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_彭知辉
- 格式:pdf
- 大小:210.69 KB
- 文档页数:5
络舆情引导的现状问题,并探究了有效引导高校网络舆情发展的几种途径。
关键词: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新媒体时期,高校所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和网络的关系更为密切,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突发事件快速发展,但高校解决有关问题的舆情引导跟不上网络发展的步伐,影响了高校的管理及正常教学秩序,并对高校的声誉及形象产生负面作用。
怎样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水平,是网络时代高校舆情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为此,笔者凭借多年的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经验,就该问题进行了粗浅的探究。
一、网络舆情引导的现状问题为清楚了解网络舆情引导的现存问题,通过收集几所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具体策略,并对其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了一些问题。
1.网络舆情缺乏有效监管笔者对《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相关内容分析后发现,目前有91%的高校学生把网络当作获取重要信息的主要渠道,但其中仅有37%的大学生对网络信息比较信任。
从对高校学生进行的网络舆情调查问卷可以知道,57%的大学生十分关注高校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
但高校舆情监管有效的监管措施,不能很好地对大学生关注的焦点网络事件进行舆情引导,其原因有如下几点:第一,互联网上的信息量过大,难辨真假。
网络上涉及高校的信息非常多,并且真实性难以辨认,导致网络舆情内容多而分散,难以有效识别,交易导致大学生群体的冲动及盲从。
大学生对高校热点事件、群体突发事件的关注度很高,兴趣范围特别广泛,并且大学生眼中的焦点随着环境的变化也不断发生变化,给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管造成了很大压力。
第二,网络舆情监管人员不足。
截至目前,虽然有些高校已经建立了网络舆情监管队伍,专门对大学生舆情进行监控,但是该队伍成员主要是高校学生,其对舆情的收集、分析、研判都缺乏专业水平,对舆情的收集及管理方式也比较落后,不利于舆情监控工作的顺利、高校开展。
各个高校在管理网络乐清、预防舆情危机上,技术手段严重滞后,这就导致了舆情预知能力较差、舆情管理手段落后,舆情引导能力不高等状况的出现。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影响及其应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社会变革阶段,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些不稳定因素,突出表现之一就是群体性事件频发。
此外,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互联网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民众借助网络平台,对社会重大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最终形成网络舆情。
两者的相互作用,使得网络舆情在群体性事件中产生了重要作用。
因此网络舆论管理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群体性事件的处理结果,严重威胁社会秩序和安全。
为做好网络舆情的监管工作,应针对网络舆情与群体性事件的管理机制进行规范与引导,进而提高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控制能力。
标签: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规范引导1 导言1.1 相关研究现状基于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发展,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众多研究结果表明群体性事件的网络特征日趋明显。
首先,在概念界定方面有不同的观点。
广义上指在网络舆情是社会舆论的一种形式,其是公众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所表达的有影响力的观点。
狭义上是指公众对社会群体性事件所持有的政治态度。
其次,在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管理现状分析角度来看。
刘毅等人认为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具有复杂性、自由性、即时性、情绪化与非理性等特征,最终导致了网络舆情管理的监控难度。
彭知辉等学者较早关注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指出网络舆情是推动群体性事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子。
魏武挥在“众声本就是喧哗”中指出我们已经进入“网络麦克风时代”,充分的概括了基于网络时代背景下的群体话语权的特征。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主要从以特征、时代背景等角度对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进行探究。
学者对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发展有了透彻的认识,为我国网络舆情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但从以往的文献研究来看,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层面,缺乏实质性的研究,难以对实践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新时代背景下群体性事件呈现出新的特征,剖析群体性事件参与群体的心理有助于帮助我们开展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曾润喜【摘 要】本文从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网络舆情的管控机制、网络舆情的外部性、网络舆情的技术与系统构建等四个角度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并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现状和研究机构的发展现状予以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 网络舆情 综述Abstract:This paper has revie wed and analyzed the research condition related with the net work opinion from four angles,which is th e theory of network opinion,network opinion control mechanisms,externalities of netw ork opinion,technologies and systems f or net work opinion.It has also discussed th e present situation of netw ork opinion research institution in China.Key words:China netw ork opinion revie w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作为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的最好平台,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
对网络舆情的研究逐渐得到学者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在对大量论文进行研读和对研究机构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和发展状况加以分析。
1 论文统计2009年3月1日,以“网络舆情”和“互联网舆情”为篇名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检索期刊文献共83篇,剔除重复和不切题的文献,总计统计期刊论文70篇。
我国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开始于2005年,研究论文呈逐年递增趋势:2005年4篇,2006年9篇,2007年20篇,2008年28篇,2009年1月即有9篇。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深入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公众表达意见、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
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生和发展往往伴随着网络舆情的形成和演变。
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矛盾的演变过程,也能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有效应对和化解网络舆情危机。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研究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传播规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我们将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定义、特点和类型进行界定和梳理,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网络舆情数据,我们将深入探讨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心理、政治经济等因素。
同时,我们还将研究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包括传播路径、传播速度和传播效果等。
我们将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进行评估,提出应对和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策略和建议。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
我们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在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和进展;通过案例分析,深入剖析具体事件的舆情演变过程;通过实证研究,验证我们的理论假设和分析模型。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和化解网络舆情危机;我们也希望能够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为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研究贡献新的力量。
二、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深入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公众表达意见、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在网络空间中得以放大和扩散,进而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舆情。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热点事件的触发。
这些热点事件可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如拆迁、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腐败问题等。
这些事件一旦引发公众的不满和抗议,就可能成为网络舆情的导火索。
网络传播的特性为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提供了便利。
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深入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民众表达观点、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
在这种背景下,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本文旨在探讨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
我们将对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进行界定,分析其特点和发展趋势。
然后,我们将深入研究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包括信息传播、意见领袖的作用、网民心理等因素。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当前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分析各种治理模式的优缺点,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我们将构建一个有效的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治理机制,以期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挑战,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认识,也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的关联分析在当今社会,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群体性事件作为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往往伴随着公众情绪的激烈波动和意见表达的需求,而网络舆情则为这些情绪的释放和意见的传播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渠道。
一方面,群体性事件是网络舆情的重要触发器和放大器。
当社会事件或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容易引发群体性的抗议或冲突。
这些事件往往能够迅速吸引公众的关注,成为网络舆情的焦点。
在网络的传播特性下,事件的相关信息迅速扩散,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公众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情绪,形成多元、复杂的网络舆情。
另一方面,网络舆情也对群体性事件产生深刻影响。
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能够迅速聚集大量的意见和情绪,对群体性事件的走向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当网络舆情中出现大规模的负面情绪或极端观点时,可能激发更多的公众参与到群体性事件中,使事件升级和扩大化。
网络舆情中的理性声音和建设性意见也有可能对群体性事件起到缓解和化解的作用。
因此,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之间的关联是复杂而微妙的。
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群体性事件作为特殊的社会现象,在网络舆情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探讨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借鉴。
首先,我们需明确群体性事件的概念以及其在网络舆情中的特征。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个群体或多个群体共同参与的、具有一定规模和社会影响力的事件。
这类事件经过网络传播后,往往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平台上通过文本、图片、视频等形式表达的大众集体情绪。
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有其独特的特点。
首先,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
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比传统媒体更加迅速,消息在网络上迅速扩散,导致网络舆论的爆发。
其次,网络舆情具有广泛性。
任何一个事件都可能在网络中引起热议,并影响更多人。
第三,网络舆情具有匿名性。
网络空间为用户提供了匿名表达观点的机会,这也降低了用户的责任感和公共道德意识。
最后,网络舆情具备情绪化倾向。
由于用户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信息的真实性不易判断,用户在网络舆论中更容易被情绪和偏见所左右。
针对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我们需要建立有效的治理模式和机制。
首先,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测和预警机制。
政府部门需要建立起网络舆论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和分析网络舆情的走向,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其次,提高网络舆情的传播透明度。
加强舆情信息真实性的验证,增加信息发布者的认证机制,减少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
再次,加强对网络用户的引导和教育。
提高网络用户的素质和责任感,鼓励积极的讨论和合理表达。
此外,要建立舆情危机应对机制,快速反应并有效处理舆情危机,减少恶劣事件的蔓延影响。
除了针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和机制,我们还需重视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化解。
预防是关键,通过提前发现社会问题和矛盾,通过舆情监测和预警,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化解潜在的群体性事件。
网络群体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分析研究李刚,刘威,崔明(沈阳建筑大学 网络中心,辽宁 沈阳 110168)中文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的联系愈发紧密。
广大群众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做出响应,我们将这些行为称为由群体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它已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主要特点是:流言信息传播广、速度快、影响大、难以实施有效控制;信息交流呈现非理性化、情绪化倾向;常直接或间接推动群体性事件的恶性发展。
各类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网络媒体有关群体性事件的报道、评论及相关信息传播,形成了较具社会影响力的网络舆情,使群体性事件进一步聚集、扩大,从而加大了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的难度。
准确把握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加强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是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成因;导控1 引言互联网作为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的平台,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普及,网络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之间交流的重要手段,网友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发表看法、表达诉求、交流思想乃至组织行动,网络舆情逐渐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因素。
因此,加强网络舆情监控的研究,对增强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和应急能力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2 网络群体性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的特征与成因2.1 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利用网络组织、策划群体性事件,或围绕已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进行网上炒作,已成为群体性事件发展的一个新动向[1]。
其主要特征是:(1)流言广泛传播,难以实施有效控制。
网络是一个开放式的平台,具有互联互通、快速即时、匿名隐身、跨地域无国界等特点,任何人、任何组织都不可能完全垄断信息的传播渠道。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与舆论的形成与转化
常启云
【期刊名称】《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31)001
【摘要】互联网已成为当今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群体性事件的频频发生折射出改革阵痛与体制弊端,是多种复杂因素长期耦合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其直接诱因离不开信息的广泛传播.群体性事件的网络传播是形成网络舆情的导火索,随着越来越多的有关群体性事件正面和负面的网络信息传播形成网络舆情气候,群体性事件升级演化导致网络舆情危机,形成网络舆论.公共话题上的聚合、公共舆论场的形成、意见领袖的引领、媒介间的议程互动等分别提供了网络舆情向舆论转化的前提条件、重要平台、引领者及催化剂.面对汹涌澎湃的网络民意,执政者必须更新执政理念,适应网络化生存,尊重网民自由表达权;适时引导网络舆论,塑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并对网络舆论进行适度干预,确保国家舆论安全.
【总页数】6页(P79-84)
【作者】常启云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南阳473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3
【相关文献】
1.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研究的拓荒之作——评燕道成博士新著《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研究》 [J], 李抟南
2.网络舆情与网络舆论的转化及作用 [J], 李勇
3.群体性事件中舆论效能的转化与媒体干预 [J], 甄巍然;王海
4.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形成机理研究 [J], 柳炳祥; 耿健
5.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 [J], 姜胜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22卷第1期2010年2月广东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angdong 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22No.1Feb.2010收稿日期:2009—09—22作者简介:彭知辉(1971—),男,湖南双峰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公安情报研究。
论情报信息与群体性事件预警彭知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情报学系,北京100038)摘要:群体性事件预警实际上是一种基于情报信息的警示发布制度,情报信息在群体性事件预警活动中具有监测、预测和辅助决策的功能。
情报信息贯穿于群体性事件预警活动各个环节,群体性事件监测、预测、预报与预控的过程,也是情报信息收集、研判、发布与应用的过程。
加强群体性事件预警工作,应建立完善灵敏的群体性事件情报网络,整合群体性事件情报信息资源,建立健全情报信息工作制度,加强社会舆情信息汇集与分析。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预警;情报信息;作用;应用中图分类号:D03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533(2010)01—0067—04加强群体性事件预警工作,做到早发现、早化解、早处置,变被动为主动,可以有效防范或最大限度减少群体性事件造成的损失。
建立和完善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必须从加强情报信息工作入手,通过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各种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方面情报信息的收集、加工与分析,为群体性事件预警提供依据。
各级公安机关应充分发挥情报信息的预警功能,强化对社会面情报信息的收集和研究,及时掌握社情动态,维护社会稳定大局。
一、情报信息在群体性事件预警活动中的作用群体性事件预警,是指公安机关通过收集各种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性和隐患性信息及其它相关情报资料,科学预测可能出现的群体性事件及其发展演变趋势,并向有关部门发出确切警示的过程。
预警建立在预测的基础上,预测与情报密切相关,它实际上是在分析研究事物过去和现在已知情报的基础上,对事物发展趋势和未来情景进行合乎逻辑的推测。
产和建设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学校作为构成社会的一个单元,也不可避免地遭受了如台风、地震、雪灾、暴雨等的损坏,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2005年,以“麦莎”号为代表的台风连续袭击了福建、上海、浙江、江西、江苏等地,给当地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位于这些地区的学校也不可避免地遭受了台风的袭击,仅8月6日到8日“麦莎”台风肆虐期间,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园内被台风影响刮倒的树木共计有157棵,闵行校区大小树木共有1540棵被刮倒;校内11处车棚均遇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由于台风带来了强大的降雨,短期密集的大降雨造成了校内图书馆、办公楼、学生宿舍等22处进水、屋顶漏水。
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也给师生造成了极大不便,给学校管理工作留下了隐患[2]。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不少中小学校舍发生严重垮塌。
可见,以自然灾害为主的不确定影响因素是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1]薛澜.张强.钟开斌著.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zhangwei.发动百多人次紧急抢修共同抗击台风“麦莎”[EB/OL].(2005-08-08).http:///dispbbs.asp?boardID=3&ID=67477.作者简介:张伟(1981-),男,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金五成(1977-),男,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教务处专业与教材建设科科长,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特征1.网络舆情的主体形成广泛。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用户数量以几何级的数字增长。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全球网民人数突破25亿。
然而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数量也在成倍的增长,2000年的时候,我国网民的数量仅有890万人,发展到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9.9%。
论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彭知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北京100038)摘 要:网络舆情是群体性事件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主要特征有:流言广泛传播,难以实施有效控制;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信息交流呈现非理性化、情绪化倾向。
网络舆情常直接引发群体性事件,或间接推动群体性事件的恶性发展。
为加强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引导,应重 视网络维稳信息的收集与研判;加强网络管理,完善网络把关;建立网络舆情控制与引导机制;充分发挥 大众传媒的作用,形成舆论强势;建立网络评论队伍,引导网络舆情。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临控;引导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5750(2008)01-0046-(05) 当前,我国正处于机制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各类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网络媒体有关群体性事件的报道、评论及相关信息传播,形成了较具社会影响力的网络舆情,使群体性事件进一步聚集、扩大,从而加大了党政机关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的难度。
准确把握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加强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是党政机关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所谓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国家管理者制定和推行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工作措施,以及影响民众利益及主客体利益关系变化的事件、人物等)))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执政者及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1]舆情作为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在本质上始终贯穿了民众与国家管理者之间不断变动的相互利益关系,是一种以民众和国家管理者之间对立与依存的利益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政治态度。
群体性事件是民众受特定的中介性社会事项刺激,聚众以非法的形式或手段来表达意愿的一种群体行为。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反映出部分民众对国家管理者表示不赞同甚至反对,体现了民众与国家管理者之间在利益方面的/非一致0与/非和谐0状态。
群体性事件是反映舆情的窗口,体现出舆情主客体之间关系呈现/问题状态0,是舆情状况的非正常表露或极端的外化形式。
[2]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利用网络组织、策划群体性事件,或围绕已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进行网上炒作,已成为群体性事件发展的一个新动向。
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开放性、互动性和匿名性等特点,党政机关难以对网络实施有效的监控,网络成为信息交流传播的重要发散地,网络舆情成为群体性事件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谓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是指民众以网络为平台,借助网络论坛(BBS)、网络聊天(Chatting)、博客(Blog)、维客(Wiki)、电子邮件(E-mail)及网络新闻组(U sernet New s)等网络工具,围绕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发布信息,所表达出来的社会政治态度。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征:(一)流言广泛传播,难以实施有效控制网络是一个开放式的平台,具有互联互通、快速即时、匿名隐身、跨地域无国界等特点,任何人、任何组织都不可能完全垄断信息的传播渠道。
每一个网民,无论其身份、职业、政治背景、信仰或党派团体,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不受过多限制地发表意见、观点,自由表达利益诉求。
[3]群体性事件涉及社会稳定大局,所以,收稿日期:2007-10-19 责任编辑:张秀梅基金项目:2007年度公安大学校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07SK009)。
作者简介:彭知辉,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情报学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公安情报研究。
)46)2008年2月第18卷第1期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Shanghai Police CollegeFeb.,2008Vol.18 No.1事件发生后,基层政权往往习惯于封锁消息,不允许媒体公开报道。
然而,借助网络媒介,网民可以及时发布事件相关信息,毫无顾忌地发表意见和观点。
对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国家和政府不难实施社会控制,可通过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
控制手段包括对媒体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的管理,对媒体的创办进行审批登记;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分配传播资源;等等。
然而由于网络传播容量的无限性、物质载体的无形性、信息传播的自由性等,这种控制对于网络传播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4]首先,在时间和空间上难以进行有效控制。
网络信息的即时性和跨地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在时间和空间的把握上难以进行有效控制。
其次,网络舆情形成快、传播广,给适时采取措施、有效加以控制带来了难度。
第三,信息内容难以控制。
虽然现有的技术手段能够将内容进行部分过滤和删减,但这并不能保证所有的网站、论坛不出现类似的言论或内容。
况且,很多网站都在境外,根本无法对其内容进行控制和管理。
由于网络媒体的开放性、虚拟性、自由性和多样性,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低,不可避免会滋生流言。
在群体性事件发生过程中,由于网络监控的缺席,官方舆论的/失语0,或政府信息得不到民众的信任,各种消息、言论在网络蔓延,小道消息、社会流言占据了信息传播的主渠道。
一些网络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置正确的舆论导向于不顾,将道听途说的消息编发上网,转发或引用虚假新闻和有害信息以误导民众。
一些网民对网络所发布的信息,不去质疑其真实性,随意改编、传播,又形成新的流言。
[5]由于群体性事件网络信息的混乱、错误,容易在民众中引发各种猜疑、谣传甚至恐慌,给群体性事件处置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各种类型的信息几乎能实时发送并接收,信息传播速度相当快;也可以传递到任何一个拥有互联网的角落,信息传播范围广。
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相关信息就会即时在网络论坛、博客等上面出现。
网络还为组织、策划群体性事件提供了快捷的方式,通过聊天网站、电子邮件、网站论坛等,可以迅速传递活动的地点、时间、路线、口号等方面的信息,特别是利用网络向手机群发短信这一功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信息发往四面八方。
在网络信息传播中,信息的接收者同时具有传播、发布信息的自由,信息发布者与信息接收者一体化,两者分界模糊。
由于这种交互性特征,网络信息传播往往能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
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在官方封锁信息、保持沉默,或者传统媒体虽有报道,但谨小慎微、语焉不详的情况下,有关群体性事件的各种报道和评论已经在网络广泛传播开来了。
网络满足了民众的信息需求,成为群体性事件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
一些有代表性的帖子,通过反复转帖,在网上迅速扩散;一些言论由点到面,由小到大,很快就会形成舆论,产生社会影响。
(三)信息交流呈现非理性化、情绪化倾向网络舆论是个/自由超市0,每个网民都可借助虚拟身份畅所欲言。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大家都处在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状态下,这容易使人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法不责众心理的支配下,一些缺少自律意识的网民在发表言论时采取偏激的态度,进行个人情感宣泄。
同时,在网络环境下,网民以群内同质化、群际异质化的特点聚集,志同道合的网民群体出现严重的/群体极化0倾向。
这种倾向表现为:网民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网上通过交往后,便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这种/群体极化0现象容易造成过于同质化的圈内舆论,从而使社会失去对他们的控制,进而危及社会的稳定。
[6]当前,由于社会各个阶层、群体利益的调整,抱怨、焦虑、困惑、不满等社会情绪较为普遍地存在着。
群体性事件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综合、集中反映,它一旦发生,就容易触发、激化民众的这些不良情绪,并借助网络媒体排解、宣泄。
因此,围绕群体性事件,一些非理性的、偏激的言论在网络广泛传播。
此外,由于官方隐瞒事态,运用行政权力对报纸、电视等媒体进行控制,不允许报道群体性事件,或者传统媒体对群体性事件报道滞后,致使民众对党政机关和传统媒体不信任,在叛逆心理和怀疑精神的支配下,民众容易倒向网络媒体一边,使这种非理性化、情绪化倾向加剧。
二、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控制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手段。
美国学者戴维#波普诺指出:/控制是指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
0[7]网络媒体给政府的社会控制带来了挑战。
传统媒体是通过/把关人0程序来控制信息的产生与传播的。
众多信息到达传媒组织之后,信息要经过媒介组织的层层把关。
记者、编辑根据一定的新闻价值、政治标准、价值观念等,对它们进行选择加工后,才能传播给受众。
/把关人0机制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控制与引导舆论的一种重要方式。
但在网络媒体中,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可以发布和接收信息,传受双方角色模糊。
传播主体)47)的多元化、信息传播的自由化,给网络把关带来了困难,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再能完全决定和控制所传递信息的内容。
由于网络传播把关功能的缺失和弱化,网络舆情常直接酿成了群体性事件,或间接推动了群体性事件的恶性发展。
(一)网络舆情引发群体性事件网络媒体为民众提供了一个及时、多向、交互式信息交流的平台。
在访问和在线人数密集的论坛、社区以及博客等,一些帖子通过反复转载,或者通过即时聊天、电子邮件等方式传播,引起广大网民的关注,就会形成网络舆情。
受某些普遍关注的社会政治事项的刺激,网民利用网络大规模发布、传播某一方面信息,发泄不满,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托,互相沟通、串联,进行策划、组织和联络,极易演变为带有特定诉求的群体性事件。
[8]目前,这类群体性事件在我国还不常见,但它发展迅速,影响极大。
例如,2005年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发生的/涉日游行0活动中,因日方在历史等一系列问题上的错误态度,引发人们的不满情绪。
民众自发通过网络QQ、手机等组织反日活动,传播游行示威的信息,结果参与者在很短时间内聚集起来,打出统一的标语口号,按照统一的路线行进,实施了统一的示威活动。
再如,在厦门反PX(对二甲苯)项目游行活动中,厦门市民通过手机短信、网络呼吁民众关注厦门海沧PX化工项目,号召市民反对PX项目,并组织集体行动,甚至还采用短信与网络相结合的方式,在博客上进行了游行活动的全程现场报道。
[9]此外,境内外敌对势力常利用各种社会矛盾制造事端,在网络上发布信息,煽动、蛊惑民众进行破坏社会稳定的活动。
例如,河北省天主教事件经过政府、公安机关和正义宗教组织大量的说服教育工作,基本上已经完满的解决了。
但是,一些对政府心存不满的教徒通过互联网与国外的天主教进行串连,在教民中挑拨与政府的矛盾,恶意丑化社会主义制度,使本来已经平息的事态又出现了死灰复燃的迹象。
[10](二)网络舆情推动群体性事件的恶性发展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网络媒介参与其间,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