能源利用的高效性和可持续性。
五、加大对农村新能源技术研发的支持新能源技术的发展需要持续的支持和投入。
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新能源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合作,加快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立奖励制度、补贴政策等激励措施,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新能源的利用和发展。
农村能源利用结构的现实问题及优化措施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能源利用结构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以及居民的生活质量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然而,当前农村能源利用结构仍存在着一系列现实问题,亟待我们关注和解决。
农村能源利用结构的现实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能源消费结构较为单一。
在许多农村地区,煤炭和生物质能仍然是主要的能源来源。
煤炭的大量使用不仅导致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还会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而生物质能的利用,如农作物秸秆的直接燃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居民的能源需求,但这种方式能源转化效率低,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烟尘和温室气体。
其次,能源供应不稳定。
农村地区的电力供应常常受到季节、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停电现象时有发生。
此外,一些偏远农村地区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导致能源供应无法满足居民的正常需求。
再者,能源利用效率普遍偏低。
农村的许多能源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例如一些传统的炉灶,热能损失严重,能源浪费现象较为突出。
然后,新能源开发和利用不足。
尽管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在农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由于投资成本高、技术门槛高以及缺乏政策支持等原因,其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和应用仍面临诸多困难。
最后,农村居民的能源消费观念相对落后。
许多居民缺乏对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认识,能源浪费现象较为普遍。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优化措施:一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推广和使用,如天然气、沼气等。
鼓励农村居民使用高效节能的炉灶和电器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同时,加强对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通过生物质发电、秸秆气化等技术,将其转化为高效、清洁的能源。
二是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能源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电力供应网络,提高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同时,加快农村天然气管道的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能源选择。
三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推广先进的能源技术和设备,对农村的能源设备进行更新换代。
农村新能源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加剧以及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新能源已经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在农村地区,新能源的发展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农村能源供应状况以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农村新能源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并深入分析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新能源的发展现状1.1 农村新能源的类型农村新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多种形式。
太阳能是农村新能源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通过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可以实现农村电力供应,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也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清洁能源。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新能源形式,逐渐进入农村地区,用于农村电力供应以及提供动力源。
生物质能则通过农畜废弃物、沼气等资源的利用,为农村提供清洁能源和燃料。
1.2 农村新能源发展的成果近年来,农村新能源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
在农村地区普及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解决了部分农村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同时,风能在某些地区得到了有效利用,部分农村地区实现了绿色电力供应。
1.3 农村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支持政府对农村新能源的发展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
通过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农村新能源项目,提供资金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措施,促进了农村新能源的发展。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农村新能源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推动了农村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二、农村新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2.1 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农村新能源发展中仍存在技术水平不够成熟的问题。
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部分新能源项目的设计、建设和运营难以达到最佳状态。
此外,受限于现有技术水平,部分农村新能源设备的能效仍有待提高。
2.2 资金投入亟待增加农村新能源项目的投资成本较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目前,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导致一些新能源项目无法得到有效推进。
此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也给农村新能源项目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浅析我区农村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我们现在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是千百万年前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称为化石能源,是一次能源,也是目前全球消耗的最主要能源,但随着人类的不断开采,化石能源的枯竭是不可避免的。
另一方面,化石能源在使用过程中会新增大量温室气体co2,同时可能产生一些有污染的烟气,威胁全球生态。
因而,开发更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是当今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方向。
新能源是目前尚未得到广泛使用,技术上不太成熟或正在开发研究的能源,主要有地热能、太阳能、风能、垃圾能、生物质能、潮汐能、海洋热能、波浪能、核聚变能等。
可再生能源是人们在自然界中能有规律地得到补充和不断再生的能源,新能源中大多属于可再生能源。
新能源对环境影响小,值得研发和推广。
农村新能源主要是指生物质能,即生物质内包含的能量,又叫“绿色能源”或“清洁能源”。
本文便浅析我区农村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具体对策。
一、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六合区农村沼气经过了“两落三起”的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出现了发展沼气的热潮,建设了4400多处,但很短时间后多数沼气池就报废了。
70年代末期,又掀起了发展沼气热潮,但多数未能持久运行。
“两落”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至2005年底沼气保有量仅为7000处。
“两落”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技术服务跟不上,农民欠缺建池施工和日常管理技术,不能及时有效解决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大量病池报废,综合效益难以发挥,资金浪费严重。
2006年至今,各级政府把农村新能源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范畴,加大了财政投入,农村新能源建设的领域也得到了扩展,不仅加快了户用沼气池建设步伐,规模畜禽养殖场沼气治理工程也迅速发展。
2006—2011年我区共兴建户用沼气池8000多处,沼气工程42处(其中500m3 3处,300m3 2处),秸秆气化工程2处,总投入3439.48万元,其中省级以上投入1578万元,市级配套503.3万元,区级配套174.5万元,农户和企业自筹资金1183.68万元。
∙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
加快发展农村能源,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促进生态保护、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目前盐城农村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现状却并不乐观,大量农村生物质能源被弃置不用,甚至白白烧掉,既严重浪费了稀缺的能源,又造成环境污染,还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农村能源利用现状和问题∙盐城市没有常规能源资源,农村可供利用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质能源,此外还有太阳能和风能,盐城市生物质能源资源可分成四类:即人畜粪便、草类、农作物秸秆和薪柴。
目前农村能源主要包括薪柴、秸秆、小水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煤炭、燃料油、电力等商品能源。
2006年盐城市农业普查资料显示:盐城农村居民生活用炊事能源有较大改变,使用天然气和液化气的农户越来越多,但由于盐城位处苏北地区,经济仍相对欠发达,许多农户仍以柴草为主要炊事能源。
第二次农业普查对1785114户在农村居住1年以上常住户的炊事能源使用情况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末,农村居民家庭主要炊事用能源以柴草为主,辅助炊事用能源以电为主;不同地区农村居民家庭炊事能源的使用差异较大。
∙(1)以柴草为主要炊事能源的农村居民家庭超过八成。
2006年末,使用柴草作为主要炊事能源的农村居民家庭有1467766户,占82.2%;使用煤的38112户,占2.1%;使用液化气或天然气的262092户,占14.7%;使用沼气的户数占0.7%;使用电的户数占0.9%;使用其他能源的户数占0.01%。
分地区看,使用柴草作为主要炊事能源的农村居民家庭的户数比重超过80%的有6个县(市、区),其中阜宁县户数比重占89.7%;使用煤作为主要炊事能源的户数比重超过4%的有建湖县;使用液化气或天然气作为主要炊事能源的户数比重超过15%的有4个县(区、市),其中亭湖区的户数比重最高为22.8%。
∙(2)以电为辅助炊事能源的农村居民家庭达到五成以上。
2006年末,盐城全市农村使用辅助炊事能源的常住户有1525756户。
其中:使用电作为辅助炊事能源的有866454户,占56.8%;使用液化气或天然气的有530332户,占34.8%;使用煤的有50245户,占3.3%;使用柴草的有66600户,占4.37%;使用沼气的占0.2%;使用太阳能的有6300户,占0.4%;使用其他能源的有2437户,占0.16%。
分地区看,使用电作为辅助炊事能源的农村居民家庭的户数比重超过50%的有7个县(市、区),其中阜宁县的户数比重最高,达77.5%;使用液化气或天然气作为辅助炊事能源的户数比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3.2%)的有7个县(市、区),其中大丰市的户数比重最高,达57.5%。
∙ 30多年来,尽管政府对农村能源进行了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开发, 但是直接焚烧薪柴、秸秆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性改变。
无论从整个农村能源消费总量还是从农村生活用能的角度,薪柴、秸秆所占比重都相当高,浪费极大。
而且生物质直接焚烧, 将产生的大量烟尘和余灰,严重污染生活环境并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
另外, 农药、化肥的不正确使用和垃圾等随意堆放, 使得大气、地下水、土壤等受到了严重污染, 加之砍伐、植被破坏和农民环保意识不强等, 致使农村污染高于城市。
开发农村可再生能源,做好农村能源节约,不仅有利于改变农民传统生活能源消费模式,减少农民对商品能源的依赖,而且能够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沼气的开发利用是解决农村能源和环境问题重要途径∙为了彻底解决农村能源和环境问题, 沼气开发利用就成为农村居民使用能源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重要途径。
∙ 1、沼气是适合盐城农村资源环境的清洁环保能源。
沼气是有机物在厌氧条件下经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而生成的一种可燃性气体。
沼气的热值:5500-5800大卡/立方米。
主要成份是甲烷和二氧化碳。
发展农村能源不仅开发沼气、太阳能、秸秆气化等可再生能源,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而且治理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和发展潜力。
∙沼气的发热值相当高,一般为20934——25121千焦/立方米,燃烧最高温度可达1400℃,高于城市液化气的热值,是一种优质燃料。
沼气是一种可再生无污染的能源,只要有太阳和生物的存在,就能不断的周而复始地来制取沼气。
微量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氢虽有毒性,但经过氧化燃烧作用,可解除毒性,所以制取沼气不会产生污染,相反传染疾病的病源——人畜粪便以及城镇有机废物,经过沼气池厌氧发酵、沉淀作用,能杀灭病菌和寄生虫卵,有效防止了疾病传染。
沼气原料来源广泛,可以就地取材,人畜粪便、作物秸杆、植物的枯枝落叶、污泥垃圾、含有机物的工业废渣、废水等均可作为制取沼气的发酵原料,不需要特殊的生产条件,池温稳定在10℃以上就可产气。
江苏省属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3℃—16℃,只要注意沼气池的越冬管理,一年四季均可产气。
∙ 2、沼气工程可为生态农业、农村环境建设做贡献。
沼气不仅是一种优质高效清洁燃料,而且所产生的沼液、沼渣也有非常广泛的用途。
沼气余渣的肥效是普通农家肥的三倍多,可有效地促进作物增产,提高产品质量;沼液可以用来施肥、养殖鱼虾、浸种。
通过走“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等种养业生物链模式,改善了土壤长期使用化肥出现的板结情况,有机肥成分明显提高,农村水体污染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使农产品品质得以提升,可见沼气不仅能解决农村能源问题,而且将农户的生产、生活、种植、养殖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农业资源的再生增值和多级利用,改善农村环境,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带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 3、沼气是技术发展成熟的可靠能源。
经过20多年的摸索,农村沼气技术已经发展成熟,且为了保证建设一个使用一个,保护使用农户的利益,盐城规定农村沼气项目建设必须执行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
统一采用“一池三改”模式,要求各地严格按照这些规程和标准,逐村调研,逐户设计,统一施工,做到建一个用一个,切实为改善农民生活和促进农业生产发挥实效。
盐城组织开展的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农村“一池三改”(建沼气池、改厕、改圈、改厨)户用沼气、大中型畜禽场沼气治理和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
∙ 4、沼气开发利用成为可能的成因。
盐城是农业大市,畜牧业生产是盐城的传统产业。
据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06年盐城生猪饲养量达819.37万头左右,家禽饲养量达2.16亿只左右,羊的饲养量达138.19万只,牛的饲养量1.82万头。
多年来,盐城畜牧业生产在全省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位置:2006年,全市生猪的产量占全省20%,家禽的饲养量占全省27.2%。
在全省的生猪饲养量前10名中,盐城的阜宁、东台、滨海、大丰等四县(市)榜上有名,其中阜宁县多年来一直位居第一。
∙目前每年产生数以万吨的粪便绝大部分不能得到有效利用,通过建设沼气工程,可以化废为宝,生产大量的优质燃气,代替燃烧秸杆和煤,可大大改善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
农户建一口八立方米的沼气池,可年产沼气300立方米,可基本满足一家4-5人的生活用能需求,节约燃料和电费500元左右。
目前全市已新建有农村“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近3.43万户,其中2007年新建1.24万户,不仅给农民带来生活质量的提升,而且节约了大量能源支出。
∙沼气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及其根本原因∙农村新能源,无论是生物质能源还是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并不是什么全新的、重新创造的能源,实际上是最为传统的能源,一直是人类特别是传统农业社会赖以生存的最重要能源。
但农村新能源的“新”表现在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工业化式”利用上,即规模化(集中化)、技术化和装备化。
所谓规模化(集中化),就是将农村可再生能源(特别是生物质能源)集中到一起,集中处理、加工、转换、传输和使用。
所谓技术化,就是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不再是顺手用材、靠天吃饭,而是借助一定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有效转化和贮存。
所谓装备化,就是农村可再生能源的转化、贮存、传输和使用往往需要一定装备和工具。
农村新能源规模化、技术化和装备化需要新型农民和新型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
但是,目前作为农村新能源的沼气在推广使用中遇到一定的困难。
∙ 1、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任务十分繁重,沼气建设工程量很大。
有关资料表明:在正常情况下一个百头牛场年排粪尿量达1100吨。
一个千头猪场年排粪尿量达2000余吨,一个万只鸡场年排粪便达360吨,可以说一只畜禽就是一个污染源,一个规模养殖场就是一个大的污染场,盐城规模以上猪场、鸡场、肉牛场、奶牛场几千家,就有几千个污染源。
一个千头猪场年排泄污水约7000多吨,污水不加处理直接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中的硝酸盐含量过高,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此外畜禽养殖还对周围空气产生严重污染,空气中的氨气、硫化氢气体及其他有毒有害气体直接对畜禽和人群产生污染,影响人畜健康。
据2006年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盐城生猪年末存栏286.15万头,羊存栏51.53余万只,家禽存栏6876.1万只。
全市养殖污水排放量上几千万吨。
但目前列入省级治理项目的生猪和牛存栏量仅占盐城2006年总量的个位数,并且盐城畜禽散养户只有很小一部分建设户用沼气池。
从目前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的情况看,主要以沼气化进行处理。
因此,在养殖业污染治理中,沼气建设工程量还很大。
∙ 2、农村生活污水尚未得到有效处理,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技术任务非常艰巨。
据测算,盐城全市乡村人口601.81万人,以每人每年100公斤的污水量计算,农村生活污水年产生量达6亿吨,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才刚起步,农村生活污水还处于无序排放的状态,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技术的面很广。
∙ 3、农户劳动力外出打工规模大。
目前,农民占有耕地比较少,难以容纳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的兼业行为就比较突出,特别是通过外出打工获得收入就成为许多农村劳动力的重要选择,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
近年来,全市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日益成为农民收入不可或缺的重要来源。
2006年全市农民工资性纯收入人均2117.7元,占农民收入的比重达39.3%,比上年增加4.5个百分点。
本地就业吸纳能力逐步增强,直接增加了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
农村劳务输出继续增加。
2006年,全市外出从业人员122.3万人。
由于劳务输出人数不断增加,农民外出劳务收入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
2006年,农民外出打工得到的劳务收入人均1271.42元,占农民纯收入的23.6%。
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基本上是以拥有较高文化水平和较强体力的“精英”农村劳动力为主,而农村新能源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需要一定的知识水平和劳动强度,这些“精英”农民的外出无疑会使农村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缺少必备的人力资源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